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合集下载

地震等级

地震等级

地震等级、烈度和抗震等级之区别1、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2、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3、根据上述1和2条的理解,抗震等级和抗震烈度是不能对应的。

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第3.0.2条规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子抗震次要建筑。

5、抗震等级一、二、三、四级是根据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中建筑物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受力筋:指布置在梁或板的下部.承受拉力的那部分钢筋及抗剪切的起弯筋.吊筋等。

怎么样区分板的受力筋跟分布筋?以板的开间、进深跨度区分:如果是单项板,那么平行于短跨方向的钢筋是受力筋,平行于长跨方向的钢筋是架立筋。

如果是双向板,那么长跨、短跨方向的钢筋全部是受力筋。

以钢筋直径上来区分:钢筋的直径大的为受力筋,直径小的钢筋为分布筋;以布置上来区分:正弯矩筋布置在下的钢筋为受力筋,在之上垂直分布的钢筋为分布筋,负弯矩筋(如悬挑板)相反,在下的钢筋为分布筋,在之上的钢筋为受力筋。

分布筋: 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上部,与受力钢筋垂直。

震级和烈度

震级和烈度

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震级和烈度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

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地震烈度简表等震线:在地图上把同一次地震中房屋建筑破坏程度和地面受到影响程度相同的地点用曲线联接,它是表示地震发生地区地震影响的一种方式。

等震区:两条等震线之间所包含的区域。

极震区: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

宏观震中:极震区的几何中心。

即极震点。

主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

余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的地震,余震可能在数日数月或更长时间内陆续发生。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举两个例子:一、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

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二、如果把地震比作炸弹爆炸,烈度就好比是炸弹爆炸后地面的破坏程度。

显然,炸弹的炸药越多,爆炸产生的能量越大,破坏力就越大;离爆炸点越远,受到的破坏就越小。

同样的道理,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距震源远或震源深度越大,烈度就越低。

震级与震中烈度对应关系(参考)震级 2 3 4 5 6 7 8 >8震中烈1~2 3 4~5 6~7 7~8 9~10 11 12 度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

例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震级为8.0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受汶川地震影响,随着震中距的增加,马尔康等地烈度降为Ⅵ度,再远到若尔盖、壤塘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地震震级=2/3*震中烈度+1抗震设防烈度=多遇地震下的烈度(众值烈度)+1.55因此我们国家现在就是按照一个概率来估计该烈度被超过的概率(一般是定众值烈度),然后根据众值烈度来+1.55算设防烈度一二度人完全感觉不到三度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六度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七至八度地面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地震的震级与烈度】震级与烈度的关系阿坝州政府应急管理发布时间:2009-09-09 来源::阿坝州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震级和烈度是从不同角度衡量一次地震大小和可能造成破坏的两把不同的“尺子”,人们往往容量弄混。

震级和烈度之间即有联系,又有区别。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个地震在不同地区的烈度大小却很不一样。

举两个例子:一、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

工程地质知识: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什么.doc

工程地质知识: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什么.doc

工程地质知识: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什么
1)地震震级
震级是对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与所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释放的能量(E)越大,震级(M)就越高。

两者的关系为:logE=11.8+1.5M。

2)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弱程度的尺度,是对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地震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和震源深度、距震中距离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埋深)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震源越浅、距震中越近,地震烈度就越高。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震中周围地区的破坏程度,则随距震中距离的加大而逐渐减小,形成多个不同的地震烈度区,它们由大到小依次分布。

但因地质条件不同,可出现偏大或偏小的烈度异常区。

地震烈度本身又可分为基本烈度、建筑场地烈度和设防烈度。

震级和烈度

震级和烈度

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

震级与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1、地震级别地震的大小用地震级别来表示。

如6级地震,7.6级地震,7.8级地震,8.9地震等。

地震级别M与所释放的能量E的关系式如下:㏒E=4.8+1.5M ;一般来说,3级以下的地震是微震,基本感觉不出来。

3级到4.5级的地震就能感觉出来了,称为弱震或小震或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震。

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为强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又称为巨大地震。

2、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用来反映地震时对地面和建筑物影响程度的一个概念。

是指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同样是7.8级的地震,震源在地下深处,其破坏力就小,震源距离地表近,其破坏力就大。

即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

(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

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

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

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

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

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

(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发震的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

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

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

(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