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阅读《伊索寓言集》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阅读《伊索寓言集》语文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材为《伊索寓言集》。
本教案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寓言的特点与用途。
•能够简单地理解并朗读寓言故事。
•能够理解故事寓意,引导学生思考。
2.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想象、预测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
•学会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体会寓言中的道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寓意,感悟故事中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感,欣赏寓言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隐喻和比喻,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感受到寓言的深层教育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在讲解故事时,先通过画图、预测、引导等各种方式,让学生自己猜想故事内容,感受人物情感,进而理解寓言中所呈现的意义。
2. 合作式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和团体合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竞争和合作中快速进步。
3. 认知导图通过画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将学生记忆的知识点结构化,有助于学生全面并形象地理解寓言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1. 寓言故事的特点及用途1.组织学生阅读《伊索寓言集》。
2.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寓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简单解释寓言的概念和特征。
4.向学生介绍寓言的教育意义和用途。
2. 阅读寓言故事1.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则寓言,阅读故事后,注意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暗喻和比喻,并表示出来。
2.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和性格。
3.分组进行讨论,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并通过画图等方式将讨论结果进行认知导图。
3. 分享讨论和总结1.分组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认知导图和想法,并收集各个组的作品。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伊索寓言》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紧凑,语言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讲故事或播放动画片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
学情分析:
本课中讲述的三个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文字的叙述也能总结出寓意,但是要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谈,可能就有些困难,那么如何使学生将寓言中的道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呢?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对学生起一个引导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l0个会写生字和4个会认的字,并理解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理解文本。
3. 理解三则寓言的寓意,能从寓言中获得教益。
重点难点:
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难点:知道这三则寓言的寓意,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整体感知三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1.理解、感知故事主要内容。
2.初步感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1.熟读本文,读通读懂。
2.画出本课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1 / 7。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课《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
(齐读课题)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打开书)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3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故意赞叹歌唱家察觉有诈粪便戒心(其中粪和戒为红色)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5.课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师: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课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
(生自由读悟课文)生: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从哪儿能看出来?生: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故意说明狐狸的言行举止是假心假意的。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2伊索寓言 教案

12伊索寓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响亮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难点: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出来的。
2、简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
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
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
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恶作剧》,《狼来了》……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
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二、感知三则寓言大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
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2)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
(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5、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指名三组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
(2)指名了解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
板书设计:12、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前两则寓言《狐狸和葡萄》和《牧童和狼》2、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重点: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
难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二、精读课文(一)《狐狸和葡萄》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日期:年月日课题12、伊索寓言课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把寓意用到实践中。
作业设计1、复述故事。
2会默寓言故事的寓意。
板书设计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牧童和狼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蝉和狐狸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教学反思加强字词的教学,同时要对学生收放有度,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不忘联系实际生活,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才是目的。
教学流程预设教学提要、学法指导、关键点拨第一课时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
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
(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
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自读每自然段。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5、自读第二段。
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默读第三自然段。
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四、初读《狼来了》,了解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五、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三则寓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赏析理解。
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结合例子,获得效益。
2.通过对寓言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谁能用简洁语言说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内容?二.精读课文《狐狸和葡萄》1.指导看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它变得怎样了,又是怎样做的?“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呢?3.结果怎样?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4.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5.齐读第三段,体会寓意。
(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牧童和狼》1.默读第1、2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表现?(读后交流)2.齐读第1、2段,体会牧童前后“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听后有什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类似的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事情吗?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说谎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蝉和狐狸》1.学生讨论:“圈套”指什么?本则寓言中指什么?2.细读第2段,思考:怎样骗的?(划出表现狐狸行骗的词语)3.默读3、4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4.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5.齐读第5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6.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三.总结、1.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经验教训。
四、作业:自学《我读书我快乐》。
附:板书设计: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牧童和狼》:狼没来牧童:大叫(说谎)村民:闻声赶来(上当)大笑(捉弄村民)惊慌失措(气愤)狼来了:牧童:吓坏大叫(真话)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蝉和狐狸》狐狸:想吃蝉,设圈套蝉:善于观察、思考,存有戒心(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第二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伊索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找准故事的“矛盾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和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2、通过三则寓言的学习,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学编寓言故事。
3、激发学生继续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
一、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狐狸和乌鸦》(1)画面中的这些故事你们熟悉吗?(2)谁来选择其中一则故事简单讲讲。
小结过渡:讲得真不错,这些都是伴着我们长大的故事,也是《伊索寓言》中耳熟能详的篇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走进《伊索寓言》。
(学生读题)2、了解寓言、了解伊索。
(1)、说到寓言,我知道,很多学生都很喜欢。
那你知道寓言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吗?(学生交流后板书: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2)、课题中的伊索是一个人,谁能来简单介绍一下。
过渡:伊索是编寓言故事能手,他编的寓言就叫——那伊索寓言又是如何通过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先来读一读《牧童和狼》这则寓言故事吧。
3、学习〈牧童和狼〉(1)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两人,第一遍重在正音,第二遍重在思考)(2)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指名说)(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交流,红字显示齐读)(4)“一贯说谎的人”是指谁?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牧童一贯说谎?(交流时指导学生体会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并进行感情朗读。
第一次读出戏弄的语气,第二次读出着急、惊恐的语气。
)小结过渡:然而,不管牧童怎么叫喊,就是没有人来帮忙。
因为——(学生再次齐读寓意)。
这就是《牧童和狼》所告诉我们的道理。
那下一则寓言《蝉和狐狸》又会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4、学习《蝉和狐狸》(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2)学生回答(3)教师追问,指导朗读。
a、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蝉很聪明?(相机理解“别人的灾难”)b、谁愿意来扮演一下这只聪明的蝉,读一读蝉最后对狐狸说的那番很有智慧的话。
2020年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伊索寓言》教案教材分析: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本课所录入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耍弄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
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教学目标: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感知大意、紧扣语言,,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教益。
2、阅读比较三则寓言故事,了解《伊索寓言》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获得更多的智慧。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并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文学史上有一部很著名的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谁知道伊索是什么意思呢?(出示PPT)伊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寓言家,传说曾经是一个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他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是儿童心目中的故事大王。
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的内容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
《伊索寓言》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课文及教案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和谐到达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增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肯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课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课文狐狸和葡萄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
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力。
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
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牧童和狼一个牧童在村边放羊。
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闻声赶来,哪里有什么狼!牧童看到他们惶恐失措的样子,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狼真的来了。
牧童吓坏了,他急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然而,他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
一向说谎的人即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蝉和狐狸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
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骗局。
他成心站在蝉的对面,称赞道:“您的歌声多么精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知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害中吸取教训。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中作者的浏览感受,认真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
2、知道文章中难句,体会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意思。
3、抓住文中词语,体会作者语言风趣的特点。
4、了解本文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写法,练习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讨中心,知道语句难点:体会难句的隐含义思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问: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哪些寓言?(学生回答)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回答)明确: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在阶级社会,它是人民群众在没有_的情形下,揭露统治阶级的一种曲折、隐晦的斗争手段,故又被称为“奴隶的语言”。
问:有谁知道《伊索寓言》?(学生回答)明确:《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开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_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体会和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之间的不同等关系。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其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
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1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注视这些寓言的内涵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入钱钟书先生写的《读〈伊索寓言〉》。
二、介绍作者1、学生自读课后有关资料,划出相干信息。
2、检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号,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他的学术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
另一部学术著作,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等,不仅作了许多新的考释,而且做了许多有创见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成心义的比较和研究。
同时还著有散文集,短篇小说,长篇小说。
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活灵活现,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三、课文研读(1)、学生揣读课文,鼓励发觉问题,质疑讨论。
(2)、讲了几个寓言故事?这几个寓言的原意是什么?钱钟书又赋予了什么新的内涵?广泛讨论,结合现实深入探究,逐渐明确: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
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成心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
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自豪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自豪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
作者的议论意在批评什么?明确: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食粮;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比方写回想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
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
写这些回想或研究文章的作者们常常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乃至关系不睦。
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
3、《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贪得和多疑。
“可见有些东西不要对镜自照。
”这个说法揭示了某种人怎样的劣根性?明确: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毛病、改正毛病,他们谢绝批评,老虎_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
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粉饰缺点和毛病的劣性。
4、《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定摔跤的人。
“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明确: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愿意失败,仍在美化自己。
他们敬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
他们企图东山再起,复原已失去的天堂。
5、《乌鸦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假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讽刺什么?明确:讽刺一种成心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混淆,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毛病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点,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
“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粉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自己得不到的好处,想方设法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牛和蛙的故事》中“牛有我这样大么?”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我们每一种缺点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笨拙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讽刺什么?明确: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点,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_,不思进取。
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什么意思?明确:是反语。
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大胖子常常是谨慎眼”。
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恩赐,不肯帮助别人。
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盼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狐狸与葡萄》中“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获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绩并没什么了不得。
作者说,“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
有何用意?明确: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
他担忧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好像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
(2)条件可以假定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
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歌颂驴的机灵,讽刺恶狼的笨拙可笑。
作者为何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明确: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假装的,用心叵测。
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
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_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爪牙,但面目早经假装,一时难以识破,因此人们不可过于天真。
(3)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我认为寓言要不得,由于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稚嫩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请你谈谈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知道。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很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也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稚嫩。
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苏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计策。
(4)为何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明确: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体会,以此入题,容易知道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爱好小孩子一样。
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爱好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
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5)“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固执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行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怎么知道?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
现代和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
但根据人类进化历程,过去的人们思想比较简单、纯朴、稚嫩;而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陋复杂。
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行上都比古代进步”,明显是自以为是,缺少自知之明。
(6)“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知道?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自豪”,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稚嫩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
(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四:课文小结导入(1-2)——从两类人、两种关系入手读后感主体(3-12)——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总结(13)——全文总结五:课后作业(1)积存下列词语:同情、信而好古、思慕、衰朽、历程、发迹、衣锦还乡、下野、狂吠、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2)课外浏览小说《围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教学反思仔细浏览这篇课文,感觉比前面的《成语故事》要简单,简单之处在于:三个成语故事的道理要在学习文章的进程中自己感悟,而本文的三个故事不仅情节简单,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语言把寓意揭示了出来,好像不需要老师过量地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