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高一游记文言文常考知识点

高一游记文言文常考知识点游记是记录人们旅行经历的一种文体,它不仅能够记录下旅行的点点滴滴,还能够展示作者的观察力和感悟。
文言文的游记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通过阅读和写作文言文游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常见的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一游记文言文常考的知识点,并以游记的形式进行叙述。
序:感叹句--------------------------------------------------------------------------------旅行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我心情激动不已。
从一踏上船的那一刻起,我就仿佛踏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游记的开头通常以感叹句描写作者的旅行心情,表达出对旅途的期待与憧憬。
第一段:交代地点和时间--------------------------------------------------------------------------------我此次旅行的地点是古都洛阳。
洛阳位于中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历史悠久,是我国的重要古文化名城。
那是在盛夏的时候,阳光明媚,空气清新。
游记的第一段需要简单交代旅行的地点和时间,可以简要介绍该地的地理位置或历史背景,并以形容词或形容短语描写当时的天气或气候。
第二段至倒数第二段:游览景点和感受--------------------------------------------------------------------------------洛阳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次旅行,我选择了游览六典坊、白马寺和龙门石窟。
六典坊是洛阳的古代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下有各种文化遗迹。
走进六典坊,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立刻感受到了书香的气息。
香烛缭绕,碑刻琳琅,使我对古人的学问有了更深的敬意。
接下来,我来到了洛阳最著名的佛教圣地白马寺。
这座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佛教文化的瑰宝。
一进寺门,香火扑鼻,佛像高耸入云。
文言文阅读指导(一)课件(幻灯片16张)

一、课文再现
湖心亭看雪 明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文言文阅读指点(一)
一、课文再现
醉翁亭记
宋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
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三、考点聚焦
D 1.《醉翁亭记》中与“朝而往”一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泉香而酒洌 B. 水落而石出者 C .而不知人之乐 D. 杂然而前陈者
C 2.下列对《醉翁亭记》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画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风景, 赏山乐水的欢乐与惬意跃然纸上。
相同点:都写到了山水之景,都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与赞美。
不同点: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张岱痴迷于世俗之外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 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显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 怀恋和怅惘。
三、考点聚焦
解释下列字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 )( 寄托) 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 ) 泉香而酒洌 ( 清 )
游记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游记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游记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把握答题关键词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要根据提出的问题或者答案标号,把握答题的关键词。
在细节题中,关键词多用在文章中,把它们看出来,根据关键词定位,能够直接准确地找出文中相关的信息,从而从答案中排除错误的选项,从而更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2、注意逻辑关系
游记阅读理解中的推断题常用逻辑推断的方法解题,逻辑推断可按文章结构和内容中的主题、论点、论据、实例、比喻等逻辑因素来关联分析,将文章中提到的事实和事情组合分析,从而推断出作者给出的推论或观点,再从推断出的观点中,找出正确的选项。
3、加强理解
游记阅读文章的理解性要求比较高,文章中的内容都是作者本人的思考与感受,考生要能够抓住文章中的观点、意图和作者的核心思想,这就要求考生要有足够的语言基础和文学素养,通过理解文章内容搞清楚提问中的核心问题,才能正确地回答阅读题。
写景游记文言文阅读-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写景游记类【整体阅读】第一步:明确写景顺序写景类文言文一般按照时间、空间或游览等顺序构思文章,初读时先需明确文章运用的写作顺序。
1.时间顺序:描写不同时间段的景物变化,如写春、夏、秋、冬四季,早、中、晚各个时间段的景物等。
2.空间顺序:按照一定的空间结构写景,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四周到中间等结构。
3.游览顺序:一般包括两种:①定点观察,即站在某个观景点,对周围景物按照空间顺序进行描写;②移步换景,即随着游览者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观察景物。
另外:还可以分析文章结构,即分—总、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
第二步:明确写作手法写景类文言文的写作手法一般包括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修辞手法、衬托等。
1.正侧面描写结合:正面描写即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即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景物特征,使其鲜明突出。
2.虚实结合:将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相结合,或将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
3.动静结合:即在写景的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和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衬托:即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第三步:体会文章情感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常常是为了抒发情感,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
有时直接抒发对景物的赞叹,有时通过描写某物或借该物抒发情感,也常在遭到贬谪后借景抒情,情感各不相同。
1.对大自然的情感:在文言文中,作者一方面通过描写自然山水之景,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和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常在被贬谪后,寄情于山水,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志向:或归隐田园,怡然自得;或忧国忧民,仍怀报国之志;或悲喜交加,郁郁寡欢。
2.其他情感:作者通过描写某种植物、动物或其他景物,结合自己当时的心境,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从描写的景物中获得启发,变得豁达愉悦。
注意1.作者的情感可通过词语的褒贬辨别。
褒贬分明的词语能够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文言文专题复习-----写景游记类

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写景游记类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结合文言语境对文句、文意的理解。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复习重点难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掌握写景游记类文言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复习方法:讲析法、品读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一教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激趣导入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无数的古代仁人志士或遭贬谪或遇失意之时,他们一个又一个徜徉于山水之间,排遣内心的抑郁忧愁,寄情抒怀,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美文佳作。
今天让我们走进游记散文中,感受那一份情怀与抱负。
二、认识游记文体阐释:写景游记类文言文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写景游记类文言文,常常以人物作为观赏的主体,描写其所看到的景物。
思考:我们学过的写景游记类文言文有哪些?(学生交流)明确:《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答谢中书书》《满井游记》《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三峡》三、阅读方法指导:理思路----抓景物----析主旨1、理清思路,明确写景顺序。
写景游记类文言文一般要按照写景的顺序或者作者的游踪来构思,初读文章,首先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及写作顺序,明确每段所写内容。
练一练:(1)思考:我来填,《小石潭记》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 ),( ),潭中的气氛。
交流后明确: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写作顺序:地点的转换。
方法;寻找方位词(移步换景)+作者游踪(2)探究:郦道元《三峡》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水?为什么先从夏季写起?交流后明确:明确: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方法:寻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2、鉴赏景物,体会景物特点。
写景游记类文言文重在写景及表达感情。
首先要浏览全文,确定写景的句子,其次分析景物特征。
(1)语言品析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刘爱秋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教案设计

刘爱秋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教案设计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概述1.1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1.2 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与方法1.3 游记类文言文的特点及阅读策略1.4 学习目标与教学安排第二章:游记类文言文词汇解析2.1 游记文中常见的实词解析2.2 游记文中常见的虚词解析2.3 特殊句式与用法举例2.4 词汇练习与解析第三章:游记类文言文句子理解3.1 句子的结构与成分分析3.2 句子翻译的方法与技巧3.3 难句解析与翻译练习3.4 句子理解与应用第四章:游记类文言文段落分析4.1 段落的主题与结构分析4.2 段落中的逻辑关系与过渡句4.4 段落理解与应用第五章:游记类文言文篇章阅读5.1 篇章的整体理解与把握5.2 篇章结构的分析与解读5.3 篇章内容的理解与评价5.4 游记文言文篇章阅读练习与解析第六章:游记类文言文中的描写与抒情6.1 描写手法在游记文中的运用6.2 抒情句子在游记文中的表达6.3 描写与抒情的融合与实践6.4 描写与抒情练习与解析第七章:游记类文言文中的议论与评价7.1 议论在游记文中的位置与作用7.2 评价作者观点与表达方式7.3 议论与评价的写作技巧7.4 议论与评价练习与解析第八章:游记类文言文的写作风格与特点8.1 不同作者的游记文风格比较8.2 游记文的文学性与真实性8.3 写作风格与特点的分析与评价8.4 写作风格与特点的实践与创作第九章:游记类文言文的鉴赏与批判9.1 鉴赏游记文的方法与角度9.2 批判性思维在游记文阅读中的应用9.3 鉴赏与批判的实践与案例分析9.4 游记文鉴赏与批判练习与解析第十章:综合阅读与创作实践10.1 综合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10.2 创作实践与写作指导10.3 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游记类文言文的特点及阅读策略补充和说明:此环节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游记类文言文的特点,如记叙性质、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等。
引导学生掌握针对这类文言文的阅读策略,如关注、开头和结尾段落,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变化等。
九上第三单元山水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手法、主旨分析课文主旨导图写作缘由——叙事: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做记《岳阳楼记》登楼所见总写壮阔多变迁客骚人览物之情议论抒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一部分(1):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醉翁亭记》第二部分(2):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第四部分(4):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
《湖心亭看雪》第二段,主要描绘西湖雪景。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考点解读一、古人将以“记”名篇的文章称为“杂记体”。
“记”以叙述为主,慢慢转到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
可以将“记”体散文分为四大类: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主要用来叙事、写景、状物,描写,间或议论,抒发情怀抱负。
游记类文言文主要思想内容:1、纯粹表现寄情山水(热爱与留恋)如《与朱元思书》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表达忧国忧民思想《醉翁亭记》除山林中游赏宴饮之乐外,还有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岳阳楼记》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3、借物(事)喻人(理)类(富有理趣)4、借景抒发被贬的不平与愤慨如柳宗元《小石潭记》借写山水游记来书写被贬后胸中的不平与愤郁。
5、表达文人雅士之生命的感悟三、游记类文言文主要艺术特色1、描写生动、细腻。
古代游记散文的作者通常善于描写景物、人物、生活场景等,以鲜明、生动、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2、叙事流畅、自然。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语言通常流畅、自然,很少出现生硬、死板的叙事方式,常常以轻松、活泼的语言描述游历过程,打动读者的心灵。
3、融合文化、宣扬思想。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不仅是一种记录见闻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作者会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描述文化遗产、历史名胜、民俗风情等,从而宣扬思想、传承文化。
游记类文言文答题技巧

游记类文言文答题技巧前言作为一种古代汉语表达方式, 文言文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游记类文言文则是一种以描述旅途经历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阅读和理解这类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游记类文言文答题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答相关问题。
游记类文言文的特点游记类文言文以旅行经历为主题,色彩丰富,描写生动。
在答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1. 描述地理位置与景点游记类文言文常常会描述游历的地理位置与景点。
我们需要关注这些描述,通过与现实中的地理信息的对比,加深对游记的理解。
同时,记住相关的地名、景点名称等是十分重要的。
2. 表达作者心情与感受作者在游记中往往会描述自己的心情与感受。
这些描述能够给读者带来更直观的感受,也是我们理解全文的重要线索。
关注作者描写心情的用词和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游记的情感。
3. 游记的结构和文体游记类文言文通常会采用较为自由的结构,没有固定的章节和段落,有时还会穿插诗词和插图。
明确文本的结构和文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提取信息。
游记类文言文答题技巧针对游记类文言文,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帮助读者迅速准确地回答问题:1. 熟悉常见地名与景点游记类文言文包含大量的地名与景点的描述。
熟悉常见的地名与景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游记的内容。
在阅读前,可以事先调查一下相关的地理信息,对感兴趣的地方做一些简单的了解。
2. 注意动词与形容词的使用在游记类文言文中,动词和形容词经常被用来描写景色和心情。
注意这些词的用法和意义,可以更好地捕捉作者的感受和描述。
3. 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游记类文言文常常包含一些关键句和关键词,这些句子和词语通常会涉及到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或者描述景色与地点。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这些关键句和关键词,加深对游记的理解。
4. 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喜好不同的词汇和句式。
如果我们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游记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文体阐释】2011年《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游记类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内容和传记类文言文别无二致:常见文言实(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其中,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倒装句式及理解概括能力需重点训练。
【阅读技巧】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初读需要集中注意力,浏览一遍。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不予深究,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为什么,人物关系是怎样的。
在人物身上,表现出怎样的品格、性格。
做到“了其大意,不求甚解”,能懂六七成即可,但同时必须对文段中有疑问的地方,用符号标示出来。
此时,也可配合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
此步骤当中,需要一一落实文章后边所涉及的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
要充分利用所给的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阅读者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
尤其是选择题,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
再加上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一般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
文段后的注释也不可疏忽,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通过第二步,阅读者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将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此举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若能熟知文言文概括推断题的常见设误类型(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倒置、是非混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妄加推断),反过来再去阅读全文,许多疑惑会迎刃而解的。
【阅读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 1- 7题。
醒心亭记曾巩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直:径直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扰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隅:角落【答案】B【解题思路】B项用“代入法”会出现“云烟相互滋扰”的情况,不合逻辑,或与前句中的对应处“相环”比较翻译,可翻译为滋生、蔓延。
2.下面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答案】B【解题思路】②句句后“岂公乐哉?”可知这不是“公之乐”;⑤句写同游者的“喜”与“幸”,不是“公之乐”。
运用排除法可得出正确答案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串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答案】C【解题思路】对应原文,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这并非欧阳修之乐。
游虞山记沈德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远涉椒③板。
有土坧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云光黯甚,这浸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想。
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伫,不忍舍去。
边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
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泊, '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因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嗌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窃究,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
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
②椒:山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去:距离。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赫石纵横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识:懂得。
【答案】B【解题思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是否合理,首先用“代入法推断法”可迅速判断B项错误,治应为“准备”。
5.下面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⑤齦腭摩天,崭绝中断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A.①②④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答案】C【解题思路】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浏览六个小选项,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直接排除。
最后看四个大的选择项,利用排除法,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①尚未登山,③是传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乘船途经虞山下,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答案】D【解题思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细微末节的毛病。
如A项,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次是由于船夫的欺骗。
B项,出现“无中生有”的错误,友人并未阻挠。
C项,属于“强加因果”,原文是由于已经下山,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7.翻译。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窃究,俱未探历。
【答案】(1)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2)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解题思路】找到文中得分点,如“名”“之”等出现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的词,准确翻译,本着直译原则,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对应翻译,若直译后,语言不够通顺,可根据语意进行意译,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