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中的应用举隅

合集下载

少腹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

少腹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

以王 清任 的少 腹逐 瘀 汤 为 基 本方 : 胡 索 、 延 赤 芍各 1 , 5g 当归 、I 、 黄 、 灵 脂 各 1 , 茴 川芎 蒲 五 0g 小 香 、 姜 各 6g 肉 桂 3g 干 , 。随 症 加 减 : 虚 者 加 黄 气 芪 、 子 参 各 2 ; 阳 虚 者 加 仙 灵 脾 、 仲 各 太 0g 肾 杜 2 ; 0g 肾阴虚 者减小 茴香 、 姜 、 干 官桂 , 熟 地 、 加 山药 各2 , 杞 子 1 ; 热 盛 者 减 小 茴 香 、 姜 、 0g枸 5g 湿 干 官 4 典 Nhomakorabea型病 例
瘀 汤治 疗慢 性盆 腔炎 6 0例 , 疗效 较好 , 报道 如下 。
1 临床 资料
刘某 , ,6岁 , 2 0 女 3 于 0 8年 1 2月 5日初诊 。
下腹 部 隐痛 8月 。患者 剖宫产 术后 8月余 , 未 哺乳 , 经正 常来 潮 , 有 刺 痛 , 期加 重 , 温 喜 月 时 经 喜
少腹逐瘀汤 出 自清代王清任 《 医林改错》 适 , 用于 慢性 盆腔 炎 的治疗 。该 病 日久 , 绵 难 愈 者 , 缠 多属瘀证 、 寒症 , 根据久病必瘀 的理论 , 故应用本方
加减 施治 。初 步 观 察 6 0例 , 有 效 率 为 9. % , 总 33
疗 效 肯定 。
受限, 子宫两旁增厚及轻度压痛 , 形成囊肿 时可触 及边 界清 或不 清 的囊 性肿 块 。
2 治 疗方法
查均示正常, 随访 6 个月未复发 , 临床治愈。
5 体 会 慢 性 盆腔 炎 是 妇科 常 见 病 、 多发 病 , 主要 有子 宫 内膜 炎 、 卵管 炎 、 卵 管卵巢 脓肿 、 输 输 盆腔 腹膜 炎

王清任的三个逐瘀方剂在妇科的应用

王清任的三个逐瘀方剂在妇科的应用

王清任的三个逐瘀方剂在妇科的应用刘茜檬导读:除了傅青主女科里的方子,除了四物汤,逍遥散,十全大补汤这几个基本的方子以外,临床治疗妇科,我们还必须掌握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几个方子。

下面分享王培章老师关于逐瘀三方的运用。

一、血府逐瘀汤生地20克,赤芍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枳壳6克,柴胡3克,桔梗6克,川牛膝15克,甘草3克。

此方原为治疗胸膈间之瘀血,故胸痛、胸憋为其主症。

妇科临证中,余常于方中加香附、青皮、丝瓜络,治疗肝郁气滞,胸胁疼痛,食则脘痛,以及背困等症,收效甚多。

这个方子对于顽固性的头痛、顽固性的呃逆、顽固性的失眠、神经性脱发,都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对于顽固性头痛,余则于方中增乳没、全蝎、细辛、白芷;呃逆加青皮、地龙;失眠加炒枣仁、合欢花、生龙牡;脱发加枸杞、藁本、菟丝子、蝉衣;背困加桂枝、羌活、葛根。

此方虽为逐瘀之剂,但临证不必拘泥,只要其肝郁日久不解,并由此而引起之奇异病症,以此方加减调治,投之极少失误。

所谓气郁久则血亦郁,郁则不畅之谓也,怪病多瘀,故此方实为临证常用之有效方剂。

1.头顶疼痛案治一李姓女,头顶疼痛,每于深夜发作,我用此方加乳没、全虫、白芷、藁本,药服三付而愈。

2.背困案一王姓女,苦于背困经年,服药甚多无功,我用此方加桂枝、葛根、羌活、青皮,一付药病轻、二付药病愈。

所以如此神效者,全在其疏通胸中气血耳。

二、少腹逐瘀汤炒小茴香2克,炒干姜2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元胡10克,五灵脂10克,没药3克,官桂6克,生蒲黄10克,赤芍15克少腹逐瘀汤在妇科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如症瘕、痛经、不孕、带下等都常用到它。

这个方子偏于温经活血,方中小茴香引诸药到厥阴肝经,故对少腹之气滞血瘀有效。

临证掌握气滞血瘀偏寒、痛在少腹(小腹两侧),拒按喜温,加减化裁,自有良效。

若痛在小腹,寒凝血滯者则以温经汤加减调治。

此方治输卵管不通,余常喜加莱菔子、丝瓜络、乌药、沉香。

血府逐瘀汤妇科病临床应用举隅

血府逐瘀汤妇科病临床应用举隅

血府逐瘀汤妇科病临床应用举隅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原方主治胸中瘀阻兼有气滞之证。

作者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妇科疾病中见有气滞瘀阻的证候,每获良效。

现介绍如下。

1 痛经患者,女,29岁,农民,G2P2,2004年8月20日初诊。

患者婚前曾有痛经史,自生育后自行缓解。

近几个月来又出现痛经,月经来潮前1d开始发作,痛甚时辗转反侧,难以忍受,每次持续时间2d。

当日来诊时适逢月经来潮。

自诉小腹胀痛,连及腰骶部,经量少,色紫黯夹血块,涩滞不畅,血块下后疼痛稍减,乳房、胸胁胀痛。

舌黯淡,苔薄白,脉沉涩。

此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以调气活血,逐瘀止痛。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5g,川芎、赤芍、牛膝、柴胡、五灵脂、元胡各10g,枳壳、桃仁各8g,红花、甘草各6g。

3剂,日1剂,水煎服。

嘱患者于次月月经来潮前复诊。

8月26日2诊,服药后当晚小腹疼痛减经,经行较畅。

守方再进3剂。

3诊时自诉未出现痛经,诸证平息。

经随访3mo未见复发。

按:《医学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为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

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

本例痛经,属气滞血瘀型。

投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行瘀,通经止痛,获效迅速。

2 经行头痛患者,女,40岁,干部,已婚。

2005年9月10日初诊。

經行头痛已0.5a,经服用西药效果不明显。

此次右侧头部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锥刺,经行不畅,量少有瘀块,少腹疼痛,按之更剧,精神疲乏,纳食不佳。

舌见紫色瘀点,苔薄,脉弦紧。

辨证为血瘀型经行头痛。

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5g,葛根12g,赤芍、柴胡、牛膝、川芎各10g,桃仁、枳壳各8g,红花、陈皮、甘草各6g。

3剂,水煎服,日1剂。

9月13日2诊:自觉症状好转,头痛渐平。

药证合拍,继服2剂,诸证悉除,月经正常,至今未发。

按:本例为血瘀气滞,阻塞脉络而引起。

运用本方活血化瘀,疏理气机,上下合治而获效。

少腹逐瘀方剂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少腹逐瘀方剂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少腹逐瘀方剂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少腹逐瘀汤一方由清代名医王清任首创,见载于《医林改错》。

全方由当归、没药、赤芍、川芎、元胡、五灵脂、蒲黄、小茴香、炮姜、官桂组成。

功能: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主治血瘀有寒(宫寒血瘀)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小腹胀痛、腰痛、白带。

少腹逐瘀颗粒慢性盆腔炎少腹逐瘀汤一方由清代名医王清任首创,见载于《医林改错》。

全方由当归、没药、赤芍、川芎、元胡、五灵脂、蒲黄、小茴香、炮姜、官桂组成。

功能: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主治血瘀有寒(宫寒血瘀)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小腹胀痛、腰痛、白带。

该方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肯定。

经过近200年的临床应用,发现该方对妇科疾病的治疗是多方面的,只要是因“寒”和“瘀”引起的各种病症如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肌瘤、习惯性流产、不孕症等,用之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该方长期以来一直以汤剂的方式被使用虽然后来出现了丸剂,但仍然存在有效成分不能充分保留和应用不便的弊端。

鉴此,北京北卫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紫辰宣医药经营有限公司自1992年起委托数家全国权威医疗、科研单位,进行了大量的药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成功开发出了应用性强的颗粒剂剂型供临床使用。

现将研究结果摘要综合报道如下:1、痛经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病症,据统计约有30%~70%的妇女患过不同程度的痛经。

中医认为该病主因风冷寒邪客于胞宫,使冲任气血失调,瘀阻胞宫,导致行经疼痛者居多。

故表现为经前或行经时少腹剧烈疼痛。

其寒凝血瘀的病理机制与现代医学相吻合。

据中医诊断标准,少腹寒凝血瘀证其主症:主要见于经期、或经前、经后(一周以内)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

此症可见:①红色、黯红、有块;②形寒肢冷;③面色苍白。

由辽宁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凤荣教授用少腹逐瘀丸和少腹逐瘀颗粒剂分别治疗少腹寒凝血瘀症,痛经各30例,效果良好,少腹逐瘀颗粒剂与丸剂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其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86.67%,颗粒组明显高于丸剂组,Ridi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疗效相近。

陈宝贵运用少腹逐瘀汤经验举隅

陈宝贵运用少腹逐瘀汤经验举隅

·40·山 西 中 医 2020年3月第36卷第3期 SHANXI J OF TCM Mar .2020 Vol .36 No .3陈宝贵运用少腹逐瘀汤经验举隅张照健 赵 蕾 指导 陈宝贵关键词:陈宝贵;少腹逐瘀汤;验案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0) 03-0040-01作者简介:张照健,男,硕士,主治医师,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 (天津 301700) ;赵蕾,天津市武清区梅厂医院。

陈宝贵教授系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第三、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50余载,屡起沉疴,善用少腹逐瘀汤,强调在谨守病机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现介绍验案如下。

1 病例介绍例1 :隋某,女,24岁,2017年11月2日初诊。

行经时有腰腹酸胀,下腹坠痛,月经量少,夹杂暗色血块,伴有胃脘胀满及恶心感,望其体貌中等偏瘦,面色晦黯。

拟方如下:益母草、佛手各30 g,赤芍15 g,小茴香、炮姜、元胡、川芎、当归、陈皮、甘草各10 g,肉桂5 g。

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11月24日复诊:服药2日后排出黑血块数枚,腹痛减,经量较前增多,此次行经腰酸及小腹痛症状较前减轻,仍有腹胀不适,以少腹部为主。

原方基础上加枳壳10 g,嘱再服两个月经周期。

数月后患者陪伴其母就诊,询其痛经已愈。

按:痛经者以不荣则痛、不通则痛为病机者多,痛在小腹者多为血瘀,痛在少腹多为气滞,经行腰部酸痛者多为肾虚,疼痛向阴部放射多为肝郁气滞,经前疼痛多为实,经后疼痛多为虚。

该患者痛在小腹,经行腰腹酸胀,为夹虚夹瘀之象,肉桂、炮姜、茴香温暖胞宫,赤芍、当归活血化瘀。

二诊患者诉少腹胀满不适,加用枳壳理气。

少腹逐瘀汤用治痛经血瘀兼见寒象者: (1) 经血色黯有块; (2) 少腹酸胀痛为主,亦有见刺痛,冷痛,痛处不移; (3) 舌有瘀点或舌色黯,脉沉弦或涩者。

少腹逐瘀汤组方思路及其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浅析

少腹逐瘀汤组方思路及其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浅析

少腹逐瘀汤组方思路及其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浅析作者:李娟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9年第05期【摘要】少腹逐瘀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主治寒凝血瘀少腹证,可治疗涉及妇科经、带、胎、产、杂诸门疾病,是治疗妇科瘀血内阻的代表剂之一,其临床疗效显著。

现将其组方思路及临床应用总结于下,以便临床使用。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组方思路;妇科疾病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认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在《医林改错》中提出瘀血理论,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或补气药同用创立逐瘀系列方剂,意在“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五逐瘀汤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血瘀证,其中少腹逐瘀汤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疗效好。

1 少腹逐瘀汤组方思路《素问·举痛论》:“气主血,气行则血行。

”及《血证论·吐血》:“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营运;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

气结则血凝”。

阐明了气为血之帅,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若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发为血瘀。

王清任《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云:“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血块当发烧”。

说明了血为气之母,热邪与寒邪均可煎熬血液形成瘀血影响血液运行,若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也可以导致气虚,加重血瘀。

故在瘀血证的治疗上应理气活血祛瘀。

《医林改错》原文记载“小茴香七粒炒,干姜二分炒,元胡一钱,没药一钱炒,当归三钱,川芎一钱,官桂一钱,赤芍二钱,蒲黄三钱生,灵脂二钱炒,水煎服。

”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当归乃阴中之阳药,川芎辛温,为血中之气药,二药相伍可增强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赤芍活血凉血,清血中之热、祛瘀止痛,与当归相具有养血活血,行气通瘀调经的作用。

五灵脂“气味俱厚,阴中之阴”,能通利血脉,散瘀止痛,生用重在活血祛瘀;蒲黄、五灵脂相配,即失笑散,具有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的功用,为治疗月经不调、腹痛的常用方。

少腹逐瘀汤妇科临床应用

少腹逐瘀汤妇科临床应用

少腹逐瘀汤妇科临床应用1原发性痛经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者,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樊氏等利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3.3%。

【樊美玲,张红.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92】2 不孕症不孕症是妇科多发病、常见病,也是妇科主要疑难病。

刘氏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不孕症85例,治愈59例,占69.4%;好转19例,占22.4%;未愈7例,占8.2%。

总有效率91.8%。

【刘宗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不孕症85例.河北中医,2007,29(1):75】3 子宫肌瘤夏氏利用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子宫肌瘤16例,痊愈9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2例。

【夏宝林刘莉,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子宫肌瘤.中国民间疗法,2007,10(7):48】4 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属祖国医学带下、症瘕和积聚之范畴。

徐氏利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痊愈(自觉症状消失,盆腔索条或包块、压痛等体征消失)20例;好转(自觉症状消失或减轻,盆腔包块索条缩小或变软,压痛减轻或消失)24例;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6例。

总有效率为88%。

【徐山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湖北中医杂志,2000,22(4):24】5 盆腔瘀血综合征何氏用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34例。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阴道超声未见明显盆腔静脉瘀血)8例。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阴道超声示盆腔静脉瘀血减轻)15例。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阴道超声示盆腔静脉瘀血存在)9例。

无效(临床症状未见减轻)2例。

总有效率94.1%。

【何志华.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34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5):298】6 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增生又称子宫内膜增殖症,由于一部分子宫内膜增生可以发展成为子宫内膜癌,所以诊治该病对防止病变进展关系重大。

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中的应用举隅

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中的应用举隅

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中的应用举隅摘要:少腹逐瘀汤的活血化瘀和镇痛、抗炎作用等作用在妇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痛经;盆腔炎;不孕症;症瘕少腹逐瘀汤是王清任的五逐瘀汤之一,是清代《医林改错》中活血化瘀的名方,其组成为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其配有温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显著,同时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加强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

书中提到“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

”故本方在临床治疗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1.痛经张某,女,26岁,公司职员,2017月1月30日初诊。

患者自12岁月经初潮后至今,月经期间出现周期性腹痛,需要服用止痛片方可缓解。

月经周期规律25-30天,经期6-7天,量少,色暗红,有少许血块,末次月经:2017年1月10日。

自述近3月来经期腹痛受寒后明显加重,得温疼痛方可缓解。

近日因工作压力较大,情志不畅,夜寐差,多梦,纳可,二便调,畏寒,手足欠温。

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紧。

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治以化瘀止痛,温经散寒。

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方药:当归、益母草各15g,赤芍12g,川芎、生蒲黄、五灵脂、制附片、延胡索、小茴香各10g,干姜、没药、肉桂各6g,乌药10g,炒白术15g,陈皮6g,炙甘草6g,因其睡眠差故加首乌藤30g,情志不畅加柴胡15g,因其畏寒肢冷,故加桂枝10g。

连服7剂,月经期间不停药,病情变化随诊。

7日后复诊,自觉症状减轻,嘱其继续服药7日,并注意保暖。

后随访,痛经至今未发。

按:痛经是临床中妇科常见的病种之一,主要变现为周期性的腹痛,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出现晕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中的应用举隅
发表时间:2018-02-06T13:51:12.7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28期作者:王艺霏1 王轶蓉2通讯作者
[导读] 少腹逐瘀汤的活血化瘀和镇痛、抗炎作用等作用在妇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少腹逐瘀汤的活血化瘀和镇痛、抗炎作用等作用在妇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痛经;盆腔炎;不孕症;症瘕
少腹逐瘀汤是王清任的五逐瘀汤之一,是清代《医林改错》中活血化瘀的名方,其组成为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其配有温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显著,同时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加强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

书中提到“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

”故本方在临床治疗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1.痛经
张某,女,26岁,公司职员,2017月1月30日初诊。

患者自12岁月经初潮后至今,月经期间出现周期性腹痛,需要服用止痛片方可缓解。

月经周期规律25-30天,经期6-7天,量少,色暗红,有少许血块,末次月经:2017年1月10日。

自述近3月来经期腹痛受寒后明显加重,得温疼痛方可缓解。

近日因工作压力较大,情志不畅,夜寐差,多梦,纳可,二便调,畏寒,手足欠温。

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紧。

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治以化瘀止痛,温经散寒。

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方药:当归、益母草各15g,赤芍12g,川芎、生蒲黄、五灵脂、制附片、延胡索、小茴香各10g,干姜、没药、肉桂各6g,乌药10g,炒白术15g,陈皮6g,炙甘草6g,因其睡眠差故加首乌藤30g,情志不畅加柴胡15g,因其畏寒肢冷,故加桂枝10g。

连服7剂,月经期间不停药,病情变化随诊。

7日后复诊,自觉症状减轻,嘱其继续服药7日,并注意保暖。

后随访,痛经至今未发。

按:痛经是临床中妇科常见的病种之一,主要变现为周期性的腹痛,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出现晕厥。

方中肉桂、干姜、小茴香温通经脉搏,通达下焦;当归、川芎、芍药调营活血,散滞通经;延胡索、没药行气化瘀,消肿止痛;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散结止痛。

方中既有四物汤(地、芍、归、芎)活血调经,又有失笑散(蒲黄、五灵脂)活血祛瘀,诸药组合具有温经活血逐瘀止痛作用,使寒散血行,冲任、子宫气血调和流畅,故痛经得到缓解。

2.慢性盆腔炎
林某,女,37岁,销售人员,2016年12月12日初诊。

患者平素月经错后,35-40天一行,经期4-5天,血色暗红,有大量血块。

下腹疼痛结块,日久不愈,痛引腰骶,经行加重,带下量多,质稀。

无异味。

查体:外阴正常,阴道通畅。

子宫前位,常大,压痛,宫颈举摆痛。

彩超显示:子宫前位,大小6.1cm×4.2cm × 3.3 cm,形态规则,实质回声均匀,子宫内膜厚0.8cm,左附件见3.2cm×2.5cm的囊性包块。

盆腔积液3.6cm×4.2cm(2016年11月20日我院)。

加之该患者的工作环境需常年在开放的室外,冬季北方温度较低,引发小腹疼痛等症状,故诊断为慢性盆腔炎。

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黄芪30g,延胡索10g,小茴香6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蒲黄10g,败酱草15g,桃仁10g,三棱10g,莪术10g,茯苓20g,五灵脂10g。

嘱患者按时服药,注意避寒湿,并配合微波热疗。

口服中药两个月后,复查。

彩超见左附件囊性包块消失,盆腔积液缩小至1.2×1.1cm。

患者自述下腹疼痛明显减轻,腰痛得到缓解,白带量色恢复正常。

按:慢性盆腔炎,中医学将其定义为“带下”、“痛经”、“月经不调”等,应用中医治疗在临床上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有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本方的药物成分可以有效改善全血比粘度、血浆纤维蛋白测定值以及全血比粘度,并且可以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凝集,如川芎、红花、桃仁、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使组织异常增生速度减缓,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分解,转化和吸收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

同时桃仁、三棱、莪术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使粘连组织软化,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和吞噬细胞的活力,它的作用类似于免疫增强剂。

[3]
3.不孕症
宋某,女,31 岁,职员,2016年02月6日初诊。

已婚3年,正常性生活未避孕至今未曾受孕。

患者平素月经不规律,月经周期28 ~37 天一行,经期4~5天,量较少,色黑,经期腹部隐痛,少腹尤甚,遇凉痛增,得热则缓,白带量多,质清稀。

末次月经:2016年1月25日。

自诉夫妻感情和睦,夫妻双方孕前各项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患者平素畏寒,且感觉下身偏凉而不适,若厚其衣着则舒服,,纳可,眠可,二便调。

舌质紫黯、尖有瘀点、苔白,脉沉迟。

中医辨病为寒邪客于下焦,血瘀气滞的不孕症。

治当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

方药:当归15g,赤芍、川芎、生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各10g,肉桂、干姜、陈皮各6g,小茴香10g,丹参15g,丹皮10g,桃仁、红花各6g,菟丝子、车前子、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各15g,丹参15g,丹皮10g,陈皮6g,炙甘草6g。

经行第1 天开始服药,每日1 剂,水煎服,连服6 剂。

六日后复诊无明显不适,嘱其以此方连续治疗4 月,并注意避寒邪,畅情志,节房事。

于2016年6月复诊时测血HCG阳性。

后随访于2017年4月,生一男婴,母子健。

按语:中医认为本病属寒凝胞宫,瘀血内停,阻滞冲任胞宫,故月经错后,不能摄精成孕,因而婚久不孕;瘀血阻滞胞宫,冲任不畅,不通则痛,故经期腹痛;四肢不温,舌质,苔薄白,脉沉细均为寒凝血瘀之象。

《医林改错》中有对少腹逐瘀汤的描述“种子如神,每经初见之日吃起,一连吃 5剂,不过 5个月必成胎”。

本方中小茴香、肉桂、干姜性温而归脾、肾以温经散寒,使瘀滞胞宫之寒凝得散;当归、蒲黄、五灵脂、桃仁、赤芍、川芎、延胡索、丹皮,入肝以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菟丝子、车前子、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温补肝肾,调精助孕;陈皮、炙甘草养胃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经散寒、调精助孕之功。

4.癥瘕
刘某,女,46岁,自由职业,平素月经周期正常,白带稍多,近9个月,月经量逐渐增多、色紫黯。

挟有血块,腰酸腹痛,伴有畏寒肢冷,今日偶然扪及脐下似有硬块如核桃大,重按则痛,于2016年7月在我院行B超检查,提示:子宫前壁肌瘤,4.5cm×2.7cm,建议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情绪,故先以中药进行保守治疗,观察疗效并定期复查。

患者舌质黯,边有瘀点、瘀斑、苔白、脉沉涩及B 超提示,当属寒凝气滞,血瘀癥瘕。

治则:活血散结,破瘀消癥,佐以温经行气。

处方:当归20 g,赤芍15 g,川芎12 g,桂枝9 g,炒小
茴香6 g,生蒲黄(包煎)12 g,炒五灵脂12 g,干姜6 g,三棱15 g,莪术15 g,炙山甲10 g,炙上甲15 g,炒桃仁15 g,乌药10 g。

每日1 剂,水煎服。

服30 剂(经期停服)后,腰痛、腰酸等症状减轻,经量较之前减少,脐下硬块扪之不痛而较软。

遂以上方加大剂量粉碎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次9 g,日2 次,温开水送服,以图渐消缓散之效。

7月后就诊,自诉月经正常,量不多,脐下硬块扪之模糊不清,B 超检查提示:子宫前壁肌瘤1.5 cm×0.6 cm,自述月经量恢复正常,色红,血块减少,腰酸腹痛减轻。

嘱患者定期复查。

后随诊,该患者子宫
肌瘤未见增大。

按:子宫肌瘤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达到20% ~ 30%,好发年龄为30~50岁,多表现为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小腹胀痛或隐痛,腰酸、困痛、多梦、乏力等症状。

轻者长期压迫膀胱、直肠等器官,严重则可引起长期大量出血。

[4]其临床表现与少腹逐淤汤证机理相同,其病位在少腹,其病因在于“淤”。

淤血阻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其以痛为主,治以逐淤止痛、软坚散结,使淤血去、积滞消,自然能获痊愈。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7 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8.
[2]石瑛.慢性盆腔炎妇科临床中医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4):121-122.
[3]孙杰.少腹逐瘀汤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76例[J].陕西中医,2008,29(7):773-774.
[4]杨准,王洪白.少腹逐淤汤加减治疗子宫肌瘤 3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6):3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