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温度均匀性测试报告单

合集下载

钢管热处理温度曲线和温度均匀性的测试

钢管热处理温度曲线和温度均匀性的测试

钢管热处理过程温度曲线和温度均匀性的测试刘日新(北京赛维美高科技有限公司100097)钢管的热处理过程要求达到工艺要求温度曲线、圆周方向和长度方向的温度均匀性。

在热处理炉内,钢管是运动的,同时为防止弯曲还要旋转。

常规的炉内热电偶测得的是一个炉内综合温度,把热电偶插入钢管壁上可以测得钢管的实际温度,也是最准确的温度测量方法。

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采用耐高温温度测试仪(也叫“黑匣子”)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对炉内钢管的实际温度进行测试和记录。

“黑匣子”外径根据使用温度和时间可以是从Ф150 mm到Ф400mm.,可以测量不同管径的钢管热处理过程。

采用K 型热电偶测温,测温范围为-100 到1290℃,测量误差0.5%;通道数为7-14通道;内存为128KB;采样周期为1次/8秒- 1次/8小时。

“黑匣子”随钢管一同进入炉内,经过热处理炉后,随钢管从炉子出口出来后取出。

实验前选定一块成分、尺寸有代表性的钢管作实验。

在钢管长度方向和圆周方向打测温孔,测点位置如图1。

测试点分布在钢坯的长度方向和圆周方向。

出炉后取出测试仪,通过与计算机相连,将“黑匣子”中保存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打印出各通道的测量值,绘制出钢管升温曲线和炉温沿炉长方向的变化曲线。

可以很清楚地得出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后的保温时间,保温过程的温度均匀性,制定出不同规格的钢管热处理工艺。

通过“黑匣子”温度测试,结合炉子的热工操作、炉型结构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改进炉子的操作和发挥热处理炉的生产潜力;使热处理工艺数字化,为制定不同规格的钢管的热处理工艺提供依据。

同时温度均匀性的测试结果用于API认证、船级社认证和核电认证等。

钢管热处理温度测试已在上海宝钢钢管、天津钢管、攀成钢、衡阳钢管、新冶钢钢管、华菱锡钢、包钢钢管等钢管公司获得成功应用。

炉温均匀性测试报告

炉温均匀性测试报告

炉温均匀性测试报告一、引言本文旨在对某炉的温度均匀性进行测试并生成测试报告。

通过测试,我们可以评估该炉的温度分布情况,从而确定其是否符合要求。

二、测试目的本次测试的目的是验证该炉的温度在整个加热区域内的分布是否均匀。

通过测试,我们可以确定该炉是否适合用于特定工艺的加热需求。

三、测试步骤1.准备工作:确保炉内没有加热物体,炉门关闭严实,炉温达到设计工作温度。

2.选择测点:在加热区域内选择一系列均匀分布的测点。

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能够充分覆盖整个加热区域,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3.安装温度传感器:在每个测点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并确保其与炉壁保持良好的接触。

4.记录数据:开始记录温度数据,并持续记录一段时间,以确保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5.分析数据:将记录的温度数据导入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6.评估均匀性:通过分析数据,绘制温度分布图,评估炉温的均匀性。

7.撰写测试报告:根据测试结果,撰写测试报告并进行总结和分析。

四、测试结果及分析经过以上测试步骤,我们得到了以下测试结果:1.温度分布图:根据记录的温度数据,我们制作了温度分布图,图中显示了炉内各个测点的温度情况。

2.温度差异:通过对温度分布图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整个加热区域内,温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部分区域的温度较高,而其他区域则相对较低。

3.均匀性评估:根据温度差异的分析结果,我们评估了炉温的均匀性。

结果显示,该炉的温度分布不够均匀,存在一定的温度偏差。

4.原因分析:我们分析了导致温度差异的可能原因,包括炉体结构设计、加热方式、传热介质等,以确定改进的方向。

五、结论与建议根据测试结果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结论:该炉的温度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部分区域的温度相对较高,而其他区域则较低。

2.建议:针对温度不均匀的问题,建议在设计和制造阶段加强炉体结构的优化,改善传热方式,提高炉温的均匀性。

3.改进措施:具体的改进措施可以包括优化加热元件的布局,增加炉体隔热层的厚度,改善传热介质的流动方式等。

WI-HT-1100 TUS热处理炉温均匀性测试作业指导书

WI-HT-1100 TUS热处理炉温均匀性测试作业指导书
分发编号:
苏州宝强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制订部门 质量部
文件编号 版本 页次 修订日期
WI-HT-1100 A1 1/2 2017.05.26
TUS 热处理炉温均匀性测试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了确保使用的热处理炉 TUS(温度均匀性)和使用仪表及热电偶满足公司生产需要,并保证其稳定性,特制定此作 业标准;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使用的所有网带式连续加热炉; 3.定义 TUS 炉温均匀性测试:furnace temperature uniformity surveys 热处理炉内工作区温度达到稳定化后相对于 设定点温度的变化,工作区内任两点的温度偏差不应超过热处理工艺对温均匀性的要求,我司对于淬火炉区温度差 异为±15℃ ,对于回火炉区温度差异为±10℃ 4.职责 4.1 热处理部 4.1.1 负责日常热处理炉操作,设备点检及维护,协助技术人员进行 TUS 检测; 4.2 质量部 4.2.1 负责对于 TUS 测试温度计及热电偶的保管及使用,定期进行外校; 5.作业程序
质量部
TUS 测试计划 制定
相关部门
说明
每年年底由质量部负责制作出下一年度 TUS 炉温均匀性检测计划,并交由管代进 行批准; 所使用的,用于 TUS 炉温均匀性检测的设 备,温度计及 K 型铠装热电偶由质量部负
记录
TUS 炉温 均匀性检测 计划
确认温度计计 热电偶
责定期送外校验,确保其精度
依照作业指导书,在正常生产过程中, (如
报告存档
设备维修
编号
A1
日期
2017.05.02 新规制定
修订内容
修订者
向华勇
核准
审查
作成
向华勇
分发编号:
TUS 热处理炉温均匀性测试作业指导书

热处理炉炉温均匀性检测操作规程

热处理炉炉温均匀性检测操作规程

实施条件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偏差 结论 检测者 备注
审核者
批准者
公司
热处理炉炉温均匀性测试作业规程
共2页
第1页
1. 目的: 为了确保使用的热处理炉 TUS(炉温均匀性测试)和使用仪表及热电偶满足公司生产需要,并保 证其稳定性,特制定此作业规程。
2. 编制依据 编制本工艺规程的依据为 GB/T9452-2012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3. 基本要求 3.1 热处理工必须经过技术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3.2 热处理设备状态良好。 3.3 热处理环境整洁,热处理炉温设定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要求。 3.4 热处理现场须有放置检测热电偶支架。 4. 职责
1
多通道巡点记录仪
2
K 型铠装热电偶
3
炉温均匀性检测支架
6. 作业程序
6.1 TUS 炉温均匀性测试一般于每年的 12 月份之前制定下一年度测试计划。
6.2 用于 TUS 炉温均匀性测试所使用的设备及仪器,应每年定期对其精度进行校验,确保其符合要求。
6.3 温度均匀性测试( TUS )步骤
6.3.1 通常情况下, 在进行 TUS 时热处理炉必须是室温状态下,检测温度设定为工件热处理温度。
实施条件
编号: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偏差
结论
合格
检测者
备注
标准(偏差): ±10℃
审核者
批准者
炉温均匀性测量记录表
编号:
炉子名称
炉子 编号 设备 型号
车间
检测日期
冲压车间
假定有效加热区尺寸 /mm
装载量及气氛
空载
设定温度/℃
250
测量结果
时间

温度均匀性测试规范

温度均匀性测试规范

温度均匀性测试规范
1.目的
依据CQI-9相关规定制定热处理工厂炉膛温度均匀性测试规范,以提高热处理设备过程控制的稳定性。

2.编制和适用范围
本规范由热处理厂xxxx科负责编制,热处理厂总监批准执行。

本规范适用于热处理厂真空炉、多用炉、回火炉及氮化炉设备。

3.术语
3.1温度均匀性测试
温度均匀性测试(TUS)基本要求:通过温度均匀性测试(TUS)可确认炉膛内的温度均匀性特性、合格的工作区以及工作温度范围。

4.规定内容
4.1按每个炉膛1年内至少1次的周期进行测试(停用的炉子除外)。

4.2炉子进行过任何可能改变其温度均匀性特性的改造或维修后,在该炉再次投入使用之前都应进行一次温度均匀性测试。

4.3温度均匀性测试规定的各测试温度点如下表4.3所示。

表4.3
4.4
表4.4
4.5 温度均匀性测试(TUS)报告应包含以下项目:
●进行TUS测试的技术员姓名及签名。

●测试开始和结束时间
1 / 2
●数据收集时间或保温时段
●测试用的测试仪器型号编号
●测试通过或不通过的判定
●负责人最后签名结束测试
4.6 温度均匀性测试采用九点测量法(图4.5)。

图4.6
5.存档文件
温度均匀性测试数据——保留1年
温度均匀性测试报告——保留1年
6.附件:
附件一:温度均匀性测试数据
附件二:温度均匀性测试报告
7.版本信息
更新信息:无
2 / 2。

热处理检验报告模板

热处理检验报告模板

热处理检验报告模板
1. 检验概述
本次检验旨在确定材料经过热处理后的物理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并对热处理工艺进行评估。

2. 检验对象
材料名称:[材料名称]
检验批次:[批次号]
热处理工艺:[工艺参数]
3. 检验方法
本次检验采用[检验方法]进行。

4. 检验结果
4.1 物理性能测试结果
通过对热处理后材料的物理性能进行测试,得到以下结果:
4.1.1 硬度测试结果
- 中心硬度:[中心硬度数值] HRC
- 表面硬度:[表面硬度数值] HRC
4.1.2 抗拉强度测试结果
- 抗拉强度:[抗拉强度数值] MPa
4.2 工艺评估结果
根据测试结果,对热处理工艺进行评估:
4.2.1 硬度分布评估
通过硬度测试结果可知,材料的硬度分布符合要求,并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4.2.2 抗拉强度评估
抗拉强度测试结果表明,材料的抗拉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并具备足够的强度。

5. 检验结论
根据测试结果和工艺评估,得出以下结论:
本次热处理后的材料物理性能符合要求,热处理工艺合理且有效。

6. 附录
6.1 测试仪器与设备
- 物理性能测试设备:[设备名称]
- 硬度测试设备:[设备名称]
- 抗拉强度测试设备:[设备名称]
6.2 工艺参数
热处理工艺参数如下:
- 温度:[温度数值]
- 保温时间:[时间数值] 小时- 冷却方式:[冷却方式]
以上报告所述,属实无误。

编写人:[编写人姓名]
日期:[报告编写日期]。

炉温度均匀性检测报告

炉温度均匀性检测报告

爱瑞特网带式电阻炉、网带式回火炉热处理炉炉温均匀性测试报告
测试单位:溧阳爱瑞特精密铸锻有限公司测试日期:2011年11月12日
报告日期:2011年11月12日
一、前言
溧阳爱瑞特精密铸锻有限公司于2011年5月12日,对苏州丰城网带式电阻炉、网带式回火炉热处理炉炉温均匀性进行检测。

检测期间炉子工况正常。

名称:网带式电阻炉
型号/规格:RCWC9-100*600*18
能源种类:电
热电偶名称:WRN型热电偶
热电偶等级: Ⅱ级
热电偶温度范围:300~1300℃
名称:网带式回火炉
型号/规格:RCWC9-110*700*16
能源种类:电
热电偶名称:WRN型热电偶
热电偶等级: Ⅱ级
热电偶温度范围:300~1300℃
自测有效期:2年
二测试依据及引用标准
本测试依据GB/T 9452-2003《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来进行。

三检测点位分布图
按照GB/T 9452 -2003的要求,对网带式电阻炉进行9点测温。

同时按照工艺保温要求进行保温,9根热电偶在炉内的位置布置如图1。

温度均匀性测试热电偶分布示意图
按照GB/T 9452 -2003的要求,对网带式回火炉进行9点测温。

同时按照工艺保温要求进行保温,9根热电偶在炉内的位置布置如图1。

温度均匀性测试热电偶分布示意图
四检测数据
仪表显示温度(℃)
仪表显示温度(℃)
五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见表3。

表3 爱瑞特热处理炉炉温均匀性测试结果
网带炉回火炉炉温最大正负偏差(℃)
检验员:
审核员:。

温度均匀性报告(TUS)

温度均匀性报告(TUS)
XXXX公司
温度均匀性测试(TUS)报告
测试状态:□负载□空炉 TUS检测说明:见附表A1 测试周期:每年 测试数据见附表B,测试结果见下表: 热处理炉区段 淬火炉一区 淬火炉二区 淬火炉三区 淬火炉四区 回火炉一区 回火炉二区 回火炉三区
说明: 1、 △T1(最大横向偏离):同一时刻各测试点测量值之间横向最大偏离值。 2、 △T2(最大纵向波动):同一个测试点测量值的纵向最大波动值。 3、 偏离度△T1max:有效工作区内各点测量值之间横向偏离的最大程度。 4、 波动度△T2max:有效工作区内各点测量值纵向波动的最大程度。 5、 保温精度△Bmax:表示有效工作区内实际温度与控温设定温度的最大偏差程度。 6、 均温度△Jmax:表示有效工作区内各点温度均匀性的最大偏离程度。
测试方法:CQI-9平面法
本次测试日期:____________
下次测试日期:____ (HZ/min)
偏离度 △T1max
波动度 △T2max
保温精度 △Bmax
均温度 △Jmax
工艺最大保温允 差
检测结果: 测试人员: 审核人员: 日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温度均匀性测试报告
1. 测试依据
AMS 2750D
—高温测量
GB/T 9452-2003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JMHJ/RCL.03.7.6.06
—温度均匀性测试规程
2. 测试热电偶分布
按设备有效加热区类型选择测试热电偶分布图,不同热处理设备测试热电偶分别选择分布图1-1,1-2。

3. 温度均匀性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应在所有的设备或TUS 传感器达到测试温度均匀性下限之前开始。

炉子应保持在测试温度直到所有测试传感器达到稳定。

稳定后,在30分钟内连续采集数据。

数据采集周期为2分钟。

如果所有测试传感器呈现出偏高或偏低的趋势,则应该延长测试周期直到这种趋势不明显。

每一个温度测试点测温热电偶过程记录如下表,其中实际最高温度值为最高温度值与测试仪表补偿值、测试传感器补偿值代数运算后的真实最高温度值。

分布图1-2. 圆柱形有效加热区
测试热电偶分布图
分布图1-1. 方形有效加热区 测试热电偶分布图
- 3 -
- 5 -
- 6 -
- 7 -
- 8 -
- 9 -
4. 温度均匀性测试报告
设备有效加热区温度均匀性报告见报告末页。

5. 合格性判定
温度均匀性测试合格判定依据:
A整个温度均匀性测试期间,TUS传感器、控制或监测传感器读数不超过设定温度的正温度容差。

B全部热电偶到温稳定后保温期间,TUS传感器、控制或监测传感器的读数都在要求的温度容差内。

C温度均匀性测试在规定的周期时间内进行。

6. 故障处理
A测试传感器不允许出故障。

如果能正常读数、保存测试点的温度,只是暂时性出现诸如短路或连接松动等状况,不能认为是测试热电偶不合格。

B如出现故障,应更换传感器重新进行温度均匀性测试。

对于故障热电偶,应查明并存档产生故障的原因,如有可能应采取纠正措施避免同样情况的出现。

温度均匀性测试报告
日期______________ 编号:JMHJ/04.8.2.12
测试温度点
稳定前 实际最高温度值
稳定后 实际最高温度值
稳定后 实际最低温度值
偏差范围/℃
~ ~ ~
~
结 论
有效加热区图示:
检测者 日 期 审核者 日 期 批准者
日 期
方形有效加热区距离炉壁距离(mm) b1 b2 h1 h2 L1 L2
圆柱形有效加热区距离炉壁距离(mm) d1 h1 h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