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材料解析

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
2.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3.平行研究:平行研究主要由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即辨别其中的类似或差异,以及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
其主要关注点在文学性上,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用逻辑推理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进行研究;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人物、情节、风格等文学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
4.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5.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6.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7.主题学: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门类,它主要用变异学去研究同一母题、题材、意象、情境、套语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的流传、演变和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从而去理解这些不同作家的各自风格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相互之间的交往、影响及其文化的异质特征。
比较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比较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比较文学一、选择题1、下面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比较文学所具有的作用(A)A 比较文学研究创造了“世界文学”的时代。
B 比较文学使文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更扩大了。
C 比较文学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的共同规律。
D 比较文学研究能使各民族增强相互了解。
2、下面哪一项是法国学派的特点(B )A xx学派重视xx文学的比较研究。
B 法国学派重视具有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
C 法国学派认为各民族的文学没有优劣之分。
D 法国学派最早倡导了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
3、下面哪一项,与美国学派的产生没有关系(C )A 第二次大战后,美国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已经不亚于欧洲。
B 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在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思潮,名为“新批评”。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的强大,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比较文学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D 美国学派不满意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4、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学研究的问题(C )A 《西游记》在个别情节上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相似之处。
B xx与神猴形象的关系。
C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在叙述方式和体裁形式上的不同。
D 《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变异问题。
5、下面关于媒介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媒介学研究接受国在接受过程中所受的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 媒介学研究文学影响的传播过程。
C 媒介学研究以翻译为主的传播手段。
D 媒介学主要研究媒介者、媒介工具和媒介过程。
6、形象学十分强调对“主观性”的分析,下面对这种主观性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A 形象学十分注重对主观性进行分析,因此,形象学就没有什么客观依据可言。
B 在形象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把握当时民众的社会心理。
C 一个国家之所以对某一个国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象,它的文化传统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 在形象学的研究中,一定要兼顾对历史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只有这样,形象学的“主观性”才不至于走向极端。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复习资料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复习资料比较文学原理是文学研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和对比,探讨文学作品的共性和差异,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
对于学习比较文学原理的学生来说,一份全面且有深度的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新编的比较文学原理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第一部分:比较文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比较文学原理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对比,揭示文学作品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比较文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文学作品的主题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进行比较和对比,可以揭示不同文学作品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和主题思想。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家对于人性的探索和揭示,从而探讨人性的本质和意义。
2. 文学作品的结构比较: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结构进行比较和对比,可以揭示不同作品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家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方式,从而探讨时间和空间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文学作品的风格比较: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指作品的语言表达和艺术风格,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进行比较和对比,可以揭示不同作品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家对于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从而探讨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效果和表现力。
第二部分:比较文学原理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原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本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这种方法可以从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深入探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2. 时空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作品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异同。
这种方法可以探讨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南华大学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填空:1、1984年全国第一本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正式出版。
中国内地第一本较为系统的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专著是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1988年。
海外华裔学者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是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
钱锺书《管锥篇》的出版是中西比较诗学再度兴起的标志。
2、从影响与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类型有:印象、口传、笔述。
3、形象学文本外部研究分为: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
4、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分为: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诗学文类的比较研究、诗学话语的比较研究、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5、跨文明阐发研究四种主要方式是: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技阐发、综合阐发。
名词解释与分析:1、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国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流传学: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思潮、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研究模式:(简答)(p69-72)1.直线式影响。
所谓直线式影响就是“一对一”的单线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者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它表现为两点一线,即从一个起点指向一个终点,是流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模式。
2.辐射式影响。
所谓辐射式影响就是“一对多”式的影响,即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点的影响,它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产生的影响,因而是以放送者在众多接受者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内容。
3.焦点式影响。
比较文学研究报告生考试复习资料

比拟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1〕比拟文学绪论1、定义:比拟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拟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根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开展。
2、比拟文学的根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文明、跨学科〕;四大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3、三大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比拟文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拟文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用具体材料支持研究。
梵·第根:"比拟文学论","比拟〞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将比拟文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生"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比拟文学评论",比拟文学"准确化〞工作,比拟文学不是并列的平行比拟,而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基亚:"比拟文学",坚持比拟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想。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比拟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式发起攻击,主进展跨学科和平行研究,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正视"文学性〞问题。
雷马克:"比拟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提出一个关于比拟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开展"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比较文学研究复习资料

填空:1、传统文学研究是通过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种途径来进行的。
2、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各种关系的学科。
3、研究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
4、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多方性、动态性的特点。
5、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指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形象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
6、“世界文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歌德提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也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这个概念。
7、“需要了解是比较诗学之母”,这句话是美国学者孟而康提出的。
8、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9、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
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变;其次是殖民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再次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新视野;。
10、“文化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是文化转型时期,它以横向开拓为特征。
11、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逻辑学范式之外,现象学范式也得到了发展。
12、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的关键之一就是沟通。
13、日本“月亮诗人”是指明惠上人,他写月亮只是动情地表达与月亮的亲密,而我国诗人李商隐写“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苍天夜夜心”,则是表现追求永恒与孤独寂寞之间的哲理。
14、“啊!我多么希望有什么神明能赐我们一种才能,可使我们能以别人的眼光来审查自我!”这段话出自英国著名诗人彭斯。
15、注重从他动反观自身的理论已逐渐为广大理论界所接受,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6、“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明亮”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互动认知的思维方式。
17、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
18、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19、《比较文学史》的作者是法国(国家)的洛里哀。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世纪末。
2、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学派是国学派。
3、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成立。
4、民族主义中潜在的一种盲目自大的危险,容易滋长种族歧视与排外情绪,即所谓的。
5、思潮流传主要表现为文学思潮的传播。
6、异质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接收,过滤,进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叫做。
7、学被认为是在19世纪从德国的民俗学热中培育出来的一门学问。
8、“文类”一词,我国又称。
9、阐发研究是比较诗学中的。
10、中国戏曲中只有正叙式而没有。
11、比较文学在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
12、“比较文学之父”是指。
13、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的摇篮是。
15、用西方理论阐发中国文学现象的第一人是。
16、世界趋同性首先表现在模式上。
17、比较文学要求人们从的角度观察文学现象。
18、比较文学的影响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作用下的结果。
19、平行研究的提出是学派的贡献。
20、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的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
21、西方的悲剧理论反对结局。
22、诗学在西方泛指。
23、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
24、的质量是影视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25、在西方,《圣经》同文学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
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话剧走向成熟和繁荣是()。
A、二三十年代B、三四十年代C、四五十年代D、五六十年代2、小说中事件发生,人物出现的背景叫()。
A、场景B、背景C、情景D、环境3、宗教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
A、体裁上B、语言上C、作家身上D、主题上4、西方文艺理论的核心术语是()。
A、言志B、创作C、品评D、典型5、美国比较文学家列文曾将文类比较比作()。
A、集会B、交流C、公共机构D、沟通6、将一国文学介绍、传播到另一国去的个人叫()。
A、个人媒介B单独媒介C、文学媒介D传播媒介7、文本的渊源研究集中于文本自身的()。
A、外在关系B、内在关系C、相互关系D、相对关系8、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主要表现为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填空:1、1984年全国第一本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正式出版。
中国内地第一本较为系统的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专著是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1988年。
海外华裔学者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是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
钱锺书《管锥篇》的出版是中西比较诗学再度兴起的标志。
2、从影响与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类型有:印象、口传、笔述。
3、形象学文本外部研究分为: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
4、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分为: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诗学文类的比较研究、诗学话语的比较研究、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5、跨文明阐发研究四种主要方式是: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技阐发、综合阐发。
名词解释与分析:1、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国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流传学: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思潮、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研究模式:(简答)(p69-72)1.直线式影响。
所谓直线式影响就是“一对一”的单线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者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它表现为两点一线,即从一个起点指向一个终点,是流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模式。
2.辐射式影响。
所谓辐射式影响就是“一对多”式的影响,即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点的影响,它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产生的影响,因而是以放送者在众多接受者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内容。
3.焦点式影响。
焦点式影响是“多对一”,即多个放送者对一个接受者的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作家可能受某个外国作家的影响最大,但同时也受一群作家的影响。
4.交叉式影响。
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会出现交叉,其表现特点是:从流传的方向和线路看,“起点”和“终点”之间并不总是单向流通,即作为“起点”的放送者同时又可能是接受者,因此它对终点的影响具有多质性。
5.循环式影响。
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也会形成一种循环。
这种循环模式是从起点出发,达到终点,最后又回到起点。
这种影响更突出流动性、互动性,其研究模式最能代表比较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它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1)同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
(2)异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
3、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
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寻求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4、媒介学是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这些媒介可以试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
5、译介学定义: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研究范畴:译介学的研究范畴包含翻译理论、翻译文本以及翻译史研究三大项目。
1、翻译理论研究——主要研究翻译与原文之间的关系,突出变异性的合法性地位,将翻译从原文的阴影中解放出来。
2、翻译文本研究——译介学的文本研究包括译本与原文的对照、不同译本的比较、译本的变异等方面。
译介学的研究并不在于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而是为了研究文本交流中的深层问题,如,各种文化、政治因素如何制约了翻译行为并产生变异性。
3、翻译文学史研究——主要通过重新检视翻译的历史,重建译文与原文的关系。
关注在怎样的的语境下一种异域文学被引入,如何通过翻译文学再现并固定了源文化的形象。
6、形象学定义: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这种形象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象物。
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先见、身份、时间)、他者(异国肖像、异国地理、异国人)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狂热、憎恶、亲善)来展开。
7、接受学定义: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的额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
研究内容:(简答)1、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意义的理解所产生的差异。
如:中国读者对司汤达《红与黑》的接受。
2、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异域文学作品的接受。
如:五四时期中国对俄国文学的接受。
3、不同作家对异域作家作品和思潮的接受。
可以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不同作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
如:贾平凹对川端康成传统美学理想(清丽、空灵等)的接受。
4、研究异域文学进入本土后是如何被本土作家改写、再创造而终始发生变异的。
8、类型学定义(填空):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得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研究内容:(简答)1、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
世界各民族没有直接历史接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内容题材相似甚至近乎雷同的现象表面不同地域的人类共通心里的客观存在。
“二母共争一儿”2、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
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相类似的情况。
可以挖掘出“和而不同”的深层次文化意蕴。
普罗米修斯和恶魔。
3、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
突破时空、语言、文化的界限,去寻觅客观存在的各民族文学内在共通的诗学特征。
如背景的设置:英国哈代笔下透着阴郁情调的爱敦荒原和美国爱伦.坡笔下充满恐怖的城堡。
4、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欧洲17世纪处在各国出现的一系列文学流派,如西班牙的贡戈拉风格、英国的夸饰风格、法国的典雅文学,德国的夸张风格等,存在着共同的“巴洛克”式的类型学的相似。
9、主题学定义: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主题学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
它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研究范畴: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过去还有主题史、套话)研究分类:(简答)1.典型场面的题材。
2.地理题材3.描写对象如植物、动物、非生物等所组成的题材。
4.世界文学中常见的各类人物形象的题材。
5.传说中的典型构成的一组组独特的题材。
10、母题1、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保存并在后世不断传承延续。
2、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
3、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
如果综合上定义,那么,母题就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
11、渊源学与流传学的关系1、它们都是影响研究,都具有实证性。
2、渊源学强调对跨国影响渊源的追溯的研究,即渊源的研究反过来追溯源头,它把研究的起点从放送者改为接受者,也就是说渊源学从文学的接受者出发,探寻它的异国的源头;而流传学则以文学发送者为起点,去考察文学跨越不同国界之后的具体传播和流变。
3、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流传学研究的起点是明确的,它的落脚点在“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而渊源学研究却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其终点是明确的,但是它所受影响的发送点——或者说影响的源头是不明确的,是需要研究者给以考证和追溯的。
例如:我们如果把考察的起点放在契柯夫的文学特征上面,从而来研究它的小说对鲁迅小说的影响,这就属于流传学研究;而如果把考察的起点放在鲁迅的小说上面,进一步考察这种文学表现的国外来源,并试图考察小说中并未说明的影响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这就属于渊源学研究。
12、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关系联系:从理论关系上讲,影响研究与接受学是相辅相成的,有因果承袭关系的。
接受学与影响研究都关注影响的“接受者”。
区别:1、理论基础不同。
接受学奠基于接受理论和现代阐释学,关注的是域外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与阐释,注意的是文学变异的研究;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要求通过具体的文献资料来证明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间所存在的事实上得联系。
与接受学相比,影响研究更注重文本研究的外部因素,借助考据、统计等科学的方法,探求与论证的核心并非美学问题。
2、理论重心不同。
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因素中,接受学更看重读者的因素,它重在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的过程中的种种反应,研究域外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阐释以及产生此类阐释的不同原因,探求不同文化圈的读者在阐释和理解文本时的各种规律,以读者作为其理论研究的核心;而影响研究以文本为核心,研究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重视形成文本的外来影响的因素。
13、主题与母题的区别的联系1、主题和母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对概念。
首先,母题是作品中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它是客观的而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和倾向性的,它不提出任何问题。
而主题是母题经由作者处理之后从中归纳出的某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
如战争,无所谓好坏,但经由作者处理就会提炼出残酷、不义、或者正义、力量等不同的主题。
一旦母题具有了倾向性,它就上升为了主题。
主题已经达到了提出问题的高度,从某个意义上说,母题是潜在的主题。
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母题可以在不同的主题中再生。
2、其次,母题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主题却是无限的,据学者统计,母题总共只有一百来个,但是不同的母题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主题。
因此,主题的数量从理论上说可是无限的。
这一点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作品中得到印证:无比丰富的各国各民族的文学作品,林林总总,难以记数,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独特的主题,但它们蕴含的母题却总是那么几个:爱和恨,生和死,聚散离合,喜怒哀乐,等等。
3、母题一般与情景有关,主题与人物有关。
母题是素材的一部分,母题出自情景,而主题是通过人物具体化。
可以说,每一个特定的情景必然蕴含着一个母题,譬如,"两个女人之间的一个男人","女儿与父亲政敌的儿子相爱"这两个情景就清楚地昭示了"爱的选择"和"爱情与责任的冲突"这样的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