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山水游记篇
完整版)文言文山水游记

完整版)文言文山水游记龙井题名记】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我自吴兴来到杭州,准备东归会稽。
在龙井,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大师邀请我入山。
我们出了城门,天已经晚了。
在航湖的时候,遇到了道士参寥,他问我是不是去龙井,我回答说已经晚了,可能已经走了。
当晚,天空放晴,月亮在林间清晰可见。
于是我放弃了船只,跟着参寥步行沿湖而行。
我们经过XXX,穿过南屏,洗脚于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沿着支径上风篁岭,最终在龙井亭停下来,饮泉、坐石。
在路上,我们经过了十五个佛寺,但都是静悄悄的,没有人声。
路旁的房屋,灯火隐现,草木深郁,流水悲鸣,这几乎不是人间的景象。
行了两个时辰,我们才到达寿圣院,拜访了辨才大师于XXX,第二天才回去。
晚游六桥待月记译文:西湖最美的时刻,是春天和月夜。
一整天中,早晨的美景是晨雾,傍晚的美景是晚霞。
今年春天下了很多雪,梅花因此更显得珍贵。
梅花和杏花、XXX一起开放,非常壮观。
石篑告诉我:“XXX在园中有一株梅花,是XXX家的古物,我们得赶快去看看。
”但我当时迷恋上了桃花,不舍得离开湖边。
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色的烟雾和红色的霞光弥漫了二十多里。
歌声和乐器声像风一样吹拂,粉红色的花瓣像雨一样洒落,美丽的衣裙比堤岸上的草还要多,非常绚丽。
1.请简要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晚上游览六桥,欣赏了西湖春天的美景,特别是梅花、杏花和桃花的盛开,以及湖畔的歌声、乐器声和粉红色花瓣的美丽景象。
2.请列举一下文章中出现的春天景象。
晨雾、晚霞、梅花、杏花、桃花、绿色的烟雾、红色的霞光、粉红色的花瓣。
3.请简要说明作者最终选择留在湖边的原因。
作者迷恋上了湖边的桃花,不舍得离开。
莫过于此。
丘上有茅屋一间,庐下水声激越,左右有小石穴,穴内亦有水声,而声异于外。
潭西有小山,山下为平田,田中有泉,泉出于石穴,亦有异声。
此三处异音,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或激越或悠扬,或喑哑或清越,各有千秋,令人神往。
XXX以XXX、竹树丘、水穴泉为三绝,而谓之“钴鉧潭西小丘”。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小编整理]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小编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c187d3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b.png)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小编整理]第一篇: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
对山水游记文言文的考查,和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一样,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此考点涉及到18个文言虚词。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
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三是断句。
(5)筛选文中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
课外文言文补习山水游记篇2016--2017年中考试题(学生)

课外文言文补习山水游记篇2016--2017年中考试题(学生)凹凸个性教育课外文言文补山水游记篇二、山水游记篇一)《三峡》《河水龙门》阅读练(2017年郴州市中考题)(16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除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有时XXX急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千二百里之间,也不能快速行进。
XXX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充满了趣味。
每到晴初霜旦,XXX,常有高猿长啸,引人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因此,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XXX三声泪沾裳。
”(选自XXX《三峡》)XXX: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人曾说:“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这是真的!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观赏者,常常如雾露沾身,窥深悸魄。
水仍然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荡如山腾,XXX颓垒,直到下口。
这样,人们才知道慎子下龙门时,流浮竹,不是驷马追赶的速度。
(选自XXX《河水龙门》)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4分)1)沿溯阻绝:沿着河流往上走,道路受到阻碍。
2)哀转久绝:悲伤的声音越来越弱,最终消失。
3)河中漱广:河水在广阔的地方流动。
4)窥深悸魄:窥视深处,感到心魂惊动。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即使乘着快马,也不能快速行进。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翻译:水流交汇,水气如云飘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分)答: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乙文“倾崖返捍,巨石临危”,都是通过描写景物的特点来表达山水之美,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4分)答:甲文中的水是多姿多彩的,春冬时是XXX绿潭,回清倒影,夏水时沿溯阻绝,有时河流湍急,有时悬泉飞瀑。
乙文中的水则是浩大而凶猛的,水流交冲,浑洪赑怒,鼓荡如山腾。
资料模板:专题三:文言文:山水游记类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第二讲山水游记类【考点解读】《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考查从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来看,山水游记仍是考查的重点,主要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
游记类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内容和传记类文言文别无二致:常见文言实(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其中,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倒装句式及理解概括能力需重点训练。
【知识梳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游记类文言文分类:记事描景抒情类言志类说理类游记的表达方式:记叙、抒情(基础)议论、抒情(升华)【精华提炼】1.规律:题型:大致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题型。
考点:实词、虚词、句式、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断句和文言文句子翻译等几个方面。
2.方法技巧:筛选—概括—比较—揣摩首先,清楚文段所叙述的事情:何人游何景点,标明游踪;其次,找到文段所描写的景物:看景物的特点、景物的变化;再次,注意文段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思想、行为、态度品德、命运,影响最后,文段所蕴含的情理:对人、事、景的态度、情感;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人生哲理。
【考点突破】《小石潭记》【2016 东城一模】二、从下面两组题目中任选一...组.,按要求完成相应文言材料下的第7-10题。
(共10分)【第一组】选段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021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之山水游记篇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之山水游记篇慧庆寺玉兰记戴名世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
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
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
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
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
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
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
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
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①者之可久也。
花虽微,而物理②有可感者,故记之。
(选自《戴名世散文集选》【注】①幽潜:指幽居避世。
②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盖/二百年物B. 其实/不及慧庆远甚C. 竟未/有知者D. 茂密/如曩时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盖()(2)涉()(3)恃()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4. 文中写两处玉兰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3分)与课内对比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请说说《爱莲说》和选文中作者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记游庐山苏轼仆①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
已而见山中僧俗②,皆云:“苏子瞻③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④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⑤。
”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⑥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⑦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是日有以陈令举⑧《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
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⑨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
(完整版)文言文山水游记

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山水游记篇】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丰乐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③,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掇:拾取。
②刻露:明显地表露出来。
③本其山川:依据其山川地。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 本段文字多角度写出了作者之乐,请再概括出四种。
第- 1 - 页共13 页《丰乐亭记》1.(那时)又恰好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2. 乐岁物丰成,乐山川之美(可爱之景),乐风俗之美,乐和平安定,乐与民同乐。
附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
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声。
采摘幽香的山花,躲在乔木下乘凉,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
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第- 2 - 页共13 页龙井题名记秦观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
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2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柳宗元所创作的山水诗非常的有名,柳宗元山水诗中满含着悲情,在给人深深感动的同时,也让人深思不已,久久低徊。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山水诗,欢迎阅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篇一:《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
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
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
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
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
”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
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初中文言文之山水游记篇

山水游记篇
陈情说理篇《论语十则》《虽有嘉肴》《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山市》《河中石兽》略
《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只引半句?总结全文,巧妙地回应开头“惟吾德馨”一句,立意高远,雄辩有力。
只用后半句,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略去后含蓄有余味,发人深思。
《爱莲说》“出淤-濯清-”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中通-不蔓-”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豁达大度;“香远-亭亭-”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总括莲的品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山水游记篇】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丰乐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③,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掇:拾取。
②刻露:明显地表露出来。
③本其山川:依据其山川地。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 本段文字多角度写出了作者之乐,请再概括出四种。
1.(那时)又恰好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2. 乐岁物丰成,乐山川之美(可爱之景),乐风俗之美,乐和平安定,乐与民同乐。
附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
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声。
采摘幽香的山花,躲在乔木下乘凉,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
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龙井题名记秦观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
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
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
②会稽:今浙江绍兴。
③龙井:地名。
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
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
⑤篮舆:竹轿。
⑥霁:雨后放晴。
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
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 ) (2)比.出郭,日已夕(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龙井题名记》1.(1)书:信。
(2)比:等到。
(3)濯:洗、洗涤。
(4)谒:拜访。
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意思对即可。
)3.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意思对即可。
)《龙井题名记》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
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通过书信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
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参寥)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轿子,(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于是(我)便放弃做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
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意外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上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
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历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
(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
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然.杭人游湖烨然.若神人B.多于堤畔之.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C.与杏桃相.次开发惠子相.梁D.石篑数.为余言扶苏以数.谏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译文:(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3.本文原题为《晚游六桥待月记》,通篇却在写花写人,有何作用?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晚游六桥待月记》1.D。
2.(1)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丁,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2)这种快乐只留结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3.本文描绘西湖花开之盛,游人之炽,大力铺陈渲染,烘托了西湖月景的“尤不可言”,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以及独以山水为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附译文: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
(山间雾气)一日之中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岚。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
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
”我当时被桃花所迷恋着,竟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草成烟,红花似雾,弥漫二十多里。
歌吹的声音,如风阵阵传来;仕女的粉汗,如雨纷纷落下;罗衫纨裤的游客,多于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
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
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予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澧、镐、鄠、杜⑤,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自《永州八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⑤澧(fēng)、镐(hào)、鄠(hù)、杜:均为古地名,其中澧、镐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建都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 (2)烈火..而焚之( )(3)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 (4)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描写丘“石”的语句并在下面翻译出来。
3.下面写“坐潭上”和“卧丘上”观感的文字,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2)“枕席而卧……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4.结合《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谈谈本文写“弃地”小丘的际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钴鉧潭西小丘记》1.(1)却。
(2)点燃大火。
(3)即使。
(4)认为……鄙陋看不上。
2.那高耸的石头相拥着向下倾斜的,好像成群的牛马在小溪里饮水一样;那些像兽角一样排列着、倾斜着向上的石头,好像熊罴在向山上攀登。
3. ①孤寂、凄苦、悲凉。
②心神愉悦、陶醉自得。
4.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遭遇不幸的苦闷抑郁不平的情感和重被重用的愿望。
《钴姆潭西小丘记》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
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
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
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
”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
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
(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
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
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
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
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么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
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
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