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制备研究

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制备研究
1 材 料与 方法
电 仪器 有 限公 司 生产 的 S 8 N6 2型放 射 免 疫 计 数 器 。 血标本 采集 予氯 氨酮 7 gk 麻 醉 , 0m / g 心脏 采血 检测 血 糖、 血胰 岛 素 、 血甘 油 三酯 (G)血 胆 固醇 (C) 。 T 、 T 等 全 自动仪 检测 血肌酐 ( r、G、C及 尿 C 、 C )T T r尿微量 蛋 白 。
于 其他 组 ( P<00 ) 大 鼠 肾 脏 病 理 形 态 变 化 最 明 显 。 结论 : 联 法 组 较 好 地 模 拟 了人 类 2型 糖 尿 病 的发 病 过 程 , .5 , 三 并 出现 了早 期 肾脏 病 变 。 关键词 糖尿病 . 2型 糖 尿 病 肾病 动 物模 型
目前 我 国糖尿 病 的发 病 率 呈 升高 趋 势 , 但发 病 机 制 尚未完 全 阐 明 , 预 防 和 治疗 方 面仍 不 完 善 , 立 在 建 理想 的动 物 模 型 对 进 一 步 研 究 糖 尿 病 具 有 重 要 的意 义 。 国 内外 研究 2型糖 尿 病 肾病 多采 用高 糖 高脂 饮 而 食配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T ) ] S Z E的动物模 型。本实 1 验采用新的方法( 三联法 ) 制备 2型糖尿病肾病模型 , 即先 予 以切 除 大 鼠右 肾 ,继 而 高糖 高 脂 饮食 诱 导 , 再 小 剂 量 SZ腹 腔 注 射 部 分 破 坏 大 鼠 的胰 岛 B细 胞 , T 使大鼠出现糖尿病肾病 的早期改变如 肾小球高滤过 、 微量 白蛋 白尿 等 。 讨此 方 法制 造 2型 糖 尿病 肾病 大 探 鼠模 型 的可行 性 。
1 判断标准 2型糖 尿病 肾病大 鼠需具备 以下条 . 3 件 :1随机 血糖 ≥1 o/ 伴 胰 岛素 敏感 性 下 降 ; () 6mm lL, () 2 糖尿 病 肾 病早 期 肾 脏 肥 大 , 肌酐 清 除率 ( c) 加 C r增 或 出现微 量 白蛋 白尿 。 1 数 据处 理 用 S S 00软 件 进行 分 析 , 果 以 . 4 P S1. 结 均数 ±标 准差 ( s 表示 。 ± )

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活体代谢的改变

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活体代谢的改变

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活体代谢的改变卢镜宇㊀李㊀秀㊀商可心㊀黎㊀宁(江南大学食品学院㊀无锡㊀214122)㊀㊀[摘要]利用高脂饲料诱导联合地塞米松注射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实验动物全面监测系统对大鼠的活动和代谢状态进行24h全程监测,并检测血液中甘油三脂㊁胆固醇㊁胰岛素和血糖等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甘油三酯㊁胆固醇㊁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0㊁0.5㊁2h 血糖值和血糖曲线下面积极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呼吸交换率明显变低,能量消耗升高,活动量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高脂饲料联合地塞米松能够引起大鼠脂代谢和糖代谢紊乱,成功诱导出Ⅱ型糖尿病模型.Ⅱ型糖尿病大鼠具备消瘦㊁呼吸交换率低㊁热量消耗增加和活动量减少等临床症状,且揭示糖尿病动物较偏向脂肪代谢㊁生活需氧量增加㊁生活状态萎靡和生物节律错乱.㊀㊀关键词:Ⅱ型糖尿病;活体代谢率;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监测系统㊀㊀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1],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造成体内蛋白质㊁脂肪和糖类的代谢紊乱,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㊁肾㊁神经㊁心脏㊁血管等组织的慢性损害及功能障碍,危害极大.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达3.66亿[2].糖尿病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即Ⅰ型糖尿病㊁Ⅱ型糖尿病㊁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3].Ⅱ型糖尿病(T2D M)原名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但大多数患者在35岁到40岁之后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患病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㊁人口老龄化㊁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呈逐渐增长趋势[4].近1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群体的90%以上[5].因此对Ⅱ型糖尿病患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变得尤其迫切和重要.诱导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是采用化学药物人为破坏胰腺细胞,或者摄入过量能量使胰岛β细胞处于高糖负荷状态从而诱发胰岛功能受损,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环境因素对于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常用的方法为饮食诱导法㊁化学药物诱导法和两者结合法[6].本文采用两者结合法,即高脂饲养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成功诱导出Ⅱ型糖尿病动物[7].并利用实验动物全面监测系统对大鼠24h 活动状态和呼吸代谢率进行监测,以期进一步了解糖尿病动物的代谢和生理状态.C L AM S监测系统集合了呼吸交换率㊁能量代谢和活动量监测3个子系统[8G10],通过记录每只大鼠O2消耗量和C O2生成量来计算呼吸交换率和能量消耗量,通过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光束被切断的次数表示活动量.每次试验前每只大鼠首先在各自的代谢笼里面适应1d,第2天的监测数据被用来作进一步统计分析.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1.1.1㊀试验动物:6周龄清洁级雄性W i s t a r大鼠30只(130~150g),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许可证号码S C X K(沪)2012 0002,合格证编号2015000514617.试验前环境适应和检疫观察以及动物饲养均在本校实验动物中心屏障设施[S Y X K(苏)2012 0002]内进行.实验动物饲养条件㊁饮用水㊁饲料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G B141925㊁G B5749㊁G B14924.1㊁G B14924.2㊁G B14924.3).动物实验方案获得江南大学实验动物管理与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编号J N N o.20160401G0523[17].1.1.2㊀仪器和试剂:酶标仪(B i o t e k)㊁血糖仪(R o c h e)㊁天平(M e t t l e r t o l e d o)㊁实验动物全面监测系统(C o l u m b u s i n s t r u m e n t s)㊁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㊁葡萄糖㊁血糖测定试纸㊁胰岛素㊁甘油三酯㊁总胆固醇测定试剂盒.1.1.3㊀高脂饲料配方:猪油10%㊁蔗糖15%㊁蛋黄粉15%㊁酪蛋白5%㊁胆固醇1.2%㊁胆酸钠0.2%㊁碳酸氢钙0.6%㊁石粉0.4%㊁鼠维持料52.6%[11].1.2㊀试验方法1.2.1㊀高脂喂养联合地塞米松注射诱导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模型[11]:购入健康雄性W i s t a r大鼠,随机分为2组,即1个对照组㊁1个模型组,每组15只.在屏障设施检疫室内预饲养5d后,禁食4h,不限制饮水.称量动物体重作为该批次动物基础值.对照组不作处理,给予维持饲料饲养;模型组更换高热能饲料,喂食3周后,在高热能饲料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0.8m g/k g B W腹腔注射(0.008%地塞米松注射量1m L/100g体重),1次/d,连续12d.试验结束,各组动物禁食4h,检测空腹血糖㊁血清胰岛素及胆固醇㊁甘油三脂水平.1.2.2㊀实验动物活体代谢率:地塞米松注射第12天,每组随机挑选6只,严格按照实验动物全面监测系统用户手册说明,将实验大鼠放入训练笼,进行24h适应性训练,期间自由采食和饮水.训练结束后称重,转移到实验笼中进行24h呼吸交换率(R E R)㊁热量消耗和活动量监测.1.3㊀数据处理㊀㊀数据以平均值ʃ标准差表示(xʃS D),利用S P S S17.0S t u d e n t's t t e s t进行组间显著性差异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Pȡ0.05表示差异不显著.2㊀结果2.1㊀高脂联合地塞米松对大鼠体重的影响㊀㊀如表1所示,在实验初期,两组大鼠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ȡ0.05);模型组经过5周高脂饲料喂养和后2周地塞米松注射,实验结束时,平均体重和平均增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表1㊀高脂联合地塞米松对大鼠体重的影响㊀㊀(单位:只㊁g)组别动物数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增重对照组15196.89ʃ6.82354.61ʃ9.34157.72ʃ7.92模型组15196.39ʃ9.49286.74ʃ22.39∗∗90.35ʃ19.26∗∗注:同一列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2.2㊀脂代谢紊乱模型成立的鉴定㊀㊀由表2可见,模型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表明脂代谢紊乱模型成立.表2㊀脂代谢紊乱模型成立的鉴定㊀㊀(单位:只㊁m m o l/L)组别动物数甘油三脂胆固醇对照组151.11ʃ0.401.48ʃ0.31模型组151.86ʃ0.40∗∗5.42ʃ1.29∗∗2.3㊀胰岛素抵抗成立的鉴定㊀㊀由表3可见,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表3㊀胰岛素抵抗成立的鉴定㊀㊀(单位:只㊁m m o l/L)组别动物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对照组1511.78ʃ3.26模型组1521.90ʃ2.83∗∗2.4㊀糖代谢紊乱模型成立的鉴定㊀㊀由表4可见,经口给予葡萄糖后,模型组血糖曲线下面积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糖代谢紊乱成立.表4㊀糖代谢紊乱模型成立的鉴定㊀㊀(单位:只㊁m m o l/L)组别动物数血糖值0h0.5h2h血糖曲线下面积对照组153.89ʃ0.175.82ʃ0.544.54ʃ0.4010.20ʃ0.53模型组156.67ʃ0.31∗∗12.92ʃ1.06∗∗8.92ʃ0.66∗∗21.28ʃ2.37∗∗2.5㊀高脂联合地塞米松对大鼠呼吸交换率的影响㊀㊀C L AM S实验动物全面监测系统实时记录大鼠C O2产生量和O2消耗量,并生成两者间比值即R E R 值,用来间接判定动物体内的供能物质.当R E R 值越趋近于1.0,表示实验动物目前主要依靠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R E R值越趋近于0.7,表示实验动物目前主要依靠脂肪氧化提供能量[12].由图1可见,糖尿病大鼠R E R值均比对照组低,且夜间R E R值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组昼夜间R E R 值差异极显著(P<0.01),模型组昼夜间无显著性差异(Pȡ0.05).图1㊀糖尿病大鼠呼吸交换率的变化A:24h内R E R的动态监测图;B:昼夜R E R的平均值㊀注:图标上标∗或∗∗表示与对照组相应时间段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不标,差异不显著.同组昼夜间∗或∗∗表示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不标,差异不显著.下同2.6㊀高脂联合地塞米松对大鼠活体热量消耗的影响㊀㊀C L AM S实验动物全面监测系统可以监测大鼠热量消耗的情况.热量消耗(H e a t),指单位体重单位时间内实验动物消耗的卡路里,公式如下:H e a t =(3.815+1.232ˑR E R )ˑV O 2[13].由图2可见,全天几乎所有时刻糖尿病大鼠热量消耗均高于对照组,但白天和黑夜平均值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 ȡ0.05);两组昼夜间热量消耗均差异极显著(P <0.01).图2㊀糖尿病大鼠能量消耗的变化A :24h 内H e a t 的动态监测图;B :昼夜H e a t 的平均值2.7㊀高脂联合地塞米松对大鼠活动量的影响㊀㊀C L AM S 系统的每个监测笼子外部还配备了能够监测实验动物在X 轴及Z 轴方向上活动情况的红外传感活动监测梁[14].监测梁监测到的活动量(L o c o m o t o rA c t i v i t y )能够反映出实验动物在监测笼内的运动情况,在本论文中主要为实验动物总运动次数.由图3可见,糖尿病大鼠几乎每个时间段的活动量均低于对照组,昼夜活动量均值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对照组夜间活动量极显著高于白天(P <0.01),模型组昼夜间活动量无显著性差异(P ȡ0.05).图3㊀糖尿病大鼠活动量的变化A :24h 内活动量的动态监测图;B :昼夜活动量的平均值3㊀讨论㊀㊀Ⅱ型糖尿病目前仍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尚无法根治,药物治疗风险高[15].目前用于相关研究的糖尿病动物模型主要有四类,即胰腺部分切除动物模型㊁自发性遗传动物模型㊁诱导型动物模型和转基因动物模型[16].胰腺部分切除动物模型主要用于Ⅰ型糖尿病模型(胰岛素缺少)的研究;自发性遗传动物模型种类少,且价格昂贵;单靠基因敲除这项技术制造出的转基因动物模型还很难揭示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发生的根本机制[17G18].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诱导Ⅱ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引起的能量和活动量的变化.本文采用高脂饲料诱导(5周)联合低剂量地塞米松注射(12d )的方法诱导Ⅱ型糖尿病大鼠,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体增重明显低于正常组,血液中甘油三脂㊁胆固醇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极显著高于正常组,模型组0㊁0.5㊁2h 血糖值和血糖曲线下面积均极显著高于正常组,表明Ⅱ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模型成立,成功诱导出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11].这与Ⅱ型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但异质性较强的综合征,脂代谢紊乱普遍存在相吻合[19],与王艳莉等[20]㊁黄颂等[21]的研究结果相似.实验动物全面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呼吸交换率(R E R )较低,更接近0.7,较偏向依靠脂肪氧化提供能量,这与模型组动物体增重较小这一现象相一致;而活体热量消耗均高于正常组,这同样增加了动物的能耗,导致实验动物体重减轻,同时说明糖尿病大鼠需要氧气量较多,这与患糖尿病人群容易出现呼吸费力或者气不够用等胸闷现象相对应[22].从动物活动量上看,糖尿病大鼠组的活动量极显著低于正常组,且白天和黑夜均值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这与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精神状态萎靡㊁活动量和生活力下降这一症状相吻合.从昼夜节律上来看,正常组动物昼夜节律明显,不管是呼吸交换率㊁活体热量消耗,还是活动量,白天和黑夜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这与啮齿类动物正常的昼伏夜出生活习性相一致[23].而糖尿病大鼠,除热量消耗外,呼吸交换率和自主活动昼夜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了糖尿病大鼠不光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正常生活节律也已经错乱.参考文献[1]叶仁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G798.[2]刘烨,张琳,洪天配.2011年糖尿病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回顾[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1,3(6):27G31.[3]杨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双重糖尿病?--附非典型糖尿病分类病例2例报道[D].山东:山东大学,2013:1G3.[4]寿升芸,魏骏骏,何晓芬,等.低频电针对2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D R GP2X3受体的抑制作用[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7,25(1):54G59.[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讨论稿)[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G7.[6]刘倩,李霞辉,张学梅.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3,18(10):1196G1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8]WA N G X,X U Y,T A N GJ,e t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o fMA G E D1w i t h n u c l e a rr e c e p t o r sa f f e c t sc i r c a d i a n c l o c k f u n c t i o n [C].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2011:1389G1400.[9]C H E N G Y,M E N G QS,WA N GCX,e t a l.L e u c i n ed e pGr i v a t i o nd e c r e a s e s f a tm a s sb y s t i m u l a t i o no f l i p o l y s i s i n w h i t e a d i p o s e t i s s u ea n du p r e g u l a t i o no fu n c o u p l i n gp r oGt e i n1(U C P1)i nb r o w n a d i p o s e t i s s u e[J].D i a b e t e s,2010,59(1):17G25.[10]WA N G Q,J I A N GL,WA N GJ,e t a l.A b r o g a t i o no f h eGp a t i cA T PGc i t r a t e l y a s e p r o t e c t s a g a i n s t f a t t y l i v e r a n d aGm e l i o r a t e s 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 i n l e p t i n r e c e p t o rGd e f i c i e n tm i c e [J].H e p a t o l o g y,2009,49(4):1166G1175.[1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征求修订«辅助降血糖功能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等意见的函[E B/O L].h t t p://w w w.s d a.g o v.c n/W S01/C L0782/64478.h t m l.[12]MA T A R E S E L E.I n d i r e c tC a l o r i m e t r y:t e c h n i c a la sGp e c t s[J].J o u r n a lo f t h e A m e r i c a n D i e t e t i c A s s o c i a t i o n,1997,97(10):154G160.[13]J A C K S O N KL,N G U Y E N HU U TP,D A V E R N PJ, e t a l.E n e r g y m e t a b o l i s mi n B P H|[s o l]|2J g e n e t i c a l l y h y p e r t e n s i v e m i c e[J].H y p e r t e n s i o n R e s e a r c h,2014,37(5):413G421.[14]孙林杰.白藜芦醇调节生物节律干预高脂膳食小鼠脂代谢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15]刘芳,杨华,周文江,等.诱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与自发性d b/d b小鼠特性的比较[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4(6):54G59.[16]李焱.赤峰市Ⅱ型糖尿病患者D R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17]朱宏伟,施晓会,刘红,等.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概述.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29(5):438G441.[18]邵俊伟,蔡逊.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4,22(4):90G93.[19]傅晓英.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与脂代谢紊乱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5):200G202.[20]王艳莉,翟成凯,陈晗,等.高脂饲料喂养大鼠诱导的脂代谢紊乱对糖代谢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8,37(2):190G193.[21]黄颂,刘仲华,黄建安,等.茯茶水提物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J].茶叶科学,2016,36(3):250G260.[22]魏军平.林兰教授糖尿病三型辨证学术思想渊源与临床经验整理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23]吴宝金,茅慧华,薛小萍,等.乙酰基亚硝基脲诱导小鼠突变的初步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3,11(3):142G146.。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糖代谢特征分析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糖代谢特征分析

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的发生与遗 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为了深入研究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 疗方法,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是至关重要的。大鼠作为常用的实验动物,具有易 饲养、易繁殖、费用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中。
在本次演示中,我们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 型,并对其糖代谢特征进行分析。
谢谢观看
实验组(n=18)360±406.5±0.810.6±2.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细胞功能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的HOMA-IR显著升高(P<0.05),而ISI显著降低 (P<0.05),表明实验组大鼠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受损。结果如表2 所示。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的体重和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对 照组大鼠的体重和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两组大鼠体重与血糖水平 比较(x±s)
组别体重(g)FPG(415±355.0±0.67.8±1.9
表2:两组大鼠胰岛素抵抗与胰 岛细胞功能比较(x±s)
组别HOMA-IRISI
对照组(n=19) 1.9±0.416.4±3.8
实验组(n=18)3.6±0.89.5±2.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发现模型大鼠的体重、血糖水平 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胰岛细胞功能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这 些结果表明,建立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符合临床2型糖尿病的特征,为研究该病 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然而,建模过程中可能受到某些因素 影响,如STZ剂量、注射途径等。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

model.Results successful
group of rats increased blood
S1.eose,insulin
decreased,from the biochemical indices
and
confirmed
the
model.Conclusion
rate is
The experimental rat
征,表现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胰岛素反应性降低№J。 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通常胰岛素抵抗是启动2型 糖尿病发生的初始原因¨J。本研究将高糖高脂饲料喂 养和药物干预相结合,采用成年SD大鼠高糖高脂饲料 喂养一段时间后产生胰岛素抵抗,再给予小剂量的 STZ,诱导出病理、生理改变都接近于人类2型糖尿病的 动物模型。
Male
SD adult
rats
fed
hish一
month,induced Test
insulin resistance,given
low—dose
streptozotocin(STZ,25 mg/kg,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set
sensitivity
up in type 2 morphology sug-
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有许多不同的病因),因此无论是自 胰岛素 发性遗传性、诱导性还是转基因动物模型,都难以完全 模拟出人类2型糖尿病的复杂性。本模型具有很多与2
两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水平
敏感指数(ISI)结果显示模型组胰岛素降低,胰岛素
敏感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表3糖尿病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血清胰岛素 及胰岛素敏感指数{;4-s)

地黄寡糖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上的降血糖作用及机制

地黄寡糖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上的降血糖作用及机制

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g。
(2)药物与试剂:地黄寡糖(购自某公司);链脲佐菌素(STZ,购自某公 司);放射免疫分析法(RIA)试剂盒(购自某公司)。
2、实验方法
(2)实验分组与给药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地 黄寡糖高、中、低剂量组。正常组给予正常饲料,模型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并 注射STZ,阳性药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并注射STZ后给予常规降糖药物(如格 列本脲等),地黄寡糖高、中、低剂量组则在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并注射STZ后 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地黄寡糖。给药周期为4周。
此外,在食品营养评价方面,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可以用于评价各种膳食成分 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为开发具有辅助降血糖功能的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与讨论
通过高脂饮食和低剂量链脲佐菌素联合诱导建立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具有 快速、经济、成功率高等优点,同时该模型在血糖、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 方面表现出与人类2型糖尿病相似的特征,因此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普 遍性。然而,该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模型建立的周期相对较长,需要 一定的时间才能出现明显的糖尿病表型,且存在一定的物种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地黄寡糖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改善胰岛 素抵抗,并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等相关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一、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 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 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 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等,但这些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 者的病因问题,且长期使用药物还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因此,寻找一种更 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糖尿病的大鼠模型研究

糖尿病的大鼠模型研究

糖尿病的大鼠模型研究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研究糖尿病的机制和策略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大鼠模型是糖尿病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之一,其具有与人类糖尿病相似的临床表现和生理特征。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大鼠模型以及其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1. 糖尿病的定义和类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异常引起。

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2. 大鼠模型的建立和特点大鼠模型是研究糖尿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建立主要通过基因改变、药物诱导或环境因素等方式来模拟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在大鼠模型中,常用的糖尿病模型有高脂饮食诱导糖尿病模型、低剂量链脲低毒素诱导糖尿病模型等。

3. 糖尿病大鼠模型在病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糖尿病大鼠模型在糖尿病的病理机制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模型大鼠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胰岛素抵抗等方面的变化,可以深入了解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4. 糖尿病大鼠模型在药物筛选和治疗策略研究中的应用糖尿病大鼠模型在药物筛选和治疗策略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给大鼠模型注射不同的药物或制定特定的治疗策略,可以评估其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5.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优缺点及未来展望糖尿病大鼠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模拟人类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然而,由于大鼠与人类在遗传和生理上的差异,糖尿病大鼠模型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未来研究应继续改进模型的建立方法,提高其可靠性和可预测性。

总结:糖尿病大鼠模型在糖尿病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研究模型大鼠的病理变化和应用药物治疗等方法,可深入了解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对胰岛素升高机制的初步探讨的开题报告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对胰岛素升高机制的初步探讨的开题报告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对胰岛素升高机制的初步探讨
的开题报告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组织胰岛素不敏感导致的高血糖症。

其中,2型糖尿病占据了大多数病例。

研究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是了解疾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手段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主要以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该模型中胰岛素升高的机制。

首先,我们将从实验上确定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该模型通常采用高脂饮食喂养鼠类,再注射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胰岛素抵抗。

通过检测餐后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标,确认模型建立成功。

其次,我们将通过检测血浆中多个激素的含量,探讨该模型中胰岛素升高的机制。

预计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瘦素等激素的含量将显著升高。

该结果将进一步提示这些激素在模型的胰岛素升高中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这些激素对相关蛋白的表达及信号通路的调节。

尤其是探究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该模型中的变化情况以及分析IGF-1R信号通路的影响。

这将为更深入地理解疾病机制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实验方案和结果,将加深我们对2型糖尿病的理解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2型糖尿病合并Alzheimer病大鼠模型的研究

2型糖尿病合并Alzheimer病大鼠模型的研究
3191.
临 床 若 进 行抗 P 治 疗 可 以 抵 抗 其 诱 导 E c 的 凋 亡 及 增 殖 的 A P
下 降 , 善 E C功 能 , 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利 于 血 管 内 皮 的 修 复 及 新 生 血 管 改 P 从
的形成。
参考文献 :
[] Tep r ) , }n 1 p e (M Gai oRD, a l J , d . ma n 0hl lp0 a c pa M Hu ne d tei r~ a
g nt rc l r m y e e i el f0 t p Ⅱda e i x |i i a e r l ea i 0 s i t se h b mp i d p 0i r t n, b c t r f o
L ] Ga a , ma u l (。 a it 0 tS n . e f t mie a clr 5 d us E n e : V n L n h u , B n 0i n c ee— i a
a e h e ln fic a m i d a e i 1 b n mie t r u h p 0 e n t s t e h ai g o s h e c i b t i si c h o g r t i c m
kn s Ak —me itdp t n ito fa go e ei n n iIin ia eB/ t da e o e t ino n ig n ssa d ihbt0 a
o p poi J . ibtlga2 0 ,9 2 :O —4 O fa0 ts [ ] D. eo0 i, 06 4 ( ) 4 5 2 . s d
a h s n a d icr0ai n0 vsua tut rs J . i ua d ei ,n nop rt n it aclrsrcue [ ] cr l~ o o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赵堤,余洁,黄海波等.恶性血液病患者红细胞腺苷脱氨酶活・
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1994,l 1(2):75. 【12】万雄萍,詹蓓蓓,张抗.2,6一二氯酚吲哚酚还原法测定腺苷脱{ 酶们.临床检验杂志.1998,16(6):323—326. 【13]Bohacek J,Hosek
deaminase B,Babusikova
如给药剂量、给药方法、STZ的不同溶剂≮大鼠品种因素等。 目前STZ的剂量大小还没有统一认识,造模成功率报道也 不尽相同。 李桂云等[6]将4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高糖高脂饲 料喂养4周,分别按50rag/kg、40mg/kg、30mg/kg体重剂量 腹腔注射STZ建立T2DM大鼠模型,结果:40maks剂量组 大鼠的成模率最高(73.3%),成模大鼠具有胰岛素抵抗、高 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和血脂紊乱的T2DM II缶床特征。认为短+ 期高糖高脂饮食联合STZ腹腔注射建立T2DM SD大鼠模 型的STZ最佳注射剂量为40mg/kg。 而宋立江等【7】研究了不同溶剂溶解STZ对造模成功 率的影响。结果pH4.5柠檬酸PBS造模成功率高达86. 7%。认为pH 4.5柠檬酸PBS可以作为理想的溶剂。郭学军 等[81W istar大鼠成模率和死亡率均高于sD大鼠。 1.4转基因大鼠模型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 动物医学研究的发展,将人类的基因片段或者是多肽、蛋白 质等转到大鼠上,可以制备出T1DM或T2DM动物模型,且 相比以上的较稳定,容易繁殖培育,同时因与人类具有同源 性,更能反映基因作用的真实性,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技术。 但这种方法的弊端有两个:第一,因人类的基因片段、 蛋白质对大鼠来说,都是外源蛋白,由于作用环境改变,可 能会造成相应的蛋白因差异而未能达到相应临床表型;第 二,在诱导过程中,还需要有比较合适可靠的载体,以使基
中国中医药咨讯
・88・ Journal of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2011年6月下第3卷第18期
June
201 1
V01.3
No.18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概况
娄伟成宣金吴赛华王芳芳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2型糖尿病Cr2DM)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和未来同类模型的展望。方
2.3
ZDF大鼠肥胖Zucker大鼠其特征为肥胖、胰岛素
抗、高胰岛素血症、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受常染色体。 性遗传基因影响,其隐性基因名称为fa。有研究者发现其, 胖与血脑屏障上的瘦素载体减少有关,瘦素与中枢神经. 统受体结合能够启动调节摄食和机体能量平衡,此平衡; 打破可导致肥胖发生。肥胖Zucker大鼠是研究糖尿病血。 病变的理想模型【1l】。
【15】张卓,张家俊,陈文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血i
腺苷脱氨酶活性【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5):63—65. [16】王伟.从抗氧化反应探讨“药食同源”的含义们.中西医结合j 志.1991,110):159. 【17】徐顺清,陈志飞,舒柏华等.发光分析测定体液中腺苷脱氨酶【J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7,26(6):438--441.
Medicine
Vol-3
No.18
Information
・89
超负荷,进而使胰岛细胞发生损伤、萎缩甚至死,胰岛的 功能因此下降,继而建立起伴胰岛素抵抗的T2DM模型。鲁 瑾[1】等采用61%的高脂饮食,饲养大鼠7周后,大鼠就出 现了高胰岛素血症,且形成了明显的胰岛素抵抗,是一个十 分可靠的胰岛素抵抗模型。张丽锋【2】等给予W istar大鼠脂 肪热比为59%的饲料,喂养4周,均出现胰岛素抵抗,多项 研究试验表明高脂饮食可以诱发产生可靠的糖尿病大鼠模
1.3
的优势鼠种。由美国Meier和Yer29anian将黑线仓鼠通 近亲繁殖获得近交系,该类地鼠具有自发性、遗传性糖尿 特点,发病率可达90%,雌性多于雄性。以中轻度高血糖 特征,血清胰岛素表现多样,胰岛细胞的病变程度不一, 似于人T2DM。 G/K大鼠G/K大鼠来源于日本,是一种常用的自 性非肥胖型T2DM实验动物模型,具有高血糖、高胰岛素
3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不同类型T2DM模型各有其优J 和缺点,在选择临床T2DM动物模型的的过程中,应密切{ 合课题要求、实验室条件和经费状况等具体现状进行确定 目前认为人工诱导产生的大鼠糖尿病模型具有价格{ 宜、稳定性强、并且容易诱导的特点,较受推崇O但是也可I 看到,现阶段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仍然处于一个发展目 段,许多技术还不成熟。有些指标还没有建立,各家有各i 的说法,成功率的报道也是不尽相同,例如使用多少剂量自 STZ合适等。具体我们列数如下:
0.Determination phosphorylase
of adenosil
usil
and
pufine
nueleoside
activities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and radio chromatograph
methods[J].Chormatogr.1988,434(2):439-445. 【14】赵树铭.一种测定腺苷脱氨酶活性的方法叨.国际检验医学j 志.1986A:43.
法:主要对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T2DM大鼠模型目前可以分为自发性T2DM和实验性 T2DM模型,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结论:经过综合评价研究,认为各种建模方法均有优缺点,目前较认可的是实验性T2DM大
鼠模型,因价格低廉,造模方便而广受欢迎,但仍缺乏一定的造模标准。 【关键词】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发 生了很大改变,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T2DM占了较 高比例,大概占了糖尿病发病率的90%。T2DM是因人体胰 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继而引发 糖、蛋白质、脂肪和水电解质等代谢紊乱所导致的疾病。患 者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表现,同时还伴 有身体消瘦、疲乏、烦躁、口渴等临床症状。 选择一些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动物试验成了我们研究 糖尿病的良好途径,我们可以从中比较—些糖尿病药物的 作用效果以及其药动学的特点,在临床用药上对评价某套 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及预后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目前研究的临床T2DM动物模型主要集中在大鼠上, 这可能是由于大鼠作为T2DM动物模型相对较稳定且与。 T2DM表现相似的优点。因此我们在下面综述近几年来l 内外有关If缶床T2DM大鼠模型研究的情况。 总体上来说,目前临床T2DM研究的大鼠模型主要: 为两类,一类是自发性T2DM大鼠模型,另一类则是实验1 T2DM大鼠模型,考虑到成本及方便程度,目前以后者J 多。 1实验性T2DM大鼠模型 1.1单纯高脂高糖引发的T2DM在试验中,通过较长l 间给予大鼠过量的高糖高脂饮食,发现能够诱导出较满: 的T2DM大鼠模型,从而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石}| 目前认为其机理可能是高糖高脂饲料会导致胰岛B细J
型。
因片段能顺利移植到动物体内,进而克隆繁殖,这无论葙 间、经济上还是技术上成本都是比较高的。 2自发性T2DM大鼠模型 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目前主要有中国地鼠、G/K 鼠、OLETF大鼠、ZDF大鼠等,这类大鼠多数肥胖,有明 的高胰岛素血症,类似人T2DM的发病特征,国外研发口 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新药多选用这类动物。【9】

寺-・—{,・{“夺・夺・・争・・争・÷・—争・—争・・争・牵・牵・幸・÷・・串・专・・争・・争・・争・夺・牵・夺・孛・争・争・夺・孛・・}・孛・争・夺・孛・÷・{-・÷・专・・争・夺・夺・夺・夺・・{,・{ 鲜健康人血清O.4mL,反应液终体积2.0mL,混匀,置37。C 水浴内振荡温育30rain。取出后,分别向各管加入3% HCIO,2.0mL,沉淀蛋白,离心10rain(3000rpm),分别取各管 上清液1.0mL,加20%KOH中和,4。C冰箱静置lOmir),使样 品中KCl04结晶析出。准确吸取上清液20斗L进样测定, 用外标法定量。此法准确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另外, 该法还可用于检测血清中尿酸含量变化,有助于诊断肾脏 疾病和老年痛风症【16】。此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但条件要 求比较严格,需要高效液相色谱仪及490型可变波长检测 器、,不适于临床应用。 化学发光法[171:此法中底物腺苷依次经ADA、PNP催 化反应后,生成次黄嘌呤,再经XOD氧化生成尿酸和0z-, 0扛与鲁米诺发生化学发光反应。其发光强度与次黄瞟呤含 量成正比,由此可测定ADA活性即。此法需要发光测量仪, 虽然灵敏度高,但重现性和准确度不高。 随着生物酶检测技术研发的深入,现在越来越多的研 究者将此和化学发光技术结合起来,其中利用化学发光法 检测ADA将可能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因为ADA 经过生化反应后产生过氧化氢,利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过 氧化氢已见国内外文献有诸多报道,但大多数是在碱性体 系下测定过氧化氢的,而近中性条件多见于鲁米诺电致化 学发光,但都不大适合临床生化条件产生过氧化氢的检测, 所以研究一种抗干扰能力强、测定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价 钱低廉,能真实反映ADA活性并能并能适用于生化条件的 化学发光法检测ADA产物过氧化氢,进而检测ADA的技 术,对于提高ADA检测的效率、结果的准确性、相关疾病的 确诊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Agmxwal Rupetal.Methods
in
生出版社.1991,917—419. 【3】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二版.南京:东南1 学出版社.1997,235—236.
【4蒯巧灵.腺苷脱氨酶活性的分光光度法测定们.湘潭师范学院‘
报.1999,20(3):105—108.
2.1
中国地鼠自发性模型
原为我国黄河以北一些省
1.2应用STZ药物诱导产生的大鼠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