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二型糖尿病造模方法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远心端 ,切口 ,近心端方向插入 PE50 导管 (插管中 预先注入 5 ×104U /L 肝素生理盐水溶液 ) ,结扎固 定后连接一个三通管 ,出口端与静脉导管相接 ,一进 口端与输注胰岛素的蠕动泵 (进口端接 40 U /L 的 胰岛素 )相连 ,另一进口端与微量注射仪的注射器 (内装 0156 mol/L 葡萄糖溶液 )相接 。剪开右颈部 皮肤 (近中线 ) ,分离颈总动脉 ,结扎远心端 ,动脉夹 夹住近心端后 ,切口 ,于近心端方向插入 PE50导管 (插管中预先注入 5 ×104 U /L 肝素生理盐水溶液以 润滑插管 ) ,结扎固定后亦连接一个三通管以取血 样 ,两个进口端用肝素帽封闭 。静置 30 m in后先测 定基础血糖值 (BB G) ,然后以 8 mU / ( kg·m in) 恒 速输注胰岛素 , 6 mg / ( kg·m in)输注 0156 mol/L 葡 萄糖溶液 , 10 m in后取血测定血糖值 (用 1 m l盛有 012 m l的 1 ×106 U /L 肝素钠注射器从右侧三通管 的一个进口端回抽 014 m l血后 ,用注射器从另一进 口端取一滴血用于纸片法测血糖 , 然后将回抽的 014 m l血连同肝素钠推入体内 ) ,调整葡萄糖输注 率 ,使血糖维持在 BB G ±015 mmol/L ,每 8 m in测定 血糖 1次 ,当连续 3次血糖值均在上述范围时 ,即达 到稳定状态 。达到稳态后 ,每 5 m in测血糖一次 ,记 录稳态下最后 6次葡萄糖灌流速度 ( GIR )的平均值 作为 GIR [m g / ( kg·m in) ]。 1. 2. 3 腹腔注射小剂量 STZ联合 CFA 高脂组大 鼠 ( n = 64只 )空腹 6 h后腹腔注射 STZ 12 mg / kg, 次日腹腔注射 CFA 015 m l/ kg[ 3 ] , 7 d后尾静脉采血 用血糖仪测定随机血糖 ,以随机血糖 > 1111 mol/L 为 T2DM 成模标准 [ 4 ] ,血糖不达标的重复上述步骤 , 3次仍不达标者 ,退出该实验 。空白对照组仅注射 等量枸橼酸缓冲液 。 1. 2. 4 指标检测 生化法测 TG、FB G,化学发光法 测 F Ins。 1. 3 统计学处理 用 SPSS 111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处理实验数据 ,数据用 x ±s表示 ,计量资料的两组 间比较采用两样本 t检验 , F Ins和胰岛素敏感指数 ( ISI)呈非正态分布 ,进行自然对数转换后比较 , ISI
糖尿病大鼠造模过程

糖尿病大鼠造模过程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动物SPF级SD雄性大鼠39只, 10周龄, 体重180~200 g。
1. 2 试剂与高脂饲料配方STZ购自Sigama公司, 胆固醇、胆酸钠由上海蓝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高脂饲料配方: 2%胆固醇, 0. 3%三号胆盐,20%蔗糖, 10%猪油, 67. 7%基础饲料。
1. 3 动物分组与饲养SPF级雄性3周龄SD大鼠39只, 体重180g~200g, 适应性饲养一周后,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 模型组34只。
模型组大鼠禁食12h后, 单次腹腔注射35mg /kg的STZ。
STZ用灭菌的0. 1mmo l/L, pH4. 4d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配成2%溶液, 现配现用。
正常组只注射等量的缓冲液。
72h后取尾静脉血测空腹血糖高于7. 0mmo l/L 和餐后血糖均高于11. 1mmo l/L为糖尿病模型建立。
一次注射未成模, 立即仍按原剂量补注一次STZ, 未成者淘汰,成模但缓解者淘汰。
糖尿病大鼠成模后给予要付治疗,分别是药物A+多糖1组(25ug/ml/天,灌胃给药)10只;药物B+多糖1组(25ug/ml/天,灌胃给药)5只;药物C+多糖1组(25ug/ml/天,灌胃给药)5只;药物A+多糖2组(25ug/ml/天,随饮水给药)5只;药物B+多糖2组(25ug/ml/天,随饮水给药)5只;药物C+多糖2组(25ug/ml/天,随饮水给药)5只;正常对照组(5只),多糖组和二甲双胍组给予每天灌胃,七叶皂甙钠组给予腹腔注射。
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SD大鼠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
1. 4 标本采集4周后,除取材组外,其他大鼠进行尾静脉取血,约300微升,30min 后用3000r /min 离心15min, 分离血清。
并且对糖尿病模型组3只,正常对照组1只进行取材(肾脏、胰腺、血管和心脏),动物称重后,分别于空腹状态下予水合氯醛麻醉(1ml/kg),腹主动脉脉采血10mL, 30min后用3000r /min 离心15min, 分离血清。
大鼠糖尿病造模成功的标准

大鼠糖尿病造模成功的标准大鼠糖尿病造模成功的标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为了更好地研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常常使用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而大鼠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其糖尿病模型的建立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方法:化学诱导和基因突变。
化学诱导法是通过给予大鼠某些化学物质,如链脲佐菌素(STZ)或高脂饮食,来诱导其发生糖尿病。
而基因突变法则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大鼠体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使其模拟人类糖尿病的发生过程。
无论是哪种方法,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都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
下面将介绍大鼠糖尿病模型成功的标准。
1. 血糖水平异常升高:大鼠糖尿病模型的核心特征就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正常情况下,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应该在3.9-6.1 mmol/L之间,而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应该明显高于正常范围。
2. 葡萄糖耐量异常:正常情况下,大鼠在葡萄糖负荷后,血糖水平会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上升,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
而糖尿病模型大鼠在葡萄糖负荷后,血糖水平上升明显较高,并且恢复较慢。
3. 胰岛功能异常:胰岛是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脏器,而胰岛功能异常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大鼠糖尿病模型中,胰岛功能异常表现为胰岛细胞数量减少、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素抵抗增加等。
4. 病理学变化: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展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的组织和器官损伤。
在大鼠糖尿病模型中,可以观察到胰岛组织结构异常、肝脏脂肪变性、肾小球硬化等病理学变化。
5. 症状表现:大鼠在发生糖尿病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如多饮、多尿、消瘦等。
这些临床表现也是评价大鼠糖尿病模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大鼠糖尿病模型成功的标准主要包括血糖水平异常升高、葡萄糖耐量异常、胰岛功能异常、病理学变化和临床表现。
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标准,才能认定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活体代谢的改变

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活体代谢的改变卢镜宇㊀李㊀秀㊀商可心㊀黎㊀宁(江南大学食品学院㊀无锡㊀214122)㊀㊀[摘要]利用高脂饲料诱导联合地塞米松注射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实验动物全面监测系统对大鼠的活动和代谢状态进行24h全程监测,并检测血液中甘油三脂㊁胆固醇㊁胰岛素和血糖等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甘油三酯㊁胆固醇㊁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0㊁0.5㊁2h 血糖值和血糖曲线下面积极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呼吸交换率明显变低,能量消耗升高,活动量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高脂饲料联合地塞米松能够引起大鼠脂代谢和糖代谢紊乱,成功诱导出Ⅱ型糖尿病模型.Ⅱ型糖尿病大鼠具备消瘦㊁呼吸交换率低㊁热量消耗增加和活动量减少等临床症状,且揭示糖尿病动物较偏向脂肪代谢㊁生活需氧量增加㊁生活状态萎靡和生物节律错乱.㊀㊀关键词:Ⅱ型糖尿病;活体代谢率;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监测系统㊀㊀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1],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造成体内蛋白质㊁脂肪和糖类的代谢紊乱,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㊁肾㊁神经㊁心脏㊁血管等组织的慢性损害及功能障碍,危害极大.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达3.66亿[2].糖尿病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即Ⅰ型糖尿病㊁Ⅱ型糖尿病㊁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3].Ⅱ型糖尿病(T2D M)原名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但大多数患者在35岁到40岁之后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患病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㊁人口老龄化㊁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呈逐渐增长趋势[4].近1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群体的90%以上[5].因此对Ⅱ型糖尿病患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变得尤其迫切和重要.诱导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是采用化学药物人为破坏胰腺细胞,或者摄入过量能量使胰岛β细胞处于高糖负荷状态从而诱发胰岛功能受损,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环境因素对于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常用的方法为饮食诱导法㊁化学药物诱导法和两者结合法[6].本文采用两者结合法,即高脂饲养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成功诱导出Ⅱ型糖尿病动物[7].并利用实验动物全面监测系统对大鼠24h 活动状态和呼吸代谢率进行监测,以期进一步了解糖尿病动物的代谢和生理状态.C L AM S监测系统集合了呼吸交换率㊁能量代谢和活动量监测3个子系统[8G10],通过记录每只大鼠O2消耗量和C O2生成量来计算呼吸交换率和能量消耗量,通过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光束被切断的次数表示活动量.每次试验前每只大鼠首先在各自的代谢笼里面适应1d,第2天的监测数据被用来作进一步统计分析.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1.1.1㊀试验动物:6周龄清洁级雄性W i s t a r大鼠30只(130~150g),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许可证号码S C X K(沪)2012 0002,合格证编号2015000514617.试验前环境适应和检疫观察以及动物饲养均在本校实验动物中心屏障设施[S Y X K(苏)2012 0002]内进行.实验动物饲养条件㊁饮用水㊁饲料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G B141925㊁G B5749㊁G B14924.1㊁G B14924.2㊁G B14924.3).动物实验方案获得江南大学实验动物管理与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编号J N N o.20160401G0523[17].1.1.2㊀仪器和试剂:酶标仪(B i o t e k)㊁血糖仪(R o c h e)㊁天平(M e t t l e r t o l e d o)㊁实验动物全面监测系统(C o l u m b u s i n s t r u m e n t s)㊁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㊁葡萄糖㊁血糖测定试纸㊁胰岛素㊁甘油三酯㊁总胆固醇测定试剂盒.1.1.3㊀高脂饲料配方:猪油10%㊁蔗糖15%㊁蛋黄粉15%㊁酪蛋白5%㊁胆固醇1.2%㊁胆酸钠0.2%㊁碳酸氢钙0.6%㊁石粉0.4%㊁鼠维持料52.6%[11].1.2㊀试验方法1.2.1㊀高脂喂养联合地塞米松注射诱导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模型[11]:购入健康雄性W i s t a r大鼠,随机分为2组,即1个对照组㊁1个模型组,每组15只.在屏障设施检疫室内预饲养5d后,禁食4h,不限制饮水.称量动物体重作为该批次动物基础值.对照组不作处理,给予维持饲料饲养;模型组更换高热能饲料,喂食3周后,在高热能饲料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0.8m g/k g B W腹腔注射(0.008%地塞米松注射量1m L/100g体重),1次/d,连续12d.试验结束,各组动物禁食4h,检测空腹血糖㊁血清胰岛素及胆固醇㊁甘油三脂水平.1.2.2㊀实验动物活体代谢率:地塞米松注射第12天,每组随机挑选6只,严格按照实验动物全面监测系统用户手册说明,将实验大鼠放入训练笼,进行24h适应性训练,期间自由采食和饮水.训练结束后称重,转移到实验笼中进行24h呼吸交换率(R E R)㊁热量消耗和活动量监测.1.3㊀数据处理㊀㊀数据以平均值ʃ标准差表示(xʃS D),利用S P S S17.0S t u d e n t's t t e s t进行组间显著性差异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Pȡ0.05表示差异不显著.2㊀结果2.1㊀高脂联合地塞米松对大鼠体重的影响㊀㊀如表1所示,在实验初期,两组大鼠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ȡ0.05);模型组经过5周高脂饲料喂养和后2周地塞米松注射,实验结束时,平均体重和平均增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表1㊀高脂联合地塞米松对大鼠体重的影响㊀㊀(单位:只㊁g)组别动物数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增重对照组15196.89ʃ6.82354.61ʃ9.34157.72ʃ7.92模型组15196.39ʃ9.49286.74ʃ22.39∗∗90.35ʃ19.26∗∗注:同一列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2.2㊀脂代谢紊乱模型成立的鉴定㊀㊀由表2可见,模型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表明脂代谢紊乱模型成立.表2㊀脂代谢紊乱模型成立的鉴定㊀㊀(单位:只㊁m m o l/L)组别动物数甘油三脂胆固醇对照组151.11ʃ0.401.48ʃ0.31模型组151.86ʃ0.40∗∗5.42ʃ1.29∗∗2.3㊀胰岛素抵抗成立的鉴定㊀㊀由表3可见,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表3㊀胰岛素抵抗成立的鉴定㊀㊀(单位:只㊁m m o l/L)组别动物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对照组1511.78ʃ3.26模型组1521.90ʃ2.83∗∗2.4㊀糖代谢紊乱模型成立的鉴定㊀㊀由表4可见,经口给予葡萄糖后,模型组血糖曲线下面积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糖代谢紊乱成立.表4㊀糖代谢紊乱模型成立的鉴定㊀㊀(单位:只㊁m m o l/L)组别动物数血糖值0h0.5h2h血糖曲线下面积对照组153.89ʃ0.175.82ʃ0.544.54ʃ0.4010.20ʃ0.53模型组156.67ʃ0.31∗∗12.92ʃ1.06∗∗8.92ʃ0.66∗∗21.28ʃ2.37∗∗2.5㊀高脂联合地塞米松对大鼠呼吸交换率的影响㊀㊀C L AM S实验动物全面监测系统实时记录大鼠C O2产生量和O2消耗量,并生成两者间比值即R E R 值,用来间接判定动物体内的供能物质.当R E R 值越趋近于1.0,表示实验动物目前主要依靠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R E R值越趋近于0.7,表示实验动物目前主要依靠脂肪氧化提供能量[12].由图1可见,糖尿病大鼠R E R值均比对照组低,且夜间R E R值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组昼夜间R E R 值差异极显著(P<0.01),模型组昼夜间无显著性差异(Pȡ0.05).图1㊀糖尿病大鼠呼吸交换率的变化A:24h内R E R的动态监测图;B:昼夜R E R的平均值㊀注:图标上标∗或∗∗表示与对照组相应时间段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不标,差异不显著.同组昼夜间∗或∗∗表示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不标,差异不显著.下同2.6㊀高脂联合地塞米松对大鼠活体热量消耗的影响㊀㊀C L AM S实验动物全面监测系统可以监测大鼠热量消耗的情况.热量消耗(H e a t),指单位体重单位时间内实验动物消耗的卡路里,公式如下:H e a t =(3.815+1.232ˑR E R )ˑV O 2[13].由图2可见,全天几乎所有时刻糖尿病大鼠热量消耗均高于对照组,但白天和黑夜平均值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 ȡ0.05);两组昼夜间热量消耗均差异极显著(P <0.01).图2㊀糖尿病大鼠能量消耗的变化A :24h 内H e a t 的动态监测图;B :昼夜H e a t 的平均值2.7㊀高脂联合地塞米松对大鼠活动量的影响㊀㊀C L AM S 系统的每个监测笼子外部还配备了能够监测实验动物在X 轴及Z 轴方向上活动情况的红外传感活动监测梁[14].监测梁监测到的活动量(L o c o m o t o rA c t i v i t y )能够反映出实验动物在监测笼内的运动情况,在本论文中主要为实验动物总运动次数.由图3可见,糖尿病大鼠几乎每个时间段的活动量均低于对照组,昼夜活动量均值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对照组夜间活动量极显著高于白天(P <0.01),模型组昼夜间活动量无显著性差异(P ȡ0.05).图3㊀糖尿病大鼠活动量的变化A :24h 内活动量的动态监测图;B :昼夜活动量的平均值3㊀讨论㊀㊀Ⅱ型糖尿病目前仍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尚无法根治,药物治疗风险高[15].目前用于相关研究的糖尿病动物模型主要有四类,即胰腺部分切除动物模型㊁自发性遗传动物模型㊁诱导型动物模型和转基因动物模型[16].胰腺部分切除动物模型主要用于Ⅰ型糖尿病模型(胰岛素缺少)的研究;自发性遗传动物模型种类少,且价格昂贵;单靠基因敲除这项技术制造出的转基因动物模型还很难揭示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发生的根本机制[17G18].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诱导Ⅱ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引起的能量和活动量的变化.本文采用高脂饲料诱导(5周)联合低剂量地塞米松注射(12d )的方法诱导Ⅱ型糖尿病大鼠,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体增重明显低于正常组,血液中甘油三脂㊁胆固醇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极显著高于正常组,模型组0㊁0.5㊁2h 血糖值和血糖曲线下面积均极显著高于正常组,表明Ⅱ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模型成立,成功诱导出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11].这与Ⅱ型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但异质性较强的综合征,脂代谢紊乱普遍存在相吻合[19],与王艳莉等[20]㊁黄颂等[21]的研究结果相似.实验动物全面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呼吸交换率(R E R )较低,更接近0.7,较偏向依靠脂肪氧化提供能量,这与模型组动物体增重较小这一现象相一致;而活体热量消耗均高于正常组,这同样增加了动物的能耗,导致实验动物体重减轻,同时说明糖尿病大鼠需要氧气量较多,这与患糖尿病人群容易出现呼吸费力或者气不够用等胸闷现象相对应[22].从动物活动量上看,糖尿病大鼠组的活动量极显著低于正常组,且白天和黑夜均值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这与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精神状态萎靡㊁活动量和生活力下降这一症状相吻合.从昼夜节律上来看,正常组动物昼夜节律明显,不管是呼吸交换率㊁活体热量消耗,还是活动量,白天和黑夜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这与啮齿类动物正常的昼伏夜出生活习性相一致[23].而糖尿病大鼠,除热量消耗外,呼吸交换率和自主活动昼夜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了糖尿病大鼠不光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正常生活节律也已经错乱.参考文献[1]叶仁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G798.[2]刘烨,张琳,洪天配.2011年糖尿病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回顾[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1,3(6):27G31.[3]杨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双重糖尿病?--附非典型糖尿病分类病例2例报道[D].山东:山东大学,2013:1G3.[4]寿升芸,魏骏骏,何晓芬,等.低频电针对2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D R GP2X3受体的抑制作用[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7,25(1):54G59.[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讨论稿)[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G7.[6]刘倩,李霞辉,张学梅.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3,18(10):1196G1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8]WA N G X,X U Y,T A N GJ,e t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o fMA G E D1w i t h n u c l e a rr e c e p t o r sa f f e c t sc i r c a d i a n c l o c k f u n c t i o n [C].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2011:1389G1400.[9]C H E N G Y,M E N G QS,WA N GCX,e t a l.L e u c i n ed e pGr i v a t i o nd e c r e a s e s f a tm a s sb y s t i m u l a t i o no f l i p o l y s i s i n w h i t e a d i p o s e t i s s u ea n du p r e g u l a t i o no fu n c o u p l i n gp r oGt e i n1(U C P1)i nb r o w n a d i p o s e t i s s u e[J].D i a b e t e s,2010,59(1):17G25.[10]WA N G Q,J I A N GL,WA N GJ,e t a l.A b r o g a t i o no f h eGp a t i cA T PGc i t r a t e l y a s e p r o t e c t s a g a i n s t f a t t y l i v e r a n d aGm e l i o r a t e s 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 i n l e p t i n r e c e p t o rGd e f i c i e n tm i c e [J].H e p a t o l o g y,2009,49(4):1166G1175.[1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征求修订«辅助降血糖功能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等意见的函[E B/O L].h t t p://w w w.s d a.g o v.c n/W S01/C L0782/64478.h t m l.[12]MA T A R E S E L E.I n d i r e c tC a l o r i m e t r y:t e c h n i c a la sGp e c t s[J].J o u r n a lo f t h e A m e r i c a n D i e t e t i c A s s o c i a t i o n,1997,97(10):154G160.[13]J A C K S O N KL,N G U Y E N HU U TP,D A V E R N PJ, e t a l.E n e r g y m e t a b o l i s mi n B P H|[s o l]|2J g e n e t i c a l l y h y p e r t e n s i v e m i c e[J].H y p e r t e n s i o n R e s e a r c h,2014,37(5):413G421.[14]孙林杰.白藜芦醇调节生物节律干预高脂膳食小鼠脂代谢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15]刘芳,杨华,周文江,等.诱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与自发性d b/d b小鼠特性的比较[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4(6):54G59.[16]李焱.赤峰市Ⅱ型糖尿病患者D R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17]朱宏伟,施晓会,刘红,等.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概述.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29(5):438G441.[18]邵俊伟,蔡逊.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4,22(4):90G93.[19]傅晓英.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与脂代谢紊乱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5):200G202.[20]王艳莉,翟成凯,陈晗,等.高脂饲料喂养大鼠诱导的脂代谢紊乱对糖代谢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8,37(2):190G193.[21]黄颂,刘仲华,黄建安,等.茯茶水提物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J].茶叶科学,2016,36(3):250G260.[22]魏军平.林兰教授糖尿病三型辨证学术思想渊源与临床经验整理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23]吴宝金,茅慧华,薛小萍,等.乙酰基亚硝基脲诱导小鼠突变的初步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3,11(3):142G146.。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糖代谢特征分析

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的发生与遗 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为了深入研究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 疗方法,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是至关重要的。大鼠作为常用的实验动物,具有易 饲养、易繁殖、费用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中。
在本次演示中,我们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 型,并对其糖代谢特征进行分析。
谢谢观看
实验组(n=18)360±406.5±0.810.6±2.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细胞功能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的HOMA-IR显著升高(P<0.05),而ISI显著降低 (P<0.05),表明实验组大鼠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受损。结果如表2 所示。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的体重和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对 照组大鼠的体重和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两组大鼠体重与血糖水平 比较(x±s)
组别体重(g)FPG(415±355.0±0.67.8±1.9
表2:两组大鼠胰岛素抵抗与胰 岛细胞功能比较(x±s)
组别HOMA-IRISI
对照组(n=19) 1.9±0.416.4±3.8
实验组(n=18)3.6±0.89.5±2.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发现模型大鼠的体重、血糖水平 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胰岛细胞功能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这 些结果表明,建立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符合临床2型糖尿病的特征,为研究该病 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然而,建模过程中可能受到某些因素 影响,如STZ剂量、注射途径等。
糖尿病大鼠造模STZ

糖尿病大鼠造模(STZ)
STZ,-20℃保存。
使用前在冰浴中用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配置为2%的溶液,经0.22μm的微孔滤膜过滤除菌。
注意:STZ溶液不稳定,保存及注射过程中要避光。
枸橼酸盐缓冲液
取2.949枸橼酸三钠溶于100ml蒸馏水中,得到枸橼酸三钠溶液;2.19枸橼酸溶于100ml蒸馏水中,得到枸橼酸溶液。
按1.32:1的比例混合二液,调PH 值到4.2,4℃预冷。
在临用时配制。
于造模前禁食12h,用构椽酸盐缓冲液 (PH4.2)将STZ配成1%浓度,糖尿病组及治疗组按60mg/kg的剂量一次性左下腹腔内注射。
0.lmol/L枸橼酸盐缓冲液
2.949枸橼酸三钠溶于1O0ml双蒸水中,配成0.lmol/L的枸橼酸三钠溶液;
2.19枸橼酸溶于10Oml双蒸水中,配成0.lmOI/L的构椽酸溶液。
取枸橼酸溶液和枸橼酸三钠溶液按照1:1.32的比例,配制成pH值4.5的枸橼酸盐缓冲液,现配现用。
造模前禁食12h,用0.lmol/L枸橼酸盐缓冲液配成浓度为0.45%的STZ溶液,
0.lmmol/L柠檬酸钠-柠檬酸缓冲液P(H值4.2-4.5)配制
取2.1g柠檬酸·H
20溶于ddH
2
O,定容至100ml,配成0.1mmol/L柠檬酸溶液。
取2.94g柠檬酸三钠·H
20溶于ddH
2
O,定容至100ml,配成0.lmmol/L柠檬
酸三钠溶液。
取0.1mmol/L柠檬酸溶液57ml和0.lmmol/L柠檬酸三钠溶液43ml,配成PH 值4.2-4.5的0.lmmol/L柠檬酸钠-柠檬酸缓冲液,现配现用。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

model.Results successful
group of rats increased blood
S1.eose,insulin
decreased,from the biochemical indices
and
confirmed
the
model.Conclusion
rate is
The experimental rat
征,表现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胰岛素反应性降低№J。 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通常胰岛素抵抗是启动2型 糖尿病发生的初始原因¨J。本研究将高糖高脂饲料喂 养和药物干预相结合,采用成年SD大鼠高糖高脂饲料 喂养一段时间后产生胰岛素抵抗,再给予小剂量的 STZ,诱导出病理、生理改变都接近于人类2型糖尿病的 动物模型。
Male
SD adult
rats
fed
hish一
month,induced Test
insulin resistance,given
low—dose
streptozotocin(STZ,25 mg/kg,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set
sensitivity
up in type 2 morphology sug-
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有许多不同的病因),因此无论是自 胰岛素 发性遗传性、诱导性还是转基因动物模型,都难以完全 模拟出人类2型糖尿病的复杂性。本模型具有很多与2
两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水平
敏感指数(ISI)结果显示模型组胰岛素降低,胰岛素
敏感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表3糖尿病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血清胰岛素 及胰岛素敏感指数{;4-s)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101实验动物SD大鼠,体重200-250克,8周龄。
02实验试剂1)STZ(链脲佐菌素)无色固体2-8℃干燥避光保存,115℃可分解为气体水溶液不稳定,溶于双蒸水或盐溶液。
但在低温下pH4-4.5是较为稳定。
2)柠檬酸钠,柠檬酸用于调制缓冲溶液。
03实验器材1ml注射器,大鼠固定器。
04试剂配制1)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pH=4.5.0.1mol/L)配制0.1mol/L柠檬酸钠溶液,在用柠檬酸和氢氧化钠调节pH至4.5。
2)称量140mgSTZ溶解于10m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配制成14mg/mlSTZ溶液。
05动物分组及造模1)大鼠自由摄食,饮水,动物房保持室温20-25℃,并维持一定的光照。
三天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所有大鼠实验开始前12小时开始禁食但不禁水,禁食时间可根据情况顺延至18小时,但不要超过24小时。
3)将配置好的STZ溶液用锡箔纸包裹做避光处理并保存在冰水中,并在配制成功后30分钟内完整注射造模。
4)称量大鼠体重,采用腹腔注射给药进行造模,剂量为70mg/kg。
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
06模型指标检测血糖测定:实验过程中腹腔注射STZ 48小时和72小时分段测定大鼠血糖并记录,采用剪尾采血法,使用血糖试纸进行检测。
※两次检测血糖浓度均高于16.8mmol/ml,即可认为造模成功。
07后期饲养糖尿病大鼠会有很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所以尽量分笼饲养,勤换垫料,并保证足够的饲料和饮水供给。
糖尿病大鼠慢性溃疡伤口模型201实验动物SD糖尿病大鼠(八周以上大鼠,并糖尿病造模时间超过1周并少于2周)普通SD大鼠(八周以上,时间相近)。
02实验试剂1)水合氯醛(或戊巴比妥钠)用于麻醉实验大鼠。
2)医用酒精,表层消毒。
3)龙胆紫(或苦味酸,碘酊)创口标记染液。
4)试纸,标记创口,提前裁成直径为2cm的小圆片,并浸入标记染液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鼠二型糖尿病造模方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建立方法讨论专业:药理班级:六班姓名:刘畅学号:150517摘要: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IDF)估计,现在全球约%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到2035年,该病患者人数预计会上升至亿。
在2013年,全球约有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之首,调查统计人数为亿。
糖尿病导致约510万人死亡,平均大约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
2012年1月9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
6%,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
因此,为治疗糖尿病建立简单、稳定、经济的动物模型非常重要。
因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90%以上,本文主要综合讨论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注意事项。
得出结果为:使用体重在190g~240g之间的雄性SD大鼠,通过连续两次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并辅以去抗氧化剂处理,合理饲养并通过尾静脉采血方法建立的2型糖尿病模型较理想。
关键词:2型糖尿病,SD大鼠模型,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作用不足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葡萄糖、蛋白质、脂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基本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监测及糖尿病教育。
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肥胖等,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长期的高血糖最终会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1]。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和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两种,1型患者因自身免疫β细胞破坏所致,每日胰岛素分泌量非常少,空腹基值及糖刺激后峰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值,表现为绝对分泌不足。
2型糖尿病细分为两类:体重正常患者胰岛素分泌量低于正常人,糖刺激后峰值低并且延迟出现;肥胖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量大于正常人,空腹基值和糖刺激后高峰明显高于正常人,但延迟出现,因此,表现为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且释放反应迟钝。
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原因可能为:遗传因素、自身免疫、胰岛素拮抗。
糖尿病患者中约有90%~95%属于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根据体重可分为肥胖和不出现肥胖两类。
主要表现为在基因缺陷基础上的组织的胰岛素抵抗(IR)、胰岛β细胞机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区别于自身免疫β细胞破坏所致的1型糖尿病[2,,3]。
IR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的反应性降低,即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作用受损,导致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其重要标志为高胰岛素血症。
主要表现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以及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4]。
致病机制主要有:遗传缺陷、获得型器官官能障碍(AcquiredOrganDysfunction)和生活习惯三大因素。
糖尿病是多基因相关的疾病,可能存在很多糖尿病易受性基因[2],只有如线粒体基因组缺陷和某些特殊糖尿病可以较明确的用基因遗传解释[1]。
近年来,生活习惯的影响愈加显着,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加重胰岛素抵抗,削弱胰岛素分泌从而引发糖尿病,过度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伴随的过量的脂肪酸会联合过高的血糖使β细胞功能进一步恶化。
中国农村的糖尿病发病率为%~%,而城市超过5%[5]。
2型糖尿病特征:病程前期长;中老年人群高发;血浆胰岛素水平仅相对降低,糖刺激后延迟释放(有时肥胖病人空腹血浆胰岛素基值可偏高,糖刺激后胰岛素亦高于正常人,但比相同体重的非糖尿病肥胖者为低);HLA(白细胞抗原)、ICA(胰岛细胞抗体)呈阴性;胰岛素效应低;可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控制血糖[3]。
降糖药物作用不佳时可使用胰岛素[9]。
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长年服用降糖药物,常用一线降糖药只针对消除血糖高现象,未从病因着手,因此患者依然会出现胰岛细胞功能逐渐下降和各种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较低,寿命缩短,经济压力大。
因此,为能更深入研究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潜在治疗因素;更好的创新、研发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构建尽可能与人类有相同2型糖尿病(T2DM)特点的,简单、稳定、经济的动物模型有重要意义。
一、模型.造模方法1、2型糖尿病实验性动物模型通常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致胰腺或胰岛β细胞损伤,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发生障碍,造成胰岛素缺乏[6]。
以下为常用造模法:(1)、催肥法:通过对动物模型使用药物刺激(如注射金硫葡萄糖),使其贪食、嗜睡,逐渐提高实验动物的体重,达到增肥目的。
并得到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和有胰岛素产生抵抗的动物模型。
但此方法成模率低,动物死亡率高。
(2)、部分胰腺切除法1889年Minkowski切除犬胰腺成功制作出糖尿病的模型。
但造模需手术且不稳定因素多。
只从单一方面展现治病因素。
现使用较少。
(3)、化学诱导法:此类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较好控制应用较多。
常见三类:①四氧嘧啶(Alloxan)和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四氧嘧啶可抑制葡萄糖激酶和诱导活性氧簇,从而诱发糖尿病。
STZ已不对人使用的广谱抗生素,对胰岛β细胞有高选择性毒性作用[7,8]。
②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小剂量STZ模型:NAD为抗氧化剂清除体内自由基作用从而而降低STZ对胰岛β细胞的细胞毒性。
成年Wistar大鼠先腹腔注射NAD,15min后尾静脉注射STZ,形成血浆胰岛素水平维持在正常水平,而伴有稳定的非空腹高血糖症的2型糖尿病模型[9]。
③STZ诱导糖尿病:大剂量给予STZ诱导成年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小剂量给予STZ诱导成年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
单次较大剂量STZ(80~100mg/kg)诱导新生大鼠成年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
用来研究有关于β细胞的再生、β细胞功能衰减及胰岛素作用缺陷的机制[10]。
但单一化学药物通常需较大剂量,毒副作用大,容易引起动物死亡。
(4)、高糖高脂联合STZ法:高糖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胰岛素抵抗,之后注射低剂量STZ破坏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
胰岛β细胞由于胰岛素抵抗等因素进一步损害,发展为胰岛素分泌功能失偿,出现葡萄糖耐量受损,发展为2型糖尿病[11,12]。
此方法构建的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人类II型糖尿病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并且成本较低,操作方便[12,13,14]。
.动物选择诱发糖尿病的机理有种属差异,不同物种之间的诱发机理差别很大。
可用做糖尿病模型的动物种类包括猴、小羊、狗、兔、大鼠、小鼠、仓鼠等,其中鼠类应用最多。
除以上实验性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外,另有两大类:(1)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2)转基因动物模型[15]。
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在自然条件下或基因突变发生通过遗传育种保留的动物模型。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类糖尿病非常相似,应用价值高,但较少考虑环境因素,来源较少,种类有限,价格昂贵。
①ob/ob小鼠:瘦素基因缺乏,常用于减肥药和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和检测。
②db/db小鼠:瘦素受体基因缺陷,发病过程与人类二型糖尿病非常相似,出生约一个月后逐渐出现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等糖尿病症状,研究中应用较多。
③KK糖尿病小鼠:胰岛素不敏感,对葡萄糖耐量小,糖尿病发病率高,有轻度胰岛素抗性,易表现糖尿病肾病特点。
特点为:轻度肥胖、高血糖症、高胰岛素抵抗④NSY(Nagoya-shibata-yasuda)小鼠:具有年龄依赖性,糖尿病发展速度较缓慢。
给予高脂食物能够加速其发生过程,且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损伤。
⑤其他:Zucker大鼠和非肥胖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GK(Goto-Kakizaki)大鼠,CD(Cohendiabetic)大鼠。
转基因动物模型已有多种转基因或基因剔除小鼠糖尿病模型。
相关基因位点:胰岛素受体(insulinreceptor,IR)、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receptorsubstrate,IRS):IRS-1、IRS-2、胰岛素分泌相关的GLUT-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等[1]。
二、高糖高脂饮食联合STZ法材料链脲佐菌素(STZ)是从无色链霉菌提取出的广谱抗生素,可抗菌、抗肿瘤但因对胰岛β细胞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杀伤毒性[6]已不使用。
STZ注射后迅速作用于胰岛β细胞的特异性毒性、对机体毒性较小使其成为国内外广泛采用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化学诱导剂[16,17]。
STZ引起的糖尿病的机制未完全清楚,主要为DNA和线粒体破坏:①含亚硝基,可诱导一氧化氮的合成,通过一氧化氮(NO)和自由基两种途径损伤胰岛β细胞DNA,增加胰岛β细胞的氧化侵袭,诱导多聚ADP核糖基化作用,消耗β细胞内NAD+和ATP,导致β细胞大量坏死[4,5];②经葡萄糖转运体2(GLUT2)进入β细胞造成DNA烷基化损伤,诱导多聚ADP核糖基化作用[3]。
③胰岛β细胞损伤后,激活自身免疫,胰岛β细胞受免疫攻击[21,8]。
同一种系动物中STZ致β细胞损伤程度取决于STZ剂量,低剂量诱导大鼠胰岛素细胞(INS-1)调亡,高剂量致β细胞坏死[19]。
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iv)、皮下注射(sc)、腹腔注射(ip)、心内注射(ic)等[11]。
因腹腔注射操作容易、准确快速,现多采用腹腔注射法。
高脂饮食使动物肥胖,胰岛素所需量增加,β细胞因过度负荷致细胞衰退,出现高血糖、高血脂等糖尿病症状[19]。
(1)、大鼠品系、性别、年龄(体重)均有影响。
①Wistar大鼠成模率低于SD大鼠且死亡率均高于SD大鼠[20];杨亦彬等人报道:wistar大鼠空腹成模率为%,SD鼠为%,非空腹组成模率仅10%,未成模大鼠空腹下追加小剂量STZ不能成模。
成模鼠肾胰显示特征性改变。
不同时点血糖值差异大[21]。
②年龄影响大鼠对STZ的敏感性,现成年大鼠模型多用200~250g的大鼠制备[1]。
③雄性大鼠比雌性大鼠成模率高,稳定性好,耗时短。
单纯高糖高脂饮食喂养的雄性、雌性大鼠,血糖血脂无差异,但注射STZ后,雌性鼠对STZ敏感性弱于雄性鼠,雄性大鼠血糖升高并稳定在较高水平,而雌性需要再一次注射STZ,模型才能相对稳定[1,22]。
(2)、成模后动物状态:糖尿病SD大鼠在注射STZ后第2即逐渐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症状,且可以一直维持到实验结束。
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出现毛发竖立无光泽、脱毛、蜷卧拱背、活动减少、伤口易感染和白内障等表现,严重者有尾部僵硬、烂尾、趾端破溃感染[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