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共读西厢记、牡丹亭
宝玉黛玉共读的是《会真记》又说成西厢记?暗含宝玉抛弃黛玉结局

宝玉黛玉共读的是《会真记》又说成西厢记?暗含宝玉抛弃黛玉结局《红楼梦》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语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主要讲的是宝玉手拿一本《会真记》在看,被黛玉发现了,并夺过去看了。
那明明回目是用的《西厢记》,可宝玉拿的却是《会真记》,这两本书说的是一个故事吗?简单说,《会真记》好比《三国志》,《西厢记》如同《三国演义》。
一个是原著,一个是戏曲改编。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作者为唐人元稹。
叙述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结局是个悲剧,虽张生和崔莺莺在红娘的撮合下,结合了,但张生最后进京赶考,却又抛弃崔莺莺,反而还诬陷崔莺莺是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等语。
《西厢记》则不同,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
书中的男女主角虽也是张生和崔莺莺。
但结局是二人终成眷属。
故事大家太过熟悉,不做赘婿。
那曹雪芹这里为什么用了两本书名呢?二十三回这个回目要连起来看,即《西厢记》和《牡丹亭》两个故事合并,就是会真记,就是一个悲剧了,《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
故事大意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份,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才貌兼具,她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同样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三年以后,这个书生赴京考试,借宿于梅花庵中,在太湖石下就捡到了杜丽娘的画像,当即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那位小姐。
后面就发生了杜丽娘魂游后园,和书生又再度相会的故事。
这样就会发现《西厢记》的崔莺莺喜剧结局到《牡丹亭》就演变成了杜丽娘,消瘦成疾,一病而亡。
艳曲警芳心,既是警示黛玉,预示黛玉最终因情香消玉殒的悲惨结局,只能以死会宝玉了。
红楼梦后面四十回,高鹗续的虽多处不恰当,但宝玉因故离黛玉而去,至黛玉病亡还是有根据的。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惜别目送
2020/5/1
赏析[端正好] : 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 效果如何?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2020/5/1
苏 幕 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020/5/1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020/5/1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 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
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凤栖梧 柳 永:
(蝶 恋
花)
2020/5/1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 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 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 留恋202情0/5/1 人的情怀。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 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Leabharlann 项是: D2020/5/1
长亭送别
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痛→恨→怕→念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2020/5/1
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 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 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 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 联想。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doc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赏析部分原文: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
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自主学习:1、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2、“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与“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意思?3、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林黛玉一种怎样的心境?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知识链接:1、本回主要内容:元春编次大观园题咏,贾政领命勒石。
周氏央事,凤姐遂意,贾芹得管铁槛寺。
元春再谕众姐妹入园,宝玉随进读书。
贾政传,宝玉为难,金钏奚落。
贾政严词叮嘱。
众人分派入住,宝玉整日作诗画外务。
因宝玉静中生烦,茗烟寻外传传奇。
桃花树下读《会真记》,宝玉逢黛玉葬花。
被宝玉引书中语做比,黛玉气恼。
袭人觅宝玉回房请安,黛玉独听戏文,神痴落泪。
2、作品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前八十回中相当重要且经典的一回。
红楼梦:12、黛玉为什么要说《西厢记》和《牡丹亭》

黛玉是美女加才女。
贾母、刘姥姥等一干人游大观园,来到潇湘馆,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说:“这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
”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外孙女儿的屋子。
”刘老老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后来香菱到大观园中与宝钗作伴,向黛玉学做诗,黛玉让她先读读前人诗作:先读王维的五言律一百首,然后老杜的七言律、李白的七言绝句各读一二百首,再看陶渊明等人的作品。
于是叫紫鹃拿出王维的五言律递给香菱,叫她读自己画过红圈的......可见那书架上磊得满满的书,黛玉都认真看过,还有所圈点。
黛玉好像没什么财产,可是诗书就是她的财富。
她博览群书,知识丰富,聪颖过人,才思敏捷,连小厮兴儿都知道她有“一肚子文章”呢。
咏白海棠时既规定了“门”“盆”“魂”“痕”“昏”的韵,又限定了一炷香的时间,众人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独她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全然不当回事,让宝玉很是为她担心。
待得众人都有了,她才提笔一挥而就,而且赢得众人叫好,“都道这首为上”。
虽然后来屈居第二,但黛玉的才情和敏捷可见一斑。
《菊花诗》十二首,名列榜首的前三首都是她的作品。
平时感事抒怀自由发挥的诗作就更多了,如《葬花吟》《桃花行》等等。
宝玉平儿等生日,大家聚宴红香圃,饮酒取乐,宝玉尤氏等划拳输了,三个人限酒底酒面,湘云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
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
”宝玉一时想不出,黛玉替他说道:“落霞与孤骛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说得大家笑了,说:“这一串子倒有些意思。
”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穰,说酒底道: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都说黛玉嘴巧,她的能说会道是有知识含量的,即宝钗称赞的:“用‘春秋’的法子,将世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读西厢与听艳曲:林黛玉的文艺思想其实挺前卫的

读西厢与听艳曲:林黛玉的文艺思想其实挺前卫的文/富鸿雪在古代,《西厢记》与《牡丹亭》都属于淫书,唱出来便是艳曲。
书上对贾宝玉与林黛玉共读《西厢记》,以及林黛玉梨香园外听《牡丹亭》的描写,足以看出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在文艺方面是个相对比较前卫的人,也是典型的反传统的人。
当时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也都十三四岁,情感世界刚刚萌芽,尚未受到任何社会俗气的沾染,所以冰清玉洁,如雪如霜。
为了取悦贾宝玉,茗烟从书坊买了大量的禁书。
从茗烟很容易就买到这些书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尽管不鼓励读这些书,但依然无法禁止。
贾宝玉将《西厢记》故意说成是《大学》《中庸》,这里是很有很深刻的寓意的。
在曹雪芹眼中,《大学》《中庸》这些圣贤经典,尚且不如《西厢记》。
贾宝玉拿到这些书之后,如获至宝,读得如醉如痴。
他读《西厢记》时,被林黛玉撞见,于是上演了兄妹二人共读西厢的好戏。
林黛玉在骨子里是个反传统的人,她写诗从来不遵循古法,而是有自己的发散思维与创意。
所以,在整个大观园中,林黛玉的诗文水平是最高的。
她的这种天分,也为她理解《西厢记》提供了便利。
她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读完自己就“悟道”了。
离了贾宝玉,走到梨香园旁,听到从姑苏买来的十二个丫头在练戏,恰好唱的是《牡丹亭》,里面的诗句让林黛玉又一次“悟道”。
她本就早熟,在《西厢记》《牡丹亭》的催化下,她的情感世界大门彻底打开。
她为此害羞,但并没有为此悔恨。
曹雪芹这样写是有深刻的寓意的。
读《西厢记》是“非礼而视”,听《牡丹亭》是“非礼而听”,是对儒家思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强烈反叛。
林黛玉是文艺世界的普罗米修斯,是反叛者,是盗火者,是艺高人胆大的典型代表。
读西厢听牡丹之后,林黛玉的情感变化是:“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宝黛共读《西厢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宝黛共读《西厢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黛共读《西厢记》①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
茗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顽奈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
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
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
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
”宝玉那里舍的不拿进园去,踟蹰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
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
②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①,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③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
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④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
”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红楼梦第23回白话文内容

【导语】:
红楼梦第23回白话文概括 红楼文化 第二十三回 西厢园。二月二十二日,是红楼女儿国诞生日。宝黛共读《西厢记》,两人用书
红楼梦第23回白话文概括
红楼文化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此回写宝玉和众姐妹搬进了大观园。二月二十二日,是红楼女儿国诞生日。宝黛共读《西厢记》,两人用书中的妙词如“我是多愁多病身,你是倾国倾城貌”,相互调情说笑。在花下的谈情说爱之乐,写得荡惑人心。才子佳人谈情说爱的内容与今天的知识白领或有相似,而与棒棒背篓绝不相类。(阿Q的谈爱与棒棒背篓似,一笑)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写的一本戏曲。内容写闺中小姐杜丽娘单恋公子柳梦梅,害了相思病而死,后又复活与柳公子如愿成亲。大观园内有戏院——梨香院,有12个女演员。这一天在排戏,节目是《牡丹亭》。林黛玉路过听见演戏音乐和唱词,有戏中杜丽娘的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意思是丽娘见春色迷人的美景而思春伤春。林黛玉用自己的体验来欣赏它,引起共鸣,伤心落泪。警芳心,警,在这里是启动的意思,芳心,爱之心。《牡丹亭》的唱词启动的黛玉的春心,所以有此伤感。 警芳心,女作家三毛对此深有体验。她因红楼梦而警芳心,少女时就爱上了比她大数十岁的法国画家毕加索,后来又爱上了老朽民间诗人王洛宾。某次从台湾万里迢迢来到新疆,亲登王门求爱被拒,回台后情思昏昏终至自杀。无怪乎她生前要说红楼梦是妖书了。(插入这段妙论,妙矣哉!) 《西厢》和《牡丹》都是表现才子佳人的爱情,虽经曲折而最后得以团圆。这一回是写黛玉的梦想,希望自己能和宝玉成婚。为后文的悲剧作反衬。《红楼梦》,法译本作《闺中的梦想》,处处离不开梦。可怜的闺中啊! 这回有宝玉的四季即事诗,其“眼前春色梦中人”“梨花满地不闻莺”之句,都有味。笔者读之忽来灵感,有仿作《冬夜即事》一首: 雨魂云梦更已深,厚被热毯睡未成;寂寂空屋唯有冷,漠漠庭院不闻莺; 毕生事业流年水,老困书斋怜无人;堪羡怡红有艳福,红楼读罢忧长存。
《宝黛共读》

如果说“不觉连腮带耳通红”的“不觉”,标示她
尚在失控之“原我”潜意识的边缘的话,那么“登 时”竖眉瞪眼的“登时”,则表明她已经完全回到 了“自我”意识的控制状态,松懈一时的防线重又 张得紧紧,于是不自觉地整个地否定了刚才的“真 我”:刚才在她眼底“越看越爱看”的《西厢记》, “登时”在她口中又成了“淫词艳曲”,刚才还觉 得“词藻警人,余香满口”,“登时”又成了“混 话”,而宝玉的戏语真情,也被她一口咬定是“欺 负”,因而定要去告诉舅舅舅母,而且“说到‘欺 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了些,几乎要弄假成真了,一见如此,忍不住嗤的
一声又笑了,真所谓“泪未全收笑又开”也。
戒心一除,不防备自己也下意识地用了
《西厢记》的句子来还击宝玉,“呸, 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 宝玉刚才何等狼狈,见此机会当然不肯 放过,马上反戈一击:“你这个呢?我 也告诉去。”黛玉只好以“许你过目成 诵,不许我一目十行”的反诘掩饰过去, 一场喜剧性的战斗方告收场。
第二十三回的回目:“《西厢记》妙 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比曹雪芹早生百余年的文坛怪杰金圣叹,曾经冒天 下之大不韪而把《西厢记》与庄、骚、史、杜、 《水浒传》并列为六才子书。在《读第六才子书 〈西厢记〉法》中,金圣叹说:“《西厢记》必须 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 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 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 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 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西厢 记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 缠绵多情也。”
教学目的:
1.欣赏宝黛借《西厢记》曲辞挑情
逗爱的趣味。
2.领会作者借戏曲传达情爱的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妙语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节选)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 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 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 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 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 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 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 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 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 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 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 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 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 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三、注意知识间的联系性
黛玉先听得“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然后想起了“水流 花谢两无情”等。一方面,说明了黛玉诗词积累之深;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前后内容的联接,使得意境更易体 会、把控也更全面。 这给我们现在的教学启示:一方面,注意学生日常学习 的积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及知 识与现实间的联系等。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 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 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 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 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 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 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 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 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 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 其中的趣味。‛
共读西厢记VS独听牡丹亭(一)
听曲和读曲不同:读曲是共读,听曲是独听。共 读则有二人,二人又相对做假,表里不一,因此 虽有葬花的悲凉情绪插入其间,终于演出的是一 出唇枪舌剑的喜剧;独听则独自一人,主要的活 动是思想,而且是独思独想。行为不能自由,思 想是可以自由的,因此悲剧就悲唱,不必做假, 这跟崔莺莺‚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 背地里愁眉泪眼‛,何其相似乃尔。读《西厢记》 与听《牡丹亭》有此区别,所以读曲读出的是喜 剧效果,听曲则激发的是悲剧情愫。
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 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 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 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四、教学尽可能地联系实际 黛玉听得“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心动神 摇···这样用心感受来的东西,即便不是一目十行者, 要想不牢记也是困难的。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若能将所学内容联系 学生生活实际,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更是可以深入学生 内心,化作身体的一部分,这样的学习是不费力的,是 充满动力的。
Hale Waihona Puke 牡丹亭》中爱情的体现林黛玉听到梨香院内传出的婉转歌声,不仅为 之感慨缠绵,‚原来是姹紫嫣红皆开遍,似这 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 心乐事谁家院。‛这些句子都是《牡丹亭》 中的曲词,由此,她联想到了自己和宝玉的关 系,才会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也就是《牡丹亭》,道出了林黛玉无果的爱情, 道出了林黛玉为情而生、为情而死,无法冲破 封建礼教的枷锁,只有选择死亡。
西厢记妙语通戏语 (二)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 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 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 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 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 ‚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 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 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 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小组成员:张瑞欢
江汝
蒋茜
初读红楼之宝黛爱情&教育
主要内容
背景简介 原文快读 宝黛的爱情解读
西厢记中的体现 牡丹亭中的体现
共读《西厢记》VS独听《牡丹亭》
教育解读
视频欣赏
宝黛共读《西厢记》
黛玉独听《牡丹亭》
背景简介
曹雪芹在二十三回中,大胆地运用了元代王实甫的《西 厢记》和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收到了摄人心魄的 艺术效果。《西厢记》自明至清,可以说一直被封建统 治者视为‚淫诲之书‛,清乾隆十八年,最高统治者就 直接谕文内阁‚严行禁止‛,可见此书在统治者眼中, 就如‚洪水猛兽‛。曹雪芹利用《西厢记》和《牡丹亭》 中的相关情节,将黛玉与这两部剧作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相比照,写出她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巨大精神痛苦,并 暗示了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 曹雪芹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多侧面地展示了宝黛二人刻 骨铭心、哀婉动人的爱情生活,给后世留下了一曲优美 动人的爱情绝唱。同时,我们在本回中,也总结出了一 些教学体会。
会自己去偷偷地找书阅读,而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其缺乏必要的辩别
黛玉独听《牡丹亭》 -----教学解读
一、教学环境 二、教学忌“先入为主” 三、教学中知识间的联系 四、教学联系实际 五、充分了解学生
黛玉独听《牡丹亭》 -----教育解读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 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
宝黛的爱情解读
《西厢记》中爱情的体现
宝黛在春光明媚的桃花林中共 读西厢记,这件事看来很平常, 但在当时是极不平常的事。在 其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人心意相 通,而西厢记之所以是禁书, 就是因为此书中作者通过男女 主角的爱情故事表明一种反礼 教的意识。宝玉对黛玉的一番 我们可以看出宝黛对于封建思想 表白:‚我就是个‘多愁多病 的反逆,对于人性自由的向往, 身’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 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于 貌’‛,更是他对于爱情自由 自我的尊重。 的追求。
(黛玉)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
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 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 其中的趣味。‛
二、学习教学忌‚先入为主‛,深入其中方知其味 黛玉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给我们的教育 启示:在我们的学习、教学中,想当然地认为一种知识 有用或无用,有趣或无趣,对于发展都是有缺憾的。我 们作为教师的话要做的就是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内容 当中,去体会其中的意蕴,而不是刚开始就将自己对一 门学科、一个知识点及一件事情的看法就呈现给学生们, 这会影响学生自己的思考学习。
宝黛共读《西厢记》 -----教学解读
“不过是《中庸》《大学》 。”
宝玉深知《西厢记》是所谓的“禁书”,也知道读《中庸》、《大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
学》才是光明正大的,可他还是自己偷偷地阅读,一方面说明了,
宝玉对当时封建思想的抵抗、对自由及美好爱情的向往。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宝玉对“禁书”《西厢记》的痴迷,来审视 我们当前的教育:为了提高卷面成绩,学校、家长也为我们的学生 罗列了众多的“禁书”,对学生的读书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可能
共读西厢记VS独听牡丹亭(二)
显见《西厢记》与《牡丹亭》一样,都是曹 雪芹借以构思小说情节、刻画人物的参照体系, 它们成了宝、黛爱情的催化剂,此后他们便由 两小无猜而走上志趣相投的爱情之旅。
参考文献: 陈才训.《西厢记》、《牡丹亭》:宝黛钗形 象塑造的参照体系[J].红楼梦学刊.2011(2);173.
五、充分了解学生 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班 主任的话,应该尽可能 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心 理情况等,只有这样, 教师工作的开展才能使 学生切实联系自身情况, 从而使教学各方面工作 能有效地展开。正如, 黛玉听得诗文不觉想到 自己的境况,这两句诗 文是怎样也不会从其脑 中抹去的。
视频欣赏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二)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 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 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 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 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 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 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 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 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 中落泪。
一、教学环境的重要性 黛玉素不喜欢戏文,可是宝玉走后,又听得各姐妹都不在房内, 这时周围安静的环境比较容易激发内心情感使之两者融为一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今天的教学,一方面,我们应该给学生 提供足够的环境刺激,正如赫布所说:“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提 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证给学生提供 一定的安静环境,让其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思考,倾听自己 内在的声音。
西厢记妙语通戏语(一)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 ‚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 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 觉带腮连耳通红,顿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 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 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 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 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 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