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内容简介: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都隐蔽在土里;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出处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
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作者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
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
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
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是唐代文学大师沈括所写的一部长篇散文,书中内容丰富,时空跨度大,语言华丽,思想深邃,不仅是一部文化、学术、思想领域中的珍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如今,《梦溪笔谈》被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翻译界重要的翻译文本之一。
在翻译这一领域中,《梦溪笔谈》的翻译及原文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的问题。
一、《梦溪笔谈》的译文《梦溪笔谈》是一部充满智慧、奇闻轶事的作品,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挑战。
中国的翻译界历来有"信达雅"的翻译理念,译者应该秉持这种思想,力求在保留原著的基础上将其传达给读者。
下面将针对几个翻译中常见的问题进一步分析。
1、直译过度在翻译中,有些译者会过于直译而忽视原著的内涵和文化背景,导致翻译结果过于生硬或不合适。
比如,有译者将“茕茕孑立”翻译为“只身独立”,虽然这个译词用的比较传神,但缺乏原著的深层含义,不利于译文的传播和阅读。
因此,翻译时应该注意审慎,不宜仅凭语言的表面理解,而要多加思考和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尤其是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2、文化差异《梦溪笔谈》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作品,而文化差异是翻译时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
比如,"孝"、"义"、"仁"等中文词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虽然可以用英文来表述,但是它们所代表的内涵却很容易被忽略或误解。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尤其是对于那些文化难题,应该多加解释和说明。
3、用词精准文学翻译中,选择合适的词汇是关键的环节,这关系到翻译质量和效果。
《梦溪笔谈》是一部既有文学性又有哲学特点的文学作品,因此在译文中选择合适的词汇显得尤为重要。
在选择词汇时,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义和情感层次,最好选择尽可能接近原文的词汇,并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以保持原文风格和意境。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原创版)
目录
1.梦溪笔谈简介
2.梦溪笔谈的翻译
3.梦溪笔谈原文
正文
【1.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之作,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笔记体著作。
全书共分 30 卷,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梦溪笔谈的翻译】
由于《梦溪笔谈》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英文版《梦溪笔谈》的译名为"Dream 溪 Talk",法文版译名为"Mengxi Bitang"。
这些翻译都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意境,以便让世界各地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部著作。
【3.梦溪笔谈原文】
《梦溪笔谈》的原文为文言文,其中一些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
“世人谓鹊噪吉,鸦鸣凶。
鹊之言吉,以其常先见人;鸦之言凶,以其恒后见人也。
鹊鸣于前,人则忻然;鸦鸣于后,人则慴然。
忻然者,喜也;慴然者,畏也。
喜则吉,畏则凶。
此世俗之论,固非理性之谈。
”
这段原文描述了人们对鹊和鸦的不同态度,以及鹊噪吉、鸦鸣凶的世
俗观念。
同时,沈括通过对鹊和鸦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种观念并非理性之谈。
总之,《梦溪笔谈》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梦溪笔谈》艺文一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艺文一原文及译文艺文一作者:沈括欧阳文忠常爱林逋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新切。
钩辀,鹧鸪声也,李群玉诗云:“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
”郭索,蟹行貌也。
扬雄《太玄》曰:“蟹之郭索,用心躁也。
”韩退之集中《罗池神碑铭》有“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今验石刻,乃“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
”古人多用此格,如《楚词》:“吉日兮辰良”,又“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盖欲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耳。
杜子美诗:“红飰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此亦语反而意全。
韩退之《雪诗》:“舞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
”亦效此体,然稍牵强,不若前人之语浑成也。
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
”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
”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诗人以诗主人物,矿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
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
小说崔护《题城南诗》,其始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只今何处在。
”至今传此两本,唯《本事诗》作“只今何处在。
”唐人工诗,大率多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后人以其有两“今”字,只多行前篇。
书之阙误,有可见于他书者。
如《诗》:“天夭是椓。
”《后汉蔡邕传》作“夭夭是加”,与“速速方穀”为对。
又“彼岨矣岐,有夷之行。
”《朱浮传》作“彼扰者岐,有夷之行。
”《坊记》:“君子之道,譬则坊焉。
”《大戴礼》:“君子之道,譬扰坊焉。
”《夬卦》:“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王辅嗣曰:“居德而明禁。
”乃以“则”字为“明”字也。
音韵之学,自沈约为四声,及天竺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
观古人谐声,有不可解者。
如玖字、有字多与李字协用;庆字、正字多与章字、平字协用。
如《诗》“或群或友,以燕天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终三十里,十千维耦”;“自今而后,歳其有,君子有穀,贻孙子”;“陟降左右,令闻不已”;“膳夫左右,无不能止”;“鱼丽于罶,鲤,君子有酒,旨且有。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1.卷一故事一9.卷八象数二17.卷十六艺文三25.卷二十四杂志一
2.卷二故事二10.卷九人事一18.卷十七书画26.卷二十五杂志二
3.卷三辨证一11.卷十人事二19.卷十八技艺27.卷二十六药议
4.卷四辨证二12.卷十一官政一20.卷十九器用28.卷二十六补笔谈卷一
5.卷五乐律一13.卷十二官政二21.卷二十神奇29.卷二十六补笔谈卷二
6.六卷六乐律二14.卷十三权智22.卷二十一异事
(异疾附)
30.卷二十六补笔
谈卷三
7.卷七象数一15.卷十四艺文一23.卷二十二谬误
(谲诈附)
31.卷二十六续笔
谈
8.卷七极星测量16.卷十五艺文二24.卷二十三讥谑。
梦溪笔谈原文-译文-注释(艺文二)

梦溪笔谈原文-译文-注释(艺文二)艺文二作者:沈括切韵之学【原文】切韵之学①,本出于西域。
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
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以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原也。
如“輭②”字,文从“而”、“犬”,亦切音也。
殆与声俱生,莫知从来。
【注释】①切韵之学:指用反切法为汉字注音的学问。
反切法起于佛教传入中国后,西域僧人以梵文与汉文互相标音的做法,后来逐渐创出用汉字表示的声母和韵母,成为古人主流的拼音方式。
②輭:即“软”字。
古籍中以这两种写法通用。
【译文】切韵这门学术,发源于西域语言学。
汉代学者为汉字注音,只称“读如某字”,还未曾用过反切的方法。
然而古汉语中已有用两个字的发音拼合成一个字的,如“不可”拼合成“叵”字、“何不”拼合成“盍”字、“如是”拼合成“尔”字、“而已”拼合成“耳”字、“之乎”拼合成“诸”字之类,用的都是西域以两个音(声母和韵母)拼合成一个字的方法,这大概就是反切注音的源头。
又如“輭”字,右旁由“而”、“犬”合成而表字音,也是一种拼音。
大约拼音是和语言一起产生的,人们无从知道它们起于哪个时代。
同甲会【原文】文潞公归洛日①,年七十八,同时有中散大夫程珦②、朝议大夫司马旦③、司封郎中致仕席汝言④,皆年七十八。
尝为同甲会,各赋一首。
潞公诗曰:“四人三百十二岁,况是同生丙午年。
招得梁园⑤为赋客,合成商岭⑥采芝仙。
清谭亹亹⑦风盈席,素发飘飘雪满肩。
此会从来诚未有,洛中应作画图传。
”【注释】①文潞公:即文彦博(1006—1097)。
子宽夫,介休(今属山西)人。
历事仁宗至哲宗四朝,为将相五十余年。
封潞国公。
②程珦(1006—1090):字伯温,洛阳人。
理学家程颢、程颐之父。
历知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称病致仕。
③司马旦(1006—1087):字伯康,夏县(今属山西)人。
司马光之兄。
以大中大夫致仕。
梦溪笔谈全文与翻译

梦溪笔谈全文与翻译梦溪笔谈简介梦溪笔谈是明代文人沈括所编撰的一部笔记类著作,共有3卷,包括了他平日的随笔及读书心得。
这部书于1088年完成,是沈括晚年的心血结晶。
梦溪笔谈内容广泛,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医学、地理、天文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进行全文翻译。
第一卷:随笔杂谈梦溪笔谈之一作者的随笔体验梦溪笔谈第一卷主要由随笔杂谈组成。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记录了他的生活琐事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和思考。
他分享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包括对自然景观、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的感悟。
梦溪笔谈之二闲谈章法及随笔写作技巧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了随笔写作的技巧和章法。
作者分享了他自己的写作经验,教授了一些写作技巧,如如何选取主题、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
他还讨论了如何运用随笔写作方式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人物评析与风俗深入这一章节主要关注人物评析和社会风俗。
作者通过评析历史上的众多人物,分析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从中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此外,作者还对明代的社会风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破解了一些古代社会的谜团。
梦溪笔谈之四随笔谈历史与思想价值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历史和思想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反思过去的教训和经验。
他还探讨了各种思想流派的发展和影响,指出思想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随笔的方式将历史和思想相结合,向读者展示了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
第二卷:读书笔记梦溪笔谈之五读书笔记的价值与方法第二卷主要是作者的读书笔记。
他记录了自己在各个领域的阅读经验和体会。
这一部分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
作者在读书笔记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体会。
梦溪笔谈之六读书笔记之文学与诗词赏析这部分主要涉及文学和诗词的赏析。
作者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对文学作品和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他对古代文学名著进行了评析,并分析了其中的文学艺术特点和意义。
《梦溪笔谈》艺文一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艺文一原文及译文艺文一作者:沈括欧阳文忠常爱林逋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新切。
钩辀,鹧鸪声也,李群玉诗云:“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
”郭索,蟹行貌也。
扬雄《太玄》曰:“蟹之郭索,用心躁也。
”韩退之集中《罗池神碑铭》有“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今验石刻,乃“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
”古人多用此格,如《楚词》:“吉日兮辰良”,又“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盖欲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耳。
杜子美诗:“红飰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此亦语反而意全。
韩退之《雪诗》:“舞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
”亦效此体,然稍牵强,不若前人之语浑成也。
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
”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
”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诗人以诗主人物,矿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
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
小说崔护《题城南诗》,其始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只今何处在。
”至今传此两本,唯《本事诗》作“只今何处在。
”唐人工诗,大率多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后人以其有两“今”字,只多行前篇。
书之阙误,有可见于他书者。
如《诗》:“天夭是椓。
”《后汉蔡邕传》作“夭夭是加”,与“速速方穀”为对。
又“彼岨矣岐,有夷之行。
”《朱浮传》作“彼扰者岐,有夷之行。
”《坊记》:“君子之道,譬则坊焉。
”《大戴礼》:“君子之道,譬扰坊焉。
”《夬卦》:“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王辅嗣曰:“居德而明禁。
”乃以“则”字为“明”字也。
音韵之学,自沈约为四声,及天竺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
观古人谐声,有不可解者。
如玖字、有字多与李字协用;庆字、正字多与章字、平字协用。
如《诗》“或群或友,以燕天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终三十里,十千维耦”;“自今而后,歳其有,君子有穀,贻孙子”;“陟降左右,令闻不已”;“膳夫左右,无不能止”;“鱼丽于罶,鲤,君子有酒,旨且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
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看看下面
的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吧.
【原文】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①屈盘之,乃以生铁陷②其间,泥封炼之③,锻令相入④,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此乃伪钢⑤耳,暂假⑥生铁以为坚,二
三炼则生铁自熟⑦,仍是柔铁。
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
余出使
至磁州⑧锻坊⑨,观炼铁,方识真钢。
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⑩,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
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
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
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
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
所产。
【注释】
①柔铁:熟铁。
②陷:这里指将生铁包嵌进去。
③泥封炼之:用泥将它封起来冶炼。
④入:这里是相熔合的意思。
⑤伪钢:沈括认为这种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钢,所以称其为伪钢。
⑥假:借。
⑦生铁自熟:生铁自然就成了熟铁了。
⑧磁州:地名,治所在今河北磁县。
⑨锻坊:炼钢铁的作坊。
⑩筋:这里指面筋。
濯(zhuó):洗,制面筋时需用水洗去淀粉。
柔面:这里指制面筋时用水洗去的淀粉。
莹:光洁明亮。
黯黯然:暗淡的样子。
皆系地之所产:都是产地不同造成的`。
【译文】
手风箱冶铁炉世上锻铁所称的钢铁,是先把熟铁弯曲盘卷起来,又将生铁陷入其中,然后用泥包裹好加以烧炼,炼好后再加锻打,使熟铁和生铁互相掺
杂渗透,这样锻炼出来的钢就称为团钢,也叫灌钢。
这其实是一种假钢,只不
过暂时借生铁提高熟铁的硬度,经过两三次烧炼之后,生铁自然变熟,则得到
的还是熟铁。
然而天下人都不以为这办法有什么不对,大概是由于不知道什么
是真钢。
我出使河北时,曾到磁州的锻坊看炼铁,才知道什么是真钢。
凡是铁
里面含有钢的,如同小麦面粉和成的面团里头有面筋,把面团的软面洗干净了,才会见到面筋。
炼钢也是这样,只要取精纯的熟铁烧炼锻打百余火,每次锻打
都称称重量,锻一回轻一回,直到屡次锻打而斤两不减,那就是纯钢了,即使
再炼上百次也将不会再有损耗。
这是最精纯的铁,其成色看上去清澈有光亮,
而磨光之后又显得暗暗的,青而且黑,和普通的铁迥然不同。
也有铁炼尽了而
全无钢的,这都和铁的产地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