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教学文稿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案

阅读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积累文言字词,一般来说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
阅读一篇文言文除了掌握文言词汇以外,也不可忽视古汉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除了分门别类归纳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语法现象外,还要把古汉语中的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还要把主要的五种文言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
掌握了这些语法规律,学习文言文就会得心应手。
所以在正式突破高考文言文题型之前,首先,系统讲解文言基础知识,为后面阅读文言文、解答文言文题目打基础。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的内容,课标卷放到句子翻译中考查,江苏、北京、天津、浙江卷单独命制选择题考查,考查的内容涉及单音节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无论是单独命题还是句中考查,实际上文言实词如果不过关,解答文言文题就是无米之炊。
因此,掌握好文言实词,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作为备考的重中之重。
知识点1:一词多义【知识点拨】“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一般说来,词的意义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对于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1.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之为本义。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道”的本义是“道路”。
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教案标题: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4.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3. 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古文词汇和句式较为陌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
2.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容易陷入字面理解和翻译的困境,需要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文教材和相关的阅读资料。
2. 准备多媒体设备,以便展示文言文的原文和翻译。
3. 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测试题,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文言文名句导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二、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15分钟)1. 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如主谓宾、定状补等。
2. 解释文言文中常见的古文词汇,如典故、成语等。
三、阅读文言文课文(30分钟)1. 教师先朗读文言文原文,并解读其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结构。
2. 学生跟读原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四、训练文言文阅读技巧(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的片段或句子,让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
2. 引导学生使用上下文推测词义和理解句子的含义。
3.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五、巩固与拓展(20分钟)1. 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包括填空、翻译和阅读理解题。
2. 教师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和测试题,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欣赏和鉴赏,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文言文翻译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2017年新课标Ⅲ卷高考试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那么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
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答案]D[解析]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察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
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设障透析学案学生版.doc

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设障透析学案命题主旨与形式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
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考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干扰项设置命题人都在文章细节处大设迷障,于抚分析。
通常是这样几种情况:①添:添加定语或状语;②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③换: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④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⑤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命题人有意无意地错误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对异义词浅显理解,导致内容理解上的严重偏差。
【文本】王绂,字盂端,无锡人。
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
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
”绂曰: “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
”最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
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善于唱歌和作诗,还爱好看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当时的人称赞。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酒兴尽情地挥洒。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书来换,王绂才给他作画。
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
夏昶见到张益的《石渠阁赋》后,就不再作赋了;张益见到夏昶画的竹石后,也从此不再画竹。
【答案】[解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通用正式完美教案.doc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掌握大纲要求的个常用实词);()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遂、所、为、焉、也、以、于、与、贝X者、之等()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1)理解文句:()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析文章:()分析文章的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课时安排:课时三、教学步骤:第一讲: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四课时)[考点阐释]依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及历年高考试卷所透露的信息,可以推断这一考点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与能力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一是能正确推断它在具体文段中的含义。
[命题动态]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这个考点觉的命题类型有:词义解释;词义的正误判断;古今词义异同的辨析;文言翻译涉及词语理解等;但也有可能还会出现这样的一些类型:汉字通假的判断与理解;偏义复词的判断与理解;词义异同的辨析选择等。
第一、二课时[复习内容]相关知识点化及个文言实词练习[知识点化]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主要是指大纲上所要求掌握的个文言实词。
而要想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文言实词就有必要对文言词的特点有所了解。
•掌握文言词的特点: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
例如:“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
•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
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与复习策略1.1 理解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1.2 掌握文言文复习的策略和方法1.3 制定个人复习计划和目标第二章:文言文基础知识回顾2.1 复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2.2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和实词2.3 熟悉文言文的句式和用法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技巧与方法3.1 快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2 掌握文言文的断句和节奏3.3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心态和习惯第四章:文言文翻译技巧与实践4.1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2 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4.3 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实践和练习第五章:文言文阅读理解与分析5.1 培养对文言文主题和主旨的理解能力5.2 掌握文言文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的分析方法5.3 提高对文言文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的了解第六章:文言文阅读题型分析6.1 熟悉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及分值分布6.2 分析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6.3 举例解析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7.1 针对文言文阅读理解进行专项训练7.2 练习题型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段落理解等7.3 分析训练中的错误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第八章:文言文人物描写分析8.1 学习如何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8.2 掌握人物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8.3 练习分析典型文言文人物描写案例第九章:文言文情节发展与主旨理解9.1 学习如何把握文言文的情节发展9.2 掌握文言文主旨的理解方法9.3 练习分析文言文情节发展与主旨之间的关系第十章: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与提升10.1 进行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提高阅读能力10.2 模拟高考文言文阅读考试,进行全真模拟训练10.3 分析模拟训练中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第十一章:文言文阅读答题策略与时间管理11.1 学习有效的文言文阅读答题策略11.2 掌握时间管理的技巧,合理分配阅读和答题时间11.3 进行模拟练习,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性第十二章:文言文阅读理解实战演练12.1 选取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进行实战演练12.2 练习题型包括篇章阅读、人物描写、情节理解等12.3 分析实战演练中的答题思路和技巧,总结经验教训第十三章:文言文阅读错误分析与避免13.1 分析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13.2 学习避免错误的方法和技巧13.3 通过专项训练,提高阅读理解和答题能力第十四章:文言文阅读复习总结与反思14.1 总结整个复习过程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14.2 反思文言文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找出改进的空间14.3 制定针对性的复习计划,为下一次复习做好准备第十五章: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与推荐15.1 推荐适合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的资料和书籍15.2 分享文言文阅读的学习资源和网络平台15.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言文阅读的学习社群,交流经验和心得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高考文言文大题讲解教案

高考文言文大题讲解教案教案标题:高考文言文大题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高考文言文大题的题型和要求;2. 掌握解答高考文言文大题的技巧和方法;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1. 高考文言文大题真题;2. 教学课件或黑板;3. 学生练习册或试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道高考文言文大题,引发学生对文言文大题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问学生对于高考文言文大题的了解和困惑。
二、讲解高考文言文大题的题型和要求(10分钟)1. 介绍高考文言文大题的常见题型,如阅读理解、古文填空、古文翻译等。
2. 分析每种题型的要求和解题技巧,以及常见的错误答案。
3. 强调理解文言文原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准确把握句子结构、词语意义和修辞手法。
三、解析高考文言文大题的典型例题(30分钟)1. 选择一到两道典型的高考文言文大题进行解析,包括题目分析、解题思路、关键词解释等。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疑惑。
3. 引导学生分析解题过程中的常见错误和易错点,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四、学生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试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到两道高考文言文大题。
2. 收集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讲评,指出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
3. 针对学生答案中的常见错误,进行逐一解析和讲解。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高考文言文大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2. 提醒学生在备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多做真题、积累古文词汇和修辞手法等。
3.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经典著作,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完成一套高考文言文大题的练习,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准备好。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高考文言文大题的题型和要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解答高考文言文大题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典型例题的解析和学生练习的巩固,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真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高考文言文大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设障透析学案学生版.doc

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设障透析学案命题主旨与形式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
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考题设干扰项设置命题人都在文章细节处大设迷障,于抚分析。
通常是这样几种情况:①添:添加定语或状语;②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③换: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④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⑤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或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命题人有意无意地错误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对常见的多义字词或古今异义词浅显理解,导致内容理解上的严重偏差。
【文本】王绂,字盂端,无锡人。
博学,工_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
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
”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
”最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
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善于唱歌和作诗,还爱好看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当时的人称赞。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酒兴尽情地挥洒。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书来换,王绂才给他作画。
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
夏昶见到张益的《石渠阁赋》后,就不再作赋了;张益见到夏昶画的竹石后,也从此不再画竹。
【答案】【解析】: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
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文本】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
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 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 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 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 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这些举措发生在与刘尚的队伍会 合之前,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解析】本句的意思是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 老婆就像自己照顾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 子廉的妻子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妻子的任何 报酬。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 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如: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 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 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 引刀自刭。(全国卷)
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
后来伯父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 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 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 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侍奉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 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的宦官来到州府,传 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 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 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就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 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
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 ( 张宗平常侍奉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 祥符县,苏公杖责他。 ) [解析] 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 杖责”不合原文
原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 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 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 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
【解析】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 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解析]该项源自原文的“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 知识者,皆与引用”一句。
该句中“知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为“相知、 相识”,而命题人却将“知识”的古义曲解成了 今义,这就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2012北京)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 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 不知感恩。
原文: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 始辞去,不取其报
如:B.大公鼎在沈州改革乡规,减 少徭役,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孔子庙 和学校,提倡教化百姓,百姓都顺服 他。
【解析】原文“改良乡令,省徭役, 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
“改良乡令”中的“良乡”是地名, “改良乡令”是改任良乡县县令,而 不是“改革乡规”的意思。
二、对象错位: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 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项。 如(2012江苏)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 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 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解析】原文对李广引刀自刭原因的表述是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该项的出错点就落 在对该句中“对”的理解上。
“刀笔之吏”是古代掌刀笔、管文书的小吏, 他们负责作审讯的记录,而不负责去替人辩护。 所以,此处的“对”,应理解成“接受(刀笔之 吏的)审讯”,而命题人却故意曲解成了“请 (刀笔之吏)辩护”。
如(2012全国新课标)A.萧燧天分很高, 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 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 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原文: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 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 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 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重细节 辨议论
文意理解题错项设计的6种方法:
1、曲解词义 2、对象错位 3、时序倒置 4、事件杂糅 5、无中生有 6、表述失度
一、曲解词义: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 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 予以引荐和任用。(辽宁卷)
解析: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 告萧。
三、时序倒置: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 叙述的混乱。
如:(2012大纲)C 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 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 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 被调往金州。
原文: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 阴与敌境通,利所鞫(J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 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高考文言文 分析归纳题
阅读小技巧1
巧用已知,把握中心 读文前阅读信息筛选题和分析归纳题(要求 “选择正确的一项”除外)。筛选信息的试题, 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 “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的中心,或人物性格 的主要特征;分析和概括题四个选项的排列顺 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体一致。这样的题 目一般一错三对。利用这些“已知条件”再去 读文章,就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 容。
先阅读 后两题
阅读小技巧2
关注事件,理清思路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大多为“一人多事”型, 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物简历—性格特点— 事件①、②、③—作者的议论。阅读时我们边 读边用序号标出文中记叙的事件,以“事件” 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知人 明事
阅读小技巧3
三、结合语境,关注细节 不懂的词句不可忽视,可以用?标出来, 先读下文,联系上下文和学过的有关知识进 行推导。 高考文言文多是传记文章,人物多是清官 廉吏、民族英雄。阅读时要注意分清人中人 物的议论和作者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