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与刑罚
《论犯罪与刑罚》的内容报告

《论犯罪与刑罚》的内容报告
《论犯罪与刑罚》是俄国哲学家杜尔凯姆所著的一本刑法理论著作,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犯罪的本质和犯罪行为的原因,第二部分则主要阐述了对罪犯进行惩
罚的理由和方式。
第一部分中,杜尔凯姆提出了他的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功能论,他认为犯罪是一种社
会现象,其本质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和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背离,是社会结构异常的表现。
而犯罪行为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两个方面,社会因素包括社会不平等、社会
身份不明、社会价值观念混乱等,个体因素则包括人类天性中的犯罪倾向、传统习俗、环
境等。
第二部分中,杜尔凯姆阐述了惩罚罪犯的合理性,他认为惩罚应该以复仇的方式为主,以维护社会的正义和秩序。
同时,惩罚应该以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为依据,在对罪犯进行
刑罚时应当考虑到他们的社会背景、个性和罪行的轻重。
此外,他还强调了在惩罚上不能
采取过度的手段,否则会导致社会对法律制度的怀疑和不信任。
杜尔凯姆的著作影响了西方法律哲学的发展,他提出的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功能论深
刻阐述了犯罪现象的社会根源,强调了惩罚的正义性和合理性,为现代刑法学提供了新的
思路。
论犯罪与刑罚

《论犯罪与刑罚》笔记第一章刑罚的起源[行云子1]离群索居的人们被连续的战争状态弄得筋疲力尽,也无力享受那种由于朝不保夕而变得空有其名的自由……。
人们牺牲了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扰地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
为了切身利益而牺牲的这一份份自由总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君权。
君主就是这一份份自由的合法保存着和管理者。
人们需要易感触的力量(motivi sensibili)来阻止个人专横的心灵把社会的法律重新沦入古时的混乱之中。
这种易感触的力量,就是对触犯法律者所规定的刑罚。
第二章惩罚权孟德斯鸠:任何超越绝对必要性的刑罚都是暴虐的。
道德的政治结果要以人类感情为基础。
人们割让自己的一部分交给公共保存的自由要尽量少些,只要足以让别人保护自己就行了。
这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形成惩罚权。
第三章结论第一个结论: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
[行云子2]第二个结论:社会通过一项实质上是互尽义务的契约,同各个成员联系在一起。
第三个结论:严酷的刑罚违背了开明理性所萌发的善良美德,也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本质。
第四章对法律的解释第四个结论: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力。
法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成文法律。
第五章法律的含混性法律是用一种人民所不了解的语言写成的,这就使人民处于对少数法律解释者的依赖地位。
了解和掌握神圣法典的人越多,犯罪就会越少。
因为,对刑罚的无知和刑罚的捉摸不定,无疑会帮助欲望强词夺理。
第六章刑罚与犯罪相对称[行云子3]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
第七章衡量犯罪的标尺[行云子4]衡量犯罪的唯一和真正的标尺是对国家造成的损害。
第八章犯罪的分类有些犯罪直接地毁伤社会或社会的代表;有些犯罪从生命、财产或者名誉上侵犯公民的个人安全;还有一些犯罪则属于同公共利益要求每个公民应做和不应做的事情相违背的行为。
每个公民都应当有权做一切不违背法律的事情,除了其行为本身可能造成的后果外,不用担心会遇到其他麻烦。
论犯罪与刑罚

《论犯罪与刑罚》笔记第一章刑罚的起源[行云子1]离群索居的人们被连续的战争状态弄得筋疲力尽,也无力享受那种由于朝不保夕而变得空有其名的自由……。
人们牺牲了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扰地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
为了切身利益而牺牲的这一份份自由总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君权。
君主就是这一份份自由的合法保存着和管理者。
人们需要易感触的力量(motivi sensibili)来阻止个人专横的心灵把社会的法律重新沦入古时的混乱之中。
这种易感触的力量,就是对触犯法律者所规定的刑罚。
第二章惩罚权孟德斯鸠:任何超越绝对必要性的刑罚都是暴虐的。
道德的政治结果要以人类感情为基础。
人们割让自己的一部分交给公共保存的自由要尽量少些,只要足以让别人保护自己就行了。
这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形成惩罚权。
第三章结论第一个结论: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
[行云子2]第二个结论:社会通过一项实质上是互尽义务的契约,同各个成员联系在一起。
第三个结论:严酷的刑罚违背了开明理性所萌发的善良美德,也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本质。
第四章对法律的解释第四个结论: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力。
法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成文法律。
第五章法律的含混性法律是用一种人民所不了解的语言写成的,这就使人民处于对少数法律解释者的依赖地位。
了解和掌握神圣法典的人越多,犯罪就会越少。
因为,对刑罚的无知和刑罚的捉摸不定,无疑会帮助欲望强词夺理。
第六章刑罚与犯罪相对称[行云子3]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
第七章衡量犯罪的标尺[行云子4]衡量犯罪的唯一和真正的标尺是对国家造成的损害。
第八章犯罪的分类有些犯罪直接地毁伤社会或社会的代表;有些犯罪从生命、财产或者名誉上侵犯公民的个人安全;还有一些犯罪则属于同公共利益要求每个公民应做和不应做的事情相违背的行为。
每个公民都应当有权做一切不违背法律的事情,除了其行为本身可能造成的后果外,不用担心会遇到其他麻烦。
论犯罪与刑罚_word版

一、引言人们往往把最重要的调整工作委弃给平庸的谨慎和个别人的裁量,而这些裁量者所关心的是反对实质上是利益均沾的高明法律,这种法律遏制他们结成寡头,拒绝把一部分人捧上强盛和幸福的顶峰,把另一部分人推向软弱和苦难的深渊。
所以,人们只有在亲身体验到关系着生活和自由的最重要事务中已充满谬误之后,并在极度的灾难把他们折磨得筋疲力尽之后,才会下决心去纠正压迫他们的混乱状况,并承认最显而易见的真理,即那些由于简单而被他们平庸的头脑所忽略的真理。
平庸的头脑不习惯于分析事物,而习惯于根据传统而不是根据考察来接受强烈的印象。
我们翻开历史发现,作为或者本应作为自由人之间公约的法律,往往只是少数人欲望的工具,或者成了某种偶然或临时需要的产物。
这种法律已不是由冷静地考察人类本质的人所制定的了的,这种考察者把人的繁多行为加以综合,并仅仅根据这个观点进行研究:最大多数人分享最大幸福。
只有极少数的民族不是等待缓慢的人类组合更迭运动在坏的极点上开创好的起端,而是利用优秀的法律促进其中间的过度。
幸福属于这样的民族!值得人们感谢的是那些勇敢的哲学家,他们从被人轻视的陋室向群众播撒有益真理的种子,尽管这些种子很久没有得到收获。
人们已经认识到君主与臣民之间、国家与国家的真正关系。
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哲学真理成了共同的财富,这方面的交往振兴起来。
国家之间悄悄地展开了一场产业战争,这是最符合人道的战争,是对于理智的人们可谓最值当的战争。
这些成果都应归功于本世纪的光明。
然而,只有极少数人考察了残酷的刑罚和不规范的刑事诉讼程序并向其开战,几乎整个欧洲都忽略了这一重要的立法问题。
只有极少数人根据普遍原则去纠正几百年来所沿袭的谬误,至少是用已被认识的真理所具有的力量制止住了偏向势力过于放任的发展。
这股偏向势力至今已把冷酷变成了一系列合法的惯例。
受到残酷的愚昧和富奢的怠惰宰割的软弱者在吞声饮泣;对于未经证实的或臆想中的犯罪所徒劳滥施的野蛮折磨正在变本加厉;不幸者最凶狠的刽子手是法律的捉摸不定,以及监狱的日益阴森恐怖。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引言《论犯罪与刑罚》是克罗斯托夫·贝哈辛的著名作品,本书通过对犯罪与刑罚的深入探讨,引发了读者对于正义与法律的思考。
在阅读此书后,我对犯罪与刑罚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观点,并对于如何建立公平的刑罚体系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犯罪的多重因素贝哈辛在《论犯罪与刑罚》中宣称,犯罪是由多重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
他认为,社会环境、教育和心理因素等都对一个人是否会成为罪犯起着重要作用。
我深深赞同这一观点,犯罪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首先,社会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穷困、失业和不公平的社会制度等都是犯罪的温床。
如果一个人没有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他可能会为了谋生而违法乱纪。
此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犯罪现象也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误入歧途。
其次,教育也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教育能够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他们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和后果。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指导,从而可能会误入犯罪的道路。
最后,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
部分人由于遭受创伤、情绪不稳定或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对于这部分人,刑罚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应该结合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建立公平的刑罚体系贝哈辛认为,刑罚应该是一种教育和改造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惩罚。
他批评了当时的刑罚体系,认为它过于以报复为主,忽视了犯罪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
我完全赞同贝哈辛的观点,刑罚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惩罚,而是应该通过教育和改造使犯罪者恢复正常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首先,为了建立公平的刑罚体系,我们需要关注犯罪者的社会背景。
某些犯罪行为可能与一个人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相关,因此在判决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例如,贫困家庭中的青少年犯罪者,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援助和再教育机会,而不是仅仅判处重刑。
其次,刑罚应该注重教育和改造。
关押犯罪者只是暂时隔离了他们,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完整版)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一、人物简介:贝卡利亚(1738—1794):意大利经济学家、法理学家和刑罚改革者,是近代资产阶级刑法学鼻祖。
二、《论犯罪与刑罚》简介:贝卡利亚在本书中“深刻揭露了旧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认的三大刑法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化原则;并且呼吁废除刑讯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黄风《贝卡利亚传略》).贝卡利亚接受了社会契约论,并否认法官拥有解释法律的权利.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欧洲宗教和保守势力的惊慌和恐惧,他们指控本书攻击天主教会和基督教,贝卡利亚在思想开明的米兰行政首脑费尔米安伯爵的保护下得以免受处罚。
(贝卡利亚当时居住在意大利的伦巴第,当地虽已废除了宗教裁判所,但攻击宗教信条的言行仍然被视为大逆不道)在贝卡利亚写作本书的18世纪中期,文艺复兴已经过去数个世纪,宗教改革业已完成,启蒙运动方兴未艾,欧洲大陆打击封建教会势力的斗争已经取得重大的突破,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主导地位越发明显.在这种背景下,一本抨击旧的封建刑事制度的书籍及其作者仍然面临如此威胁,对我们历史学习中常识性的理解无异于一次颠覆.从中可以得知,新兴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欧洲大陆思想解放之不易,可见一斑。
三、阅读笔记:(一)就体例而言,如果将本书看作一本简易的刑法学教材,该书的全部四十二章,以第二十五章“犯罪的分类”为界,前后两部分似可看作现代刑法学教材中的总论与分论,但又不完全相同.前二十五章中,除总体概述“犯罪”的概念和界定外,还大量论述了刑事案件法律程序,包括逮捕、定罪、侦查、审讯、时效等一系列属于刑诉法范畴的内容。
在后十七章中,主要分类叙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
但贝卡利亚在其中又明确表示了对一些当时法律所规定的犯罪的反对态度(比如当时的法律认定自杀属于犯罪行为),在第三十七章中,贝卡利亚所说的“一类特殊的犯罪”被译者标注为“异端邪说罪",贝卡利亚使用这种隐晦的说法,反映出宗教保守势力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政治上的最后终结,实质上应该是在启蒙运动完全结束很久之后,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的主导权,完全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它是一个非常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论犯罪与刑罚主要内容

论犯罪与刑罚主要内容
1. 犯罪啊,那真的就像是一场可怕的风暴,会把人生活的平静都给摧毁掉。
比如说那些盗窃的人,为了自己的私欲就去偷别人的东西,这岂不是太自私了嘛!那刑罚呢,就是为了阻止这场风暴的有力武器呀。
2. 想想看,犯罪行为不就像是在社会这张大网里剪出一个个破洞嘛!像那种暴力伤人的,多吓人呀。
而刑罚就是用来修补这些破洞的线,把一切拉回正轨。
3. 你说犯罪是不是像病毒一样啊,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呢!比如诈骗团伙,骗了一个又一个。
哎呀,这时候刑罚就得像杀毒剂一样发挥作用啦!
4. 犯罪有时候就像隐藏在黑暗里的怪兽,随时准备扑出来吓人一跳。
像那些贪污的官员,损害大众的利益,真可恶!那刑罚不就是要把这怪兽抓住关起来嘛!
5. 犯罪可不就是在和平家园里扔下的炸弹嘛!那些故意纵火的人,这得造成多大危害呀。
刑罚就是要把这扔炸弹的人给揪出来呀!
6. 你想啊,犯罪像不像侵蚀房屋的白蚁呀,一点点破坏。
像那种作伪证的,就是在破坏公平呀。
刑罚就是要进行治理的良药呀!
7. 犯罪有的时候真像是一场噩梦,让人不得安宁。
比如那些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危害一方。
那刑罚就是要把这场噩梦给终结掉呀!
8. 犯罪就是对社会秩序和人们幸福的严重威胁呀,刑罚则是保护我们的坚实盾牌。
我们一定要坚决打击犯罪,让刑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安稳和美好呀!。
论犯罪与刑罚读书报告

论犯罪与刑罚读书报告
犯罪与刑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犯罪与刑罚的探讨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罪犯和刑罚,而且对于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也有着重要意义。
从犯罪的角度来看,犯罪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但犯罪者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可
能有着种种原因和环境因素促使其犯罪。
对于如何预防犯罪,需要从社会角度出发,
加强社会治理和教育,提高警惕和防范犯罪的能力,遏制犯罪的发生。
从刑罚的角度来看,刑罚是法律对于犯罪者的施加的处罚。
刑罚的目的除了惩罚
犯罪行为,还在于对犯罪者起到震慑作用和社会保护作用。
在执行刑罚时,需要坚持
法律原则和公正审判,减少刑罚的虚伪化和过度化现象,确保刑罚的公正合理。
总的来说,犯罪与刑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发现犯罪与刑罚存在的根源和路径,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理犯罪,保障社会的和
谐安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犯罪与刑罚》读书报告【著作名称】论犯罪与刑罚【原文作者】贝卡里亚〔意〕【著作译者】黄风相对于一本平常厚厚的乏味的法学著作而言,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显得短小而精悍。
他用比较浅显却意味深刻地语言阐述了自己对于犯罪与刑罚的的独到见解。
我认为这本巨著真得不愧为之一本著作,它的语言清晰而生动,即使是一个法律专业的门外汉也是可以被其吸引、阅读,并深得其中之乐趣,且颇有体会。
对于一个初学法律的我,这本书写得如此浅显易懂,却又富有深厚的哲理。
贝卡里亚揭露并批判了旧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通过对人性的剖析以及功利主义等观点向我们阐述了犯罪与刑罚的相关方面。
他不仅提出了犯罪与刑法的基本特征,并且明确提出了被后来所认之为真理的三大刑法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化原则。
本书被分成了很多小章节,从引言到总结一共四十二个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贝卡里亚分别讨论了刑罚的起源、法律的解释、证人、刑讯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总为以下四个方面。
犯罪——罪刑法定原则我把第一到第十四部分划分为一部分,这一部分是讲的是定罪前的事情。
在这一部分,贝卡里亚强调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在引言部分,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旧法的愚昧,本该成为自由人之间公约的法律却成为了为少数利益阶级服务的工具。
他认为法律应该是为参与订立社会契约论中的最大多数的人谋幸福的善法。
刑罚来源于惩罚权,而君主惩罚犯罪的真正权力的基本起点是人类的情感。
贝卡里亚在阐述刑法起源中,表达了社会契约论的观点。
法律是把人们联合成社会的条件,人们牺牲一部分自由而为了平安无忧地享受剩下的自由,为了切身利益而牺牲的这一份份自由总和起来,就形成了国家。
刑罚保护集存的公共利益,超过了则为不公。
于是给出了三点结论:首先,“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的结论;同时,提出了立法权与司法权相分离的观点,即君主只能制定普遍性法律,而判决应由司法机关进行;最后,贝卡里亚指出严酷的刑罚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本质。
这三点结论可谓是全书的线索与精华。
在法律解释方面,作者主要阐述了解释的主体和方法,刑法的解释只能由立法者进行,而不能由法官来做。
同时,在具体解释法律时应该坚持自由主义而非保守主义,即不能呆板遵守刑法文字的书面含义。
法律的含混性,使得书面法律条文成为必要。
监禁是一钟特殊的刑罚,它需要在宣布犯罪之前执行,而这一执行包括相关证据应有法律确定,而不是法官。
一个被控告犯了罪的人,经监禁而获释后,不应背上耻辱的名声,而把受控者与已决犯关在同一监狱内违背了这点。
在证据上,贝卡里亚认为排除了无罪可能性的证据,为完全的证据;否则,则为不完全证据,对嫌疑人的裁判应该由同等地位的人来裁判,且审判应当公开,犯罪的证据也应当公开;审判时的手续和仪式是必需的,而且需要判定证人的可信度;不应支持秘密控告,而应支持公开控告。
刑讯是实质的提示性讯问,易使罪犯做出违反自然法则的交代。
宣誓是一种人的自然感情与法律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宣誓是徒劳无用的。
社会不能取消对一个未决犯的公共保护。
采用刑讯是为了了解真相,对付那些在审查中陷于矛盾的可疑犯,但是却造成了更坏的结果,罪犯与无辜者间的差别被消灭了,甚至让无辜者处于比罪犯更坏的境地,因而刑讯应该被禁止。
在时效上,贝卡里亚认为法律应该根据犯罪的轻重程度缩短或延长时间及查证时间,对于凶残的犯罪,应该根据犯人无辜可能性的增长,缩短审查的时间,延长时效的时间。
而对于比较轻、危害性不大的犯罪,则应与相反的方式。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简述了犯意、共犯的情况,对于共犯揭露同伙,免于处罚应该看到有利有弊,这样能够预防重大的犯罪,但是却曝露出法律的软弱。
刑罚——罪责刑相适应与刑罚人道化原则从第十五到第二十四章节是本书的第二大部分,主要讲了刑罚的有关内容,在这部分中贝卡里亚谈到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人道化原则。
首先,在刑罚的宽和上,作者首先提到了刑罚的人道化原则。
指出刑罚的目的仅在于组织罪犯再犯,并且防止他人犯罪,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
刑罚最残酷的国家和年代,往往是行为最血腥、最不人道的国家和年代。
因而应该使刑罚的规模同国家的状况相适应,坚持人道主义。
在余后的部分里,贝卡里亚着重阐述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在这里,他尤其谈到了死刑这一极刑。
他指出了处死一个公民的理由只能有两个:某人在被剥夺自由以后仍然有与其相关的力量影响国家安全,或者说他的存在能够引起政府体制的动乱;处死他是预防他人犯罪的根本的和唯一的防范手段。
只有这两个都满足了,处死一个人才是正义的和必要的。
然而,对人类心灵影响最大的,不是刑罚的强烈型,而是它的延续性。
比起极端的但是短暂的痛苦,人的精神更难承受时间的消磨,忍耐不住缠绵的烦恼。
因而,长时期的监禁事实上在惩罚和预防犯罪上比死刑更加有效。
作者还指出了其他一些刑罚方式:驱逐、没收财产、耻辱等,这些都应该以罪责刑相适应为原则。
贝卡里亚认为刑罚应该也是及时的,惩罚犯罪的刑罚越是迅速和及时,就越是公正和有益。
犯罪与刑罚之间的时间隔得越短,其在人们心中的联系就越突出和持续。
同时它应该是确定的和必定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起到威慑犯罪的作用。
在一个比较人道化的法律中,仁慈和宽恕没有那么必要,而且要意识到,仁慈是立法者而非执法者的美德。
作者同样也指出了应该避免庇护,因为它提倡犯罪,使刑法赶不走犯罪;而悬赏具有两方面的弊端:鼓励犯罪,并且同时暴漏了君主自身的软弱。
第二十三章节可谓是第二部分的一个小结,贝卡里亚总结性地提出了刑罚与犯罪相对称的观点。
他指出由于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就越强,因而应该使用更家强有力的手段来制止人们犯罪。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到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是衡量犯罪的真实标尺。
了解到这点,可以有助于我们定罪量刑。
犯罪的分类文章从第二十五章到第四十章讲的是犯罪的分类。
根据侵犯对象的不同,犯罪被分为不同种类。
即直接地侵害社会或社会代表的犯罪;在生命、财产或者名誉上侵犯公民的个人安全的犯罪;以及同公共利益要求每个公民应做和不应做的事情相违背的一些行为。
在这部分的开始,贝卡里亚再次强调了人道性。
他指出“每个公民都应当有权做一切不违背法律的事情,除了其行为本身可能造成的后果外,不用担心会遇到其他麻烦。
”这句话指出了人们的行为权限,同时也表现除了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态度,即罪刑法定主义。
在谈论具体的罪行时,作者指出第一种犯罪是叛逆罪,这种罪的危害性较大,因为它是直接地损伤社会或社会的代表;第二种即是侵犯私人安全的犯罪,在这里面,作者指出贵族和平民的刑罚应该是一致的;第三种是侮辱罪,这是指有损于一个公民取得正当敬重的权利,应该处以耻辱刑;针对决斗这一犯罪,贝卡里亚指出原有的惩罚是无济于事的,应该惩罚挑起决斗的侵犯者,同时,毫无过错地被迫起来维护现时法律所不保障的声誉的人无罪;对于盗窃这种不牵涉暴力的犯罪应该处以财产刑;对于侵犯君主和国家的走私罪,不应施用耻辱刑,应该没收违禁品和随行财物,而降低关税会使得这种刑罚更为有效,对于债务人应该区别对待故意、严重过失、轻微过失和完全无辜的情况,而且这种轻重过失应由法律而不是法官权衡。
贝卡里亚还阐述了关于公共秩序、政治惰性、自杀和流亡的犯罪。
其中我仅浅谈一下关于“政治惰性”和自杀、流亡的犯罪,前者是由于这个名词对于人们而言比较陌生,而后者则含有贝卡里亚的独到的见解。
所谓“政治惰性”,就是指对社会既不贡献劳动,又不贡献财富。
也就是只吸收,不贡献。
作者指出自杀是一种不能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刑罚的犯罪,自杀的弊端远小于叛逆的人,因为前者把他的全部财产都留了下来。
而减少流亡的最根本的方法不是制定严格、残酷的法律,而是提高同他们每个人密切相关的福利。
最后,贝卡里亚还讨论了难以证明的犯罪和特殊类型的犯罪。
具体罪行和表现我也不再一一阐述,因为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结论性的语言。
作者提到“只要法律还没有采取在一个国家现在条件下尽量完善的措施去防范某一犯罪,那么,对该犯罪行为的刑罚,就不能说是完全正义的。
”这句阶段再次重申了罪行发行的必要。
对于特殊的犯罪,贝卡里亚没有明确指出罪名,译者推测是异端邪说罪,这种罪非要把人的思想完全统一起来,是不正确的。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几章,贝卡里亚提出了虚伪的功利观念、家庭精神、侵犯国库三种罪。
其中,虚伪的功利观念是企图把死板的无机物所忍受的对称和秩序给予一群感知物;它忽视那些持久而有力地影响民众的现实因素,却重视一些遥远的因素。
在家庭精神方面,家庭精神不意味着遵从命令,而意味着遵从契约。
家长制的做法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命令式的传统会产生很多家庭矛盾,并且制约着家庭成员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当一个国家的所有刑罚都是财产刑时,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供认犯罪等于供认自己欠了国库的债,此种情况下,罪犯都会受到轻于法定刑的刑罚。
犯罪预防以及总结在书中的最后两章节贝卡里亚给出了方法性地指导——怎样预防犯罪。
一个优秀的立法应该着重于预防犯罪而不是惩罚犯罪。
预防犯罪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应该把法律制定得明确而且通俗;把国家集中全力保卫法律;法律不是为某些阶层服务,而是为最广大的人服务;让人们对法律有所畏惧;应该尽可能地传播知识和自由;使法律的执行机构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奖励美德和完善教育。
最后,也是本书的最后,贝卡里亚自己给出了总结:“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来说,刑罚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
”这段话简短而深刻地阐述了作者本书的核心思想,并且再次强调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因为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很简短,所以比起冗长的作品这部著作更容易让读者集中注意力,而且又不会感到乏味。
我在读书报告里更多地阐述了作者的理念而较少谈了自己的想法,是因为这本书真得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他的话通俗易懂,简单深刻,直接地指出了真理性的结论。
这位著作家不仅仅指出了真理,更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指导性的方法论。
难怪俄国女皇都想请贝卡里亚去就职,因为这部著作的确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值得任何一个君主认真研读并据之实践的。
其观点可谓到如今都不过时,仍然而参考与指导意义。
或者说是一位法学家,也可以说是一位哲学家,贝卡里亚用此书像我们阐述了他对犯罪与刑罚的独到的见解,对我们学习法律专业的学生也有很好的知道和学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