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_第三版 精品

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说明第一章概论第十一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第二章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背景第十二章城市公共设施布局规划第三章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十三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第四章兰州经济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第十四章城市绿化规划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五章城市环境保护及环卫规划第六章规划期限和城市规划区范围第十六章城市防灾规划第七章城市性质第十七章城市风貌与景观建设规划第八章城市发展规模的确定第十八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第九章城市功能分区与发展方向第十九章兰州市远景展望第十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第二十章实施总体规划的措施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历史简述兰州,历史悠久,早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沿黄河两岸依山而筑,临水而居,从事采集和狩猎劳作,留得遗址、遗迹和遗物无数,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文化。
兰州古属禹贡雍州地方,西周为羌、戎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今东岗镇地区设榆中县,属陇西郡,为兰州最早之行政建置。
汉昭帝始元年间(公元前86—81年)先后设置金城县、金城郡,兰州始有金城之古称。
十六国时期(314年)前凉张实在今兰州西固地区开始围垣筑城。
东晋太元十年(385年)鲜卑族乞伏氏建西秦国都于兰州。
随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置兰州总管府,遂有“兰州”之名沿用于今。
自汉至宋凡千余年间,兰州城以“屏障中原、联络西域、襟带万里”之势成丝路重镇,为兵家必争。
明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瑛)府迁兰,扩城池,兴建宫殿,辟筑园林,兰州始呈藩都之兴旺。
清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移甘肃巡抚于兰州,始为省会。
左宗棠督甘期间,扩城廓、办洋务、兴文教、利经济,创办了兰州第一批工业,盛甘肃之都会,显封建之回光,促进了兰州古城发展。
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始设兰州市,并勘定了市界,然终民国之世,国民党统治日愈腐败,竟致城市殊破,经济凋敝,人民困苦,至解放前夕,兰州还只是一个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9.5万人的消费小城市。
兰州新区总体规划

目 录第一部分 新区发展规划 (1)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目标与策略 (4)第三章功能定位、职能与规模 (10)第四章产业发展与布局 (12)第五章空间管制 (13)第六章城乡统筹规划 (16)第二部分 空间布局规划 (22)第七章空间结构规划 (22)第八章用地布局规划 (24)第九章绿化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 (35)第十章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43)第十一章市政与综合防灾规划 (50)第三部分 发展时序与实施保障 (63)第十二章发展时序 (63)第十三章兰白经济核心区的协调发展 (65)第十四章实施保障 (68)第十五章附 则 (70)第十六章附 表 (71)第一部分新区发展规划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国家政策以及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战略要求,依据《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规、规范、上一层次规划,结合兰州市城乡建设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编制《兰州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五个“统筹”思想;落实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党和中央对甘肃省的发展要求:《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围绕省政府对兰州新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抓住兰州市空间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多方面的作用,推动兰州新区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兰白地区的中心带动作用。
第3条规划原则(1) 区域协调发展原则从宏观区域层面对新区提出发展要求以及新区与周边地区的统筹协调两方面入手,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
(2) 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新区的战略发展思路,结合现状资源情况,根据发展要求,以水、土地等资源条件为前提,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提升,保障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3) 社会和谐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来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及环境的需求。
(4) 突出特色原则立足新区自身的发展基础,在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景观塑造等方面突出新区特色。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白城际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的通知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白城际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3.26•【字号】兰政办发[2013]90号•【施行日期】2013.03.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白城际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的通知(兰政办发【2013】9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兰白城际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3月26日兰白城际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交通运输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提出支持兰州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实现兰州白银区域经济一体化,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
2010年1月,兰州、白银两市签订了《兰州白银区域合作发展框架协议》。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兰白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
实现兰白经济一体化,率先实现兰白城际公交一体化是重要保障。
根据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及《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甘肃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兰州市“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和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的精神要求,特编制本规划,更好地服务于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交通发展,为兰州、白银、兰州新区交通运输业的又快又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期规划为2011-2015年,远景展望至2020年。
第一章发展现状第一节发展现状及成就兰州是甘肃省省会,位于黄河上游,是中国陆域的几何中心,有着“西部黄河之都,丝路山水名城”的美誉。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实施方案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实施方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已于2015年7月13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总体规划》的批复实施为我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依据,对于提高我市规划建设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充分发挥《总体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根据《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关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国函〔2015〕109号,下简称《批复》)、《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兰州市总体规划批复的意见》(甘政发〔2015〕82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14〕94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紧紧围绕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的城市性质,坚持走“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全力推进“大兰州”建设,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兰州在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龙头作用,以《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为契机,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努力提高城乡规划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为转变城乡发展模式、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起到积极的引领协调作用,逐步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消费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兰州新区介绍

兰州新区介绍兰州新区的设立正是在兰州自身谋求发展和国家战略要求的协同作用下应运而生的。
兰州新区选址北距兰州市老城区70 公里外的秦王川,西距兰白经济区中的白银市正好70 公里,东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172 公里。
可以看出,兰州新区区位优势较兰州老城区更加明显,完全契合国家战略规划中对于兰州发展的要求。
因为在构建兰白都市核心经济圈中,兰州新区与兰州市老城区以及白银市共同构成了一个等边金三角,将兰州与白银无缝的链接在一起;而在构建“兰西经济带”中,兰州新区较老城区距离西宁更近,进而可以辐射到格尔木,使得“兰西经济带”的发展更加具有潜力。
最后,兰州新区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357公里,在兰白实现经济一体化形成现代化都市圈后,也可以辐射宁夏部分地区。
没有理由否认,兰州将会成为西北地区西部大开发新的经济增长极,而兰州新区又是兰州的特区,是全省集中发展的战略高地,因此,兰州新区的成立与发展是兰州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前所述,兰州新区选址秦王川,北距兰州市老城区70 公里。
与国内其他同级城市的新区相比,兰州新区或许是距离老城区最远的新区。
比如:郑州的郑东新区(郑州市区东部)、南昌红谷滩新区(红谷滩,地处南昌赣江之北,与南昌南部的主要城区隔江相望)、贵阳金阳新区(离主城区仅5 公里)。
这些新区有一个共同点的特点,那就是新区离老城区相对较近,是老城区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因此,这些城市新区可以通过“老城带动新城”的模式加以发展,由于新区与老城空间距离较近,因此,新区的物流、人流等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对于新区人气、商气的聚集有着很大的作用。
然而,兰州新区的选址却在北距兰州老城区70 公里的秦王川。
事实上,选取秦王川作为兰州新区,本身就反映了兰州这座城市选择的独特发展路径。
首先,兰州市现有城区受到地形限制,发展空间接近饱和,导致大型工业投资项目无法集中落地;其次,与其他城市利用老城带动新区发展不同,正是由于兰州市的特殊地理条件,使得兰州市做出“跳出老城,建设新区”的战略决策,引用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的话说就是:“跳出兰州思考兰州,跳出兰州谋划兰州,跳出兰州发展兰州”,这一系列“跳”字反映出兰州新区的特殊性,即:它是要依托“再造兰州”战略的实施,通过兰州新区的快速发展来达到整个兰州的跨越式发展,进而在省内实现“中心带动”作用,在西北实现辐射青海、宁夏两省(自治区)的功能。
兰州市城市规划简介

兰州是黄河上游的河谷城市,受地形限制,市中心区形 成了东西狭长,南北不阔的葫芦地形。在城市东西走向上, 以东岗镇、盘旋路、东方红广场、南关什字、西关什字、解 放门、小西湖、西站什字、秀川、深沟桥、西固为主结点, 形成横贯东西的交通主干道网和以西沙桥、银滩桥、七里河 桥、小西湖桥、中山桥、城关黄河大桥、雁滩黄河大桥为连 接点,形成跨越黄河的南北干道网络。市内主要交通干道, 东西向主要有:西津路、庆阳路、东岗东西路、白银路和民 主路及定西路、南滨河路、北滨河路等;南北向主要有:天 水路、平凉路、皋兰路、金昌路、静宁路、酒泉路、中山路、 敦煌路等。目前兰州市市区道路交通较为混杂,路网不完善, 没有形成通畅的路网,虽采取了一些交通管制措施,但无法 改变存在的交通矛盾,各路段的通行能力不均衡,能满足通 行能力的交叉口少,绝大多数处于超负荷状态。
介一 . 兰 州 市 简
昔日的羊皮筏子 兰州人的牛大碗 高高挂起的灯笼 日暮下的水车 美丽的白塔山 读者遍天下
展二 城 市 规 划 现 状 与 发 .
兰州市城区规划布局
交通、工业、绿化、居住等方面
兰州市未来总体规划
1 布局特征
采用“带状组团分布,分区平 衡发展”的基本原则,将兰州市区 功能区划分为四区、七组团,即城 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 和城关中心区组团、东岗组团、雁 滩组团、盐场组团、七里河组团、 安宁组团和西固组团。
.
介一 .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 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 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 喻其坚固。
兰 州 市 简
介一
兰州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冶 金、四大行业等主体,门类比较齐全 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主要的重化工, 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
兰州市城区交通状况分析及解决措施

建设规划
第一阶段(2011-2020年)
提高公交服务水平,规划期末全方 式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0%-45%。 兰州市轨道网由市域轨道线与市区 轨道线组成。远景预留4条市域线, 规划期内市区轨道线建成轨道1号 线,启动2号线建设。规划5条BRT 线路
改善兰州城市交通的几点建议
加快企业搬迁兰州新区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可以开辟水上交通,缓解交通压力 快速处理城市交通事故 切实加快停车场建设 统一规划,严格审批,加强对道路开挖的管理 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教育管理水平,提高交通意识
主要问题 1、机动车增加迅猛,道路容量不足 2、公共交通市场管理不规范 3、泊位紧缺,车辆乱停 4、交通事故、道路施工加大交通压力 5 、交通参与者交通意识法规滞后,交通执法力度不强
解决措施RESOLVENT
兰州市交通体系规划
根据《兰州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 系规划》,兰州市城区公路规划形 成系"统一;环形、成一"联射、线六+联射络"的线高"等速级公匹路 配的干线公路网系统。 规划"两 横三纵"的市域快速路系统支撑兰 州城市向新区拓展。
兰州市境内公路分布较多,有国道6条,省道5条,县道22条, 乡道44条,总 里程6952公里。基本形成以兰州为中心;11条纵 横干线为框架,辐射全省的网络。兰州作为甘肃高速公路网 的中心,与全国高速公路联网,形成公路运输主通道。初具 规模的公路网,外联陕、川、青、宁、新、内蒙等省区,内 通14个地州市,并以市区为中心,相连县区乡镇、辐射广大 城乡。
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兰州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七月目录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的背景与面临形势 (1)一、兰州市基本概况 (1)二、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2)三、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4)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土地利用形势 (7)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 (12)一、坚持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相统一原则,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12)二、坚持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兼顾各类各业和各区域用地(12)三、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3)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建设力度,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3)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4)一、土地利用战略 (14)二、土地利用规划总体目标 (15)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8)一、土地利用总体结构调整 (18)二、构建国土生态屏障网络 (18)三、优先保护基本农田 (19)四、合理配置建设用地空间与规模 (19)五、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 (23)第五章土地利用分区管制 (25)一、综合分区 (25)二、土地功能分区 (28)第六章耕地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38)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38)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41)第七章生态用地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45)一、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 (45)二、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46)第八章对县级规划引导和控制 (48)一、严格下级规划的指标控制 (48)二、明确下级规划编制的原则要求 (50)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53)一、中心城区用地规模 (53)二、中心城区用地结构优化与布局 (53)三、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55)第十章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58)一、土地整理与综合开发利用工程 (58)二、建设用地挖潜增效工程 (60)三、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工程 (61)四、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 (6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5)一、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政府目标责任 (65)二、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65)三、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 (66)四、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定期检查和评估制度 (68)五、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宣传和监督检查 (68)前言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方针,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严格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兰州城市建设与功能优化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保持兰州经济快速平稳增长,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有效供给,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在开展《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评价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3)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3)第二节城市性质和职能 (5)第三节城市规模 (6)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7)第一节区域协调 (7)第二节市域生态系统和空间管制 (10)第三节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14)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 (16)第五节市域历史文化保护 (19)第六节市域市政基础设施 (20)第七节城乡综合防灾减灾 (23)第八节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24)第九节市域旅游发展与布局 (27)第十节兰州新区发展指引 (27)第四章中心城区规划 (32)第一节空间布局 (32)第二节居住用地 (34)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5)第四节工业和仓储用地 (39)第五节绿地系统和水系 (40)第六节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 (44)第七节城市交通 (47)第八节市政基础设施 (50)第九节综合防灾减灾 (54)第十节环境保护 (60)第十一节城市特色和整体城市设计 (63)第十二节旧城更新 (66)第十三节地下空间 (68)第五章规划实施 (70)第六章附则 (73)附表2-1 城市发展指标体系表 (74)附表3-1 市域空间管制要素表 (76)附表3-2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表 (77)附表3-3 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 (77)附表3-4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 (78)附表3-5 建制镇(乡)、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 (78)附表3-6 市域公路客货运枢纽一览表 (80)附表3-7 市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一览表 (81)附表3-8 市域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81)附表4-1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83)附表4-2 中心城区居住分区表 (85)附表4-3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一览表 (85)附表4-4 中心城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85)附表4-5 中心城区快速路一览表 (86)附表4-6 中心城区骨架性主干路一览表 (87)附表4-7 中心城区西柳沟—东岗跨黄河桥梁一览表 (88)第一章总则第1.1条编制目的为指导兰州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编制《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2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拓展提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突出兰州在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建设,实现兰州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1.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等上位规划;3、《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等区域发展战略;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
第1.4条规划期限2011—2020年。
第1.5条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1、市域:兰州市行政区范围,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和永登县,面积为13085.6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北至铁路货运北环线,南至南绕城高速公路,东至兰州高新区榆中园区东部边界,西至京藏高速公路,面积为741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红古区的全部;永登县连城镇、河桥镇、树屏镇、秦川镇、中川镇的全部和上川镇、龙泉寺镇的部分地区,皋兰县什川镇、忠和镇、九合镇的全部和西岔镇、水阜乡的部分地区,榆中县城关镇、和平镇、定远镇、金崖镇、夏官营镇、高崖镇、甘草店镇、连搭乡、马坡乡、小康营乡、清水驿乡的全部。
规划区面积约5810平方公里(见图集8)。
其中,永登县秦川镇、中川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树屏镇、龙泉寺镇、上川镇的部分地区,皋兰县西岔镇、水阜乡的部分地区为兰州新区规划范围。
第1.6条地位和作用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
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
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第2.1.1条城市发展目标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确定指标体系(见附表2-1)。
第2.1.2条发展战略1、动力创新战略:拓展传统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石油化工产业、能源和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有色冶金升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八大主导产业。
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市场繁荣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以区域枢纽为中心的交通和物流设施建设,努力打造西部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着力培育发展新型业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西部旅游名城和黄河文化名城。
2、空间拓展战略:促进中心城区集聚中心职能,推动兰州新区承载产业基地推动大型产业基地(尤其是西固石化产业)向兰州新区转移。
加强中心城区与兰州新区的协调发展,促进中心城区人口疏解、产业用地优化,调整功能布局,加快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实现区域中心职能的有序聚集。
加快兰州新区的发展,在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的同时,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通过产业先行、以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建设,实现产城共融,建成现代化新区。
在空间开发和新区建设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充分考虑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开发范围和开发强度,保护已有生态治理成果和生态环境。
3、城市安全战略:强化城市安全保障,构建国家生态屏障加强城市公共安全。
加快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避免重大危险源对城市发展构成威胁。
积极推进西固石化产业搬迁,同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防治。
稳步推进荒山整治,防范地质灾害。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保护林地资源和特色景观资源,维护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生态绿地的系统性,保证城市发展的生态空间。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废弃资源循环利用。
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深化黄河、湟水等流域和城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改进企业燃料结构,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4、社会发展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注重社会公平,统筹城乡就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缓解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加快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发展,在全省人口布局、协调城乡人口结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快兰州新区舟曲移民安置区的建设,妥善解决移民的安置、生活和就业。
加强社会公共服务。
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的建设,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妥善安排各类保障性住房用地,促进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
第二节城市性质和职能第2.2.1条城市性质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第2.2.2条城市职能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物流基地和丝路文化交流展示基地;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工、能源储备基地和转运枢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西部重要的有色冶金产业基地,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研发生产基地;西部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与科技服务中心和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旅游服务中心;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教育中心。
第三节城市规模第2.3.1条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75万人。
第2.3.2条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90.90平方米。
第2.3.3条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规划期内城市开发建设的集中区域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划定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范围741平方公里(见图集10),兰州新区、其他县城、外围独立组团、各乡镇开发边界按照上位规划要求,在各自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区域协调第3.1.1条兰州—西宁经济区协调发展1、加强产业协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双方在石化、装备制造等工业方面的协作和对接,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2、加强环境保护协调,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加强协调湟水的污染治理,调整工业布局。
协调划定生态保护区,防止水土流失,提高防风固沙能力。
3、加强城镇发展协调,完善城镇体系布局协调兰州—西宁经济区的城镇布局,积极促进兰西城镇群的发展,完善区域城镇体系结构。
促进两地人才流动,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
4、加强基础设施协调,构建区域交通枢纽推进跨区域铁路、公路的统筹规划布局和协同建设。
协调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布局与分工,重点协调兰新二线铁路建设、白银经兰州至西宁高速公路选线等。
5、加强文化、旅游协调,传承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联系,共同打造黄河上游和青藏高原多民族融合文化区;加强旅游协作,合作建设旅游景区,协调旅游线路,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区和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
第3.1.2条兰州—白银经济区协调发展1、加强协调合作,共建兰白“金三角”战略核心区构建“三心三城”的空间格局。
加快兰州—白银经济区战略核心区建设,构建以兰州中心城区为主核心,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为副核心的空间发展格局。
兰州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区域性商贸物流、商务金融、文化教育和旅游服务、科技研发等职能;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为区域级的产业集聚区,主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的升级产业等职能。
远景在三心的基础上稳妥推进黑石川产业新城、皋兰—水阜城市服务新城和九合—树屏物流新城的建设。
加强产业互动与协作发展。
打造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两个区域级产业基地。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石化产业等,白银市区重点发展有色冶金、新材料产业等。
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兰州中心城区与白银市区之间,建设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快速路,提升109国道道路技术等级,提高设计时速与通行能力;兰州中心城区与兰州新区之间,建设兰州—张掖城际铁路、中心城区—皋兰—兰州新区市域轨道、兰州新区—安宁的快速路、兰州新区—城关快速路,提升201省道道路技术等级等;白银市区与兰州新区之间,建设包兰铁路二线和白银—兰州新区高速公路(含白银—中川机场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