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小学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思想品德法制教育教案

六年级思想品德法制教育教案

六年级思想品德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规范作用。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制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什么,法律的特征。

2. 法律的作用:法律对社会的作用,法律对个人的作用。

3. 遵守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如何遵守法律。

4. 法律保护自己: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法律。

三、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3. 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四、教学难点1. 法律的概念和特征。

2. 法律的作用。

3. 案例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法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体会。

4. 实践活动: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法制观念。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法律资料和案例。

2. 准备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3. 准备讨论问题和实践活动。

七、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

2. 讲解法律的作用:讲解法律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3. 讲解遵守法律的原因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教授遵守法律的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法律。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体会。

6. 实践活动: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法制观念。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法制观念。

小学生安全法制教育课教案

小学生安全法制教育课教案

小学生安全法制教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讲解安全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安全知识讲解:a. 个人安全:如何避免意外伤害、如何预防溺水、如何防止走失等。

b. 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如何正确过马路、如何防止交通事故等。

c. 网络安全: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如何防范网络欺诈、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等。

3. 法制教育讲解:a.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定义、作用和意义。

b. 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c. 法律保护: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4. 案例分析:讲解一些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安全重要性和法律作用。

3. 组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安全知识宣传册:为学生提供直观、易懂的安全知识资料。

2. 法律常识宣传册:为学生提供关于法律的基本知识。

3. 案例素材:选取一些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4.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安全事故案例,引发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安全知识:分别从个人安全、交通安全和网络安全三个方面,详细讲解如何避免意外伤害、遵守交通规则、正确使用互联网等。

3. 法制教育:讲解法律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教育学生遵守法律。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利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2. 法律的作用: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课时: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利1. 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法律规定了我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我们要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2. 尊重他人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财产、人格等权利。

第三课时: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1. 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了解自己的权益,学会在遇到侵害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学会运用法律保护他人:发现他人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伸出援手,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课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1. 正确的价值观:法治社会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

2. 道德素养:道德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我们要提高道德素养,做一个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人。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生动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法律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4. 问答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法律,生命的保护伞浙江省温岭市锦园小学方杰一、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品德社会《法律,生命的保护伞》编写的目的是让学生简单了解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

能初步分辨社会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让孩子从小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

二、教学背景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孩子对法律比较陌生,学起来肯定会比较困难。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从未接受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了解法律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而本课应有的法律知识,大部分学生是缺失的,再加上法律这一话题本身极具严肃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

种种原因使得课堂的组织形式与精选的教学内容更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和认知结构,做到深深吸引其注意力并多引导、多启发、多关心全体学生,还要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所提高。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案设计: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身边存在青少年受侵害的现象,初步掌握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正确判断生活中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一些现象和行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育漫画创作赏析、模拟法庭、表演情景、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达到普法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

四、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法律规定的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形成依法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方法和能力;努力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五、教学难点:能初步分辨社会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

六、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百度搜索引擎的作用,收集并出示材料;老师制作PPT课件、设计板书;学生搜索预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了解身边的青少年受伤害事例、结合青少年受伤害事例,进行漫画创作赏析;课中教学方法多样,知识大冲浪、分角色进行情景表演、猜谜、朗诵、模拟法庭等。

六年级法治教育教学计划及教案

六年级法治教育教学计划及教案

六年级法治教育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法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法律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4.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教学内容1. 法治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法律的种类和作用3.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4. 违法行为及其后果5. 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法治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和保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治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以及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法治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法治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法治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第二课时:法律的种类和作用3. 第三课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4. 第四课时:违法行为及其后果5. 第五课时: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收集学生对案例分析的书面报告,评估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法律运用水平。

4. 法治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法治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官方推荐的六年级法治教育教材,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 案例库:收集各类法治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3. 法治教育资源:利用网络、视频、图片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法制教育教案小学六年级第一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目的: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教学内容:1、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2、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教学过程: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

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2024年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精彩教案

2024年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精彩教案

2024年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治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身边的法律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道德与法治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警察、法庭、法律书籍等),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1)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2)介绍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强调法律对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展示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并讨论如何解决。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认识法律》2. 内容:(1)法律基本概念(2)法律的作用和意义(3)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法律的基本概念。

(2)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法律作用和意义的理解。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一个案例,说明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2. 答案:(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2)法律的作用和意义: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等。

(3)案例分析:根据教材案例,分析涉及的法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身边的法律问题,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法治观念。

同时,教师可提供相关法律知识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案例分析4. 作业设计中的案例分析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三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在本学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同时,我将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教育教学效果为目标,全面贯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项任务,通过外出请教、自主钻研、集体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我校四年级共有学生__人。

学生能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本身是非常喜欢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也影响了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了影响。

在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我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材分析(一)教材基本结构本册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通信与生活、让诚信永相伴、我们的民主生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等三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节次主题,每个节次主题都产生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话题,节次主题又生成多个小话题,也就是课时活动主题。

(二)教材特点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突出了通信与生活、让诚信永相伴、我们的民主生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春小学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六(二)班
教学内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做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二、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义
三、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2、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旷课、夜不归宿;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出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3、不及时矫正不良行为的后果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生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

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

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优劣机,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5、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祝:每一位同学都成为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三)
班会主题:法制教育"反对邪教"班队会
教学目标:
1、组织进行一次深刻的有意义的宣传法律的主题班会活动,进一步了解法规知识,加强同学们的法律观念,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习惯。

2、认识邪教的本质特征和危害性。

3、学习用科学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内容:
1、加强法纪教育,引导学生学法、守法,自觉遵守校规班纪。

2、强化安全教育,防止发生踩挤、跳窗、交通、溺水、食物中毒等事故,教育学生远离不良文化,远离诱惑,远离游戏厅歌舞厅网吧,远离邪教,远离毒品,坚决杜绝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

教学方法:
采用讨论、交流方式。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知识
1、讨论怎样处理以下行为。

有人跳窗入室盗窃,一人看见后悄悄走开。

一毒品贩子正诱骗一群中学生吸烟。

有的同学向同学强行借钱,不借就找人打。

朋友被打了,其他人帮他打群架。

2、班主任老师总结。

愿同学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让法制与我们永相随,让幸福快乐与我们永远相伴。

二、观看视频
首先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来了解什么是邪教。

(看录像)
(1)、什么是邪教?
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其它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封建迷信邪教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2)、邪教普遍具有哪些特征?
①所谓教主虽来自弱势群体,却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思想,有强烈的统治欲和政治野心。

②宣传世界末日来临也是邪教惯用的手法。

③所谓教徒大多来自于弱势人群,教内对教徒进行强制性的灌输和精神控制,大搞神秘主义,追求神秘的心灵体验。

④邪教教主采用各种欺骗的手段骗取教徒的信任,要求教徒放弃物质享受,俭朴禁欲,交出私有财产。

(3)、邪教是怎样骗人的?
①利用天堂地狱、鬼神;
②制造教主是神来进行欺骗;
③编造前世债孽来进行欺骗;
④以强身健体,治病救命进行欺骗;
⑤利用信仰需要,以传播福音骗人;
⑥制造新迷信。

(4)、邪教的本质是什么?
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

(5)、邪教有什么危害?
①剥夺信众人权;
②泯灭亲情人性;
③骗取群众血汗钱;
④破坏生产、生活秩序;
⑤煽动闹事,扰乱社会治安;
⑥危害国家政
7、邪教的危害
邪教骗人时,假装关心你,让你觉得很亲近,不知不觉上了当
案例:魏某因病做了手术,生活更加困难。

一天,魏家来了两个神秘的人,对魏“安慰”一
番,魏某很感激。

这两人逐渐成了魏某的“知心朋友”。

魏某受骗入了邪教,交了300元钱和600公斤小麦。

魏某积极参加邪教活动,又欺骗他人,还跑到外地散发邪教传单。

邪教被取缔后,魏某被绳之以法。

他十分后悔。

8、如何预防邪教(学生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
①良好行为健康保证
②思维清晰理性处事
③积极进取乐观处世
9、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希望同学们树立科学的“三观”,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歪理邪说的侵蚀,自觉抵制邪教、传播科学、弘扬文明,对邪教的宣传活动不听、不信,发现邪教违法犯罪行为后,要勇于揭露、举报,不断用先进的文化充实自己,健康。

三、小结
“邪教”是精神的鸦片,万恶的化身。

它对人们进行精神控制,无休止地折磨着无知的人们。

邪教残害生命、摧残青少年,就是对国家,对社会的犯罪,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会漠然视之,都会坚决予以打击!邪教,也像一把犀利的剑,外表招摇而充满诱惑,一旦刺中人们的心,便无一生还。

这把剑中带着诱骗的成份。

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科学知识,不懂科学发展观,只知道企求上天和神佛的恩赐,贪图微薄的利益,那他就会很容易地被这把剑刺中心脏,在污浊中毁灭。

还有的人头脑简单,轻信别人的话,那他也很容易被骗得神魂颠倒,晕头转向,迷失了方向后会一直朝着错误的方向往前走,不知悔改,他要把原本纯净的心灵染黑,也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同学们,铲除邪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科学就是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最有力的武器。

科学知识有助于人们消除无知和愚昧,从根本上来制止迷信的形成。

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们,我们应该恪守下列四条法则:一是从我做起,不信邪教,抵制邪教;二是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不信邪教,拒绝邪教;三是发挥我们的知识优势、智力优势,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四是带头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自觉抵制邪教的歪理邪说,让邪教无地容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