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距离的中日对比

合集下载

关于人际距离的中日对比研究——以中日两国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际距离的中日对比研究——以中日两国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报告
e e s x /o p s e8 X ,ec s p o i 0 e t s t.
Ke r s ero s n e hn F ;Jpn s ;cl g td ns ywo d :p smld t c ;C iec a aee o e es e t i a  ̄ t u


序 言—— 为 什么要研 究 人际距 离?
o iee tproa it cs h uhrcM u t u so n i uv yo C ieea dJp n s o ees d nsao t e o a i f f rn esn l s n e .T ea to o ce aq et n ar sre f hns n aa eec l g t e t b u r n l s d d a d i e l u ps d—
陈述 自己开枪的理由的:“ 一个陌生的亚洲年
突然靠近我,我很害怕就开枪了。当时他离我的
距离是 5 英尺 ( 15 )”对于被告所说的这 约 .米 。 个理 由,在场的 1 名陪审团成员 ( 2 全部 为美国 人 )一致认为理 由成立 ,判定其行为属于正当防
卫 的范畴 。
19 年 1 92 O月 1 7日,在 美 国留学 的一 位 1 7
关键词 :人 际距 离;中国;日本 ;大学生
[ 中圈分类号]
9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3 63 ( 0)1 — 02 0 0 — 59 2 6 0 06 — r 0 O 7
A s at Whnpolf md eet on i dclrl a g 岫d m t i t, i nesnigOcni i s eas bt c: e ep r i r ute a t a bc r s o mmc  ̄ ms drad f tre cue r e o f nc s n uu k 0 c a u t n r ol a s b c

中日价值观之异同分析

中日价值观之异同分析

中日价值观之异同分析摘要:中日价值观有众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却不尽相同。

如果不好好把握和理解这些差异,就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

本文选取了同为中日价值观核心的三个方面:集团意识、面子和人情,来论述中日在这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异同之处,并在此之上对日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旨在让学习者理解母语与目标语更深层次的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

关键词:价值观集团意识面子人情日语教学一.引言关于价值观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

michael prosser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

他们是最深层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人都有价值观”。

贾玉新(1997)认为“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

不管你意识到与否,价值观都在无形地支配着人们,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想要脱离价值观而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价值观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注重集团主义,轻视个人主义,注重和谐、注重人情、注重内外有别等。

这些条目都频繁出现于对中日价值观的研究中,然而看似相同的条目,它们的实质也相同吗?这里,本稿想从中日价值观中都比较突出的三个方面,即集团意识、面子和人情来论述中日间的异同之处。

二.中日价值观的几点异同之处1.集团意识人类学学者kluckhohn(1961)认为所有的文化都共有5个基本问题:人类观、自然观、时间观、人生观、社会观。

这里的社会观主要就是指的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纵向型、横向型与个人型。

换而言之,文化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这种文化中的地位。

hofstede(1980)经过大量数据的考证,也认为集团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考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尺度。

说起日本人的价值观,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便是集团主义。

众所周知,中国人同样及其重视集团主义,在对外汉语的研究中,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集体等要素也是被反复提及的,不过中日两国文化中的集团主义还是有很大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有何不同?人际关系在日本和中国文化中都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然而,两国之间的人际关系行为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在此,我们将探讨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的不同之处。

1. 礼仪的差异在中华文化中,重视礼仪和尊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认为,过于亲密的交往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损失。

例如,只要和长辈、上司等有关系的人见面,中国人必须要表达尊重,这种尊敬被体现在使用特定的称呼、行为方式和回答的语气等方面。

而日本社会则更加看重规范行为,保持距离和礼仪是相当重要的。

因此,尊重和谨慎是日本社会的重要价值观,表现在使用敬语、礼物、鞠躬等行为上。

2. 群体中的角色扮演在中国人际圈中,个人的行为主要通过其所处的社会角色加以确定。

另一方面,日本人则在大部分时候会观察周围的态度,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这种行为被称为“空気読み”,意为感受周围环境来掌握气氛和情况。

这种行为对于日本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相信在集体中保持和谐是最重要的。

3. 沟通方式的不同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沟通方式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中国文化里,以间接方式传递信息非常普遍,通过暗示、暗示以及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反映在交际过程中,中国人经常使用象征、说谎和夸大的比喻手法来表达含糊的信息。

而日本人往往显得更加直接,注重以表达者的真实态度传达出来,他们对沟通的主张是“简洁明了”。

4. 程序化的方式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情感和关系比较复杂,常常使用“君子交朋友,慎言语,重诺信”等格言。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重视人情,更多的是交换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任,特别是一些礼节性的行为,如请客、送礼等。

而日本人则采用一种被认为是系统化的方式处理社交关系问题。

例如,升值、降职等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会被支付特别的注意;同时还涉及到应该赠送多少礼物、如何选择合适的礼物等方面。

然而,这种行为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日本文化中存在一种承诺行为,即他们相信约定必须被遵守,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关系。

中日对照 天声人语 11篇

中日对照 天声人语  11篇

中日对照'天声人语':小生灵也有大智慧小鳥の情愛はなかなか深い。

例えばシジュウカラは、雛(ひな)を天敵から守るため、き声を使い分けているらしい。

立教大院生の鈴木俊貴さん(27)が、21組の親子の実験で突き止めた小鸟的感情也是非常深厚的。

就拿山雀来说,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天敌攻击,山雀妈妈通过不同的鸣叫声向小山雀传递着信息。

立教大学的研究生铃木俊贵(27岁),对21组山雀母子进行试验,得出了结论。

剥製(はくせい)のカラスを巣箱に近づける。

親は外からチカチカと鳴いて知らせ、雛はカラスのくちばしが届かない底に身を潜めた。

次は透明の箱に入れたヘビ。

親の声はジャジャと濁り、雛たちはまとめて丸のみされぬよう巣を飛び出したという。

まさか「地下地下」「蛇蛇(ジャジャ)」ではなかろうが、弱者なりの知恵に驚く把乌鸦标本放近山雀的巢箱。

山雀妈妈就会在巢外面喳喳叫,向小山雀们传递信息,小山雀们就会躲到乌鸦的嘴巴够不到的巢穴底部。

另一个实验是用放入透明箱子的蛇靠近鸟巢。

这时山雀妈妈就会发出嘶哑的叫声,小山雀们似乎是为了不让蛇一口吞了他们似地一齐飞出了鸟巢。

难道这时,山雀妈妈这时正对小山雀说”地下危险有蛇,快逃快逃“吗?我真惊讶于鸟类这种弱小动物的智慧。

どの子も救おうと声をからす親と、けなげに聞き分ける子。

金子みすゞの「雀(すずめ)のかあさん」がチクリとくる。

〈子供が子雀つかまへた。

その子のかあさん笑つてた。

雀のかあさんそれみてた。

お屋根で鳴かずにそれ見てた。

这是为了救孩子声嘶力竭的山雀妈妈和能够分辨叫声的聪明的小山雀。

金子美玲的那首名叫《山雀的母亲》的诗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诗中写道“孩子抓走了小山雀,孩子的妈妈笑着。

山雀的母亲看到了这一切,躲在屋檐上沉默地看着”。

そのスズメに一人っ子が増えているという。

こちらは岩手医科大などの研究だ。

去年の繁殖期、全国の愛好家に雛の数を調べてもらうと、商業地で平均1.4羽、住宅地が1.8羽、農村部でも2羽だった。

中日人际关系观的比较

中日人际关系观的比较

中曰人际关系观的比较105中日人际关系观的比较王胜波薛思齐(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116000)摘要:中日两国由于文化的不同,人际关系观也不同。

中国人因血缘、地域、利益关系等因素,对“自己人”和“外人”的分界并不明显。

日本有着由上下意识和序列意识支撑的集团原则,同时对“内”与“外”的区分有着较明显的界限。

关键词:人际关系语言交流特点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 2卜0105-01中曰两国虽是邻邦,但在文化、语言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之处,这对两国的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

异文化交流中,彼此以礼相待是极其重要的,否则就很难达成异文化交流的目的。

人际关系观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富足也变得丰富,也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演变。

一、中国人的人际关系观(一)中国人的语言交流中国人比较坚持自己的主张,描述意见时通常清晰直白。

为了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反驳或质疑对方也都是很寻常的。

汉语中的“委托表达”主要使用“委托陈述句”,若是面对不相熟的人为表敬意则使用“祈使句”。

从说话心理来讲,为了构建相互信任的关系,尽可能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就要传达出对对方能力的信任。

(二)中国人人际关系观的特点宗族主义是中国最典型的传统文化,自周代以来,就开始产生,维系着家庭的血缘关系。

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是差距序结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国特色的礼仪原则是尊敬对方贬低自己,即谦卑。

在古代,也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之说。

谈话时不能只是以自己为中心,也要重视对方的面子和人情。

二、 日本人的人际关系观(一)日本人的语言交流日本人更喜欢使用敬语,相对于对立更喜欢协力合作、意见一致的交流风格。

日语的委托表达中由关怀表达衍生出的语言形式有很多。

例如,委托表达中的「~T f e心演变成了「~T K々'<」,「〜T<f L^」演变成了「~ T〈亡'§^」。

日本 中国离你有多远

日本 中国离你有多远

地理距离上,我们离日本很近,但在内心,却无限遥远我记得我1996年第一次从香港飞美国的纽约,在洛杉矶转机,到达纽约时人已经筋疲力尽,感觉美国很遥远,在地球的另外一边。

今年6月29日,我们一行9人从广州新白云机场起飞,3个小时,就降落在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就好像坐国内航班似的。

如果从上海起飞,更短,只要一个半小时。

如果从辽东半岛的大连去日本,就更近,一个小时就到了。

从地理距离上看,我们的确离日本很近。

从文化上看,你到日本,到处能看到汉字,它的标识系统,你能看懂个7-8成,上洗手间、找楼层,你基本没有太大问题。

你再去日本的寺庙,比如清水寺,基本和中国的差不多,抽签、打卦,基本都有,日本光在古都京都,大大小小的寺庙有8000座。

再看日本人,和中国人差不到,所以很多欧美外国人是把日本人和中国人混淆,常问的一个问题:Are you Japanese?虽然你在日本的大街上可以看懂很多汉字,但你根本听不懂日本人在讲什么,他也听不懂你讲什么,所以我们交流还得用英文,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在日本土地上讲英文,就像鸡同鸭讲,很滑稽的一个场面。

为什么中日民众的心理具体比美国还要遥远?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已经脱亚入欧,而我们在和日本人交往时,因为两国的特殊的历史和恩怨,交往比和美国人交往还要有障碍。

你看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大学的创始人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他同时也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家,他的头像就印在日本的钞票上,你就明白日本人已经是香蕉人:黄皮白心。

我们中国人,也就是他们所称的支那人,在他们眼里已经是落后的民族。

看看福泽谕吉《脱亚论》所写:“我日本国土地处亚洲之东陲????然不幸之有邻国,一曰支那,一曰朝鲜????此两国者,不知改进之道,其恋古风旧俗,千百年无异。

在此文明日进之活舞台上,论教育则云儒教主义,论教旨则曰仁义礼智,由一至于十,仅以虚饰为其事。

其于实际,则不唯无视真理原则,且极不廉耻,傲然而不自省。

以吾辈视此二国,在今文明东渐之风潮中,此非维护独立之道。

从体态语探析中日文化差异

从体态语探析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异同【摘要】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内的国家,隔海相望。

所以,自历史以来,日本曾多次被中国侵略,而中国也曾经历过抗日战争。

本文的笔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但是在日本留学十年之久。

所以,笔者对于中日两地的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本文抛开其他历史因素,公平公正的对中日文化的异同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日文化茶道肢体语言异同一茶道渊源众所周知,在中古时期的日本文化,是深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在长达两百余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日本茶道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茶道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

现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茶都是人们喜欢的饮品。

而在“茶”的其中。

中日茶道也具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

二中日茶道文化的主要区别笔者曾在中日两地品尝多种茶,深受中日两地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对中日两地茶文化的不同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

1.“道”中国的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形成了自己的精神。

中国文化又遵循儒道互补,儒家的礼、义、仁、德和中庸和谐的观念以及道家的无为、自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很大,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崇尚自然美,不象日本那样注重严格的仪式,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虽然也有茶道却没有生成日本式的“茶道”,应该说称之为茶艺更为合适。

与此相对,中国茶一进入日本的同时就具有禅的意味,这与被尊为“茶神”的陆羽有着颇大的渊源,《茶经》同日本的茶道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日本的茶道又同中国的庄周玄学深刻地结合在一起。

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是大德寺古溪和尚的弟子,从武野绍鸥到珠光接受了茶法,完成茶道,和禅门都有着缘分。

茶道大家千利休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宗旨,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介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因此,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和互相谦让,以调节人际关系。

中日敬语对比剖析

中日敬语对比剖析

摘要本篇论文旨在研究中日两国敬语的异同,并从两国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书信敬语、称谓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全文共由四章构成。

第一章主要是对中日两国敬语产生的历史原因及文化背景进行简要分析,并列举了一些例子。

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中日两国书信中的敬语形式进行分析,并从问候语、头语、结语等固定表达词语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第三章则是从人称和称谓两大方面来进行对比,在人称中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三类来具体分析。

称谓则分为一般称谓以及亲属称谓两类,并通过举例和列表的形式来加以分析。

第四章主要研究词汇上的异同,从接头词和专有词汇两方面来进行了解,并举例分析。

经过全面的举例分析,我们发现中日敬语因历史原因而有许多相同之处,又因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许多不同。

比如接头词的使用,敬语的谈话范围等。

总的来说,汉语只有谦敬词汇,日语敬语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体系。

本文在研究中日敬语异同上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敬语;汉语;日语;敬意AbstractThis thesis aims to stud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honorific, and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ppellation honorific, letters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background in both Chinese and Japanese honorific, and some examples are given.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through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letter honorific form analysis, and carries on the contrast research from the greeting, head of language, the fixed expression of words. The third chapter is carries on the contrast from the person and address two aspects, in person is divided into first person pronoun, second person pronoun, third person pronouns three specific analysis. The title is divided into general appellation and kinship terms in two categories, and through examples and the list in the form of analysis.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vocabulary, to understand from two aspects of joint words and terminology, and example analysis. Through the example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we found that Japanese honorific owing to the historical reasons and have many similarities, but als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produced many different. Such as joint use of the word, honorifics conversation range. In general, Chinese only modest words, Japan Japanese honorific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This paper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Japanese honorific.KeywordHonorific;Chinese;Japanese;respec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第一章中日敬语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文化背景 (2)第二章书信中的敬语异同 (3)第三章中日人称、称呼的异同 (4)第一节人称的异同 (4)(一)第一人称代词异同 (4)(二)第二人称代词异同 (5)(三)第三人称代词异同 (5)第二节称谓的异同 (6)(一)一般称谓异同 (6)(二)亲属称谓 (7)第四章词汇的异同 (8)第一节接头词的异同 (8)第二节专有词汇的异同 (9)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距离的中日对比[摘要]在现代职场中,应对各种场面以及学会与各种阶层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已成为一种必修的技能。

不管是对于刚入职的大学生,抑或是在职场中打拼多年的员工来说,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运用好“距离语言”是十分重要的。

待人处事,在适当场合保持适当的距离,可以使对方受到尊重,感到礼貌。

同时,也可以体现出本人的接人待物的能力及个人修养。

因此,对人距离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活中,恰当的距离是交往双方最基本的礼节。

但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对人距离的适度感有所差异。

尤其是在国际化时代的今天,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在职场中这种差异也越发明显。

对于对人距离的考察,早已成为社会学者和文化学者的着眼点,但是大部分都仅限于对本国的考察,或者校园中的人际关系的对比,对于国与国间职场人际关系的考察较少。

本文为探索中日对人距离的差异,通过调查问卷,对中日之间的职场中的亲疏关系、上下级关系(上司、同级以及下属),以及工作场合和娱乐场合的对人距离进行比较。

[关键词]职场上下关系亲疏关系工作场合娱乐场合对人距离[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064-03一、研究目的本研究中,依据对人距离的定义、E.T.Hall(1966)的对人距离4分法以及青野(2003)的研究结果得出的影响对人距离的各方面因素为理论根据,以职场的上下关系(上司、同级、下属)、亲疏关系为研究内容,探讨在工作场合和娱乐场合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对人距离的异同点,从而进行比较分析。

二、调查项目的设定依据熊仁芳(2006)在中日对比的研究中得出:中国人的对人距离比日本人的对人距离近。

?V内裕子(2007)从近接学的立场得出:日本人的对人距离要比美国人的对人距离近。

因此,接下来对同属亚洲圈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中日之间,对人距离的差异何在;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工作场合和娱乐场合的对人距离远近程度以及变化幅度的大小;因上下级以及亲疏关系的不同,中日的对人距离的变化情况如何。

在参考了曹美庚、青野?V子、熊仁芳的研究的基础上,设定了以下问题:1.调查者自身的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职位、学历、工作年限等。

2.对人距离的选择倾向。

在此调查问卷中,设定了两个场合,分别为工作场合①和娱乐场合②。

另外,根据亲疏关系、上下级关系,又细分为亲密的同性上级、亲密的同性同级、亲密的同性下属,亲密的异性上级、亲密的异性同级、亲密的异性下属,普通的同性上级、普通的同性同级、普通的同性下属,普通的异性上级、普通的异性同级、普通的异性下属等12种关系进行考察。

由于本次考察的距离是双方互相沟通交流时认为的合适的距离,根据Hall对于对人距离的划分标准以及参考曹美庚研究中的划分方法,以20cm为一个层级进行划分。

分别为“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100―120cm”“120cm”以上等7个距离尺度。

为了确保被调查者对调查距离20cm 有具体的概念,以半个椅子(20cm)为参考尺度,以图示的方式表示。

三、调查方法和对象此调查以在大连的国有企业员工160名和日本奈良、大阪的日资企业员工160名为调查对象。

调查者的年龄在20岁到40岁之间。

调查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1月间进行。

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考察。

日本方面,通过电子版的调查问卷进行,中国采取面对面直接填写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使用统计的方法对调查的结论进行统计,并使用了spss软件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分析。

四、调查结果和分析首先把“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100―120cm”“120cm以上”这7个尺度分别赋予“1”“2”“3”“4”“5”“6”“7”这7个值,然后再进行分析。

如表1所示,在不考虑到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日本人的平均对人距离为3.401,中国人的平均对人距离为2.979。

t=-2.095,p=0.042<0.05。

说明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对人距离差异显著,且日本人的对人距离要大于中国人的对人距离。

图1 中日对人距离――场合对场合进行单因子分散分析,如表3。

其结果为“场合”(F(1,44)=36.622,p<0.01)的效果是显著的。

说明中日在工作场合和娱乐场合的对人距离是不同的。

具体通过表4看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日本人在工作场合的平均对人距离为3.9651,在娱乐场合的平均对人距离为2.8370,说明日本人在工作场合的对人距离要比在娱乐场合的对人距离要远。

中国人在工作场合的平均对人距离为3.3245,在娱乐场合的平均对人距离为2.6328,说明中国人同样在工作场合的对人距离要比娱乐场合的对人距离要远。

在娱乐场合,日本人的对人距离只是略高于中国人。

通过图1折线的倾斜度来看,很容易发现,从工作场合到娱乐场合的变化的幅度,日本人要比中国人变化的幅度大。

对上下级关系的对人距离的考察也是本研究重点考察的因素。

提取“级别”这个单因子进行分析。

中国人的“级别”(F(2,21)=0.928,p=0.411>0.05)的效果是不显著的,说明中国人的对人距离级别的影响不大。

具体来看,中国人对上级的平均距离为3.1984,对同级的平均距离为2.8359,对部下的平均距离为2.9016。

因此,中国人也是对上级的距离相对较远,其次是对部下,对同级的距离最近,但是基本都处于同一水平,相差不大。

而日本的“级别”(F(2,21)=2.930,p=0.046 五、工作场合的对人距离在工作场合的时候,和对方站着谈论公事的时候,认为最适合的对人距离的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在工作场合,日本人的对人距离由远到近的分别为:普通异性上司>普通异性下属>普通同性上司>亲密异性上司>亲密同性上司>普通同性下属>亲密异性下属>普通异性同级>普通同性同级>亲密同性下属>亲密异性同级>亲密同性同级。

而中国人的对人距离由远到近分别为:普通异性上司>普通异性下属>普通同性上司>亲密异性上司>普通异性同级>亲密异性下属>普通同性下属>普通同性同级>亲密异性同级>亲密同性上司>亲密同性下属>亲密同性同级。

图2 中日对人距离――工作场合从此图2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对上级、同级、下属的由近及远距离的趋向均为“亲密同性,普通同性,亲密异性,普通异性”,但对普通同性和亲密异性的距离差异不大。

另外,日本人在对上司的距离明显比中国人远很多,但是在对待同级的时候,虽然也比中国人远,差异却并不大,对下属的距离相对较远一些,但没有对上司的差异明显。

六、娱乐场合的对人距离在娱乐场合的时候,和对方站着谈论私事的时候,你认为最合适的距离的结果如表7所示。

不难发现,在娱乐场合的对人距离都变得相对较近。

对亲密的同性同级和亲密的同性下属的距离的平均数都低于2,说明在娱乐场合对人距离明显变近了很多。

娱乐场合,日本人的对人距离远近依次为:普通异性上级>亲密异性上级>普通异性下属>普通同性上级>普通异性同级>普通同性下属>亲密异性下属>普通同性同级>亲密同性上级>亲密异性同级>亲密同性下属>亲密同性同级。

中国人的对人距离远近依次为:普通异性上级>普通异性同级>普通异性下属>亲密异性上级>普通同性上级>普通同性下属>亲密异性下属>亲密异性同级>普通同性同级>亲密同性上级>亲密同性下属>亲密同性同级。

图3 中日对人距离――娱乐场合在娱乐场合,比较同级关系时,还可以发现,在对“上级、同级、下属”的时候,日本从远及近的距离为“普通异性,普通同性,亲密异性,亲密同性”。

虽然差距不大,但是说明日本人在娱乐场合的时候,比起亲疏关系,认为性别更重要一些,而中国对“上级、同级、下属”的时候,从远及近的距离为“普通异性,亲密异性,普通同性,亲密同性”。

亲密异性和普通异性的距离差距不大,但是从趋势上来说,说明中国在娱乐场合比起性别关系,亲疏关系更为重要。

七、结论根据调查问卷,对人距离的中日对比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对人距离差异显著,且日本人的对人距离要大于中国人的对人距离。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日本人在工作场合的对人距离要远大于中国人,但在娱乐场合的对人距离,中日两国差距不大。

因此,日本人从工作场合到娱乐场合对人距离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大,而中国人从工作场合到娱乐场合对人距离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另外,上下级关系方面,中国人的对人距离差异不大。

而日本人却十分重视,对上级的距离最远,其次是对下属的距离,距离最近的是对同级的距离。

对待亲疏关系,中国人和日本人是相同的,对亲密的人的距离较近,对普通关系人的距离较远。

对待同性、异性也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也是相同的,对同性的距离较近,对异性的距离较远。

在工作场合的时候,中日的对人距离的倾向都是:亲密同性>亲密异性>普通同性>普通异性。

其中,亲密异性和普通同性的距离差距不大。

娱乐场合,中国人的对人距离的倾向是:亲密同性>亲密异性>普通同性>普通异性。

而日本人的对人距离倾向是:亲密同性>普通同性>亲密异性>普通异性。

这里,普通同性和亲密异性的距离差异也不是很大。

注释:①工作场合。

例如办公室(此处的办公室是指同部门或同科室的成员所共有的空间,在同一空间内并排摆放着每个人的桌子)。

②娱乐场合。

例如单位举办娱乐活动的场合(包含聚餐等场合)。

【参考文献】[1]?V内裕子.?F代の日本人の若者の??人距?xについての一考察?D近接学の立?訾?ら.?@田学?@女子大学?文集,2007.[2]熊仁芳.关于人际距离的中日对比研究以中日两国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报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美庚.?n国人のパ?`ソナルスペ?`スに?vする一考察Studies in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8.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