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校本16
小学五年级校本教案

小学五年级校本教案教案标题:小学五年级校本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小学五年级学生设计一堂有趣、互动性强的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资源的运用,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包括加减乘除、分数、几何等方面的内容。
- 学生能够掌握并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词汇等方面的内容。
- 学生能够了解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包括物质的性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其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能力。
-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和研究,培养其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1. 数学课:- 教学内容:加减乘除口算题的练习。
- 教学活动:- 利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口算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 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口算能力。
-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语文课:-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和写作。
- 教学活动:- 分组进行阅读理解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沟通能力。
- 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设计有趣的口语表达活动,让学生通过口语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科学课:-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和生态环境。
- 教学活动:- 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自操作,探索物质的性质。
- 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源展示不同的生态环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 分组进行小研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深入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度,进行形式评估。
五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校本课程教案一、课程名称:五年级校本课程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2. 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校园文化认知学习学校的校史、校训、校风等文化内涵。
参观校园,了解学校的布局和功能。
2. 第二单元: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和心理调适能力。
3. 第三单元:环保教育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参与校园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4. 第四单元:传统文化体验学习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等文化知识。
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如剪纸、泥塑等。
5. 第五单元: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和规则。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校园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活动成果。
3. 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六、第六单元:科学探索1. 教学内容: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开展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第七单元:信息技术教育1. 教学内容: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如计算机操作、网络使用等。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八、第八单元:艺术欣赏与创作1. 教学内容: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方法,如音乐、美术、戏剧等。
开展艺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五年级校本教材

五年级校本教材南依涧小学2010.09目录第一课-------交通安全第二课-------防火安全第三课-------生活安全第四课-------运动安全第五课-------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第六课-------家居安全第七课-------地震自救安全第一课交通安全自1886年世界第一辆汽车问世以来,全世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并且每年仍以40万的速度在增加。
目前我国的交通事故十分严重,每年都有数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如2007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2.7万起,造成8万多人死亡,38万多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2多亿元。
毋庸置疑,发生的重大交通死亡事故大都是由于违反交通法规造成的,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步行安全常识1.走路须走人行道,右侧行走,养成文明走路好习惯。
2.横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线、人行天桥及人行地道。
3.遇有信号灯,要严格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定。
4.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马路。
5.严禁翻越行人护栏或其他交通隔离设施。
6.不要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不要在车前车后乱跑。
7.乘车应注意乘车安全,不要把头手伸出车外。
8.在设有防护栏或隔离墩的道路上不得横穿马路。
9.候车时,应站在人行道上,不要在车行道上候车。
◆骑车安全常识1、骑车外出的同学,出行前要先检查一下车辆的铃、闸、锁、牌是否齐全有效,保证没有问题后方可上路。
2、在道路上要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没有划分车道要靠右边行驶。
3、通过路口时要严守信号,停车不要越过停车线,不要绕过信号行驶。
4、不要骑车逆行,不扶肩并行,不双手离把骑车,不攀扶其他车辆。
5、不在便道上骑车。
6、在横穿4条以上机动车道或中途车闸失效时,须下车推行,骑车转弯时要伸手示意,不要强行猛拐。
第二课防火安全1.不要在学校或家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焚烧杂物。
2.不乱拉乱接电线,不擅自使用电热器具。
3.不点蜡烛玩耍。
4.不擅自摆弄煤炉、煤油炉、酒精炉等可能引起火灾的器具。
5年级下学期第十六课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十六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9个生字和31个词语,掌握每个生字和词语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围绕话题“幸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实际思考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不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过程与方法:谈话————书写————朗读————感悟体验————复述———概括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对弱者产生同情;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课型,课时新课七课时教学手段:教科书,班班通教学软件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想象,师生互动,自读自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阅读理解课文一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师小结:1、过新年时,我们可以穿新衣、吃美食、放鞭炮、看晚会,还可以收到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压岁钱。
多么幸福啊!不过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她在街上卖火柴会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你从课题中知道什么?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答)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1、学习1~4自然段:⑴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卖火柴的小女孩走进那个寒冷的大年夜!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可以边读边划出感受深刻的句子。
⑵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寒冷”“饥饿”“没快乐”“没人爱”,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2、学习5~11自然段:⑴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景象,谁来读一读?师: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什么?此时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3、学习12~13自然段:⑴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死在了新年的张灯结彩中,死在了富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让我们再去看看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小女孩。
五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校本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使五年级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发展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学科知识、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2.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共包含15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内容如下:1. 学科知识拓展2. 科学实验与探究3. 作文技巧与鉴赏4. 传统文化学习5. 绘画与手工制作6. 音乐与舞蹈7. 体育活动与竞赛8. 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9.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操作10. 英语口语与听力训练11. 数学思维训练12. 物理现象探索13. 化学实验与观察14. 生物知识与观察15. 地球与宇宙知识学习四、教学方法1. 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 结合传统文化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学生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科学实验、作文写作、绘画手工制作等。
4.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我们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教辅、网络资源、校内外实践活动等。
我们还将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和指导,以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七、教学进程本课程共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安排5个教学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 《 田忌赛马》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田忌赛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能够体会贪心的后果,并明白取舍的道理。
3.能够初步掌握排比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全文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排比修辞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请学生回顾前一课内容,引出本课要讲的内容。
2. 学习阅读
1.教师朗读全文,学生们跟读。
2.学生们反复品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学生们讨论田忌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3. 分析语言
1.教师解释排比修辞的含义和作用。
2.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排比句,并解释其妙处。
4. 情感教育
1.引导学生思考贪心的后果,讨论取舍的重要性。
2.学生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 拓展学习
1.学生分组,编写一个包含排比修辞的小故事。
2.学生自选一句教材中的排比句,并加以变换,练习排比修辞。
四、课堂作业
读懂课文,复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并写一篇感想,最少100字。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故事《田忌赛马》的学习,不仅懂得了贪欲的危害,还初步领会了排比修辞的含义。
但需要注意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参与互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感受。
六、延伸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竞赛有关的其他故事,如《乌龟与兔子》等,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五年级 校本教材

五年级1、乡村四月[南宋]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1,子规声里雨如烟2。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3。
[注释]1.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2. 子规:鸟名,杜鹃鸟。
3.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⑴[南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⑵,风光不与四时同⑶。
接天莲叶无穷碧⑷,映日荷花别样红⑸。
[注释]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⑵毕竟: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⑶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⑷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⑸映日:日红。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译文]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3、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⑴,当春乃发生⑵。
随风潜入夜⑶,润物细无声⑷。
野径云俱黑⑸,江船火独明⑹。
晓看红湿处⑺,花重锦官城⑻。
[注释]⑴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

第一课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词语解释】①山尖:山峰。
②尽:在诗中为都的意思。
③占:在诗中为占其所有的意思。
④甜:在诗中为醇香的蜂蜜。
【作者介绍】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诗文解释】不管是平平的地面还是在高高山峰,所有鲜花盛开的的地方,都被蜜蜂们占领。
它们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那些醇香的蜂蜜呢?【诗文赏析】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虚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