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代背景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最重要知识讲解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2.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1.“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背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4月22日2时,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4月23日晚间,解放军占领了蒋家王朝巢穴——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城,宣告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
同年4月,中共中央已由西柏坡迁至北平(北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1949年4月20日至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作战,即渡江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间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总数为180万左右,其中正规军约为115万,完全失去了有效的战略防御能力。
国民党反动派一面继续玩弄“和平”阴谋,以求拖延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一面纠集残兵败将组织军事防御,重点是长江防线,企图利用长江天险阴止人民解放军南下,以造成“南北朝”的局面,再待机反扑。
1949年2月、3月,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的7个兵团之24个军及华东、中原军区所属部队共约百万人,由在淮海战役期间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栗裕、谭震林组成的中共总前委指挥,以第四野战军一部协同,于4月间发起渡江战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 何时?--时间
表 达
闻 的
何地?--地点 何人?--人物 何因?--事情发生的原因
六 何事?-事情发生的经过
方 式 以
记 叙
个 如何?--事情发生的结果
为 主
要பைடு நூலகம்
素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 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7、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 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 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 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 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 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我们学后怎么办?
把握新闻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
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 的内容)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中新网平壤10月4日电(记者 周兆军)温家宝总理10月4 日上午乘专机前往朝鲜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访问期间,温家宝将同朝鲜领导人举行会谈、会见, 就发展中朝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作为纪念朝 中建交60周年活动的一部分,朝鲜总理金英日曾于3月访问 中国,这次温家宝的回访是就任总理后第一次访问平壤。
渡江战役示意图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一、解题 • “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宏大 气势,“南渡长江”点明了事件,“胜利” 点明了结果,传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令 人振奋。
• 二、作者简介 •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 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的讲话讲稿收在《毛泽东选集》里,他的诗 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 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代表作 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 2、主体从几个方面来写渡江情况的? 时间、地点,敌军溃败,我军竞渡,英勇战斗
• 3、本文的结语是?作用是?
新闻最后一句。说明我军胜利进军的原因,突出主题。 发出豪迈号召,饱含赞叹之情。
问题探究:这篇新闻是怎样表达胜利者的 自豪和对失败者的藐视的?
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 流露出来,对失败者的藐视也溢于言表。 从“万船齐发,直取对岸”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 再现我军攻势迅猛、凌厉的战斗情景,暗示了失败者毫无 抵抗能力、束手就擒的现实。
方法技巧: 1、抓关键句、特征句 2、表达形式要规范 (通常: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怎么样?) 3、注意限制条件(字数) 标题:“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启动
三、背景资料
•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 动派依然负隅顽抗,他们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 月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 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 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则 消息,全民报道前线的最新战况。
问 题 讨 论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 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 主体从几个方面来写渡江情况的? • 请找出本文的结语句,并说说它的作 用。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第【1】篇〗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一说教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教学过程:(一)内容呈现: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
接着自由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师生互动1.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自学指导+检测一(8分钟)
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要塞( sài )阻塞( sè )堵塞( sè )塞子 (sāi ) 荻港( dí ) 获得( huò) 溃退( kuì) 歼灭( jiān ) 阡陌( qiān ) 纤维( xiān ) 锐不可当( dāng ): 不可抵挡。 当真( dà ng ) 不含: 不包括。 业已:已经。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当堂训练
(8分钟)
一、根据提供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 kuìtuì ( 溃退 )。 2、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ruìbù kě dāng( 锐不可当 )。 3、我已jiān miè( 歼灭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yào sài ( 要塞 ),封锁长江 。 二、仿造下列句子,再写一个句子。(选做)
时代背景(3分钟):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 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 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 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 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 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 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 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 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 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 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 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 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电头 指发电通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 间的说明,包括通讯社名称,发报的地点、 日期等,例如“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4、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 为主,可适当议论。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详解及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详解及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历史教科书上的重要课文。
以下是对该课文的详解及教案。
课文详解:这篇课文讲述了南渡长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课文主要内容如下:1. 时代背景:南渡长江发生在南宋时期,此时金朝已经建立,南方的宋朝势力受到金朝的逼迫。
2. 声名远扬:作者开篇介绍了宋高宗时期,忠臣岳飞所建立的军队,战绩斐然,声名远扬。
3. 三十万大军:金军攻打宋朝,宋高宗下令出动三十万大军,准备南渡长江,与金军进行决战。
4. 空前艰险:课文描述了南渡长江的艰险,包括长江的险要之处、水势湍急、船只稀少等。
5. 岳飞的智谋:为了顺利南渡长江,岳飞采取了多种智谋。
比如,修建木排、设立烽燧、计划地点和时间等。
6. 胜利结果:经过艰苦的战斗,宋军最终胜利南渡长江,并且与金军展开了决战。
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南宋时期南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2. 了解岳飞在南渡长江中所做出的贡献;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 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事件;3. 探讨岳飞在南渡长江中所采取的智谋和战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以问题导入,如“你知道南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吗?为什么南渡长江具有重要的意义?”2. 学习与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了解岳飞在南渡长江中所采取的智谋和战略;-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南渡长江的胜利结果及意义。
3. 辅助材料(补充教学内容):- 展示岳飞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岳飞的形象有更直观的了解;- 展示南渡长江现场的图片或地图,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场情况。
4.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给学生一定时间自主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历史人物在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讨论不同历史人物的贡献。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演说的主题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幅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
它写的不单单是一个指挥官的智慧和士兵的勇气,更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排除万难,战胜敌人、捍卫家园的壮举。
首先,我想说说作者蒋介石。
他是中国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国共内战中蒋介石领导的国军,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长达8年的殊死搏斗,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图中,蒋介石正站在战车之上,胸前缀满勋章,眉头紧锁,目光坚毅,凝聚着所有追求自由、尊严和雄心的浓烈情感。
同时,图中的战车由四匹奔腾的战马驾驭,大气磅礴,恢弘壮举。
其次是这幅画的画面,让我感到震撼和鼓舞。
画面中,蒋介石率领着三十万的军队,浩浩荡荡的渡过滔滔江水,手持长枪,指挥若定,劈波斩浪,背负着南方解放的希望和未来。
画中的江水波澜壮阔,波涛汹涌;黑黝黝的山峦苍峻险峻,一个个盾牌向着前方推进;绿树常青,人民英勇。
这一幅场面,真正体现了军队浩浩荡荡,声势壮大的景象。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中看出历史的缩影,涌现出军人的英勇、军民的团结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个严酷的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以抗日救亡为中心,永无止境。
无论是光荣还是生死,都不可替代。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充分展示了人民军队的强大和英勇,激励着无数的后代,不忘初心,战斗到底。
以上是我分享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描绘了一幅奋斗的历史画卷,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与坚定,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和榜样。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给我分享的机会,让我们一起缅怀历史,憧憬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