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

合集下载

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写景游记类)

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写景游记类)

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
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
几,俯首焉;未几,磐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
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
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 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 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1、理清思路,明确写景顺序。写景游记类文
言文一般要按照写景的顺序或者作者的游踪
来构思,初读文章,首先理清文章的写作思
路及写作顺序,明确每段所写内容。
阅读技巧 指导
阅读方法:理思路----抓景物----看主旨
2、鉴赏景物,体会景物特点。写景游记
类文言文重在写景及表达感情。首先要浏览 全文,确定写景的句子,其次分析景物特征。
一会儿,就得全体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进了。恰逢用来引路的火
把熄灭了,浓烟充满整个洞中。想要退出,身体不容许;向前行进, 前面狭窄,并且有浓烟,于是闭紧嘴、捂鼻子、止住呼吸。心里 很害怕惊恐,自以为要在这里丧命,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叫他 们前进,众人因为烟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人,心里更加害
怕了。我正好在前面,忽然看见一点光,料想这个洞的出口在这
阅读技巧 指导
阅读方法:理思路----抓景物----看主旨
3、明确意图,把握文章主旨。此类文章并不
单纯是为写景,大多都会借写景或游历阐明 道理,或寄寓明确的写作意图。阅读文章时, 要重点把握体现义理或写作意图的语句,也 就是作者游览后的心得、感悟。在此基础上, 借助阅读分析,对作者的思想进行概括。
我于是暗想,从前韩文公登华山,到达顶峰,受阻不能返回, 放声大哭了好几天。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 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怀疑这件事未必真有。从今天的事来看, 那么韩文公的大哭并非虚构的了。唉,不登高山、不到深渊,前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文体,即文章体式,每种不同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写作范式与要求,正如不同的衣服样式,每种样式的服装都得有自己的设计特点。

阅读文章,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无疑是掌握了一把阅读文章的钥匙。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都是如此,本文主要说说文言文中游记类文章阅读的一般技法。

一、试题回顾。

(一)九疑山图记(2010年秋考题)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

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二)潭州东池戴氏堂记(2012年秋考题)柳宗元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山水游记亭台楼阁记 文言文答题技巧

山水游记亭台楼阁记 文言文答题技巧

山水游记亭台楼阁记文言文答题技巧1. 前言山水游记亭台楼阁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是结合游览风景和游玩建筑的体验而写成的文章。

在古代,这样的游记可以通过文字形式将游览的感受和体验传递给读者,也可以用于赞美美景或者表达对历史建筑的敬仰之情。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与现代白话文相对应。

在考试和学习中,如何写好山水游记亭台楼阁记,以及如何运用文言文写作技巧,是很多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总结。

2. 写作技巧在写山水游记亭台楼阁记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写作技巧:2.1 准确把握景点特色。

要通过实地考察或者研究,准确把握所游览的景点的特色和历史背景。

对于景点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或者历史文化,需要做到有据可查,准确描述。

2.2 生动详实的描写。

在写作过程中,要避免空洞的泛泛而谈,而是需要通过生动的语言,详实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作者的旅游体验。

2.3 有感情色彩的抒发。

在游记中,可以充分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如对美景的赞叹,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对建筑的喜爱等等,只要不偏离主题,都可以适当表达。

3. 文言文写作技巧写山水游记亭台楼阁记,采用文言文进行写作是一种更加传统的表达方式。

那么,如何运用文言文写作技巧呢?3.1 注重形象描绘。

文言文的写作注重形象的描绘,需要通过生动的形容词和具体的细节来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通过对景色、建筑、人物等进行形象描绘,可以使文章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

3.2 增添比兴和典故。

在使用文言文时,适当的增添比兴和典故,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同时也可以加深读者对景点的理解和感受。

3.3 精炼简练的语言。

文言文的写作需要使用精炼简练的语言,避免过于夸张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境。

4. 结语在写山水游记亭台楼阁记时,要注重写作技巧和运用文言文的特点,尽可能的让读者通过文章感受到旅行的愉悦和景点的美丽。

游记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游记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游记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游记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把握答题关键词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要根据提出的问题或者答案标号,把握答题的关键词。

在细节题中,关键词多用在文章中,把它们看出来,根据关键词定位,能够直接准确地找出文中相关的信息,从而从答案中排除错误的选项,从而更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2、注意逻辑关系
游记阅读理解中的推断题常用逻辑推断的方法解题,逻辑推断可按文章结构和内容中的主题、论点、论据、实例、比喻等逻辑因素来关联分析,将文章中提到的事实和事情组合分析,从而推断出作者给出的推论或观点,再从推断出的观点中,找出正确的选项。

3、加强理解
游记阅读文章的理解性要求比较高,文章中的内容都是作者本人的思考与感受,考生要能够抓住文章中的观点、意图和作者的核心思想,这就要求考生要有足够的语言基础和文学素养,通过理解文章内容搞清楚提问中的核心问题,才能正确地回答阅读题。

2019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类

2019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类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游记类文言文阅读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今天让我们跟随古人一起进入游记类文言文的阅读,去领略更多的美景吧!阅读步骤第一步:总体阅读,整体把握。

初步阅读时做题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第一遍阅读时要梳理出下面两个重要点:重要点一:初步完成表格何人何时何故何地何景重要点二: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表格游览地点所见景物景物特征作者情感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先按照上面所讲的梳理出两个重要点,完成表格,然后回答问题。

游虞山记第二步:把握关键,深入分析。

通过第一遍的阅读。

我们初步把握了文章的基本脉络,接下来的阅读,我们就要找准文章及问题中的关键点,找到景和情的结合点,重点分析文章中作者评论的部分,这个分析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需要深入挖掘出情感及哲理。

即通过阅读,需要完成下面的表格。

何人何时何故何地何景何情何理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醒心亭记曾巩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九——游记类阅读

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九——游记类阅读

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九)游记类阅读及解题策略一、文体特征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记景抒情,托物言志。

例如《楼记》和《小石潭记》上古时代的“记”,最开始是一种记录圣贤之言、记载学者对经书的解释的实用文章,“记”即“‘录’成文”“‘载’于册”。

“记”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礼记·学记》。

形式上,“记”是以散句而非骈句连缀成篇的书面作品的体裁。

概览古代文献,人们发现,原本是据实载录的实用文的文体,后来变成了文学作品——散文。

“记”从实用文章的体裁演变为文学作品的体裁,始于唐,成于宋,与“古文运动”密切相关。

散句结体的形式一直没有变,但是文章的容不同了。

让“录言载事”的“记”成为古代散文第一体裁并名重一时的,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用“记”命名的散文,以“我”的眼界观物、察景、看事、论人,让“我”笔下的事、景、物皆“着我之色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建筑、景物与事件,从远古“记”体文章的主体变成了承担记游记事者之目光、情感或思考的载体。

正是“古文运动”,让“记”从“录言载事”的实用文进化到为抒我心迹、遣我情怀而“记游记事”的文艺文,演变为有一定的描述对象、有一定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文体格局与风的散文。

这样的散文,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高中课文中,著名的记体文章有《五人墓碑记(碑记,又叫碑志,刻在墓碑的背面,多有序而无铭。

这里的“碑记”已经成了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

这些文章,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观这些名篇佳作,艺术手法多样,综合来说主要由以下几点基本特征:景物描写,绘声绘色;融情于景,意境灵动;托物言志,含蓄隽永;语言精美,佳句频现;题材丰富,主旨多变。

二、解题思路及方法根据这类文章文体的基本特点与高考常见的出题方向,解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结合文体基本特征,整体把握全文。

文言文之游记散文阅读方法

文言文之游记散文阅读方法

文言文之游记散文阅读方法1. 如何阅读鉴赏游记类散文阅读和鉴赏游记散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准确辨明体裁从内容上看,游记散文有四个要素——时间、游踪、风貌、游感;从题目上看,有些游记散文的文题常带有明显的游记特征:(1)有明显的词语标志,如常冠以“游”“漫游”“记”“游记”“杂记”“小记”“漫记”“散记”“游录”“行”等词语;(2)以客体为题,如《北固亭》《镜泊湖》等文章的文题;(3)以嵌入客体方位的短语为题,如《峨眉山下》《在草原上》等文章的文题;(4)以客体的某一特色为题,如《沧海日出》《崂山降雪》等文章的文题;(5)以游历的中心事件为题,如《雨中登泰山》《重阳节游灵隐》等文章的文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游记散文和抒情散文存在交叉关系,如作者在记游过程中常常通过写景状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大部分因景抒情的散文,景常常只是一个引发感情的触发点,而游记则不论抒 *** 彩如何浓郁,总要摹山拟水,总要描述自然景观和与之相联系的人文景观。

二、理清游人行踪阅读游记散文,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行踪,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提炼出写作提纲。

理清游踪是理清游记散文结构的一把钥匙,做到这一点,游记散文的结构就会一目了然。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组成纵式结构是游记散文最为普遍的结构形式。

阅读鉴赏此类游记散文时,首先要明确哪些段落是总览全貌、哪些段落是分项描写、文章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每一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其次要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明确作者是怎样移步换景的,即作者是怎样把参观到的全貌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方法是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

以导游引路为线索组成横式结构也是游记散文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的游记散文,作者常常是以导游的口气,重点突出、分门别类地介绍游览地的特色。

三、把握作者的情感游记散文中,作者总会或显或隐地对特定风物作出审美评价,或流露出自己特有的情绪和感受。

因此,阅读鉴赏游记散文时,要深入地挥“情”解“意”,把握游感。

游记类文言文答题技巧

游记类文言文答题技巧

游记类文言文答题技巧前言作为一种古代汉语表达方式, 文言文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游记类文言文则是一种以描述旅途经历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阅读和理解这类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游记类文言文答题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答相关问题。

游记类文言文的特点游记类文言文以旅行经历为主题,色彩丰富,描写生动。

在答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1. 描述地理位置与景点游记类文言文常常会描述游历的地理位置与景点。

我们需要关注这些描述,通过与现实中的地理信息的对比,加深对游记的理解。

同时,记住相关的地名、景点名称等是十分重要的。

2. 表达作者心情与感受作者在游记中往往会描述自己的心情与感受。

这些描述能够给读者带来更直观的感受,也是我们理解全文的重要线索。

关注作者描写心情的用词和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游记的情感。

3. 游记的结构和文体游记类文言文通常会采用较为自由的结构,没有固定的章节和段落,有时还会穿插诗词和插图。

明确文本的结构和文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提取信息。

游记类文言文答题技巧针对游记类文言文,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帮助读者迅速准确地回答问题:1. 熟悉常见地名与景点游记类文言文包含大量的地名与景点的描述。

熟悉常见的地名与景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游记的内容。

在阅读前,可以事先调查一下相关的地理信息,对感兴趣的地方做一些简单的了解。

2. 注意动词与形容词的使用在游记类文言文中,动词和形容词经常被用来描写景色和心情。

注意这些词的用法和意义,可以更好地捕捉作者的感受和描述。

3. 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游记类文言文常常包含一些关键句和关键词,这些句子和词语通常会涉及到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或者描述景色与地点。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这些关键句和关键词,加深对游记的理解。

4. 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喜好不同的词汇和句式。

如果我们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游记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记”阅读专题导学案文体,即文章体式,每种不同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写作范式与要求,正如不同的衣服样式,每种样式的服装都得有自己的设计特点。

阅读文章,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无疑是掌握了一把阅读文章的钥匙。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都是如此,本文主要说说文言文中游记类文章阅读的一般技法。

一、试题回顾。

(一)九疑山图记(2010年秋考题)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

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二)潭州东池戴氏堂记(2012年秋考题)柳宗元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

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

”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

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

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

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

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

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

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分)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分)二、认识文体:就高中教材来说,典型游记类散文有《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黄州快哉亭记》。

初中还学过《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以及《醉翁亭记》等内容各异的名篇。

可见,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沧桑变幻,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一家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游记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一种散文形式,有重在议论说理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重在考证说理的,如郦道元的《三峡》、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有重在寄兴抒怀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纵观这些名篇佳作,艺术手法多样,综合来说主要由以下几点基本特征:(一)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例如《石钟山记》中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融情于景,意境灵动例如《醉翁亭记》中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幻之美、四季轮回之美,并借此抒发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例如《黄州快哉亭记》因亭景而生意,借亭名而发论,作者借物抒怀。

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不以物而伤性”的人生态度。

作者并非主张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同时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

这些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愫都含蓄地蕴藉在文中,让读者回味。

(四)语言精美,佳句频现例如《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词句摇曳多姿,用词精当,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又如《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语句对仗工整,穿越千年,读之生津。

(五)题材丰富,主旨多变(1)纯粹表现娱情山水(热爱与留恋)类的(很少):如《与朱元思书》、《冷泉亭记》(白居易2005年春考题)。

(2)表达民本忧国思想类:《醉翁亭记》除山林中游赏宴饮之乐外,还有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岳阳楼记》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病梅馆记》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3)借物(事)喻人(理)类(富有理趣):如《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先叙后议,哲理的提升;《古樟记》(赞美德才出众者,贬抑庸碌小人)、《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批判鬼神迷信的无神论思想)、《九疑山图记》(作者撰文对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的九疑山却不能列于五岳的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4)借景浇心中不平之块垒类的(作者一般为被贬人文):如柳宗元《永州八记》均借写山水游记来书写被贬后胸中的不平与愤郁;《前赤壁赋》借秋夜舟游赤壁的情景表现政治上受挫后惆怅苦闷的心情同时也显示出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5)表达文人雅士之生命的感悟:如《项脊轩志》(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对三位亲人的怀念)、《归去来兮辞》(对官场的厌弃对自由的向往)、《兰亭集序》(批判虚无主义思想,表达积极入世的人生观)、《黄州快哉亭记》(则借为亭作记表现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结合文体基本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游记类文章,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以及思想性,阅读难度适中,阅读障碍不会很大,非常适合作为考试材料。

最后要指出的是有些文章在题目中并没有“记”,如《与朱元思书》、《项脊轩志》、《前赤壁赋》、《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等,但是仔细斟酌,这些文章的特点与游记类文章一样,我们在阅读时也可以把它们划归到游记类中来。

三、阅读技法:结合这类文章文体的基本特点与高考常见的出题方向,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结合文体基本特征,整体把握全文。

根据上文所述文体的四个基本特征,把握其中的“景”、“情”、“志”、“妙”,随文圈划。

2012年秋考《潭州东池戴氏堂记》中“景”如“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情”藏“景”中,对戴氏、弘农公的称赞、颂扬含蓄有致;“志”如“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真是“有仙则灵”;“妙”如用词造句,整散结合,“水萦之若玦焉”、“望之若连舻縻舰”比喻灵动。

在初读时不妨圈划、旁批。

(二)读出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因景悟情。

“景”通常是“情”与“志”的载体,“情”与“志”因“景”而生。

一般来说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抒情常融会在写景之中,少有直接抒情;议论则是全文的关键所在,经常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三)调动积累,读出艺术特色。

我们不妨积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白描、渲染、衬托、烘托、联想、想象等等,结合文章进行分析比对。

当然,阅读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灵活运用。

有些文章会做出一些个性化的选择,比如《病梅馆记》重在托物言志,借梅议政,文中很多地方都只是出现了喻体,本体需要读者自己理解来发现。

四、答题技巧:《考试手册》中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主要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文言句式,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还有针对主旨内容以及语言特点的鉴赏评价。

这些考试内容都有可能在山水游记中出现,不过就近年上海高考命题来看侧重于考察这类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以及对内容主旨、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

面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考察,如果掌握了此类文章的文体知识、阅读技法,就会迎刃而解。

近五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这类文章主要有:2009年春考试题中柳宗元的《永州龙兴寺息壤记》,2010年春考试题中描写樟树滩上大樟树的《古樟记》,2010年秋考题中描写九疑山的《九疑山图记》,2012年秋考试题中柳宗元的《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等。

题型主要有加点字解释、虚词理解、句子翻译、简述选文的思想意义、写出选文的寓意(还会提示有几方面)、文中代词的指代内容、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艺术手法、选择题(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与否的判断)以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

至于文章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考察,与文体之间没有紧密联系,这里不再赘述,而作为主要出题方向的文章内容理解和手法鉴赏类题目,都是与文体的基本特征紧密联系起来的。

下面主要在上文的基础上总结一下主要内容理解、评价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一)字、句、段内容理解、概括,重在理解。

首先,依据前后文,找到相关语句,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概括表述。

其次,分点表述,要点齐全。

(二)评价文章内容主旨,客观辩证。

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鉴赏评价的具体对象,是人物性格还是所述之理等。

其次,面对作者观点、行为,评价要客观、辩证,利弊分析到位。

再次,表述规范,观点居要,紧扣文本作具体的鉴赏评价。

(三)艺术特色分析,评鉴具体。

明确鉴赏角度,笔力集中,分析具体,据分值合理取舍。

首先,结构角度:由叙及议,层层推进论证,严谨而有条理,说理有力。

其次,写作手法:对比鲜明,类比形象;正反说理,透彻有力;由景及情,由事及理,虚实结合,含蓄典雅。

最后,语言特点:经常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整散结合,富有气势和节奏感;用词精妙,多用修辞,造句典雅等。

五、练习巩固:详见一模卷:P10《游桃源山记》、P51《王彦章画像记》、P64《宝界山居记》、P70《游翠微峰记》、P81《慧山寺新泉记》、P93《梅庄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