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有关时间的计算解决问题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时间的计算(3)-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时间的计算(3)-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普通计时法表示24时计时法;会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化;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化。
2. 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化方法。
2. 区分上午的时刻与下午的时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学习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化- 出示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对照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
- 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总结两种计时法的相互转化方法。
- 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教师总结并给出正确答案。
(2)区分上午的时刻与下午的时刻- 出示几个具体的时间点,让学生判断它们属于上午还是下午。
- 引导学生发现,上午的时刻与下午的时刻在24时计时法中的表示方法相同,但在普通计时法中需要区分。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表示以下时间:- 上午7:30- 下午3:00- 晚上8:30(2)让学生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以下时间:- 19:00- 12:00- 16:304.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表示自己一天中的三个重要时刻。
-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相互转化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计算。
六、板书设计1.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化方法。
《时间的计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教案:《时间的计算》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包括时、分、秒,并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实际计算的能力,包括加减乘除运算。
3. 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的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2.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3.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4. 实际问题解决教学重点:1.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教学难点:1. 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2.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的熟练运用教学准备:1. 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2. 教学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时间知识,如时钟的认读、时间的表达等。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时间是如何计算的么?”引起学生对时间计算的思考。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通过实例,讲解时间加减乘除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3. 引导学生进行时间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时间计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实际应用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时间计算知识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通过时间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所学的时间计算知识进行总结。
2. 强调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时间计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时间计算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的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重点关注的细节: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小学数学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时、分、秒)一等奖创新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时、分、秒)一等奖创新教案解决问题(时、分、秒)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第5 页例2 【教材简析】教材通过一个生活常见的例子“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在探索求经过的时间过程中,列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的知识,并初步掌握了简单的时间换算,知道了1 时=60 分,同时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探索求经过时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掌握各种有关时间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主题图,从图中找出求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所需要的信息。
观察钟面,得出小明离家时间7:30 和到校时间7:45。
二、探究新知,分析解答(一)阅读与理解,理解“时刻”和“经过时间”。
将7:30 和7:45 放在同一个钟面内观察,这两个时间所在的位置表示时刻,而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表示两个时刻经过的时间。
(二)分析与解答,体会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
1.方法一:数格子直接数钟面上的格子,从7:30 到7:45,分针走了3 个大格是15 分钟。
直接数时间轴上的格子,从7:30 到7:45,一共有3 小段,经过了15 分钟。
2.方法二:计算: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计算时,因为两个时刻都是7 时多,可以直接用分钟相减,列式是45—30=15(分)。
(三)回顾与反思,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检验:用“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来检验。
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三、基础练习(一)已知每个钟面的具体时间,求相邻两个钟面的经过时间。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与数学》教案三篇

【导语】“时间与数学”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的最后⼀个内容,是根据学⽣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学⽣的⽣活实际设计的⼀系列数学活动情境。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法:在观察⽐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步提⾼观察能⼒和发现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的观察能⼒和开放性思维能⼒。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在观察⽐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步提⾼观察能⼒和发现的能⼒。
教学⽅法: 观察、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学⽣活动⼆次备课 ⼆、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领会情境中的问题 奇思的⽗亲每天⼯作3天休息⼀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母亲每⼯作⼀天休息1天,你⼜是怎样理解呢? 2、让学⽣按要求在⽇历上分别标出⽗亲、母亲、奇思的休息⽇,可以分别⽤不同的符号表⽰,然后进⾏反馈。
3、进⼀步引导学⽣:根据奇思⼀家3⼝的休息⽇,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三、⽇历中的规律 1、观察⽇历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对⾓线上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历表中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的发现 3、观察⽇历表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4、你还能在⽇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篇⼆ 教学⽬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的⽣活都是有规律的。
每天我们到⼀定的时间就会做⼀定的事情。
在这样的作息时间⾥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亲是⼀名⽕车司机,每⼯作3天后休息1天。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时、分、秒《解决问题》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时、分、秒《解决问题》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时、分、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2. 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1.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2. 运用时、分、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片演示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关系。
3.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交流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时间有关的图片,如钟表、日历等,引导学生关注时间。
2. 提问:你们知道时间有哪些单位吗?学生回答:时、分、秒。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通过实物或图片演示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关系。
3. 举例说明时、分、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强调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方法。
2. 举例说明时、分、秒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强调运用时、分、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设计一些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三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教案-1.2时间的计算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教案-1.2时间的计算人教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时间的基本单位,包括时、分、秒,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学会使用钟表来读取和计算时间。
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时间的计算,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时间单位时、分、秒的认识和换算。
2. 钟表的读取和计算。
教学难点1.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2. 钟表计算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时间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 演示法:使用钟表模型,演示时间的读取和计算。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时间的计算方法。
4. 互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时间场景,如起床、上学、吃饭等,引导学生关注时间。
2. 提问: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吗?我们是如何知道时间的?二、新课导入1. 介绍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
2. 讲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3. 利用钟表模型,演示如何读取和计算时间。
三、课堂练习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答案,重点讲解易错点。
四、巩固提高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时间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 强调钟表读取和计算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时间的运用,与家长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演示、练习和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了时间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学会了使用钟表读取和计算时间。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热烈,教学效果良好。
但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计算经过时间- 人教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计算经过时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经过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经过时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经过时间的基本概念2. 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3. 经过时间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经过时间的概念,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实例导入,例如:小明从家出发去学校,走了20分钟,到达学校的时间是8:00,问小明从家出发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小明从家出发到学校的时间,引出经过时间的概念。
2. 讲解经过时间的概念- 经过时间:从一个时间点到另一个时间点所经过的时间。
- 举例说明:小明从家出发到学校用了20分钟,这20分钟就是经过时间。
3. 讲解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方法一: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得到经过时间。
- 方法二:开始时间加上经过时间,得到结束时间。
- 方法三:结束时间减去经过时间,得到开始时间。
4. 演示计算经过时间的实例- 出示多个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方法计算经过时间。
- 例如:小红从家出发去图书馆,用了30分钟,到达图书馆的时间是10:00,问小红从家出发的时间是什么时候?5. 练习计算经过时间-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计算方法。
- 例如:小明从家出发去公园,用了40分钟,到达公园的时间是下午3点,问小明从家出发的时间是什么时候?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经过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强调计算经过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讲解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教师准备 PPT课件、钟表学生准备钟表模型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 )分钟。
(3)1时=( )分(4)1分=( )秒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
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1.学习例1。
2时=( )分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 )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2)( )时=240分(3)3分=( )秒(4)4分=( )秒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的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间的计算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2.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3. 情感目标: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1. 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具、学具:
投影仪、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
1)同学们外出旅游时都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2)投影出示一张从北京到石家庄的火车票。
3)观察火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下午14时40分从北
京坐火车,17时45分到达石家庄)
4)根据你所了解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做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板书)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计算简单
的时间计算
(板书:时间的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2:20和2时20分
A:2:20是指晚上2:20或下午2:20那一刻。
即这2:20表示时刻
B:2时20分是指某一活动经过的时长有2小时20分。
即这2时20分表示时间。
这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慢慢自己总结。
2. 学习简单的时间计算。
(1)出示例题。
一列火车本应 11 : 40 到达,现在要晚点 25 分钟。
它什么时候到达?
(2)读题,理解题意
(3)重点词语:“晚点”是什么意思?
(4)思考如何列式,注意什么?
11:40+25分=12:05
答:
(5)检验后作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小明从家到学校至少要25分钟,学校8:10上早自习,小明要在什么时候前出发才不会迟到?
8:10-25分=7:45
答:
2:一场电影从14:30开始放映,放到16:10结束,这场电影放了多长时间?
16:10-14:30=1时40分
答:
对比以上两题,你有什么发现?在今后作业中我们该注意哪些地方和细节?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