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构”意识下的语文文本审美性解读
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分析

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分析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儒家文化、汉字文化、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古代诗歌、道德经典到现代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
在汉语言文学中,审美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它掌握了作品本质的意义、艺术风格和价值所在。
因此,本文将分析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言文学作品。
一、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是判断一个文学作品好坏的基础,它包含艺术效果、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三个维度。
一方面,艺术效果是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如语言表现力、形式美感、情感共鸣等等;另一方面,文化价值是指作品反映的历史、社会、人性等方面的价值,如人物形象、道德观念、文化传承等;时代意义则是指作品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启示和批判力度。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够被认可和喜爱。
汉语言文学审美风格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
内涵方面,汉语言文学审美强调“情境交融”、“情景交融”、“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美学观念。
情境交融指的是作品中情感和情境的交融,情景交融指的是形象和情境的交融,天人合一指的是自然和人性的交融,道法自然则强调作品中的“道”和“法”要符合自然规律,达到自然真实的境界。
外在表现形式方面,汉语言文学审美风格主要呈现在语言、形式和风格等方面。
语言表现上,汉语的“意象本位”特点使得汉语文学在表现形象和情感上有其独特的魅力。
形式表现上,汉语文学倡导“以意为体,以形为用”的审美观念,意味着要在语言形式上反映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风格方面,汉语文学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如诗歌中的格律韵律、对偶反复和意象象征,小说中的情节错落、人物刻画和社会批判等等。
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是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获得的美学感受和思想感悟。
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是多维度的,既包括感性的情感共鸣,也包括理性的思辨启迪。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给读者带来浓郁的情感体验,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奥秘和社会的复杂性,同时也能够让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语言、形式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启示来思考人生和社会。
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名词解释

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名词解释
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是指通过阅读文本作品时产生的审美情感和感受。
文本阅读是指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杂志、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字表达的作品,获取信息、理解意义、感知情感的过程。
而审美感受则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美的愉悦、赞美、悲伤等情感体验。
在文本阅读中,审美感受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字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点、文化背景、经历等因素都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一篇文本可能会引发读者的共鸣、悲伤、喜悦等情感,也可能会引起争议和不同的解读。
在阅读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内容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产生审美感受。
文字的表达方式、描写手法、情节发展等都会影响读者的审美感受。
一篇文字作品如果能够用精妙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读者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从而产生审美享受。
此外,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还与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有关。
有些读者对文学经典作品或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文本更感兴趣,而有些读者则喜欢轻松有趣的故事。
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会影响到读者对文
本的理解和感受,有些读者可能会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文字中的美感,而有些读者可能只是简单地理解文字的表面意思。
总而言之,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和文化活动。
通过阅读不同的文本作品,人们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感受到文字的美感,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
对于文本创作者来说,他们需要通过精妙的文字表达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审美感受。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章结构的审美分析

【课堂链接】Ke tang lian jie文章的谋篇布局,是审美的需要,是文章表达某种思想的必然要求。
文章结构是指构成整个作品的内容材料的组织安排。
作家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材料之后按照一定的格局运用这些材料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来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和谋篇布局上颇具特色,尤其是谋篇布局都堪称经典。
一、文章每一个构件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之结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寻找出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确定它们的组合关系和这种组合所显示的功能价值。
文章中的每一个构成因素离开了结构就无从显示它的价值,各种因素的功能只有借助结构才能得以充分显现。
一个孤零零的破碗很难说它有什么价值,可是把它放进祥林嫂手中提的那个竹篮子里,就显示出了很大的价值。
《祝福》写年终祭祀时祥林嫂要去摆杯筷,鲁四婶说:“你放着吧。
我来拿。
”又去取烛台,鲁四婶又慌忙的说:“你放着吧。
我来拿。
”离开了文章结构,孤立地看这番对话没有什么深意。
但一进入作品,作为有机结构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就充分显示出来——意味着祥林嫂虽然捐了门槛但还是不能赎“罪”,这成为对她的一次致命打击。
任何一种表达形式都是构成因素(构件)同结构方式的统一体。
因素相同,结构方式不同,形成不同的表意单位。
作品各结构因素在运动组合中显示的内在联系越紧密,有序性程度越高,结构便越严密,其价值就越大,结构的审美功能也就得以充分体现,《祝福》的情节结构采取“结局→开端→发展→高潮”这样的形式,体现出了内在的合理性,其价值最高。
王安石《泊船瓜州》诗:“京口瓜舟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人们都称道其中的“绿”字用得很妙。
妙从何来?要是离开这首诗的结构,还能显示出它的妙用来吗?诗的前两句写遥望家乡,而又不能还的惆怅遗憾心情。
紧接着用“绿”字展现了鲜明色彩,引起联想,烘托了家乡的美丽,末句才直接抒发思乡之情。
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分析

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分析
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探讨涉及到多个方面,比如语言表达、文学意境、主题立意以
及情感体验等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汉语言文学的审美问题。
语言表达是文学作品重要的审美因素之一。
汉语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具备极高的变
通性,能够通过词语、句法、修辞手法等丰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节奏感等方面的表达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作品的意境是审美问题的核心之一。
意境是指作者通过语言运用和表达形式,塑
造出一种特定的情趣、氛围和意境。
一个作品能否引起读者共鸣,往往取决于作品所创造
出的意境是否真实、深刻、丰富。
作品中的情感、形象、主题等要素都在意境的构建中相
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
主题立意也是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重要方面。
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核心价值,
立意则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要传达的观点和态度。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通过主题和立意的表达,读者可以领略到作品所体现的人生智慧和社会价值观。
一个作品
的主题立意是否深入、独特、富有启迪性,对于读者的审美体验有着重要影响。
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需要从语言表达、意境、主题立意和
情感体验等多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只有在这些方面均获得舒适和统一的审美体验,
才能使得文学作品真正成为一种艺术的享受。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审美解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审美解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育提出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初中语文课本的内容也进行了几次修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审美渗透到文本解读中去,通过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较好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审美解读问题。
一、解读文本主题的情感美首先熟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主要方式。
初中语文的文本,大都是精选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美学内容,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会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雨果说:“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
”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审美的解读。
读《散步》,学生体会到的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感受到的是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和对亲情的珍爱;读《春》,学生感受到的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作者积极热情的思想情感;读《甜甜的泥土》,学生从课文那优美的文字、细腻的文笔中,感受到一位离异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之情,那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母子深情,叫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平凡与伟大;读《纪念白求恩》,学生则在文章夹叙夹议的议论中,叹服白求恩的形象和感人事迹,对他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油然产生深深的敬意。
教师要使学生通过领会文章主题的情感美,把阅读提升到一定的审美境界,产生审美的愉悦,并从中吸收提升文学素养的丰富养料。
二、解读文本中人物的形象美纵观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文,其中的人物形象形形色色,复杂纷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些人物形象,最基本的方式还是阅读。
首先,在学习一篇新课前,老师要通过播放该篇课文的朗读录音、视频或者老师自己的示范朗读等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其次,通过学生的自读来更进一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最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使学生通过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把握,更深入地贴近人物的形象。
中国文论的“异质性”与“同构性”问题(1)

一首先,关于“中国文论”、“中国传统文论”范畴的所指问题。
笔谈作者在“中国文论的异质性”这一命题之下,所使用的“中国文论”、“中国传统文论”范畴,所指仅限于中国古代文论,而未包括中国现当代文论在内。
就是说在他们的观念里,“中国文论”等于“中国传统文论”等于“中国古代文论”。
这从一般逻辑关系上看,显然是以偏概全。
但在这里实质上又并不完全是逻辑层面上的问题,就是说论者不是由于逻辑上的不明了或者疏忽,而是出于某种“故意”,其中隐含着更深层次的学术观念问题。
从一些论者一贯的学术观念看,他们本来就不承认有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论,因为在他们看来,20世纪中国文论已经“失语”了,而这种“失语”了的文论,或者根本就算不上文论,或者至少不能归入“中国文论传统”的范畴。
在他们的中国文论视野里,除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别无其他。
这种观念在当今文论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比较赞同朱立元先生的看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不完全等同于其古代文化,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传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个是19世纪前的古代文化、文论传统,一个是百年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逐步形成的现当代文化、文论新传统。
(注:朱立元《走自己的路》,《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
)我们姑且承认中国现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之间存在着某种断裂与质变(这当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异质性”),其中较多吸纳了外国文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论)资源,但并不能因此而完全否认二者之间的继承关系,并不意味着这就改变了中国文论的性质,更不能笼统地说这是“失语”而否认它是中国文论传统的一部分。
总之,“中国文论”之所指,理应包含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现当代文论,中国文论传统应当包括古代与现代两个传统,至于对后者该如何认识评价,完全可以进行讨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显然不宜从整体上对它视而不见或完全否定排斥,完全逐出“中国文论”的视野和论域。
讨论中国文论异质性问题,这是首先需要确认的理论前提。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502班学生姓名:谢佳敏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本文将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探究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内涵表现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无功利,是指人类的文学活动不追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康德认为“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有任何利害的。
”“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就会是很有偏心的,而不是纯粹额鉴赏判断了。
”1这一“审美无功利说”承认了美感的无功利性,而否定了它的功利性。
而王国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观点,就深受康德审美无功利论的影响,无论是对于“文以载道”的旧文艺工具论,还是对于同时期梁启超等人服务于政治改良的新文艺工具沦,王国维均表示了不屑。
他提出美之性质在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日‘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
”2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中国古代的“虚静”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虚”是摒弃一切杂念,“静”是指停止的,没有声音,“虚静”就是虚空宁静,进入一种无功利的创作境界。
刘禹锡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
”就是说当创作者进入犹如佛门禅定的离欲状态时,万千景物可以返照于心,作者可以捕捉到生动的景象,然后用文词表现出来。
陶渊明的《饮酒》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就是在某个时刻,进入了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传达出“静穆淡远”的美感,这就是无功利的境界。
但是,如果由此而认定文学是无功利的,那就片面抹杀了文学同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的关系。
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

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审美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教育理念,审美化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们对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审美化融入进去,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语文艺术的本质,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审美化。
简言之,审美化是指将教育的目标或方法转化成艺术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到知识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化的核心在于鼓励学生欣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将审美化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美感。
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需要通过讲解、演示和引导等手段,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元素,例如节奏、韵律、意象等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反复欣赏和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这些美感元素是如何产生和运用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其次,在强调审美化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语言的实用性。
虽然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可以带给学生无穷的美感和感受,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更多的还是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因此,在进行审美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实用性。
例如,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情境与背景的时候可以采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对话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交际技能;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力,并适当运用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元素。
最后,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强调审美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培养。
因此,在进行审美化教学时,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构”意识下的语文文本审美性解读
新课程理念下,“同课异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此起彼伏,语文教材更具开放性,教法更具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具有创造性思维,形成个性阅读、多元化解读的观念。
在此背景下,同构意识下的文本解读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
起源于美学思想中的“同构”,笔者将其做了一个概念延伸,语文文本解读中的同构,可以理解为:不同内容形式的文本之间,存在某种相同或相类似的系统结构,也就是对象的同构性,利用这种同构性,能激起相同的审美经验。
一、对话心灵,同构文本思想情感
文字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所以我们解读文本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人,是人的情感,人的心灵,人的精神。
借助“同构”意识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认知异中之同,抓住不同文本背后作家内心情愫的相似点,有助于我们更近距离的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曾先后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两位作者分别属于“五四”散文流派中的写实派和浪漫感伤派,一个朴素自然,一个率真任性,不同的性格和经历造就了他们风格迥异的散文。
《荷塘
月色》以一曲“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情感基调总括文章,似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的“闲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美丽诗意。
无论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的月下荷塘,还是“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的塘中月色,给予我们的都是一抹迷蒙轻淡,感受到的都是先生的“心静意闲”。
然而,看似描写片刻自由的淡淡喜悦,字里行间依然流露出作者始终无法摆脱的隐隐哀愁。
作为一个有正义之感的知识分子,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唯一的勇气,所以他只得以消极的态度来表现自己的不满。
先生偏在血腥浓袭之时赞荷花、颂明月,其实是以荷花、明月来象征自我高洁的人生态度,是对理想追求采取的隐笔叙写。
而《故都的秋》中郁达夫的“闲愁”,又何尝不是这般?周作人在《文章的放荡》中提出“荡子精神,贤人行径”,这八个字很好地概括了他的闲意忧愁。
郁达夫的“荡子精神”,可以理解为:摆脱世俗的束缚,对自己的生命时光多一份自主把握。
于是,在文中有了“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的淡雅;有了流连秋槐落蕊轻扫之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的细腻与清闲;有了“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互话秋凉的缓慢悠闲。
对
自然的迷恋,这使郁达夫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与安宁。
但同时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以及自身命运的苦难与孤寂又迫使这份“闲适”中多了一丝愁情。
“流浪与思乡的情结”、“沉沦与自省的情怀”,无不体现了郁达夫的“贤人行径”。
这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被作者以一种诗意的舒缓笔调尽情地宣泄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无家可归、有家难归与有家不能归的种种矛盾心态,使他的作品蒙上了一种感伤、颓废的情调。
二、知人论世,同构文本文化背景
解读文本就是理解作者,了解作品与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揣摩不同时代作者思想文化的内在联系,在“同构”中获得接近作者“真实”的解读,与作者在人性、人生等层面上进行跨时空的交流。
《劝学》与《师说》可谓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两篇文章同时选入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古代散文单元,分别以荀子之文严谨详密,韩愈之文笔力雄健开宗明义。
作为教材编订者更多地注意到了两篇散文在写法和结构上的不同,却鲜有关注到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蕴。
我们经常在解读文本时强调“知人论世”,而文化背景的“同构”意识,可能成为深入解读这两篇文章的关键。
荀子,可谓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宗师;而韩愈,作为唐朝儒学复古运动的倡导者,也成为了儒学承前启后的新起点。
因此,两人可以说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对于道德的充实、人格的伟大、情操的完美非常重视,孜孜以求。
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圣人,通读《劝学》全文知道:荀子强调的学习对象是品德的学习。
文章通过“吾”“君子”“圣人”三类人表述了如果君子不停的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而韩愈,作为当时具有用世之志又信守儒家传统的士大夫,面对“师道之不复”的社会风尚,决心挽救世风,以重新振兴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道德的形式来挽救社会危机,因此“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韩愈之可贵,在于既有抗俗之心,又有抗俗之力,并提出择师的标准:“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因此《师说》一文可谓是借从师、说劝学,这也是韩愈独具匠心之处。
三、高屋建瓴,同构文本艺术手法
课文《前赤壁赋》首次提出了“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
这种虚设人物问答的结构并不是苏轼的独创,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
这种问答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论辩技艺,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主客之间互相辩难,波澜起伏,首尾一体,能把复杂的内容和情感纳入一个相对严谨的整体之中,将文章提升到一个更高超的艺术境界。
巧妙利用这种问答艺术的同构,能
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领悟语文教材中古代散文的思想
内涵。
《前赤壁赋》中“客”与“苏子”看似两人,实为一体。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作为道者的苏子达观自由,随遇而安,自适洒脱;作为儒者的苏轼以客的形象出现,悲观无奈,哀叹人生须臾,生命渺小。
主客体之间的对峙和疏远最终在宁静恬适的自然环境中完全消失,达到了真正的物我两忘、身与物化的至乐之境。
《秋水》一文中,外冷内热的庄子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
如果说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那么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主张“道法自然”的庄子透过北海若之口清晰地宣扬了他“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
同时我们从河伯的身上,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庄子:世界之大,因无知而自满,只会成为笑柄;如果敢于自省,错而改之,善莫大焉。
《屈原列传》中屈子流放,行吟泽畔,采用了与渔父的对答这种文学手法,表现了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最终的抉择。
文中的渔父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屈子的执着和渔父的旷达对立而统一,是面对困厄处境屈原内心的两个层面: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应该去适应现实的改变;我的政治理想、人格追求,不能够为一时名利所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
最终这两种声音,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
经典对话。
结束语:“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异中构同,使我们在文本阅读中拓宽视野,发展思维。
当我们沉潜于文本,钟情于文字之时,不妨转化一下思考,用“同构”视角去解读文本,用蕴含着文化底蕴的教学风格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熏陶中展开思考,能够通过人生阅历和文化沉淀去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审美阅读。
(钱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