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理解题设障透析及对策
高考阅读理解技巧题目分析与答题方法

高考阅读理解技巧题目分析与答题方法高考阅读理解是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考生普遍较为头疼的部分。
在这里,我们将针对高考阅读理解的题目,以及解题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为广大考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一、题目分析1. 文章主旨题文章主旨题要求考生判断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观点或者作者的写作目的。
为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可以从首段或者每段的首尾句入手,通过读懂文章大意和逻辑关系,进而确定文章的主旨。
2. 段落大意题段落大意题是要求考生理解和概括某一段落的内容要点。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读懂整段的主题句,然后通过阅读段中的细节和例证,进而概括出段落的大意。
3. 事实细节题事实细节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中的细节信息,找出正确的答案。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细致的阅读文章,关注细节和数字等关键信息,同时也要小心排除干扰选项。
4. 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是要求考生根据文章中的暗示和线索,进行归纳、推断或者判断。
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通过合理的推理和推断,并结合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背景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答题方法1. 进行精读首先,考生要进行精读,仔细阅读文章的每一个部分,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要点。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划线标记关键词和信息,以便在回答题目时能迅速找到相关内容。
2. 理解段落结构阅读理解的文章通常分为多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主题和论证思路。
考生需要读懂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和论证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和意义。
3. 注意关联词和信号词文章中的关联词和信号词能够帮助考生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推理过程,需要注意关联词如因果关系的“因此”、“所以”、“由于”等,以及转折关系的“但是”、“然而”、“相反”等。
4. 做好时间管理阅读理解题目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因此需要考生合理安排时间。
可以在阅读前先浏览问题,优先解答自己易读的题目,这样可以避免花太多时间在某个问题上,从而影响后续的答题进度。
分析解题思路轻松应对阅读理解难题

分析解题思路轻松应对阅读理解难题在备考阅读理解时,很多考生常常会遇到难题。
如何应对阅读理解难题,提高解题效率,是每个考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从分析解题思路的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应对阅读理解难题的方法和技巧。
1. 仔细阅读题干在解答阅读理解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干。
题干中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可能是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提示等。
通过仔细阅读题干,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解题的方向和重点。
2. 进行全文扫读在阅读完题干后,可以进行全文扫读。
全文扫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和内容。
在扫读的过程中,可以注意一些关键词和关键句,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内涵。
3. 理清文章结构阅读理解文章往往包含多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主题和论点。
理清文章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思路。
可以通过标注关键句或者段落的主题来帮助自己记忆和理解文章。
4. 关注细节信息在解答阅读理解问题时,往往需要关注一些细节信息。
这些细节信息可能包括事实、数据、人物、地点等。
通过关注细节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回答问题。
5. 善用排除法在解答阅读理解问题时,可以用到排除法。
通过排除与文章不相符的选项,可以更准确地找到正确答案。
在排除选项时,可以根据文章中的细节、论点、逻辑等进行判断。
6. 多做练习和模拟测试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和思路需要通过实践来加强。
可以多做一些练习题和模拟测试,不仅可以熟悉各种题型,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在做题的过程中,可以总结解题经验,分析解题思路,逐渐提高解题的能力。
7. 提高阅读和词汇水平阅读理解的难点往往在于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推理作者的意图。
为了提高解题能力,考生需要提高阅读和词汇水平。
可以通过多读英语材料、做阅读理解练习、背诵单词等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词汇水平。
综上所述,要应对阅读理解难题,考生需要从分析解题思路的角度出发。
仔细阅读题干,进行全文扫读,理清文章结构,关注细节信息,善用排除法,多做练习和模拟测试,提高阅读和词汇水平等,都是应对阅读理解难题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十----文意理解题设障透析及对策共26页

谢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十----文意理解题设 障透析及对策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设障透析学案学生版.doc

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设障透析学案命题主旨与形式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
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考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干扰项设置命题人都在文章细节处大设迷障,于抚分析。
通常是这样几种情况:①添:添加定语或状语;②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③换: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④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⑤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命题人有意无意地错误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对异义词浅显理解,导致内容理解上的严重偏差。
【文本】王绂,字盂端,无锡人。
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
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
”绂曰: “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
”最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
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善于唱歌和作诗,还爱好看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当时的人称赞。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酒兴尽情地挥洒。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书来换,王绂才给他作画。
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
夏昶见到张益的《石渠阁赋》后,就不再作赋了;张益见到夏昶画的竹石后,也从此不再画竹。
【答案】[解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阅读理解训练中常见的技巧问题及解决方案

阅读理解训练中常见的技巧问题及解决方案阅读理解是学习和考试中必备的技能,但很多人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常常遇到各种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技巧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帮助读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速度过快导致理解不足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很多人倾向于追求阅读速度,希望能够快速阅读完文章。
然而,速度过快往往导致理解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平衡速度和理解。
首先,建议在开始阅读之前,先花一两分钟对文章进行快速浏览。
这样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和主题,为后续的详细阅读打下基础。
其次,要注重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而不是只关注表面上的词汇。
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句子,查找关键词,并思考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关系。
此外,可以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帮助理解句子的整体意思。
最后,要学会有意识地减慢阅读速度。
尽管这可能会增加阅读的时间,但它可以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可以使用手指或笔尖跟随阅读,以帮助保持适当的速度。
二、对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理解不清阅读理解训练中,文章通常会包含多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主题和论证。
很多人在理解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方面存在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注重段落和句子之间的连接。
首先,要学会识别段落的主题句。
主题句通常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可以帮助读者抓住段落的中心思想。
在阅读时,可以用笔记或下划线标记主题句,以便后续回顾。
其次,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词和连接词。
这些词语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等。
在阅读时,可以特别关注这些词语,并思考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最后,要学会总结和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在阅读完一个段落后,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简洁地概括段落的主题和论证。
这样可以帮助巩固对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的理解。
三、无法准确回答问题阅读理解训练中,很多人遇到的问题是无法准确回答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没有注意问题的要求和限制。
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设误类型

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设误类型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设误类型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基本上都是文意理解题。
命题人设置这类试题的错误选项时,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项,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地识别。
探究命题人设置干扰项的方法,无疑为我们准确、快捷地解答这类试题提供了绝佳的突破口。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设误类型:一、曲解词义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当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如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C 项: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该项中对“但此人却不知感恩”的概括分析,源自原文中“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文中的“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却不知感恩”。
二、对象错位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到一组人物和事件。
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选项。
如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6题A项: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遭到萧的拒绝。
原文说:“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据此可知,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对萧燧所做的事以及与萧燧有关的人所做的事情要搞清楚。
再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8题C项: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以海运代替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题最后一题的考查点通常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
该题涵盖内容广,整体把握要求高,是对文言材料中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因而考生错误率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洞悉该题的题型特点与解题技巧十分必要,以下从该题特点、解题方法、常设陷阱及对策三个方面结合试题进行解析,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该题特点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有时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之处,通过阅读此题能豁然开朗,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可用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
同时,文言文解题时宜采用“倒卷珠帘”的方式,即整体阅读后马上聚焦这最末一题,往往有助于迅速把握文段。
二、解题方法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曲解。
解答该题最忌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增加错误率。
三、常设陷阱与相应对策作为选择题,题目中总是需要设置一些干扰点,如果能熟悉常见的干扰设置方法,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常见错误设置类型有:1. 曲解词义——以转述中误释词义来设置错点对策:要细辨原文中的字词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要找到原句,运用语境推断法进行推敲,有时还可灵活运用常见的成语联系法、互文现义法、结构推断法等协助辨析。
文言文“文意理解”识判方略
文言文“文意理解”识判方略作者:陈一鸣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4年第11期从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题设题情况来看,文意理解题其实涵盖了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的考查。
高考文言文中都有一两道“文意理解”(概括文章内容)题。
这题设置四个选项,四个选项的内容按行文顺序表述,也都采用“选出错误的一项”的形式。
编题老师往往在“错误项”中设有陷阱,“引诱”读者上当,面对这道选择题,我们怎么办?一、弄清选文体裁的大致内容分清文体类别,分析有的放矢。
高考文言文所选择的材料有人物传记、名胜游记、文言小品、论述性散文等。
阅读时,考生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的类别特征,根据不同类别的文章去把握重点。
看选文尾部的“出处”,如广东2014年高考卷就写有“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的字样,看到“传”字,心中就有数了。
又如2014年安徽高考卷写有“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2014年全国大纲版高考卷写有“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让读者按照“人物传记”去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2014年湖北高考卷写有“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这虽然看不出体裁,但是标题《吴德基传》([明]宋濂)就明确多了。
人物传记涉及的大致内容有哪些?在文本中全力找到叙述的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前因后果,如阅读《宋史·刘敞传》(见下表),了解与刘敞相关的信息,理解、疏通文意。
分析史传文或其他记叙性散文叙述的事件。
其行文结构往往是在交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叙述几件事加以印证。
读者一要分析文章的内容,在分析中把握住作者的意图或态度,就要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二要分析事件导致的结果,尤其是要分析事件内部的因果关系;三要分析把握事件本身能够说明的问题,以及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的观点、态度。
如果阅读论述性散文,要注意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表述观点的依据有哪些,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阅读名胜游记类散文,应注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的顺序怎样,所写之景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言文之文意理解错误类型
•
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设误类型
• 类型四、顺序颠倒 • 有时,错误项会将时间、事件、人物活动的先后顺序颠 倒。 • 做这样的题目,关键在于细读文本,把握好各种先后顺序, 在做题时能够有所辨别。 • 类型五、无中生有 • 有时,错误项会无中生有,编造出原文中不存在的内容 来。 • 做这样的题目,就需要对相对应的文字有较精确的把握, 逐字逐句加以排除,来证实 • 题目中表述的内容是文中不存在的。 • 类型六、事件杂糅 • 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 细节进行有意识的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
文言文之文意理解
•
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设误类型
• 类型一、概括错误(曲解词义) • 错误选项所概括的内容与原文不符。 •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加 以对照。 • 类型二、望文生义 • 因为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导致望文 生义,理解错误。 • 在做题时,要联系上下文,对重要字句进行仔细推敲,揣 度出其合理的意思。 • 类型三、张冠李戴 (对象错位) • 错误选项有时会将人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物的事迹打乱,张冠李戴。 • 做题时,要仔细阅读文章,避免在文意的理解上出现混淆, 并将题目与文章仔细比对。
•
• 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设误类型
• 类型七、表述失度 • 对事件的叙述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 行事的描述有缓急之分,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命题 人在设计错误选项时常常故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和 轻重,这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
• 类型八、强加因果 (因果倒置)
阅读理解题型透视及解题策略
阅读理解题型透视及解题策略一、命题规律1.题材广泛:涉及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与政治、经济、文教、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
文章专业性较强,对考生词汇量、背景知识、阅读技巧要求较高。
2.体裁多样化:叙述、说明、议论文体均有,但以说明和议论两种文体为主,其难度比叙述文体大,近年来新闻体裁(报道、综述、评论)的阅读材料比重呈上升趋势。
二、能力考核要求阅读理解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1)理解文章中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2)理解文章哥段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段特征;3)理解句子传递信息的功能;4)区分主题思想和为主题服务的细节;5)识别文章中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6)推断文章中的隐含信息;7)区分作者的论点、论据;8)把握文章的论证过程;9)快速查找信息、猜测生词词义的技能。
三、出题角度与考察重点阅读理解的出题角度主要有:1)主旨大意题;2)事实细节题;3)词义推测题;4)推理判断题;5)观点态度题四、失分原因1.平时的阅读习惯:重基础,轻技能;重精读,轻泛读;重语法、词汇知识的积累,轻阅读技能的培养。
2.缺乏阅读技巧的自主训练,如略读(skimming)、扫读(scanning)、评读(criticalreading)等。
3.缺乏对语篇知识的认知(文章结构知识、语体风格、论证过程、论点论据等)。
4.缺乏针对性的目标训练(如阅读速度、阅读质量、阅读方法方法策略)5.语篇内容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主要表现为知识面窄,百科知识欠缺)。
6.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
五、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理解文章的主旨要义利用文章中心主题句解题方法,指得是利用段首句或首段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出题者在主旨是指整篇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
多数情况下文章的主旨大意在文中没有明确的语句进行交代,而是隐含的,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和综合。
对于隐含表达的主旨的考察是阅读理解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
解题原则:a) 要抓住“Ws”要素语句,形成主旨;b)归纳出文章所有事实都支持的观点,而不是部分事实支持的观点;c)注意主旨要义的唯一性和具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列对<张衡传>有关内容的分 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 稳重淡泊,不去结交庸俗之人,也无意出世为官。 B、张衡精于机械方面的巧思,致力于天文、气象的研 算,因此被皇帝征召,于是他更精心于钻研这方面 的学问。 C、张衡研制成浑天仪后,又研制成了候风地动仪,根 据里面设置的机关,可以测定地震的发生及方位。 D、永和初年,张衡出京做河间相前,预先打听到河间 的奸邪豪右,上任前将他们一举收擒,河间从此安 宁了。
文意理解题设障透析及对策
文言文整体阅读之二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要求具 有“分析综合”能力,包括筛选文中的 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 人都在文章细节处设置迷障,干扰分析。
一、时空错乱
命题人故意颠倒事情进展的时间, 调乱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修改事件发 生的地点,人为地制造选项错误。 P86 4D、在魏、齐时代贿赂成风的环境中, 袁聿修曾在尚书省十年,由于拒受贿赂, 赢得了“清郎”、“清卿”的美誉。
答案:D
原文出处
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 君臣之礼,表请收葬。
三、强加因果
命题人对原文的事件与行为主观臆 断,或把本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几个事件 强拉硬扯,形成既定事实,误导考生。 P77 15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 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原文出处
1、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 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 … 2、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 3、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 为天下最。
原文出处
1、尚书邢邵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 常呼聿修为清郎。 2、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 3、“一日之赠,卒而不思,老夫忽忽意 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昔为清 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二、篡改事迹
命题人故意遗漏或添加事件行为, 或将本来归属于多人的行为加在一人身 上,导致选项中的内容无法在原文中找 到对应信息。 P79 15B、李绩极讲道义。李密因反叛被诛,李绩 上表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
四、误解词句
命题人有意地错误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字、 词、句,对常见的多义字词或古今异义 词浅显理解,导致内容上的偏差。 P76 9D、傅永年逾八十而“自称六十九”,回 到京都后去拜望光禄大夫。最后,朝 廷封他为齐州刺史。
原文出处
年逾入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 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还京,拜光禄 大夫,卒,赠齐州刺史。
六、曲解观点
命题人曲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误读 文章中心思想,臆断文中人物语言的主 旨,造成障碍。 P81 9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 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 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不求甚解。 2、准,准确定位,寻找出处。 3、精,精推细敲,字无遗漏。 4、慎,谨慎做答,切莫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