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中的人单元备课
生物圈中的人单元教学设计

《生物圈中的人》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人”是生物《课标》确立的一级主题,共包括五个二级主题。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的由来,它回答的是“人类从哪里来?”,第二部分是人体的生命活动,它包括人的营养、人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部分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的生命活动要想能够正常进行,就必须不断地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
而吸收的这些营养物质又必须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也要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这些生理活动之所以能有条不紊顺利进行是由于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因此以上五个二级主题便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内容。
教学目标1.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注食品安全。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描述人体血浓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3.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4.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5.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教学重难点人体的消化、血液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循环、呼吸、气体交换模式图的理解和识别;尿液形成过程;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生命活动调节。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生物圈中的人》这个主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内容多而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精心备课同时,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再通过制作课件,模型观察,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以便学生能听懂、理解掌握。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生物圈中的人》教案、教学设计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通过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3.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关注。
在总结归纳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强调人类在生物圈中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观念。
4.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认识到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要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为构建和谐生物圈贡献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物圈,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物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圈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然而,对于生物圈中人的相关知识,学生的理解尚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深入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生物学原理和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形象比喻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人类的起源、进化等知识点产生疑问,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可能对环保、生命观念等方面的认识不足,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d.谈谈你对人类在生物圈中的责任和使命的认识。
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的人》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应当怎样正确处理?
小结:这些现象体现了我们的心理特点:既有独立性,又有一定的依赖性,内心世界开始闭锁。建议同学们要与家长、老师、好朋友及时沟通
3.展示书本上的练习题2,
分组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生殖系统是人体八大系统之一,其中卵巢和睾丸是生殖器官中最重要的结构。但我们知道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即使没有布的时候,都知道用树叶、兽皮包住露在体外的生殖器官,为此,生殖系统又是一个隐秘的器官。
学习活动5:问题:生殖过程
1.播放视频:排卵、受精、怀孕、胚胎发育的过程。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人类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
2、人体的生理活动如何进行,以及人体有关系统基本的解剖结是什么样的?
3、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专题划分
专题一:人类的由来(5课时)
专题二:人体的生理活动(26课时)
专题三: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5课时)
其中,专题三中的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
人的由来
所需课时
课内共用5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能概述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能描述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过程
5、了解青春期的特点。
6、能正确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
再一类是“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即可在教学中应用也可鼓励学生阅读,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起源和发展与人类个体发生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
以《生物圈中人》单元为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以《生物圈中人》单元为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并结合教学实践谈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本主题《生物圈中的人》是生物《课标》确立的十个主题中的第五个主题,它包括五个二级主题,它们分别是1、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3、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4、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5、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这五个二级主题放到人的内外环境的稳定中去考虑。
在理解人的生理活动的基础上,更关注与其生物圈及其环境的关系。
人的生命活动要想能够正常进行,必须不断中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
吸收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又必须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产生的废物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配合协调排出体外。
这些生理活动能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是由于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五个二级主题是本主题的重要知识内容,知识容量大,需两课时。
二、教学目标1、消化系统:知道六大类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和食物的来源;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段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功能。
了解小肠(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等)、肝脏(能分泌胆汁)、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等)的功能;关注食品安全。
2.循环系统:能说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管的三种类型,心脏结构,心率、心输出量、体循环、肺循环、血压。
能够识别三种血细胞;理解输血和血型的关系。
3. 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4. 能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器官,尿液的成分指标等5. 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了解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甲状腺、垂体、胰岛)及其分泌的激素,了解他们分泌异常时引起的疾病(侏儒症、巨人症、糖尿病)6.重点:人体消化、血液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和内分泌系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尤其是三大类有机物质)的过程;循环、呼吸、气体交换模式图的理解和识别;尿液形成过程;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生命活动调节。
七年级下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总复习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
2.母亲怀孕期间,胎儿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吸取营养。
()
3.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
4.动脉血管流动脉血,静脉血管流静脉血。
()
5.近视眼同学所戴的近视眼镜属于凸透镜。
()
穿针引线
A.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a 侏儒症
B.幼年时期垂体分泌生长素不足 b 甲亢
C.幼年时期生长素分泌过多 c 呆小症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d 巨人症
慧眼识图
1.根据油侧肺泡内的气体交
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外界空气①与肺泡内气体
②之间的交换,是通过运
动来实现的。
(2)②和③以及④和⑤之间的
气体交换是通过作用来实
现的。
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生物圈中的人

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生物圈中的人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2. 了解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掌握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2. 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教科书、图片、视频等。
2. 实物:植物标本、动物标本等。
3. PPT或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生物圈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生物圈的兴趣,并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圈吗?生物圈由什么组成?”Step 2: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10分钟)通过教材或PPT,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包括陆地生物圈、水生生物圈和空气生物圈等。
同时,介绍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Step 3:讲解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10分钟)通过教材或PPT,讲解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人类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人类是生物圈的主要物种、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等。
Step 4:讲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教材或PPT,讲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人类的生活习惯对生物圈的影响、保护生物圈的意义等。
Step 5: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生物圈的具体影响和保护生物圈的具体措施,如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Step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的作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了解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生物圈中的人》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生物圈中的人本单元在引导学生学习人体结构和生理活动基础知识的同时,始终将有关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人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单元的引言引用了郭沫若先生《女神》中赞美地球的诗句,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教材在各章节的引言中都注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学习。
这样做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真正价值。
一、单元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人类起源和发展与人类个体发生和发育的大致过程;了解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密切关联着,而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等技能和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观点出现。
启迪学生进一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从人与生物圈关系的高度,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意识到生物圈中的人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
二、专题学习目标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2.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3.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关注食品安全。
5.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6.概述血液循环7.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8.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9.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10.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1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12.描述其他排泄途径13.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14.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5.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圈中的人教案5

生物圈中的人教案5八年级生物教案●一、课程标准: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教学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挂图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
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圈中的人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主题“生物圈中的人”是生物《课标》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的
两个最大主题之一,共包括五个二级主题。
人不仅是生物圈的一员,而且是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
人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不仅都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与
环境,而且人类的活动更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
因此本主题始终将人的相关知识内容放在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背景中去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学生在理解人的生理活动的基础上,更关注与其生物圈及其环境的关系
人的生命活动要想能够正常进行,就必须不断地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
而吸收的这些营养物质又必须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产生的废物也要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
相关这些生理活动之所以能有条不紊顺利进行是由于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因此以上五个二级主题便是本专题的重要知识内容。
由于本专题知识容量较大,建议两课时完成。
二、考点
1.消化系统:知道人体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来源与含量(如:我
们平时的主食米、面主要含那类营养物质等),四种维生素缺乏症;能说出人体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小肠(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等)、肝脏(能分泌胆汁)、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等)的功能;关注食品安全。
2.循环系统:能说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管的三种类型,心脏结构,心率、心输出量、体循环、肺循环、血压。
能够识别三种血细胞;理解输血和血型
的关系。
3. 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
主要场所,并能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4. 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器官,尿液的成分指标等
5. 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近视眼的预防
和矫正。
了解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甲状腺、垂体、胰岛)及其分泌的激素,
了解他们分泌异常时引起的疾病(侏儒症、巨人症、糖尿病)
6.重点:
人体消化、血液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和内分泌系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相适应的特点;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尤其是三大类有机物质)的过程;循环、呼吸、气体交换模式图的理解和识别;尿液形成过程;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
统对生命活动调节弄清了解、知道、识别、说出、验证、理解相关词语的层次递进关系
四、教学方法
以归纳知识点(考点)为基础,训练为主线
同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增大课容量,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五、教学策略
【策略一】把握课标,紧扣考点,抓住人的生命活动这根主线,以梳理知识点为
基础,通过训练落实知识点的考察,进入复习。
首先通过学生身边事或问题(如: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是什么因素吗?)引入复习课题“生物圈中的人”。
然后围绕“怎样才能保证人的生命活动
正常进行”这一线索,将人的营养、呼吸、循环、排泄、调节等五个二级主题串
成线,给学生一个总体知识框架,明确我们要复习那几方面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之后分别依次进入各个二级主题复习。
在每个二级主题复习的过程中我认为
还是通过呈现记忆和引导启发构建知识矿架(由于学的时间久了,很多知识也许淡忘了,所以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呈现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针对考点),让学生知道每个二级主题里我们应该掌握那些知识内容。
当然这一过程不应只是单纯的梳理知识点,否则学生会感到厌倦而不感兴趣。
我们应尽量结合学生身边
事(如:假如你已年满18周岁,血型为B型。
在一次旅行途中,由于交通事故
致使一位B型血的旅客受伤并急需输血,问:你能能否为他献血?你愿意为他献
血吗?→输血和血型这一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或实际用(如:某人下肢受伤后发炎,通过手腕处静脉注射药物治疗,你能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
路径吗?→进入考点血液循环相关知识的复习)或样题(如:医生在检验某病人
的尿液时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如果是肾脏有疾病,下列结构中最有可能发生病
变的是: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肾脏结构和功能以及尿的形
成过程)引导归纳总结。
这样既复习训练考察了知识点,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易于接受从而感兴趣。
对于重点模式图(如循环、呼吸、气体交换等)的理
解和识别可以单独提出来进行训练,以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
【策略二】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性入手,以血液循环模式图为基点进入复习。
如循环系统运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消化系统);运输的氧来源于呼吸;运输
的废物要通过泌尿系统排泄;那么人体的这些器官、系统之所以能有条不紊协调
地进行各种生理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是由于神经系统和体液(主要是激素)的调节,这样即将五大部分内容自然地网络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次进入每个主题的复习。
复习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把握课标,紧扣考点,确立复习的重点。
同时利用
多种教学资源,形象直观地唤起学生记忆以巩固相关知识。
比如在复习“人体生命活动能量供给”这个二级主题中时,根据课标和考点,我将本部分知识点依次排列成了以下几个层次:
1.能说出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知道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2.能辨别心率、心输出量、血压;识别三种血细胞
3.掌握心脏的结构
4.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运输的物质和血液成分变化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因此可见,知识点的3.4便是本主题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心脏模型,血液循环模式图配合相关多媒体课件(如幻灯片,既简单易行又实用)落实考点的复习,同时再将考点与试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化训练,我想会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