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鼓乐
西安鼓乐发展历史800字作文

西安鼓乐发展历史800字作文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drum music in Xi’an is a rich and vibrant tapestry that spans many centuries. 西安鼓乐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跨越了许多世纪。
One of the earliest documented references to drum music in Xi’an dates back to the Tang Dynasty AD), when it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urt ceremonies and military processions. 西安鼓乐最早的文献记录可以追溯到唐代年),当时它是朝廷仪式和军事游行中重要的一部分。
As the capital of several Chinese dynasties, Xi’an has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novation. 作为几个中国朝代的首都,西安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和创新历史。
The ri ch cultural heritage of Xi’an has served as a fertile grou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rum music, with influences from various regions and dynasties shaping its unique sound and style. 西安丰富的文化遗产为鼓乐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各地区和朝代的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声音和风格。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renewed interest in drum music in Xi’an, with young musicians and cultural enthusiasts working to preserve and promote this traditional art form. 近年来,西安的鼓乐再度受到关注,年轻音乐家和文化爱好者致力于保护和推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51Talk-用英语介绍非遗文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西安鼓乐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西安鼓乐X i’an wind and percussion ensembleXi’an wind and percussion ensemble, which has been played for more than a millennium in China’s ancient capital of Xi’an, in Shaanxi Province, is a type of music integrating drums and wind instruments, sometimes with a male chorus.西安管乐和打击乐合奏在中国古都陕西西安已经演奏了一千多年,是一种集鼓和管乐器于一体的音乐,有时还有男声合唱。
The content of the verses is mostly related to local life and religious belief and the music is mainly played on religious occasions such as temple fairs or funerals. Th e music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sitting music’ and ‘walking music’, with the latter also including the singing of the chorus.内容大多与当地生活和宗教信仰有关,音乐主要在宗教场合演奏,如庙会或葬礼。
演奏形式可分为两类,“坐乐”和“行乐”,后者还包括合唱。
Marching drum music used to be performed on the empe ror’s trips, but has now become the province of farmers and is played only in open fields in the countryside. The drum music band is composed of thirty to fifty members, including peasants, teachers, retired workers, students and others. The music has been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 a strict master-apprentice mechanism.鼓乐过去是在皇帝旅行时演奏的,但现在已经成为农民的领地,只在农村的田野里演奏。
浅析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乐带向了世界。 (二)西安鼓乐的乐谱、乐器 在调查中,长安何家营鼓乐社传承人何老师说:“西安鼓乐在
何家营村是世代相传的,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真的很不容易。自己 听到鼓乐声很好听,很喜爱,也就慢慢地参与了。”近些年来,鼓 乐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走出国门。跟随何老师走进鼓乐陈列馆, 陈列墙上挂着去各个国家演出的照片,还有老一辈艺术家的照片。 何老师讲到:“鼓乐的演奏目前来说不是它的乐器难,而是它的乐谱 难。因为它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的方式。鼓乐的乐谱没有时值, 没有高低,必须口传,老艺人来口传,不口传就没有办法”看到乐 谱一个个蚯蚓一般的符号可以有易懂的方式学习,但是韵曲却没有 任何技巧,只能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老艺术家口传下来。西交大人文 学院主任说:“乐谱传到现在,越到这个时候越觉得它是一个宝贝, 年代比较久也比较脆,所以它掉一个块块,就把几个音符就掉了。”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9期 总第544期
浅析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张中卿
(信阳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国人的欢迎,西安鼓乐却因为独特的传承方式使得它的生存现状并不乐 观。笔者认为加强对西安鼓乐的保护和有效的传承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使西安鼓乐得以更好的发展。本文分为三个部 分:第一部分简述西安鼓乐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通过对长安何家营鼓乐社的采访与调查,分析长安何家营鼓乐社的 生存现状;第三部分对鼓乐的生存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西安鼓乐;何家营鼓乐社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9期 总第544期
浅谈我国手风琴民族音乐的发展趋势*
齐慧君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江西 抚州 330013)
摘 要:手风琴在中国发展的近百年中,其音乐在体现民族精神、音乐技巧等多方面所展现的艺术性都奠定了手风琴 在我国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我 国音乐家们不断致力于手风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期望能创作更具民族特色、更能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作 品。发展、继承、传承与发扬手风琴音乐对我国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以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为创作核心, 借鉴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与表现手法等各方面的优点,培养真正了解手风琴乐器与音乐特性的专业作曲家,创作兼 顾音乐性与演奏技巧的更多真正适合手风琴演奏的优秀作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与时俱进的专业发 展道路。结合现代音乐发展优点,借助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更好的促进手风琴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使中国的 手风琴音乐道路越走越宽广,越来越辉煌。 关键词:手风琴音乐;民族性;发展趋势;多元化
走近西安鼓乐

走近西安鼓乐作者:张丹琼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5期【摘要】西安是我国历史古都,其留存下来的文化艺术遗产非常丰富。
西安鼓乐是流传于当地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形式,是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本文通过对西安鼓乐的分析,呼吁大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让西安鼓乐继续发扬光大。
【关键词】西安鼓乐;演奏形式;风格流派;审美与实用;传承与保护中图分类号:J63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04-01西安鼓乐是一种传统、古老的音乐文化,流传于西安地区,也被称为“西安古乐”“长安古乐”“西安鼓吹乐”“长安鼓乐”。
它在民间以鼓乐社的形式存在,主要流行于周至县、何家营、长安县、蓝图等地。
一、西安鼓乐乐器及演奏形式(一)演奏乐器介绍。
西安鼓乐的演奏乐器主要有笛、笙、管、云锣、鼓等。
这些乐器都为鼓乐的演奏增添了无穷的韵味和魅力。
笛子处于领奏的地位;鼓是重要的节奏乐器;云锣有多种不同的形制,比如双云锣、单扇云锣、三音云锣、引锣、方匣子、海口子等,其中双云锣运用较多,既可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演奏技法较难,最受听众喜爱。
这些乐器是西安鼓乐演奏的基础,也是西安鼓乐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工具。
(二)演奏形式。
我国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形式丰富。
在唐代多部伎之后,又出现了两种演奏形式,即风格优雅的“坐部伎”和气势宏伟的“立部伎”。
西安鼓乐正是延续了这两种传统的演奏形式,其“坐乐”和“行乐”即是“坐部伎”和“立部伎”的变体。
1.坐乐。
顾名思义,即坐着演奏。
是人们坐在堂殿内或殿堂前演奏的一种鼓乐形式。
有条件的乐社会在乐队后面竖起社旗及彩色龙凤旗。
坐乐的吹奏乐器主要是笛子,并配有管和笙,打击乐器是鼓,分为坐鼓、乐鼓、战鼓、独鼓。
其他打击乐器还有铙、钹、锣、铰子等。
根据曲式结构的不同,坐乐又分为“八拍坐乐全套”和“俗派坐乐”两种。
乐器艺术入选非遗名录

乐器艺术入选非遗名录
乐器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乐器已经被列入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是一些入选非遗名录的乐器艺术:
1. 古琴,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色。
它被认为是中国音乐的灵魂,于2003年被列入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京剧音乐,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其音乐是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节奏和表现力而闻名,于2006年被列入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茂州木鱼,茂州木鱼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主要用于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演奏。
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节奏感,于2008年被列入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是陕西省西安市地方传统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鼓点和节奏而闻名。
它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于2008年被列入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京胡,京胡是中国传统弓弦乐器,是京剧、豫剧等戏曲剧种中常用的乐器。
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于2011年被列入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乐器艺术的入选非遗名录,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多样性,也保护和传承了这些乐器的独特技艺和文化价值。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乐器艺术,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西安古乐

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
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并逐渐流入民间的西安鼓乐,在经过大批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抢救、保护之后,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申报过程,最终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
追溯其历史渊源,从结构、乐谱、曲名、使用乐器等方面分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资料的分析考察,西安鼓乐有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兴于元、明,盛于清,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发展,特别是明、清以来戏曲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
长安鼓乐至今保存着最传统的鼓乐演奏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及谱式。
综观西安鼓乐所有的乐曲名称,可以明显看到其中保留着唐、宋、元、明、清各种曲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
自唐、宋已降,中国音乐许多音乐因素(律、调、曲、词、乐谱、乐器、结构、旋法等)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下了遗迹残痕,称长安鼓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西安鼓乐有哪些乐谱

西安鼓乐的乐谱分为旋律乐器使用的“曲谱”、击奏乐器使用的“鼓谱”和吹奏乐器使用的“铜器谱”。
“曲谱”都为手抄本,在曲谱中所使用谱子有半字谱、俗字谱和工尺谱等;“鼓谱”又称“鼓札子谱”,顾名思义,是用鼓的状声字来写成的乐谱;“铜器谱”是用锣等铜乐器的状声字而写成的乐谱。
现存西安鼓乐乐谱有一百多种,目前公认最早的乐谱是抄写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西仓鼓乐社的《鼓段、赚、小曲本具全》。
乐谱中更多的是清道光年间的手抄本或转抄本。
减字谱减字谱是一种供古琴演奏使用的乐谱。
由唐代古琴名家曹柔创造发明,他简化了古琴文字谱中原来用汉字记谱的右手指法、左手指法和演奏术语,取其偏旁部首中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新的谱字,作为左右两手弹奏手法和定调、表情、速度等的标记,“减字谱”因此得名。
减字谱已被使用了上千年,是一种非常具有历史感的曲谱,但因其不记音高、不记节奏,从而使得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创新的过程,不仅在传承中极易变形,而且在传播中也极易流失,实在令人惋惜。
半字谱半字谱是唐代的一种乐谱,又称燕乐半字谱。
它由汉晋时期的六个音名十声音阶的“乂工谱”发展而来,形成了十个音名八声音阶的唐代“燕乐半字谱”。
由于所使用的记谱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故而得名。
半字谱是供琵琶、笛子、筝、箫等乐器演奏使用的乐谱。
它是以乐器的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一种记谱法,又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
琵琶属于弦索谱,笛子、箫属于管色谱,根据手指的离合、停顿、缓急来记录乐谱。
这种记谱方法更注重演奏者对音乐的敏感和领悟,讲究即兴发挥,但常常无法表现曲子的精微细节。
西安鼓乐的东仓鼓乐社保存的《大琴门》筝曲曲谱就是半字谱。
俗字谱俗字谱出现在宋代,由唐代“燕乐半字谱”发展演变而来。
据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唐俗乐二十八调是由“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个汉字为谱字记录音乐,当时在教坊中广泛使用。
宋代在这十个字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个变化音,就形成了十个音名十二声音阶的宋代“俗字谱”。
西安鼓乐简介

“西安鼓乐”简介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学界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在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周、秦、汉、唐等20个政权13个朝代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当年这条路上许多繁荣的城镇、独特的建筑、著名的寺庙,已成为人类文化的遗迹。
但作为沟通东西文化的一条“人文血脉”,它不仅是一种象征,而且将永远是人们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
历史的沉积留给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古代音乐文化艺术有秦腔、眉户、碗碗腔、西安鼓乐等中原音乐,有关中皮影戏,陕西木偶戏等。
隋唐盛世时期,古代音乐文化艺术的集大成正是通过丝绸之路这条文化甬道的长期交流、融合,留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教坊汇集于皇家宫廷进行表演、传承,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西安鼓乐”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风格独特、传承至今已达千余年历史的“西安鼓乐”在中国民族音乐历史宝库中占据重要位置。
2004年4月中国文化部将“西安鼓乐”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试点项目”,同年6月中国文化部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西安鼓乐”等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6年5月20日中国国务院又将“西安鼓乐”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安鼓乐”是吹管乐器与锣鼓乐器有机结合的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音乐品种。
以“乐社”为单位进行演练活动的组织称为“细乐社”或“鼓乐社”。
1952年至1953年夏,经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的杨荫浏、孟傑、苏琴、简其华等几位民族音乐学者及民间音乐研究工作者联合对“西安鼓乐”多次调研、采集、整理、分析后确定为现名。
“西安鼓乐”主要流传于西安市区及市区南部终南山一带的长安、周至和蓝田等各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坐落在八百里秦川上的古都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朝代跨度最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不仅是秦代兵马俑的故乡,还孕育了辉煌的汉唐文化;不仅集中产生过唐诗汉赋等绚烂篇章,同时还保存、传承并活跃着被称为“音乐活化石”的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西安市及周边地区民间久负盛名、风格独特的音乐表演艺术,因其历史悠久、结构恢弘、风格雅致,而成为中国传统乐器和音乐文化的经典代表作。
2005年5月西安鼓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年之后,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西安鼓乐起源于唐代,经过宋朝、元朝和明朝的发展,在清朝达到了鼎盛,当代从五十年代开始又经过了四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发扬光大。
西安鼓乐是唐代燕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融合的产物,又因僧派乐社、道派乐社、俗派乐社等不同流派风格交相辉映,而显得异彩纷呈。
据统计,由唐代及今,西安鼓乐的时间跨度长达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
具有文字记录、乐谱口口相传的曲目大约有一千多首,堪称探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提供的珍贵资料。
有音乐研究专家认为“西安古乐是现存世界最古老、规模最大、系统最全,律、调、谱、系、曲最完善的古老民间乐种。
”除了历史悠久,系统完备以外,西安鼓乐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古老传统的乐器在演奏中的应用,有鼓、笛子、笙、萧、饶、钹、锣、古筝和琵琶等。
体现在乐谱方面有减字谱、半字谱、俗字谱以及工尺谱。
在演奏上,西安鼓乐继承和保留着发根于唐代的宫廷音乐演奏形式,采用行乐和坐乐表演形式,乐曲或典雅庄重,或悠扬舒缓,或气势磅礴。
西安鼓乐根据传统曲目分类,分为套曲、耍曲、鼓段等。
其中套曲是大型综合的联体曲牌,主要有《套词》、《大乐》、《京套》、《北词》、《南词》、《花鼓段》、《打札子》等。
耍曲和鼓段是小型乐曲,主要有《鼓段》、《舞曲》、《起》、《垒鼓》、《串札子》、《行拍》、《得胜令》、《曲破》、《玉包头》、《下水船》、《扑灯蛾》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鼓乐是一种可以看、可以听、甚至可以触摸的文化和历史。
今天也许你漫步在现代气息浓郁西安街头、徜徉在充满泥土芬芳的西安城郊,就能与一场热热闹闹的西安鼓乐不期而遇,就能与热情豪爽的鼓乐艺人畅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