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词梳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词梳理【知识梳理·一词多义】安:备: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⑴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⑵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奉养)⑵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⑶犹得备晨炊(准备)⑷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安定)卑:奔:⑴非天质之卑(低下)⑴屠乃奔倚其下(急走,跑)⑵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指飞奔的马)比: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靠近)⑵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比较,较量)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及,等到)⑷其两膝相比者(动词:靠,挨着)鄙:兵:⑴蜀之鄙有二僧(边境)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武器)⑵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目光短浅)⑵一老河兵闻之(兵士)⑶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病:毕:⑴未果,寻病终(疾病,生病)⑴吾与汝毕力平险(尽)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疲劳,困苦不堪)⑵群响毕绝(全部)薄:并:⑴薄暮冥冥(迫近,接近)⑴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⑵不宜妄自菲薄(轻视)⑵并杀两尉(一共)⑶薄如钱唇(厚度小)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全、都)⑷对联、题名并篆文(和,以及)策:曾:⑴执策而临之(马鞭)⑴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⑵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⑵曾不若孀妻弱子(常与“不”连用,“连…都不…”)⑶策勋十二传(记录)⑶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⑷束手无策(计谋)⑷荡胸生曾云(同“层”,重叠)长:称: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⑴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⑵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⑵先帝称之曰能(称赞)⑶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⑷死者长已矣(永远)⑸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⑹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头领)察:⑴识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明察,观察)⑵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分辨、听取)乘:⑴公与之乘(坐,驾)⑵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趁着,引申为“冒着”)从:当:⑴战则请从(跟从,跟随)⑴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者(对着,面对)⑵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顺从,听从)⑵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在,正在)⑶咨臣以当世之事(当前)⑷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占着,把着)⑸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应当)⑹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相抵,当作)道:得: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路,途)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得到,获得,找到)⑵以咨诹善道(思想,道理,主张)⑵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得当,合适)⑶不足为外人道也(说)⑶吾不得而见之矣(能够,可以)⑷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知道,了解)定:伐: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安定,稳定)⑴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⑵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平定)⑵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征伐)犯:方:⑴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侵犯)⑴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方形)⑵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触犯,冒犯)⑵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圆,周围)⑶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冒着)⑶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地域,区域)奉:奉命于危难之间(受,接受)负: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背(以背载物)赋:覆:⑴岁赋其二(征收,敛)⑴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覆盖)⑵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赋税)⑵后值倾覆(颠覆,灭亡)故:顾:⑴既克,公问其故(缘故,原因)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⑵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特意)⑵顾野有麦场(回头看)⑶故君子有不战(因此)⑷过故人庄(旧的,老的)观:归:⑴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看,观赏)⑴归而形诸梦(返回,归来)⑵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观察,考察)⑵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⑶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好:号:余幼好书,家贫难致(喜欢,爱好)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呼啸)⑵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大声哭)还:及:⑴计日以还(归还)⑴时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赶得上)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返回)⑵及郡下,诣太守(至,到)⑶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同“旋”,掉转)⑶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趁着,等到…)计:加:⑴而计其长曾不赢寸(计算,计量)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超过,虚夸)⑵通计一舟,为人五(统计,汇总)⑵山不加增(增加)间:简:⑴奉命于危难之间(间隙,中间,期间)⑴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⑵遂与外人间隔(隔开,间断)⑵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择)⑶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见:尽:⑴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看见)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完,没有了)⑵扁鹊见蔡桓公(往见,拜见,参见)⑵以尽吾齿(用完)⑶才美不外见(显现)⑶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毫无保留)具:居: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具备,具有)⑴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居住)⑵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⑵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处于)⑶则第二板已具(准备好)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⑷居十日,扁鹊复见(在时间词前,过了)举:进:⑴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提拔,举荐)⑴惟希望也故进取(前进,上进)⑵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全)⑵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进献,献上)聚:太医以王命聚之(征集)苦:何苦而不平(愁苦,被某事某物所苦)类:良:佛印绝类弥勒(类似,相像)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精良,美好)⑵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贤善,贤良)临:虑:⑴把酒临风(面对,对着)⑴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思想,心思)⑵临于泉上(靠近)⑵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顾虑,担心)⑶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正当,将要)论:漫: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议论,述说)⑴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满,弥漫)⑵众服为确论(学说,观点,论断)⑵其远古刻尽漫失(不可辨认)⑶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定罪)灭:名: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暗,看不见)⑴则题名其上(名称,名字)⑵且秦灭韩亡魏(灭亡,消失)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名气,著名)⑶名之者谁(命名)明:命: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明亮,光明)⑴太医以王命聚之(命令)⑵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亮)⑵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指派,差遣;吩咐)⑶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明智,贤明)⑶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使命)谋:难: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咨询,谋议,考虑)⑴余幼好书,家贫难致(不容易,困难)⑵聚室而谋曰(商量,谋划)⑵奉命于危难之间(灾难,祸殃)平:奇: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平坦)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特别)⑵何苦而不平(削平,铲平)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⑶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公正,公平)强:清:⑴少年强则国强(壮健,强盛,强大)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冷清)⑵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勉强)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爽)请: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请求,请允许)戚: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悲伤,忧伤)穷:复前行,欲穷其林(极,尽,(走)完)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日子,时期)求:取:⑴求二石兽于水中(寻找,寻求)⑴必虑人逼取(索取)⑵不求闻达于诸侯(要求,谋求)⑵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获得)去:全:⑴乃记之而去(离开)⑴全石以为底(完整)⑵去死肌,杀三虫(除掉,去掉)⑵苟全性命于乱世(保全)⑶今日存,明日去(损失,失去)任:容:⑴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责任,职责)其人视端容寂(容貌,神情)⑵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入:塞:⑴便舍船,从口入(进入)⑴汗牛塞(sāi)屋,富贵家之书(充满,塞满)⑵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交纳,进献)⑵以塞(sè)忠谏之路也(阻塞,堵塞)⑶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收入,收进)身: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己,身体,生命)少:舍:⑴少杂树,多松(量少,不多)⑴便舍船,从口入(放弃,离开)⑵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年幼,年轻)⑵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然(房屋,住宅)生:胜:⑴多松,生石罅(草木生长,长出)⑴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超过,胜过)⑵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⑵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得住,能承担)⑶而相邻之生日蹙(生活,生计)⑷生固幸而遇予乎(对读书人的称呼)师: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实: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诚实)食:使: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⑴桓侯故使人问之(命令,派遣)⑵衣食所安,弗敢专也(食物)⑵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⑶谨食之,时而献焉(同“饲”,给吃,供养)⑶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致使,让)属:说: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类属)⑴诣太守,说如此(说,讲,告诉)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⑵秦王不说(同“悦”,喜悦,高兴)⑶为一说,使与书俱(古代的一种文体)素: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痛: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悲痛)通:亡:⑴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达,到达)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灭亡,消亡)⑵初极狭,才通人(通过)⑵且秦灭韩亡魏(使……遭到灭亡)望:为: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远看)⑴向吾不为斯役(做)⑵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对着)⑵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任,担任,充当)⑶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变成,成为)⑷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当作,作为,认为)⑸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是)徙:非死则徙尔(迁移)鲜: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艳)效:兴:⑴不效则治臣之罪(见效,奏效,有成效)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兴起)⑵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重任)⑵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兴盛,复兴)信:形: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言语真实,诚实)⑴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体)⑵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守信用)⑵罔不因势象形(形状)⑶愿陛下亲之信之(相信,信任)⑶不与,归而形诸梦(表露,表现)行:修: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行走爬行)⑴乃重修岳阳楼(整治,修理,修建)⑵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做,实行,从事)⑵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⑶行拂乱其所为(行动)⑷陈胜皆次当行(háng)(行列)向: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以前,原来)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慢,缓缓)许:寻:⑴遂许先帝以驱驰(同意,答应,允许)⑴寻向所志,遂迷(找寻,寻求)⑵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上下)⑵未果,寻病终(顷刻,不久)业:遗: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事业,功业)⑴以光先帝遗德(遗留)⑵武陵人捕鱼为业(职业)⑵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赠送)异:易:⑴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同)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变换)⑵极天云一线异色(奇特的,与众不同的)⑵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换,交换)⑶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其它的,别的)⑷渔人甚异之(诧异)诣:诣太守,说如此(往,到……去)阴:达于汉阴(山之北,水之南)益:应:⑴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增多,增加)⑴桓侯不应(理睬,响应)⑵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益处,好处)⑵河曲智叟亡以应(答应,回答)盈:游:⑴计其长曾不盈寸(满)⑴皆若空游无所依(游水,在水中浮行)⑵彼竭我盈,故克之(充足)⑵似与游者相乐(出游,游览)语: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说话,谈论)喻: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譬喻,比喻)余:远:⑴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我,我的)⑴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遥远,空间距离大)⑵以残年余力(遗留,剩下的)⑵其远古刻尽漫失(久远,指时间漫长)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它,此外)⑶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深奥,深远)⑷其级七千有余(整数后表不定余数)⑷亲贤臣,远小人(不接近,疏远)阅:章:⑴苏、黄共阅一手卷(看,观览)⑴又用篆章一(印章)⑵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经过,经历)⑵黑质而白章(花纹)缘: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责: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责备,责罚)知: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知道,懂得)治: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治罪)止:众:⑴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停止,停留)⑴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众人)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劝阻)⑵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多,众多)致:余幼好书,家贫难致(取得,得到)走:疾行永之人争奔走焉(跑)专:足: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专一,专心)⑴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脚)⑵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有,独占)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足够,充足,满足)⑶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配)作:坐:⑴一鼓作气,再而衰(起来,振作,兴起)⑴与子颍坐日观亭(坐)⑵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发出,表现出)⑵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座位)⑶设酒杀鸡作食(制作)⑶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⑷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作)⑸其中往来种作劳作(劳动)⑹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充任)【知识归类·古今异义】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见识鄙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平民,百姓)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轻视,小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艳美丽)臣不胜受恩感激(感动激奋)遂与外人间隔(断绝往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父亲)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指猪、牛、羊等祭品)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惋惜)后遂无问津者(问路,探访,访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用说)。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一、实词的概念和分类实词是指能够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按照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几种类型。
1.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种。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种。
4.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和地点副词等几种类型。
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不能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或标点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形式的不同,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几种类型。
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位或时间的词语。
常见的介词有“在、上、下、中、间、之”等。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语。
常见的连词有“和、与、或、但、然而”等。
3. 助词助词是用来标示词的词类、词义关系或语态等的词语。
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吗、了”等。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语。
常见的语气词有“不、了、啊、呢、吗”等。
以上是对初中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概述。
实词直接表示实际意义,而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纳

与
念无与为乐者
跟,同
相与步于中庭
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领悟
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动
同游者
游览
一
一碧万顷
一片
上下一百
全都
一鼓作气
第一次
阴
朝晖夕阴
阴暗
佳木秀而繁阴
树荫
树林阴翳
阴影
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得到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自非亭午夜分
假如
至
至于夏水襄陵
与于连用,表另提一事
色愈恭,礼愈至
周到
...原因
通
政通人和
顺利
北通巫峡
通向
初极狭,才通人
使...通过
鸣之不能通其意
通晓
中通外直
贯通
闻
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村中闻有此人
听说
一一为具言所闻
知道的情况
卒获有所闻
收获
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
遗留
学
学学半
同敩,教导
学学半
学习
寻
寻向所志
寻觅,探求
寻病终
随即,不久
效
恐托付不效
奏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职业
当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抵充,相抵
木兰当户织。
对着,面对
间
遂与外人间隔。
隔开
又何间焉?
参与
观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中间
予观夫巴陵胜状。
观赏
但坐观罗敷
看
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纳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它在古代的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实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是一些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的归纳整理。
一、名词类实词:1.人物名词:如君王、贤者、士人等。
2.事物名词:如山川、宫殿、兵器等。
3.抽象名词:如仁义、忠诚、智慧等。
二、动词类实词:1.动作动词:如行、走、跑等。
2.状态动词:如居、安、富等。
3.变化动词:如生、长、成等。
三、形容词类实词:1.形容人的品德或外貌特征:如忠诚、美丽、高大等。
2.形容事物的属性:如高矮、宽窄、明暗等。
3.形容事物的状态:如安定、繁荣、富饶等。
四、副词类实词:1.表示时间的副词:如早、晚、日夜等。
2.表示地点的副词:如上、下、中等。
3.表示程度的副词:如甚、稍、很等。
五、数量词类实词:1.基数词:如一、二、三等。
2.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第三等。
3.量词:如个、只、片等。
六、代词类实词:1.人称代词:如我、你、他等。
2.指示代词:如此、彼等。
3.疑问代词:如何、何等。
七、连词类实词:1.并列连词:如而、且、或等。
2.递进连词:如并、又、亦等。
3.选择连词:如若、与其等。
以上只是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的一部分,实词的种类繁多,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才能够熟练掌握。
初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实词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多读经典文言文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代汉语的语境,将文言文与现代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实词。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一、实词实词是代表实际事物的字,是构成一个句子中主要成分的字。
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词。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实词。
1. 人物类:君、臣、妾、家、父、母、子、弟、女等。
2. 时间类:今、昔、夙、昨、明、晦、时、日、夜等。
3. 地点类:东、南、西、北、中、外、上、下、左、右等。
4. 动作类:为、行、作、辞、出、入、居、游、走、食等。
5. 感受类:喜、怒、哀、乐、悲、惊、爱、恶、怨、怪等。
二、虚词虚词是在句子中没有独立含义,只能与实词一起组成意义完整的句子成分。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极为重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虚词。
1. 副词类:莫、已、矣、止、仅、乃、皆等。
2. 提示类:此、彼、其、自、是、非等。
3. 助词类:之、得、而、乎、兮、焉等。
4. 连词类:而、乃、故、则、亦、或等。
5. 助动词类:曰、出、使、令、召等。
三、常见实词虚词例句1. 实词例句:君子以辞窃辞,以言窃言。
——《论语》仲弓问子路,子路不问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论语》2. 虚词例句:未之谙姑食兮,如之何已矣。
——《诗经》子曰:“几希闻诸大史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四、实词虚词的运用技巧1. 实词的使用要准确,必须遵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语法,把握好词性和语态。
2. 虚词的使用要谨慎,要根据语境和句子的需要灵活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虚词不能独立成句,所以必须注意句子结构。
3. 在虚词中,助词是最为复杂的。
学生在掌握助词的使用时,需要了解不同助词的作用和用法,并且要记忆一些常见的搭配。
总之,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实词和虚词的运用都非常重要。
学生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词和虚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化。
同时,学生也需要在不断地练习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归纳总结文言实词是文言语言中表示实际事物或者具体动作意义的词语。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文言实词的归纳总结对于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相关例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实词。
一、名词类实词名词类实词是最常见的文言实词,用来指代具体的人、物、地点等。
例:人—君、臣、妾、儿、子、叟、童、众物—金、玉、车、马、刀、枪、书、画、楼、船地点—宫、府、城、墙、屋、台、阁、床、坛、井二、动词类实词动词类实词是用来表示具体动作或变化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实词中的动词多为双音节词,并且没有时态变化。
例:走、跑、飞、行、叹、吟、哭、啼、悲、笑、斥、喻、怒、思、忆三、形容词类实词形容词类实词用来描述人或物的属性、特征、状态等。
例:善、恶、美、丑、高、矮、大、小、长、短、远、近、热、寒、明、暗、快、慢四、副词类实词副词类实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句子等,表示行为、状态、程度等。
例:今、昔、故、平、已、将、频、神、岂、必、非、亦、甚、终、遥、颇、差、还五、连词类实词连词类实词用于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起到衔接作用。
例:与、及、或、若、至、因、所、以、乃、故、宜、亦、则、庶、孰六、代词类实词代词类实词用来代替人或物,并起到指代作用。
例:尔、彼、吾、余、其、此、是、非、自、何、方、若、维、我、之、法七、量词类实词量词类实词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容量或者程度。
例:千、万、亿、寸、尺、斛、石、升、合、矢、寻、里、丈、铢通过以上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掌握这些实词,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注意实词的用法和搭配,避免使用错误或不当的表达方式。
通过多读多写,不断积累和运用文言实词,我们的文言文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
总结起来,初中语文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名词类实词、动词类实词、形容词类实词、副词类实词、连词类实词、代词类实词以及量词类实词。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用法归纳整理

初中语⽂⽂⾔实词⽤法归纳整理 要想学好初中⽂⾔⽂,怎么能少了对这些实词的掌握呢?今天⼩编把初中必须掌握的⽂⾔⽂常见实词词分享给了⼤家,⼀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实词⽤法归纳字/词释义词性例句出处有动词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记》魏学洢具详细形容词此⼈⼀⼀为具⾔所闻交通交错相通形容词 “阡陌交通”妻⼦妻⼦和⼉⼥名词 “率妻⼦⾢⼈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陶渊明绝境与世隔绝的境地名词 “率妻⼦⾢⼈来此绝境”⽆论不要说,更不要说 “⽆论魏晋”如此像这样介宾短语 “诣太守,说如此”鲜艳形容词 “芳草鲜美”鲜少形容词陶后鲜有闻《爱莲说》股⼤腿名词 “两股战战,⼏欲先⾛”《⼝技》孤古代王侯的⾃称代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孙权劝学》治研究动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理⽂采和道理名词 “其⽂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何苦哪怕副词 “何苦⽽不平”《愚公移⼭》宜当然副词 “宜乎众矣”《爱莲说》爷⽗亲名词 “卷卷有爷名”《⽊兰诗》认识动词未尝识书具《伤仲永》王安⽯识记住动词 “默⽽识之”《<论语>⼗则》居居住动词⾯⼭⽽居《愚公移⼭》-《列⼦》请请让我动词 “请从吏夜归”《⽯壕吏》美丽形容词 “芳草鲜美”《桃花源记》陶渊明美漂亮形容词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认为……美形的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聚使……聚动的使动 “聚室⽽谋”《愚公移⼭》阻⽌动的使动 “河曲智叟笑⽽⽌之”⽌栖息动词⾮梧桐不⽌《惠⼦相梁》惩以……为苦形作动词 “惩⼭北之塞”《愚公移⼭》北⾯名词 “惩⼭北之塞”北向北名作状北饮⼤泽《夸⽗逐⽇》灵成为灵异的⽔名作动 “⽔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扰乱形作动 “⽆丝⽵之乱⽿”乱造反动词盗窃乱贼⽽不作《⼤道之⾏也》贼害⼈名作动盗窃乱贼⽽不作劳使……劳累动作使动 “⽆案牍之劳形”《陋室铭》蔓牵牵连连的名作动 “不蔓不枝”《爱莲说》枝枝枝节节的名作动 “不蔓不枝”清显得清幽形作动 “⾹远益清”宴举⾏宴会名作动 “会宾客⼤宴”《⼝技》啼哭着动作状语 “忽啼求之”《伤仲永》客⼈名词 “会宾客⼤宴”《⼝技》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名作动 “宾客其⽗”《伤仲永》利以……为利意动 “⽗利其然”风烟在风烟中名作状语 “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箕畚⽤箕畚名作状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跳跳着动作状语 “跳往助之”《愚公移⼭》⽤尽形作动 “吾与汝毕⼒平险”毕全、都形容词群响毕绝《⼝技》说出名作动 “不能名其⼀处”名出名名作动 “⼭不在⾼,有仙则名”《陋室铭》名字名词并⾃为其名《伤仲永》王安⽯善擅长形作动 “京中有善⼝技者”《⼝技》奇奇异、罕见形容词明有奇巧⼈⽈王叔远《核⾈记》余数、零数名词⾈⾸尾长约⼋分有奇隧钻洞名作动 “意将隧⼊以攻其后也”《狼》⽇每天名作状语“⽇知其所亡”《两⼩⼉辩⽇》吾⽇三省吾⾝《论语》⼗则东到东⽅名作状语 “孔⼦东游”《两⼩⼉辩⽇》箫吹箫名作动词 “箫⿎追随春社近”《游⼭西村》⽝像狗⼀样地名作形 “其⼀⽝坐于前”《狼》洞打洞名作动 “⼀狼洞其中”屠指屠户动作名 “⼀屠晚归”耻以……为耻形的意动 “不耻下问”《<论语>⼗则》新新知识形作名 “温故⽽知新”苟苟且副词故不为苟得也孟⼦《鱼我所欲也》表⽰希望副词苟⽆饥渴《君⼦于役》已通“以”副词⾃董卓已来陈寿《隆中对》停⽌,放弃动词是亦不可以已乎孟⼦《鱼我所欲也》停⽌动词⽩露未已《诗经》(《关雎》)与通“欤”语⽓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鱼我所欲也》和动词 “吾与汝毕⼒平险”《愚公移⼭》通“举”,选拔动词选贤与能《⼤道之⾏也》给予动词蹴尔⽽与之,乞⼈不屑也孟⼦《鱼我所欲也》欣赏动词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是这个代词⾮独贤者有是⼼也孟⼦《鱼我所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这时代词 “⾃是指物作诗⽴就”《伤仲永》王安⽯作写动词 “⾃是指物作诗⽴就”兴起动词盗窃乱贼⽽不作《⼤道之⾏也》奋起,指有所作为动词⽽后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发出的声⾳拟声词 “微闻有⿏作作索索”《⼝技》致招致,引来动词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买到动词家贫⽆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序》对……说话动词听妇前致词《⽯壕吏》凡总共副词凡三往陈寿《隆中对》度衡量,估计动词孤不度德量⼒安怎样代词计将安出怎么代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挟挟持,控制动词挟天⼦⽽令诸侯陈寿《隆中对》殆⼤概副词此殆上天所以资将军⾝亲⾃名作状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秋时候名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光发扬光⼤形作动以光先帝遗德遗给予动词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亲亲近形作动亲贤⾂,远⼩⼈以……为亲动词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道之⾏也》亲戚名词亲旧知其如此陶渊明《五柳先⽣传》远疏远形作动亲贤⾂,远⼩⼈诸葛亮《出师表》离⼈远形作动⽽⽇中时远也《两⼩⼉辩⽇》远播形作动⾹远益清《爱莲说》鄙出⾝鄙野形容词先帝不以⾂卑鄙诸葛亮《出师表》⽬光短浅形容词⾁⾷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边境形作名蜀之鄙有⼆僧《为学》猥辱,降低⾝份动词猥⾃枉屈诸葛亮《出师表》许承认,同意动词时⼈莫之许也陈寿《隆中对》答应动词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这样代词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朱熹地⽅,处所名词不知何许⼈陶渊明《五柳先⽣传》⼤概,表⽰对数量的估计副词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记》斟酌斟情酌理动词斟酌损益诸葛亮《出师表》损减少动词斟酌损益曾不能损魁⽗之丘《愚公移⼭》益增加动词斟酌损益诸葛亮《出师表》更加副词⾹远益清《爱莲说》周敦颐固顽固形容词汝⼼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本来副词固众⼈《伤仲永》王安⽯虽即使副词虽⼈有百⼿《⼝技》林嗣环虽不能察《曹刿论战》虽⼈有百⼿《⼝技》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有千⾥之能《马说》即使这样关联词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墨⼦》⽅⽅圆名词⽅七百⾥《愚公移⼭》正副词余年幼,⽅出神,不觉呀然⼀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