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汇报课)

合集下载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教案标题:群落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相互关系。

3. 能够分析和描述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群落的定义和概念。

2. 群落的结构组成: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生物量、生态位等。

3. 群落中的相互关系:竞争、共生、捕食、共存等。

4. 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和比较。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群落,引发学生对群落的兴趣和好奇。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特点?探究:3. 介绍群落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了解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

4. 分析群落的结构组成,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生物量和生态位等要素。

通过实例和图表进行说明。

5. 探讨群落中的相互关系,如竞争、共生、捕食和共存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相互关系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实践:6.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群落进行观察和分析。

要求学生记录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种群密度、生物量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7.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群落结构特征,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总结:8. 综合讨论:回顾和总结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9. 归纳群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群落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和维护群落的意义。

拓展:10.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结构和相互关系。

1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群落,撰写一份详细的群落结构分析报告。

评估:12. 通过小组展示和学生的书面报告评估他们对群落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群落。

2. 群落结构的实例和图表。

3. 学生分组观察和记录群落的材料。

教学延伸:1. 将群落的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进行关联,引导学生思考群落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群落的分类方法;3.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4.能够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和特点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多种生物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特点包括:•多样性:群落中包含多种生物种群,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稳定性: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2. 群落的分类方法根据群落中的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可以将群落分为以下几类:•森林群落:由乔木和灌木组成的群落;•草原群落:由草本植物组成的群落;•沙漠群落:由耐旱植物组成的群落;•水生群落:由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组成的群落。

3. 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群落的结构包括:•植物层次结构:群落中的植物种群按照高度和生长形态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动物层次结构:群落中的动物种群按照食性和生活习性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等。

群落的功能包括:•生态位:群落中的每个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即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和角色;•能量流动:群落中的生物种群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实现能量的流动和转化;•物质循环:群落中的生物种群通过代谢作用和分解作用,实现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

4. 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

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先锋群落:在裸露的岩石或土地上,最先出现的植物种群;•次生群落:先锋群落逐渐演替为次生群落,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高级群落:次生群落逐渐演替为高级群落,包括成熟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包括:1.讲授:通过PPT和教材,讲解群落的概念、分类方法、结构和功能等内容;2.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群落中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位的概念;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和影响因素。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概念,知道群落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

3.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种类和分布,知道不同群落的生态环境。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生活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2. 群落的结构:(1)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如森林中的树冠层、亚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水平结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如草原上的斑块状分布。

(2)时间节律:生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等。

3. 群落的种类和分布:(1)森林群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

(2)草原群落: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

(3)灌木群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灌木植物为主。

(4)湿地群落:分布在湿润地区,以水生植物为主。

(5)城市群落:分布在城市区域,以人类活动相关的生物为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群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

3. 讲解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群落的结构。

4. 讲解群落的种类和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5.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群落,分析其结构和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群落结构观察和实践的作业,如观察校园里的群落结构,调查周边环境的群落种类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结构和种类。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特点。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群落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群落的概念与特征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其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并描述其特点。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介绍群落的基本定义,强调群落是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

2. 群落的特征: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特征。

3. 群落的特点: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如森林、草原、沙漠等,并描述其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群落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

2. 相关群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群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并掌握群落的特征。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种间关系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种间关系的概念及其在群落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种间关系的类型,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种间关系的概念:介绍种间关系的定义,强调其在群落中的重要性。

2. 种间关系的类型:讲解竞争、捕食、共生等种间关系的类型。

3. 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分析不同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如竞争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间关系的概念、类型及对群落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种间关系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种间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

2. 相关种间关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种间关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种间关系的概念。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汇报课)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汇报课)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高二生物组佘雯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生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

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2)丰富度的概念;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导入:群落的概念播放“非洲大草原上各动物出现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出现了哪些生物种群?这些种群之间是独立生活的吗?导入:地球上的生物种群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是很多生物种群共同生活在一起,于是,我们把这些在同一个时间段,聚集在一定的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定义为:群落学生观看视频群落的概念及实例判断该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的群体便是群落。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强调群落结构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1.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强调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掌握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2.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章:群落的结构类型3.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强调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让学生理解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第四章:群落的演替4.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强调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4.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4.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五章: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5.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强调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意义5.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5.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六章:群落的空间结构6.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强调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意义6.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6.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第七章:群落的边界与相互作用7.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强调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7.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7.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第八章:群落生态位与竞争8.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强调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8.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让学生掌握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8.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九章:群落的动态变化与稳定9.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强调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9.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9.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介绍总结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展望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10.2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巩固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10.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内容和要点总结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展望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重点解析本教案《群落的结构》共分为十个章节,涵盖了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群落的结构类型、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边界与相互作用、群落生态位与竞争、群落的动态变化与稳定以及总结与展望。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类型3. 了解群落的边界和演替过程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1. 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类型3. 群落的边界和演替过程三、教学难点1.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类型2. 群落的边界和演替过程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案例素材3. 教学道具(如模型、标本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群落现象,提出问题:“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特征?”2. 知识讲解:a. 群落的定义: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b. 群落的特征:共同生活在一个区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c.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i. 垂直结构:不同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如森林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ii. 水平结构: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如草原上的不同草种、灌木和乔木。

d. 群落的类型:根据生境条件和物种组成,群落可分为不同类型,如森林群落、草原群落、湿地群落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森林群落、草原群落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群落结构和类型。

4. 群落的边界:介绍群落边界的概念和特点,如边界物种、边界效应等。

5. 群落的演替:讲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如初级演替、次级演替等。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群落结构和类型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如城市绿化、生态修复等。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群落的定义、特征、结构和类型等知识。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成绩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群落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

3. 了解群落的边界及其形成机制。

4. 能够分析实际环境中群落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重点:1. 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

3. 群落的边界及其形成机制。

三、教学难点:1. 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 群落边界的形成机制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群落的结构特点。

2. 利用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环境中不同群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群落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讲解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群落边界的形成机制。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群落结构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教学活动:1. 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探究实验,观察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收集数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群落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群落结构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报告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群落结构的知识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环境基地,实地了解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2. 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开展群落结构相关的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高二生物组佘雯
一、教材分析
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

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丰富度的概念;
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播放图片(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与海洋的群落图片)
提问:这四幅图片中的群落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区分他们
————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就是物种组成。

不同的群落物种的组成是不同的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二、种间关系
1、竞争
2、捕食
被捕食者:数量多者或先增加先减少者。

捕食者:数量少者或后增加后减少者。

3、寄生
4、互利共生
八、 教学反思
《群落的结构》一节是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种群及其特征等只是,也有了不同生物是共同聚集在一起生活的尝试,但对群落的概念仍不了
解,不能形成和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和知识网络,因此本节内容是为学生了解生物群落,了解生物间关系等提供了一个途径。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一些生物食物链、能量变化等知识做了铺垫。

本节内容花费了一周时间做准备,下载,截取和处理视频,制作PPT,设计教学环节,在第九周周四午自习进行了本学期第一节汇报课,现在总结如下:首先,课堂时间的把握仍旧不够准确。

在教学准备和设计时,预计一节课应当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的不同之处,但由于时间关系,导致不得不放弃这一过程。

因此,部分学生可能仍旧不能够准确分辨出种群和群落,同时,在备课的时候,是将本节课中最后一部分“群落的空间特征”计划进去的,但是仍旧由于时间关系,导致只能放入下一堂课中。

对于这种状况,我进行了反思,认为问题在于我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候出现一些“说废话”的情况,导致时间被浪费了一些,从而可能出现这种课堂时间不够的情况。

其次,课堂掌控能力不够。

在上课的时候,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太专注于要讲的内容,导致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有些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便不会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而我却做不到及时更正他的行为。

还有,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

再出现了一个问题后,我往往停顿了很快时间,就开始点名回答,学生没有被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导致问题经常答错甚至根本不会,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丧失自信心,甚至失去对课堂的兴趣。

当然,本节课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比如充分利用了视频和图片资源,可以直观导入展示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即兴发挥,把一个常见普通的生物寄生现象现编成为一个小故事,生动有趣又能通过它来说明寄生现象,并说明了寄生的特点。

在以后的备课讲课过程中,我需要改进的地方仍旧有很多很多。

我需要在备课上花费更多功夫,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也许能到到更好的效果,要让自己的教学技巧更为娴熟,使自己做到“一心三用”,一是用在课堂内容上,关注授课过程,二是用在自身的教态语言上,精炼语言,端正教态,三是用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是不是集中,关注学生有没有及时掌握这个知识点,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

最后,在每一节课后,我也应该及时做教学反思,记录下这节课的闪光点,也记录下不足之处,这一才能更进一步,完善自己,也完善自己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