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分类复习一(词类活用)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分类复习一(词类活用)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分类复习一(词类活用)17课1、吾义固不杀人(义:名作动,坚守道义)2、公输盘之攻械尽(尽:形作动,用尽)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名作动,入侵)4、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作名,少数人,多数人)5、虽杀人,不能绝也。

(绝:形作动,杀尽,杀光)6、子墨子守圉有余(守圉:形作动,守卫的方法)18课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作动,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作动,巩固)3、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4、劳其筋骨(劳:形使动,使……劳累)5、饿其体肤(饿:形使动,使……饥饿)6、空乏其身(空乏:形使动,使……受到贫困〈之苦〉)7、所以动心忍性(动,忍: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强)8、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名作动,围)9、行拂乱其所为(乱:形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10、人恒过(过:名作动,犯错误)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动词作状语,在里面〈国内〉,在外面〈国外〉)19课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德,名作动,感激)20课1、惠子相梁(相:名作动,做宰相)21课1、公将鼓之(鼓:名作动,击鼓进军)2、神弗福也(神:名作动,保佑,赐福)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专:形作动,个人专有)4、下视其辙(下:名作动,下车)22课1、吾妻之美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2、君臣吏民能面剌寡人过者(面:名作状,当面)3、闻寡人之耳者(闻:动的使动用法,使……听到)4、朝服衣冠(服:名作动,穿戴)5、客人之美我者(美,形意动用法。

认为……美)6、臣之妻私臣(私:形作动,偏爱)23课1、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作名,险峻的大山)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3、面山而居(面:名作动,面向,向着,对着)24课1、左右流之(左右:名作状,在左、右两边)2、钟鼓乐之(钟鼓:名作动,敲击钟鼓。

乐:形的使动用法,使….快乐)3、琴瑟友之(琴瑟:名作动,弹琴鼓瑟。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doc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doc

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写景抒怀篇、阐明事理篇和托物言志篇)一、写景抒怀篇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精要笔记:(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2)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

(3)采用虚虚实实的写法,开头、结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一古今异义词答案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好。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总称。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答案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5、具答之详细地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邀”邀请7、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主题分类梳理1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主题分类梳理1
唐雎: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秦王:道貌岸然、假仁假义、骄横无理、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安陵君:从容不迫、知人善用。
九下三
人物传记
《周亚夫军细柳》
汉·司马迁
《史记》
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赞扬了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周亚夫;恪尽职守、治军严明、刚正不阿。
汉文帝;深明大义、知人善任。
八上六
《陈涉世家》
汉·司马迁
《史记》
叙述陈涉起义的全过程,表现了陈涉在反抗秦王朝暴政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生动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洞察时局的能力以及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也反映了农民阶级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陈胜;胸怀大志、敢于反抗、富有远见、善于谋划、能够审时度势。
吴广:爱护士兵、机智果断、有勇有谋。
九下三
劝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本文讲述了邹忌借自己对生活小事的感受,讽劝齐威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邹忌:忠于国家、聪明机智善于反省、总结,头脑清醒、善于辞令。
齐威王:善于纳谏、赏罚分明、处事果敢、治国有方、贤明能干。
九下六
爱国报国
八上六
《富贵不能淫》
《孟子》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当: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不能使其迷惑、动摇、屈服。
八上六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无论何时都应该以“义”为重。
八上三
《与朱元思书》

初中文言文分类复习

初中文言文分类复习
初中文言文分类复习
政治失意 借景抒怀
• 《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 《岳阳楼记》——宋· 范仲淹 • 《醉翁亭记》——宋· 欧阳修 • 《记承天寺夜游》——宋· 苏轼
1、作家作品。
分类 复习 要点 一
2、散文特点及写作方法。 3、中心思想的表达。 4、落实背诵篇章。 5、文言考查五项内容(通
1、相关文学常识。 2、少儿聪明活泼形象。
分类 复习 要点 五
3、每个故事说明的事理。 4、文言考查五项内容(通假
字、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 句理解、语段翻译)。
4、文言考查五项内容(通假字、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 语段翻译)。
奇闻趣事

少儿才智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夸父逐日》 ——《山海经》 《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 《咏雪》 》 ——《世说新语》 《伤仲永》 ——宋· 王安石 《送东阳马生序》——明· 宋濂 《童 《曹刿论战》 ——《春秋左氏传》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魏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齐策》
《陈涉世家》 《公输》 ——《史记》 ——《墨子》
1、史传相关文学常识。
分类 复习 要点 四
2、史传文学作品各自叙事特点。 3、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
舍生取义 推行王道

战国——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1、孟子及其以民为本的
分类 复习 要点 三
“仁政”理想。 2、孟子语录体论说散文 的特点。 3、落实背诵篇章。 4、文言考查五项内容 (通假字、实词虚词、 特殊句式、文句理解、 语段翻译)。
假字、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文句理解、语段翻译)。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根据内容,分门别类㈠按内容分类⑴写景抒情类:《三峡》、《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

⑵刻画人物类:《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⑶议论明志类:《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语》《马说》、《爱莲说》《陋室铭》⑷叙事类:《送东阳马生序》㈡按文体分类⑴记:⑵序,⑶表,⑷说,⑸铭,⑹书,⑺历史散文,⑻诸子散文2、抓住文眼,得其精髓。

学习文言文,要善于抓住“文眼” 这把钥匙,深入文章的内核,理解文章的内涵。

⑴《出师表》在一个“ 忠”字①进“忠言”,提出三条建议;(哪三条?)②诉“忠”源,表达感恩之情;(③付“忠”行,说明出师目的。

⑵《邹忌讽齐王纳谏》在一个“谏” 字①如何进谏——“ 讽”→“善”②如何纳谏——“ 令”→“赏”③纳谏结果——“ 朝”→“胜”⑶《岳阳楼记》在情感上是一个“忧”字;在结构上是一个“异”字情感上:①迁客骚人:“忧”自己(因物而喜,因己而悲)②作者:“忧”国家,“忧”民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结构上: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⑷《醉翁亭记》在一个“乐(醉)” 字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乐人之乐。

其他如《湖心亭看雪》在一个“痴”字;《鱼我所欲也》在一个“ 义”字;《小石潭记》在一个“幽” 字;《记承天寺夜游》在一个“ 闲”字;《桃花源记》在一个“异” 字;《曹刿论战》在一个“ 远谋”;《陋室铭》在“德馨”;《与朱元思书》在“ 奇山异水”;《送东阳马生序》在“ 勤且艰”;《爱莲说》在“ 爱莲(君子)”等等。

3、抓住重点,仔细探究。

⑴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远谋”(鲁庄公)→“齐师败绩”邹忌——“善谏”(齐威王)→“皆朝于齐” (“战胜于朝廷”)诸葛亮——“忠”(先帝、陛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宋濂——“勤且艰” (同舍生)→“因得遍观群书” 、“卒获有所闻”问题:①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②是如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细节描写,对比)⑵过人的志趣追求、理想抱负:①向往美丽的大自然:《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初中语文文言文文章分类总结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文章分类总结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一、我们可以把我们所学过的这些文言文按内容分成四类,分别是:(一)山水篇(二)人物篇(三)道理篇(四)说明篇(一)山水篇包括:《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观潮》(二)人物篇包括:《五柳先生转》、《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公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庄子》故事两则、(三)道理篇包括:《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马说》、《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四)说明篇:《核舟记》二、我们对以上三类文章再做更详细地分析:(一)山水类:1、作者因贬谪而用山水体现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被贬黄州,因无人与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寻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总结:以上两篇游记因作者被贬而表现内心的凄苦悲凉。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借作此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好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朋友。

《醉翁亭记》:作者虽被贬谪,但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总结:以上两篇,作者虽被贬,但却无被贬的悲凉,而是心中想着国家想着天下百姓。

2、通过描写景色来感受自然。

《三峡》:通过对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激发出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通过对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与朱元思书》: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含蓄地传达出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至八年级下文言文归类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至八年级下文言文归类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至,八年级,下,文言文,归类,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归类复习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十有五【“有”通“又”,古人习惯用词】止增笑耳【“止”通“只”;“耳”通“尔”】身无所寄【“亡”通“无”,没有的意思】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的意思】一词多义:学【学习,动词(夫学须静也)学业,名词(非志无以成学)】意【神情(意暇甚)企图,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面前(其一犬坐于前)上前(狼不敢前)】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人,对方(盖以诱敌)】止【停止(一狼得骨止)只、仅(止有剩骨)】之【代词(闻之于宋君)助词(得一人之使)】闻【动词,听见(有闻而传之者)动词,使……知道(闻之于宋君)】于【介词,从(非一人与井中也)介词,向(闻之于丁氏)】日【名词(太阳)名词,一天(终日在地上行止)】其【代词,那(其人曰)代词,它(忧其坏)】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义,子侄辈;今义,子女】相委而去【委:古义,丢,舍弃;今义,委托,委任。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择善而从【善:古义,好;今义,善良】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照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温故而知新【知:古义,了解;今义,知道】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今义,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屠自后断其股【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盖以诱敌【盖:古义,原来;今义,覆盖,盖子】因往晓之【晓:古义,告知,开导;今义,天刚亮的时候、知道】若屈伸呼吸【若:古义,第二人称代词;今义,好像】有所中伤【中伤:古义,伤害,受伤;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按时,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温故而知新【故、新:指旧(新)的知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乐趣,形容词意动用法】饭疏食,饮水【饭:吃饭,名词活用作动词】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喜欢,爱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无以致远【远:远大目标。

初中文言文课文复习全整理

初中文言文课文复习全整理

初中文言文课文复习七年级上册:1、童趣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6、方出神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上册:2、《论语》十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1、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罔:迷惑。

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女: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根据内容,分门别类㈠按内容分类⑴写景抒情类:《三峡》、《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

⑵刻画人物类:《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⑶议论明志类:《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语》《马说》、《爱莲说》《陋室铭》⑷叙事类:《送东阳马生序》㈡按文体分类⑴记:⑵序,⑶表,⑷说,⑸铭,⑹书,⑺历史散文,⑻诸子散文2、抓住文眼,得其精髓。

学习文言文,要善于抓住“文眼”这把钥匙,深入文章的内核,理解文章的内涵。

⑴《出师表》在一个“忠”字①进“忠言”,提出三条建议;(哪三条?)②诉“忠”源,表达感恩之情;(③付“忠”行,说明出师目的。

⑵《邹忌讽齐王纳谏》在一个“谏”字①如何进谏——“讽”→“善”②如何纳谏——“令”→“赏”③纳谏结果——“朝”→“胜”⑶《岳阳楼记》在情感上是一个“忧”字;在结构上是一个“异”字情感上:①迁客骚人:“忧”自己(因物而喜,因己而悲)②作者:“忧”国家,“忧”民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结构上: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⑷《醉翁亭记》在一个“乐(醉)”字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乐人之乐。

其他如《湖心亭看雪》在一个“痴”字;《鱼我所欲也》在一个“义”字;《小石潭记》在一个“幽”字;《记承天寺夜游》在一个“闲”字;《桃花源记》在一个“异”字;《曹刿论战》在一个“远谋”;《陋室铭》在“德馨”;《与朱元思书》在“奇山异水”;《送东阳马生序》在“勤且艰”;《爱莲说》在“爱莲(君子)”等等。

3、抓住重点,仔细探究。

⑴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远谋”(鲁庄公)→“齐师败绩”邹忌——“善谏”(齐威王)→“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诸葛亮——“忠”(先帝、陛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宋濂——“勤且艰”(同舍生)→“因得遍观群书”、“卒获有所闻”问题:①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②是如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细节描写,对比)⑵过人的志趣追求、理想抱负:①向往美丽的大自然:《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往反”《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花之君子者也)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③理想抱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与民同乐陶渊明:世外桃源宋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④修身明德,完善自我孔子及弟子:君子、士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问题: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志趣追求和理想抱负的?你怎样评价这种思想追求?⑶瑰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三峡山水之四季变化之美:山:险峻美;夏水:奔放美;春冬:清幽美;秋:凄凉美巴陵郡“盛状”——岳阳楼“大观”——琅琊山醉翁亭周围“四时之景”、“朝暮之景”——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承天寺庭院似幻亦真的月色——桃花林奇异风光及世外桃源——陋室环境之雅——小石潭的水清、石异、源曲、境幽——问题:抓住景物怎样的特征?描写了怎样的美?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和修辞?品位词语的佳处?视、听结合(调动多种感官;色彩的变化,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动、静结合;(或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点、面结合(整体轮廓与局部描写)景、情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时、空结合(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变化,移步换景)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光、影结合点染法,移步换景法,⑷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小石潭记》(柳宗元)——郁郁寡欢: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醉翁亭记》(欧阳修)——纵情山水、排遣抑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欣喜?苦闷?凄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马说》(韩愈)——怀才不遇愤懑:“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出师表》——忧虑、感恩、“先帝”、“临表涕零,不知所言”4、课文比较阅读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如:《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共同点:①都是臣子向君王进谏《出师表》:提出三条建议,其中最主要的是“亲贤远佞”;《邹忌》:指出“王之蔽甚矣”暗含广开言路,吸取各方意见之意②提的意见都有广开言路的意思③提的方式都很委婉《出师表》是“以情动人”;《邹忌》是私事到国事(由小见大)采用类比的方式劝谏。

再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相同点:1:体裁相同:都是记,都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2、语言特点:语言上都采用骈散结合,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

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

《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

将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

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后又从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

作者还妙用了照应和伏笔。

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

2、语言表述有别。

《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

立意深刻,造词精警。

《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

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

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

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文章层次分明,音韵和谐悦耳。

3、主题深度有别。

《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

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

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5、重点句子:(考试经常出的默写、翻译、赏析、被引用的句子)哪些句子是重点句子?主旨句、总括句(统领全篇句)、总结句、过渡句、写景名句、含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包含某种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的句子、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初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总中考必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7、无丝竹之乱耳。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8、无案牍之劳形。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9、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10、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11、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12、每至晴初霜旦。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1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14、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1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16、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17、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18、策之不以其道。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1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20、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2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22、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2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24、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2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26、如鸣环,心乐之。

(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7、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2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2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3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使……凄凉;B使……寒泠。

3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形容词用作状语):A在……之前;B在……之后。

3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守",名词,太守,官名。

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

3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3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5、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36、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长草木)37、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

3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亲近39、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疏远4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