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教材说明这些教材包括两局部。
先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再教学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整数的近似数一样,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这局部内容的学习可为后面学习小数的求积、商的近似值做准备。
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也相似,也是根根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存几位小数。
教材先通过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需要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接着说明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相似。
例1通过同一个小数,求近似数时保存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一方面说明所用的方法同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相似,都采用“四舍五入法”,另一方面说明依照要求保存小数位数各应注意的问题。
如第一个是一般的情况,要保存两位小数需要按“四舍”的规则处置尾数;第二个是属于五入的,但按“五入”的规则处置尾数,向前一位进1时,保存的最末位上的数是0,必需保存不能去掉;第三个是属于保存整数,即保存到个位的。
然后通过想一想使同学明确,求得的第二、三个近似数的精确度不同,说明在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随意去除。
接着教材说明,保存到某位表示精确到什么程度,使同学初步了解,保存几位小数,就是精确到所保存的小数的最末一位。
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是在第六册和本册第一单元已经讲过,但只限于改写成整万、整亿的数。
这里进一步教学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来表示,而且遇到改写的小数位数比较多,也可以根据需要保存一局部尾数。
这实际上是前面学过复名数和小数改写以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推广应用。
例2教学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小数实质是用10000除要改写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
例3教学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小数。
改写的方法实质是用100000000除要改写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
由于要求保存一位小数,所以还要把改写成的小数的百分位上的9五入到十分位。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教学重难点: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数”这些要求的含义;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去掉;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在创设情境环节,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
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这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书自学的,在讲完第一个小题0.984≈0.98后,我让学生比较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求小数的近似数要把尾数部分舍去;在教学完0.984≈1.0后,让学生讨论“0”能不能舍去,使学生明确了“0”如果舍去了,小数部分没有数字就没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学0.984保留整数时,也让学生充分讨论了小数部分要不要加“0”。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虽然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
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但是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在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却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最典型的就是他们忘了精确到哪一位,以为精确到哪一位就是看哪一位。
这说明了反馈练习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反馈,就不知道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也就不能帮助接受能力弱的同学,提升有巨大潜力的学生了。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教学重难点,即: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数”这些要求的含义;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去掉;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在创设情境环节,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
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这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书自学的,在讲完第一个小题0.984≈0.98后,我让学生比较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求小数的近似数要把尾数部分舍去;在教学完0.984≈1.0后,让学生讨论“0”能不能舍去,使学生明确了“0”如果舍去了,小数部分没有数字就没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学0.984保留整数时,也让学生充分讨论了小数部分要不要加“0”。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虽然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
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在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却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最典型的就是他们忘了精确到哪一位,以为精确到哪一位就是看哪一位。
还有些同学甚至“连环进位”,让他保留两位小数,他就把千分位、百分位、十分位的数都往前进一了。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一」在复习小数乘、除法时,学生遇到求近似数时,感到困难。
我认为如果将有关求近似数的内容联系起来教学,让学生找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知识连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和学生一同复习时,先带领学生将学过的求近似数的知识列举出来:一、求积的近似数:二、求商的近似数。
1、回忆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先计算,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
2、回忆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先计算,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但要注意只需除到比要求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就行了。
3、在这里要学生比较两种求近似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不同点:乘法可算得准确的结果,而除法不一定能除尽,也不需要除完4、在求商的近似数时,学生最感到困难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提醒学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用去尾法,我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时候进一什么时候去尾,帮助学生理解。
为了验证学生学情,指名五名学生到黑板上分别计算各自的式题,三名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艰难做对了,我向他们一一表示祝贺,以此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其中两位同学被困难挡住了去路,这时下课的铃声响起,我不得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为了给他们一点压力,当放学的铃声响起,我把它们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指导他们完成练习四的第一题,这五道都是求商的近似数。
孙艳花了近一个小时艰难的做完了,其中一道做错,在我的反复指导下终于做对了,我向他表示祝贺,并让他回家吃饭,同时叮嘱他上课要认真听讲,做题要动脑筋。
晚上再次研究班上几位同学验算所用的草稿纸,发现错误的原因,有的题不是小数点点错了位置,就是商放错了位置:有的题除数扩大了,被除数却还是没有移动小数点;有的题确立的商和除数乘的积竟然不知道放在什么位置上,总之从孙丹妮所做的式题,可以清楚看到她根本没有掌握求近似值的知识,脑子里完全糊涂着,想孙丹妮这样的学生绝不仅仅是孙丹妮,还要继续强化训练学生求商的近似数,小数点的确立,以及商的位置是求近似数的重点和难点。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教学重难点: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数”这些要求的含义;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去掉;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在创设情境环节,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
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这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书自学的,在讲完第一个小题0.984≈0.98后,我让学生比较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求小数的近似数要把尾数部分舍去;在教学完0.984≈1.0后,让学生讨论“0”能不能舍去,使学生明确了“0”如果舍去了,小数部分没有数字就没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学0.984保留整数时,也让学生充分讨论了小数部分要不要加“0”。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虽然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
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最典型的就是他们忘了精确到哪一位,以为精确到哪一位就是看哪一位。
这说明了反馈练习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反馈,就不知道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也就不能帮助接受能力弱的同学,提升有巨大潜力的学生了。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小圆的直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2厘米,小圆的面积是大圆面积的()A. B. C. D.2.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与圆锥体积的比是()A.1:2 B.2:1 C.1:3 D.3:13.一条公路,修了35,还剩35千米。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含试卷)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求整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让学生明确了整数的尾数是改写成“0”。
同时感受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跟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实质是一样的.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也是这节课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
这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书自学的,在讲完第一个小题0.984≈0.98后,我让学生比较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求小数的近似数要把尾数部分舍去;在教学完0.984≈1.0后,让学生讨论“0”能不能舍去,使学生明确了“0”如果舍去了,小数部分没有数字就没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学0.984保留整数时,也让学生充分讨论了小数部分要不要加“0”。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练习设计时我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
首先设计了跟例题相同的练习题: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再将要求加以变化:精确到十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再将三种不同的要求用表格的形式展现,进行混合练习;在拓展深化环节,我设计了“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4、34,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如果直接把这个题目抛给学生,自然会有很大困难,于是我给学生先搭建了一个梯子,把这个题目拆成两半,先解决“一个三位小数‘四舍’后是4、34,这个三位小数可能是哪些数?”再解决“一个三位小数‘五入’后是4、34,这个三位小数可能是哪些数?”然后再让学生顺着梯子往上爬,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解决这类题目的思维方法,也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有以下两点失误:一、前面虽然学过取整数的近似数,但小数的近似数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教师一开始对“精确到哪一位”“保留几位小数”的意义还要指导学生理解清楚。
而我在这点上做得一点不到位,在复习完取整数近似数后,出示了例9,让学生看书探讨交流,对小数取近似数的方法只作简单的小结,没有作重强调,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对亿千米这个单位名称不能漏说了又说。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求小数的近似数(1)》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并获得快乐和享受,历来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孜孜以求的。
然而兴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引起,小学生尤其如此。
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我们的学生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求小数的近似数(1)》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多媒体课件,课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后独立探索方法。
从保留两位小数,到保留一位小数,再到保留整数的方法,从基础方法的探究到近似数的精确度的辨析,学生在困惑中思考、研究,在感悟中总结方法,在经历“尝试——推理——概括”的过程中,思维一步步深入。
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高,教学效果不错。
《求小数的近似数》听课心得体会

《求小数的近似数》听课反思
《求小数的近似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我觉得X老师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在创设情境环节,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点比较1和1.0的区别。
通过举例子,和重点讲解,重点引导,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等各种方法得出这两个近似数大小一样,意义不一样,精确度不一样,1表示精确到整数,1.0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3.贯穿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模型化思想。
X老师对教材的研究深、细、透。
把平淡的一节课上的很有味道,基础知识挖掘非常到位。
教学策略和方法非常恰当。
利用知识迁移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在已有基础和方法的基础上。
本节课贯穿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模型化思想。
用数轴来辅助
教学。
逐渐把小数的范围进行扩大,进入类比。
X老师对精确度的体验,处理的更恰当。
与姚明比身高,把抽象化的东西化解了。
精确度到底是怎么来的,取值空间,近似数是在哪一个空间范围内?培养近似数的数感,知道近似数的来龙去脉,了解研究近似数的精确度的方法。
只要我们在备课研讨过程中共同努力,相互学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钻研教材和教法,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我们的课堂定会达到有趣、快乐、轻松、高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形结合,架起抽象与直观的桥梁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曲春贤
听过夏青老师讲的《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课,深深地被她精彩的课堂所吸引。
而贯穿课堂始终的“数形结合”数学方法的运用,更是堪称巧妙。
恰逢今年任教四年级,有机会执教《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课,便忍不住小试一把,让数形结合在我的课堂上大放异彩。
1、运用数形结合,让四舍五入有据可依;
根据已有的经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猜出取近似数的方法——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百分位,四舍五入。
保留一位小数为什么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为什么要四舍五入?学生只是猜测,并不知其所以然。
这时通过演示数轴,出示3.4、3.5的位置,并把3.4和3.5之间平均分成10份,找到3.47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从图上看,3.47≈3.5是为什么呢?学生观察到:3.47更接近3.5。
再如3.42更接近3.4,所以3.42≈3.4。
通过多次举例、观察,学生发现:以3.45为分界线,3.45左边的都接近3.4,3.45右边的都接近3.5,从而明白了数学上规定四舍五入的道理。
2、运用数形结合,让求近似数方法更确切;
保留一位小数要看百分位,还会不会受千分位、万分位上的数的影响?这个问题很多孩子一直很迷惑。
怎样能让这个问题显而易见?还要靠数形结合。
当学生明确3.47≈3.5时,这时引导学生从图中观察:3.471、3.472、3.479、3.47999,它们都在3.47和3.48之间,保留一位小数,都约等于 3.5。
也就是说不管它千分位上是几,万分位上是几,也不管它们是几位小数,只要它们的百分位上都是7,就约等于3.5。
看来,保留一位小数要看百分位,而且只看百分位。
3、运用数形结合,让小数的精确度不再抽象难懂。
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比保留整数要精确,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很难理解的。
但是,通过数形结合,利用数轴演示近似数是2的数可能的范围以及近似数是2.0的数可能的范围,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保留一位小数比起保留整数,数的范围更小,所以更精确。
三次数形结合的运用,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起来,同时更清楚地揭示了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学。
当然,通过这节课,也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
1、学生最初接触求近似数是在三年级下册大数的认识单元,在求大数的近似数时学生首次接触了四舍五入法。
“为什么要四舍五入?”的问题其实应该在那里就解决,并让学生明白保留到哪一位,只看它下一位的道理。
让孩子在这里就“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更有自己的观点,并有理由据。
2、求整数的近似数是研究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基础,而整数的近似数是学生在三年
级学过的内容,这么长时间没有巩固运用,学生遗忘得很严重,影响了这节课的知识衔接和迁移。
所以课前了解好学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回顾一下整数的近似数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
”好在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观摩名家的课堂,领略名家的教学智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信我们会更容易到达高效课堂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