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验试验指导书(一)

合集下载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实验名称:冷冻鱼糜及鱼糜制品的生产实验项目性质:本实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水产品加工方向的学生在学习了《水产食品加工学》这门课程之后,将其课堂上学习的水产品加工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的一个设计性试验。

该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鱼糜制品(鱼丸)的配方和生产工艺。

通过实验可以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步骤,全面了解掌握鱼糜制品弹性形成的机理、掌握鱼糜制品制造的技术原理、掌握影响鱼糜制品弹性的因素。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将有利于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所属课程名称:水产食品加工学计划学时:10一、实验目的1、掌握冷冻鱼糜的生产原理和工艺技术;抗冻剂防治鱼肉蛋白质冷冻变性的作用;鱼肉蛋白质变性的特征变化。

2、掌握鱼糜制品弹性形成的机理及其影响弹性的因素。

3、掌握鱼糜制品制造的生产技术。

4、掌握鱼糜凝胶化和凝胶劣化的性质。

5、学习鱼糜制品弹性感观检验方法。

二、设计指标设计的鱼糜制品(鱼丸)主要考虑如下质量指标:1、鱼丸的凝胶强度2、鱼丸的风味3、鱼丸的香气4、鱼丸的产品成数5、鱼丸的白度6、鱼丸的水分三、实验要求(设计要求)2、学生自己设计鱼糜制品(鱼丸)的配方和生产工艺。

按5人为一实验小组,学生自己拆装、调试设备。

各实验小组自己根据鱼糜制品制造的技术原理、影响鱼糜制品弹性的因素,各组自己制定鱼丸生产工艺,产品配方,用各实验小-1-组自己制造的冷冻鱼糜原料制造鱼丸。

各实验小组要提前一星期,把自己制定鱼丸生产工艺,所需工具,产品配方报实验室老师,由实验室老师准备、购买。

指导教师只对关键工序进行指导。

3、要求学生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规范和卫生标准进行,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意识。

安全人机工程综合实验指导书

安全人机工程综合实验指导书
【实验步骤】
1、打开电源开关,接通电源。若选配有微型打印机,则需先给打印机装纸加电。 2、复位:按“复位”键,数码管显示全为零。每换一组实验可“复位”一次,以保证仪器正常工作。实验 过程中,按“复位”键,实验将停止。 3、自检:用此功能检查仪器好坏。按“自检”键,仪器进入自检状态。主试面板八位数码管依次显示 1 -8,与此同时被试面板显示屏分红、绿、黄逐行显示及全屏显示。循环两遍后,仪器响蜂鸣,数码显示 器自动归零。 4、选择实验类型及组别:根据实验需要,按下主试面板实验类型选择键(“概率”、“数奇偶”、“数大 小”、“信息量”、“时距”键),对应键上的灯亮。 5、选择实验次数:实验次数范围在 10-255之间任意设置。按“选次”键,次数百位数码管闪,按“+” 键调百位数;再按“选次”键,次数十位数码管闪,按“+”键调十位数;再按“选次”键,次数个位数码管闪, 按“+”键调个位数。 6、按“启动”键开始实验。在实验正式开始之前,主试必须向被试者说明实验内容与要求,反应判别方 式。被试者面对显示屏,左手握“左”回答键,右手握“右”回答键,做好回答准备。实验开始后,被试者注 视显示屏,按要求进行回答,在回答正确的前提下,回答越快越好。回答正确,显示器自动显示每次回答 的反应时间,回答错误,蜂鸣声响提示,记录一次错误次数。实验结束蜂鸣长声响,显示该组实验结果。 7、打印实验结果:每组实验后,如果已经接好微型打印机,可按主试面板“打印”键,选择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1包括每组实验正确回答的平均反应时间、实验次数、错误回答次数,打印内容 2除包括打印内 容 1外,还打印实验中每次正确回答的反应时间。内容 1标志位显示“ 1”;内容 2标志位显示“ 2”。选择打 印内容后,按“启动”键开始打印。打印清单中字母简称的表示含义见表 1。
示屏两侧 4×4点阵区内显示。被试者判别显示的点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用反应手键回答。奇数时,按“左” 键,偶数时按“右”键。回答正确,显示屏自动显示每一次正确判断的反应时间;回答错误,蜂鸣声响提示, 自动记录错误次数。实验结束,仪器自动显示正确回答的平均选择反应时及错误回答次数。标志位无显示。

传热学综合试验指导书

传热学综合试验指导书

传热学综合实验指导书李长仁富丽新编写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动力工程系2004.01实验一空气纵掠平板时参数的测定流体纵掠平板是对流换热中最典型的问题,总是被优先选作教学中对流换热的对象,是可以分析求解的最简单情况,可以籍此阐明对流换热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本实验应用空气纵掠平板对流换热装置完成以下三个实验:1.空气纵掠平板时局部换热系数的测定;2.空气纵掠平板时流动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3.空气纵掠平板时热边界层内的温度分布。

一空气纵掠平板时局部换热系数的测定1.实验目的1)流体纵掠平板是对流换热中最典型的问题之一,通过空气纵掠平板时局部换热系数的测定,加深对对流换热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通过对实测数据的整理,了解局部换热系数沿平板的变化规律,分析讨论其变化原因。

3)了解实验装置的原理,学习对流换热实验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

2.实验原理恒热流密度下,沿板长局部换热系数改变,联系着壁温沿板长也变化,因此就存在纵向导热。

同时壁温不同向外界辐射散热也不同。

为了确定对流换热系数,必须考虑纵向导热和辐射的影响。

图1微元片热平衡分析对平板上不锈钢片进行热分析,取其微元长度dx,如图1所示,在稳定情况下的热平衡:电流流过微左侧导入右侧导对流传给辐射散对板体元片的发热 + 热量 = 出的热 + 空气的热 + 失的热 + 的散热量Qδ/Q g Q cdin量Q cdout量Q cv量Q R量Q cd各项可分别写为:dx L VI dx b q Q v g ⎪⎭⎫⎝⎛=⋅⋅⋅=2δx s cdin dxdT b Q |⋅⋅⋅-=δλ ⎥⎦⎤⎢⎣⎡⎪⎭⎫ ⎝⎛+⋅⋅-=⋅⋅⋅-=+dx dx dT dx d dx dT b dx dT b Q s dx x s cdout δλδλ| ()bdx T T Q f x cv -=α()bdx T T Q f b R 44-=εσ0=cd Q式中: b ─片宽,m δ─片厚,m L ─平板长度,m V ─不锈片两端电压降,V I ─流过不锈钢片的电流量,Iq v ─电流产生的体积发热值λs ─不锈钢片的导热系数,w/(m •℃)T ─不锈钢片壁温,K T f ─空气来流温度,Kαx ─离板前缘x 处的局部换热系数,w/(m 2•℃) ε─不锈钢片黑度σb ─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5.67×10-8,w/(m 2·K 4) 代入微元片热平衡式后得出局部换热系数的表达式:()ff b s x T T T T dx Td bL VI ---+=44222εσδλα (1) 上式中V 、I 、T 、T f 均可由测试得到,但由于壁温T 随x 变化,只能用作图法求d 2T /dx 值。

《作物育种学》综合实验指导书

《作物育种学》综合实验指导书

《作物育种学》综合实验指导书作物育种教研室2004年2月6日综合试验: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的综合评价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当前春小麦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及品质性状的调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评价品种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几个当前春小麦主栽品种。

三、实验内容:(一)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生育期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及评价1、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生育期调查作物自出苗到完全成熟的整个时期称为生育期。

作物品种生育期的长短是一个极重要的特征,它直接影响到各栽培作物品种的分布范围、耕作制度、栽培技术、丰产性和稳定性。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品种生育期不符合要求,即使该品种具有很多的优良性状,也难以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生育期鉴定一般都是通过物候学的观察和记载进行的。

在育种过程中,对于农作物进人每一发育时间的日期,以及该时期内各种特征和特性的表现,结合当时的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观察记载,即称为生物气候学的观察记载,简称为物候学记载。

通过物候学记载,有助于了解品种阶段发育的特点与外界综合作用的关系;了解各个品种在各个发育时期的不同特点。

因此,物候学记载,对于各品种的阶段发育的分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候期记载的内容和标准,是因作物的种类而不同的。

春小麦生育期记载的主要项目有: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月、日(以下凡“期”均以月、日表示)。

出苗期:全区有50%以上幼苗芽鞘露出地面l厘米时。

分蘖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的第一分蘖露出叶鞘时。

拔节期:拔节期的特征是植株的第一节间(近地面节间)开始伸长,茎节伸长至离地面1.5—2.0厘米时(亦以全区有50%以上为准)。

测定时可用手指由主茎基部向上摸的方法来决定。

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穗子顶端(不连芒)由旗叶(剑叶)叶鞘伸出时,密穗类型可按其穗身自叶鞘侧面露出一半为抽穗期。

成熟期:又分为乳熟期、腊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

我们只观察腊熟期,其标准是全区有50%的植株达腊熟。

腊熟期籽粒的胚乳呈腊状,易于用指甲划破,籽粒的大小、颜色接近正常,腹沟尚带绿色。

土力学实验指导书

土力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土工参数测试综合试验(一)、土样制备1.概述土样的制备是获得正确的试验成果的前提,为保证试验成果的可靠性以及试验数据的可比性,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的程序进行制备。

土样制备可分为原状土和扰动土的制备。

本试验主要讲扰动土的制备。

扰动土的制备程序则主要包括取样、风干、碾散、过筛、制备等程序,这些程序步骤的正确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试验成果的可靠性,土样的制备都融合在今后的每个试验项目中。

2.仪器设备孔径0.5mm、2mm和5mm的筛;天平;击样器;切土刀;橡皮板;木锤;烘箱;喷水设备等。

3.扰动土样制备步骤(1)将扰动土样进行土样描述,如颜色、气味、夹杂物和土类及均匀程度等,如有需要,将扰动土样拌和均匀,取代表性土样测定其含水量。

(2)将土样风干或烘干,然后将风干或烘干土样放在橡皮板上用木碾碾散,但应注意不得将土颗粒破碎。

(3)将分散后的土样根据各试验项目的要求过筛。

对于物理性试验如液限、塑限等试验,过0.5mm筛;对于力学性试验土样,过2mm筛;对于击实试验、比重试验(比重瓶法),过5mm筛。

(4)为配制一定含水量的试样,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取足够过筛的风干土样,按下面的公式计算加水量,把土样平铺于不吸水的盘内,用喷水壶喷洒预计的加水量,并充分拌和均匀,然后装入容器内盖紧,润湿一昼夜备用。

(5)测定润湿后土样不同位置的含水量(至少二个以上),要求差值不大于±1%。

(6)按下式计算干土质量:m s=m/(1+0.01w h)式中:m s ——干土质量(g);m ——风干土质量(g);w h ——风干含水量(%)。

(7)根据试样所要求的含水量,按式计算制备试样所需的加水量:m w= 0.01(w-w h).m s式中:m w ——土样所需加水质量(g);m s ——干土质量(g);w ——制备试样所要求的含水量(%);w h ——风干含水量(%)。

(8)根据试验所要求的干密度按下式计算制备试样所需的风干含水率时的总土质量:m=(1+0.01w h) .ρd.V式中:m——制备试样所需的风干含水量时的总土质量;ρd ——制备试样所要求的干密度(g/cm3);V ——试样体积(cm3);w h ——风干含水量(%)。

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绘制自由沉淀曲线。

去除率~沉速曲线(η~u 曲线)。

二、实验原理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

自由沉淀的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 公式。

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0000)1(P sdP u u P η 其中: η —— 总去除率P 0 、P —— 未被去除颗粒的百分比 u s 、u 0 —— 沉淀速度 实验用沉淀柱进行,如右图。

初始时,沉淀时间为0,悬浮物浓度为C 0,去除率η=0。

设水深为H (实验时为水面到取样口的垂直距离),在t i 时间能沉到H 深度的最小颗粒d i 的沉速可表示为:ii t Hu =。

实际上,沉淀时间ti 内,由水中沉至柱底的颗粒是由两部分颗粒组成,即沉速i s u u ≥的那一部分颗粒能全部沉至柱底,同时,颗粒沉速i s u u <的颗粒也有一部分能沉到柱底,这部分颗粒虽然粒径很小,沉速i s u u <,但这部分颗粒并不全在水面,而是均匀分布在整个柱内,因此,只要在水面以下,它们下沉至池底所用的时间小于或等于具有沉速ui 的颗粒由水面降至池底所用的时间ti ,则这部分颗粒也能从水中被除去。

在 t i 时间,取样点处实验水样的悬浮物浓度为C i ,沉速i s u u ≥(i d d ≥)的颗粒的去除率:000011i i i C C C P C C η-==-=-,其中,0C CP i i =表示未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

绘制 P ~u i 关系曲线,可知121212000C C C C P P P C C C -∆=-=-=,P ∆是当选择的颗粒沉速由u 1降至u 2,即颗粒粒径有d 1减到d 2时,此时水中所能多去除的,粒径在d 1~d 2间的那部分颗粒的百分比。

当P ∆无限小时,dP 代表了小于d 1的某一粒径d 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比。

综合实验一 铝合金制备

综合实验一 铝合金制备

综合实验一铝合金制备、加工及改性实验1.1 铝合金的熔炼、铸锭与固溶-时效处理实验指导书实验学时:4 实验类型:综合、设计型前修课程名称:材料工程基础适用专业:材料类本科生一实验目的掌握铝合金熔化的基本原理,并应用在熔化的实践中。

熔炼是使金属合金化的一种方法,它是采用加热的方式改变金属物态,使基体金属和合金化组元按要求的配比熔制成成分均匀的熔体,并使其满足内部纯洁度,铸造温度和其他特定条件的一种工艺过程。

熔体的质量对铝材的加工性能和最终使用性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果熔体质量先天不足,将给制品的使用带来潜在的危险。

因此,熔炼又是对加工制品的质量起支配作用的一道关键工序。

而铸造是一种使液态金属冷凝成型的方法,它是将符合铸造的液态金属通过一系列浇注工具浇入到具有一定形状的铸模(结晶器)中,使液态金属在重力场或外力场(如电磁力、离心力、振动惯性力、压力等)的作用下充满铸模型腔,冷却并凝固成具有铸模型腔形状的铸锭或铸件的工艺过程。

铝合金的铸锭法有很多,根据铸锭相对铸模二实验内容铝铜合金的熔炼工艺流程铝合金铸锭方法连续铸造法无模铸造(无接触铸造):电磁铸造等三实验要求严格控制熔化工艺参数和规程1. 熔炼温度熔炼温度愈高,合金化程度愈完全,但熔体氧化吸氢倾向愈大,铸锭形成粗晶组织和裂纹的倾向性愈大。

通常,铝合金的熔炼温度都控制在合金液相线温度以上50~100℃的范围内。

从图1的Al-Cu相图可知,Al-5%Cu的液相线温度大致为660~670℃,因此,它的熔炼温度应定在710(720)℃~760(770)℃之间。

浇注温度为730℃左右。

图1 铝铜二元状态图2.熔炼时间熔炼时间是指从装炉升温开始到熔体出炉为止,炉料以固态和液态形式停留于熔炉中的总时间。

熔炼时间越长,则熔炉生产率越低,炉料氧化吸气程度愈严重,铸锭形成粗晶组织和裂纹的倾向性愈大。

精炼后的熔体,在炉中停留愈久,则熔体重新污染,成分发生变化,变形处理失效的可能性愈大。

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喷管流量特性实验级是汽轮机作功的基本单元。

级主要是由一列喷嘴叶栅与其后相邻的一列或两列动叶栅所组成。

那么喷嘴的形状、压比与流量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级的作功能力与效率。

本实验研究喷管的压比与流量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绘制渐缩喷管和缩放喷管压比与流量的曲线关系,并观察二者之间的区别。

2. 通过实验观察喷管的临界流量现象。

※3. 了解喷管中各点的压力变化情况。

二、实验原理:喷管流量特性实验主要是分析喷管压比与流量的对应关系。

喷管压比n ε是喷管后的背压2P 与喷管前初压1P 的比值,即12P P n =ε。

背压2P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中的背压表读出背压的表压力2P ',进而求出背压的绝对压力'-=202P P P (背压的表压力是负值)。

喷管前初压1P 应等于大气压0P 减去节流孔板的损失P ∆,即0000197.0%3P P P P P P =-=∆-=(节流孔板的压力损失取大气压0P 的3%)。

喷管流量G 可以通过流量计读出。

知道了压比n ε与流量G 的对应关系就很容易绘制出喷管压比n ε与流量G 的曲线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当减小压比(即减小背压,增大背压调节阀的开度时),流量不再发生变化时,此时对应的流量就是临界流量cr G ,临界流量cr G 所对应的压比n ε就是临界压比ncr ε。

※当喷管的压比一定时,喷管中的压力会随着各点的位置不同发生变化。

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摇动手轮所连接的测压探针的位置,来测得喷管内各点的压力变化情况。

三、实验设备:本实验装置由实验台和真空装置组成。

实验台由进气管、节流孔板、喷管(渐缩喷管、缩放喷管)、测压探针、真空表及其移动机构、调节阀、真空罐等几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

图(一)喷管实验台简图进气管(1)为φ55×2.5的有机玻璃管,内径为φ50。

空气自吸气口(2)进入进气管,流过节流孔板(3)。

节流孔板内径为φ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验实验指导书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13年12月学生实验守则1、实验前应认真按教师布置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掌握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

2、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经指导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各种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不能马虎的抄袭。

实验完毕必须整理好本组实验仪器,并经指导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验收后,方可离开。

实验后,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正确处理数据,细心制作图表,做好实验报告。

不符合要求者,应重做。

3、实验室内必须保持安静,不准高声喧哗打闹,不准抽烟,随地吐痰,乱抛纸屑杂物,不准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不准穿背心、裤衩、拖鞋(除规定须换专业拖鞋外)或赤脚进入实验室。

4、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操作规程。

注意人身和设备安全。

5、爱护国家财物。

节约水电和药品器材,不得动用他组的仪器、工具材料。

凡损坏仪器、工具者应检查原因,填写报损单,并依照管理办法赔偿损失。

前言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试验课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1、试验前认真预习指导书和课本有关内容,同时应复习其它已学有关课程的有关章节,充分了解各个试验的目的要求、试验原理、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一些必要的理论计算。

一些控制值的计算工作,试验前必须做好。

2、较大的小组试验,应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和指挥整个试验过程,直至全组试验报告都上交后卸任,小组各成员必须服从小组长和指导教师的指挥,要明确分工,协调工作,不得擅离各自的岗位。

3、试验开始前。

必须仔细检查试件和各种仪器仪表是否安装稳妥,荷载是否为零,安全措施是否有效,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完成,要经指导教师检查通过后,试验才能开始。

4、试验时应严肃认真,密切注意观察试验现象,及时加以分析和记录,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试验的每一步骤和每一个数据。

5、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非试验用仪器设备不要乱动;试验用仪器、仪表、设备,要严格按规程进行操作,遇有问题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

6、试验中要小心谨慎,不要碰撞仪器、仪表、试件和仪表架等。

7、试验结束后,要及时卸下荷载,使仪器、设备恢复原始状态,以后小心卸下仪器、仪表,擦净、放妥、清点归还,经教师认可并把试验记录交教师签字后离开。

8、试验资料应及时整理,按时独立完成试验报告,除小组分工由别人记录的原始数据外,严禁抄袭。

9、试验报告要求原始记录齐全、计算分析正确、数据图表清楚。

10、经教师认可,试验也允许采用另外方案进行。

试验一量测仪器的参观与操作练习一、目的要求通过参观、练习,进一步了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用途,掌握使用方法。

二、仪器仪表1.位移量测仪表:机械百分表、千分表,机电百分表,位移计,测高仪。

2.应变量测仪表:蝶式引伸仪,手持应变仪。

3.测力计:拉、压测力计,测力传感器。

4.读数显微镜。

5.倾角仪。

6.非破损检测仪器。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参观、听讲和练习操作相结合进行。

2.观察各种仪表的结构及不同的使用原理和附加装置。

3.做必要的记录。

4.测试下列三个数值:(1)在距等强度梁加载端100 mm处安装百分表,测量在荷载作用下该截面处的挠度值(精确至0.01mm)。

(2)在混凝土试块上自选一个裂缝测点,记下测点编号,用读数显微镜的刻度线与裂缝的一边相切,利用刻度值直接读出裂缝宽度值(精确至0.01mm)(3)用手持应变仪测一个模拟的应变值(读数精确至0.01mm,应变计算至10-6)试验二静态电阻应变仪操作及桥路连接一、目的要求1、了解静态电阻应变仪的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步骤;3、掌握不同桥路连接方法(组桥),深刻领会各种不同接法的特点;4、了解多点量测方法。

二、仪器设备1、静态电阻应变仪;2、等强度钢梁(已按要求贴好电阻应变片)。

三、试验方法及步骤1.仔细观察和熟悉静态应变仪面板上各部分的名称与作用。

2.应变仪调平(1) 将“测点转换开关”置切换位置。

(2) 将“本机转换开关”置本机位置。

(3) 将D1DD2接线柱用连接片连接并拧紧。

(4) 将标准电阻分别与A、B、C接线柱相连。

(5) 接通电源开关。

(6)按下“基零”键,仪表显示“0000”或“-0000”。

(7) 按下“测量”键,显示测量值,用螺丝刀调“调零”电位器,使仪器显示“0000”或“-0000”。

(8) 按下“标定”健,根据原理kε=k’ε’,已知k=2.00,ε=-10000με,求出标定应变,调节“灵敏度”电位器,使仪器显示应变值为ε’为止,标定完毕。

(9) 重复上述应变仪调平过程一次。

(10) 卸下标准电阻。

(11) 将“测量”开关按下。

(12) 将“本机、切换”开关置切换位置。

(13) 此时应变仪本机已调零完毕,不能再用螺丝刀调本机上的“调零、灵敏度”两个电位器。

3.用等强度梁作组桥练习在多点连接箱上接应变计(组桥)(1) 按半桥外补(半桥连接图a)连接,把电阻应变计R1(工作片)的两接线接第一点到A、B柱,把应变计R b(补偿片)接B、C柱。

(2)将“测点转换开关”置“1”的位置,表示第“1”点测量,当开关置“2”位置,表示第“2”点测量,依次类推。

用螺丝刀调第一点的电位器,使电位器显示“0000”或“-0000”时记下初读数。

(3)在等强梁的尾端挂上一荷载,记下读数,即为该点在该级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值。

(4)重复(2)、(3)两步骤。

(5)半桥互补(半桥连接图b)连接。

(6)脱下R b,换上R2。

(7)按顺序执行(2)(3)(4)的步骤。

(8)卸下R2和本机上的D1、D 、D2连接片。

(9)全桥外补(全桥连接图a )连接,在A、B柱上接R1,B、C柱上接R2b,在C、D柱上接R3,在A、D柱上接R4b。

(10)按顺序执行(2)、(3)、(4 )的步骤。

(11)全桥互补(全桥连接图b)连接,卸下R1b、R b 2,换上R2、R4。

(12)按顺序执行(2)(3)(4)的步骤。

4.多点连接试验(1) 卸下A、B、C、D接线柱上的应变计接线,在本机装上D1、D2、D连接片。

(2) 将10点箱上的C点接线柱用连接线连接起来。

(3) 将R1、R2、R3、R4、R5……分别接在10点箱上的第1、2、3、4、5点的A、B接线柱,、将R1b接第“1”点的BC接线柱。

(4)将“测点转换开关”依次分别置1、2、3、4、5……点的位置。

用螺丝刀分别依次调1、2、3、4、5……点的电位器,分别显示“0000”或“-0000”时依次记下初读数。

(5) 在等强梁的尾端挂上一荷载,转动“测点转移开关”依次分别置1、2、3、4、5……点的位置。

记下各点的读数,即为各测点在该级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值。

(6)重复(4)、(5)两遍。

试验三回弹法测定混凝土强度试验一、目的要求1.了解回弹仪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2.掌握回弹仪的使用方法与技术要求;3.掌握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二、试验仪表用具1、混凝土回弹仪;2、检测钢砧;3、混凝土试件。

三、试验标准(规程)要求每一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一结构或构件测区数不应少10个,对某一方向尺寸不大于4.5m且另一方向尺寸不大于0.3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

2相邻两测区的间距应控制在2m以内,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0.5m,且不宜小于0.2m。

3测区应选在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

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可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表面或底面。

4测区宜选在构件的两个对称可测面上,也可选在一个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

在构件的重要部位及薄弱部位应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

5测区的面积不宜大于0.04m2。

6检测面应为混凝土原浆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涂层以及蜂窝、麻面。

7对弹击时产生颤动的薄壁,小型构件应进行固定。

四、试验方法及步骤检测前后均应在钢砧上做率定试验,在洛氏硬度HRC为60+-2的钢砧上,回弹仪率定值应为80+-2。

检测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于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检测面,缓慢施压,准确读数,快速复位。

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不宜小于20mm,测点距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不宜小于30mm,测点不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只应弹击一次,每一测区应记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应精确至1。

测试过程中,仪器的纵轴线应始终与被测混凝土表面保持垂直,其操作程序应符合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试验四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定混凝土强度试验一、目的要求1、了解回弹仪、超声仪的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回弹仪、超声仪使用方法、步骤;3、掌握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CECS02:2005;二、试验仪表用具1、混凝土回弹仪;2、检测钢砧;3、混凝土试件。

4、超声仪;三、试验标准(规程)要求(《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第4.1.2条测区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当按单个构件检测时,应在构件上均匀布置测区,每个构件上的测区数不应少于10个;二、对同批构件按批抽样检测时,构件抽样数应不少于同批构件的30%,且不少于10件,每个构件测区数不应少于10个;三、对长度小于或等于2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3个。

第4.1.3当按批抽样检测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构件才可作为同批构件,一、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二、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及龄期基本相同,三、构件种类相同,四、在施工阶段所处状态相同。

第4.1.4条构件的测区应满足下列要求:一、测区布置在构件混凝土洗灌方向的侧面,二、测区均匀分布,相邻两测区的间距不宜大于2m,三、测区避开钢筋密集区和预埋件,四、测区尺寸为200mm×200mm,五、测试面应清洁、平整、干燥,不应有接缝、饰面层、浮浆和油垢,并避开蜂窝、麻面部位,必要时可用砂轮片清除杂物和磨平不平整处,并擦尽残留粉尘。

第4.1.5条结构或构件上的测区应注明编号,并记录测区位置和外观质量情况。

第4.1.6条结构或构件的每一测区,宜先进行回弹测试,后进行超声测试。

第4.1.7条非同一测区内的回弹值及超声声速值,在计算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时不得混用。

四、试验方法及步骤1、操作前应仔细阅读仪器使用说明书;2、仪器在接通电源前,应检查电源电压,接上电源后,仪器宜预热10min;3、换能器与标准棒应耦合良好,调节首波幅度至30~40mm后测读声时值,有调零装置的仪器,应调节调零电位器以扣除初读数;4、在实测时,接收信号的首波幅度均应调至30~40mm后,才能测读每个测点的声时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