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步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讲义

合集下载

一轮复习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阅读》课件

一轮复习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阅读》课件

三、译准句式
1.标志辨认法
(2)常见的被动句情势:
三、译准句式
1.标志辨认法
(2)常见的被动句情势: ①有标志性词语“于”“见(于)”“为
(所)”“受(于)”“被”等,比如“信而见 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三、译准句式
1.标志辨认法
(2)常见的被动句情势: ①有标志性词语“于”“见(于)”“为
3.数学代入法
3.数学代入法 数学方法有时也是解决语文题的一个
好方法,其中代入在解决文言虚词方面就 有十分简捷的功效。所谓“代入法”就是 用其他词语代替加点的词,看语意是否产 生了变化,则可以推断出其用法。
三、译准句式
三、译准句式
1.标志辨认法
三、译准句式
1.标志辨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判断句、被动句、省
二轮复习:文言阅读
命题规律
1.选文标准——浅易性。 2.选句标准——特殊性。 3.设题标准——稳定性。
答题方略
一、译准实词
答题方略
一、译准实词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 意思,更主要的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 估计。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 的方法:
答题方略
一、译准实词
答题方略
一、译准实词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 意思,更主要的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 估计。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 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估计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答题方略
一、译准实词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 意思,更主要的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 估计。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 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估计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估计词义。

2024届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教学PPT

2024届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教学PPT

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
• 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 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 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 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只 有“舟”的意义,而没有 “楫”的意义) • 去来江口守空船(只有 “去”的意义,却没有“来” 的意义)
• 1、语义相近 • 今又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 园:种树的地方。 • 圃:种菜的地方。 • 2、语义相反、相对 • 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 不宜异同。
②表对象(对、向;给,替) ③表目的(为,为了) ④表原因(因为) ⑤表时间(在,当) (3)助词
表疑问、感叹、反诘等(呢)
所 (1)助词 ①“所+动词” (……的) ②“为……所”(被……) (2)名词(处所) (3)表概数(大概) (4)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凭借(用来……的方法) ②表原因(……的原因)
以 (1)介词 ①表对象(把) ②表工具(拿、用) ③表身份(凭……身份) ④表原因(因、因为) ⑤表凭借(按照、凭借) ⑧表时间(在) (2)连词 ①表并列或递进
(而、又、而且、并且) ②表承接(而,或省去) ③表目的(来、用来、以致) ④表因果(……的原因) ⑤表修饰(而,或省去)
(3)副词(通“已”,已经) (4)动词(认为)
四、焉 (1)代词 ①第三人称(它) ②表疑问(什么)
(2)语气助词 ① (啊、呢、了) ②表停顿
(3)兼词(于是) (4)助词(然……的样子)
【双音节文言虚词】
1.不啻(不止、不亚于、无异于、至多) 2.比及(比至、逮至)(等到了) 3.得无(得亡、得微)(该不会、莫非、恐怕;能不) 4.而后(才、方才) 5.而况(何况) 6.而已(罢了) 7.否则(不然就) 8.何其(胡其、曷其、奚其)(为什么、怎么”;多么,怎么” ) 9.何况(表递进) 10.何如(若何)(怎么样、什么样) 11.几何(多久、多少” ) 12.可得(可得而、可得以)(可以、可能) 13.奈何(怎么,怎么办) 14.且夫(再说) 15.若此(如此、这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 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活命 ”。
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用于表达主语对宾语的影响或作用,使宾语产生某种 动作或状态。
动词意动用法
01 动词具有“以……为……”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 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02
03
举例
“(项伯)素善留侯张良。”(《鸿 门宴》)
倒装句
基本形式
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常 出现倒装现象。
常见类型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
举例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固定结构句式
常见类型
“如……何”、“奈……何”、“何以……为”、“无乃……乎”、“得无……乎”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渔”和“ 樵”,分别活用作动词,表示“打鱼”和“砍柴 ”。
03
动词活用
动词活用作名词
01
动词具有名词性质,表示与该动作相关的人或事物 。
02
例如:“惧有伏焉”中的“伏”指“埋伏的士兵” 。
03
动词活用为名词时,翻译时要在动词后面加上适当 的名词或代词,以符合语境。
示例
03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其中,“千里”是定语,后置修饰“马”。
状语后置句式
定义
状语后置是指将状语放在被修饰的动 词、形容词或副词之后的一种语序结
构。
作用
可强调状语所表达的时间、地点、方 式等意义。
示例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其中,“于蓝”是状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板块-专题(1)第一编 第3讲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考点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板块-专题(1)第一编  第3讲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考点二

(高干)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仲长统 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仲长统对高干说:
“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
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高干向来自视甚高,没有采
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没过多久,高干因为并州叛乱,
(选自《新唐书·王思礼传》,有删改)
返回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 解析:句中的“尚欲何之”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 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尚欲之何”。 参考答案: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能 到何处呢?”
返回
参考译文: 王思礼,是高丽人,居于营州。(他的)父亲担任朔方军将。
第3讲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Contents
考点一 词类活用 考点二 文言句式
高效提能训练
返回
考点二 文言句式
返回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掌握的 4 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 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其他如定 语后置句、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式 等,《考试说明》虽未作明确要求,但这些句式对理解文言文的 文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需要重点掌握。文言句式往往在 断句题和翻译题中作为断句的依据和翻译的采分点重点考查。
返回
(二)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
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
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类型:
类型
例句
“于”字句:谓 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步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讲义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步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讲义

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一、词类活用分类练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3类。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凡是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动词用作名词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使动或为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或为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1.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

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二、文言句式分类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其他如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等,《考试说明》虽未作明确要求,但也需要掌握)对于文言句式的考查往往在断句题中有涉及,更是文言文翻译的重要采分点之一,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以便迅速准确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文言文阅读:实词之词类活用(中:动词、形容词活用)-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实词之词类活用(中:动词、形容词活用)-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Ⅲ.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 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以下类型:
类型1:形容词用在“其”“之”后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类型2: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为名词。 如:群贤毕至。(贤:贤能的人。)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变绿) 大王必欲急臣。(急:使……急)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 (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 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羞:以……为羞,感到羞耻。)
【参考译文】唐太宗问魏征说:“观察近来和古代的帝王,有传承帝位十 代的,有传承帝位一两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 常心怀担忧畏惧的原因(是),要么害怕抚慰养育人民不能得到适当的方法, 要么害怕心中产生骄傲懈怠的情绪,高兴愤怒超过了限度,却不知道自己 (已经超过限度了),您可以为我说出这个情况,(我)应当把您的话当作准 则。”魏征回答说:“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贤人和愚人是一样的, 贤人能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愚人放纵它,(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 绪)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 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THANKS
★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分
有些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究句子本身 所表达的意思,方能确定其是何种用法。如: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课件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课件

学习任务一
以选择性必修下册文言文、诗词名篇为例,查找工具书,试概括词类活用种类,并找 出相应例句。完成以下表格。
主要类型
篇目
例句
实词解析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离骚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合群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词 类 四名词作状语 活 用 五使用用法
六意动用法
七为动用法
八数词活用
○ 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绿:使……变绿。 5. 名词的使动用法
a. 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须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 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翻译时可按兼语的格式翻译。

“向东进军”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古代汉语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 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 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优练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夜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 与夜。徐吾曰:“妾日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 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 爱东壁余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 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方位名词“下”,带宾语“榻”,用作使动词,翻译为“使……放下”。 ● 使动用法在翻译时应把原来的“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变为“主语+使+宾语+谓语”的形式。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教学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教学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考点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3大类。

(一)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的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释义:像翅膀一样(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释义:向上;向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释义:用箕和畚(4)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在朝廷上(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释义:从小路(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释义:一天比一天(7)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释义:像对待兄长一样(8)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释义:在早晨;在傍晚[规律总结]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工具与方式,译为“像……一样”“用……”。

如上面“翼”“兄”“箕畚”。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如上面“廷”“上”“下”“间”。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一……比……”。

如上面“旦”“暮”“日”。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 释义:驻扎、驻军(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释义:命名(3)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释义:称王(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释义:使眼色(5)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释义:做标记(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释义:游水(7)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释义:登记[规律总结]1.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一、词类活用分类练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3类。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凡是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动词用作名词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使动或为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或为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1.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

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二、文言句式分类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其他如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等,《考试说明》虽未作明确要求,但也需要掌握)对于文言句式的考查往往在断句题中有涉及,更是文言文翻译的重要采分点之一,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以便迅速准确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终不一语加咎巫。

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译文:(2)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译文:解析:(1)“楚俗信巫不信医”是无标志的判断句;“自三代以来为然”是“为”表判断的判断句。

(2)“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是用“……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参考答案:(1)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

(2)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参考译文]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

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

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

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

(二)被动句——看清标志词,翻译成“被”的意思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君车而出。

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

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

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译文:(2)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译文:(3)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

译文:解析:(1)句中的“见……于”表被动。

(2)“前见贤而后获罪者”中的“见”表被动。

(3)“故有爱于主”中的“于”表被动,“见憎于主”中的“见……于”表被动。

参考答案:(1)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

(2)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贤能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

(3)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

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

[参考译文]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

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

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件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诈称君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

君主听到这件事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

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得罪了卫君。

卫君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

”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贤能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

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

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

因此,劝谏游说的人,不能不察看君主的爱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

(三)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前置的宾语到动词后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唐主立齐王景遂为皇太弟。

徙燕王景达为齐王,领诸道兵马元帅。

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

易怒曰:“殿下重宝而轻士。

”取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

景遂敛容谢之,待易益厚。

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

译文:解析:“弗之顾”是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正确的语序应为“弗顾之”。

参考答案: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

[参考译文]南唐主立齐王李景遂为皇太弟。

改封燕王李景达为齐王,统领诸道兵马元帅。

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

张易愤怒地说:“殿下看重宝物而轻视士人!”抓过玉杯来摔在地上砸碎了,众人都大惊失色。

而李景遂收起笑容向张易道歉,从此对张易更加重视。

四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

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

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

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2)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译文:(3)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译文:解析:(1)该句省略了主语“仲长统”,“游学”后省略介词“于”以及省略了“与(之)交友者多异之”的“之”。

(2)句中“干善待遇(之),(高干)访(之)以当时之事”省略了宾语、主语及动词宾语。

(3)“每州郡命召(之),(仲长统)辄称疾不就”省略了宾语及主语。

参考答案:(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2)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

(3)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参考译文]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

年少时爱好学习,广博涉猎书籍,擅长言辞。

20多岁时,(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

(高干)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

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

仲长统对高干说:“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

”高干向来自视甚高,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

没过多久,高干因为并州叛乱,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

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奇异。

仲长统生性洒脱,敢于直言,不拘小节,不大说话,与常人不同,因此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

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常常认为凡是追求帝王业绩,想以此来立身扬名的人,他们的名声不可能长久存在,人的一生容易消亡,悠然自得,与世俗沉浮,可以自娱,想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来使自己感到快乐。

(五)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