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弹簧测力计
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下《弹力弹簧测力计》精彩课件

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下《弹力弹簧测力计》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力和运动》的第三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了解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弹力的定义,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胡克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弹力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弹性物体(如橡皮筋、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筋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和恢复原状的现象,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a. 弹力的定义: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形变,当外力消失时,物体能恢复原状的力。
b.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c. 胡克定律: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量成正比。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弹性物体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形变,当外力消失时,物体能恢复原状的力。
2. 弹簧测力计:结构、原理、使用方法。
3. 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量成正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b. 测量一个弹性物体的弹力,并计算其形变量。
新教科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物理 7.3弹力 弹簧测力计 教学课件

第十四页,共十五页。
(2019 岳阳)下列运动场景中,能明显观察到力使
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 B A.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
B.跳水运动员压弯跳板
C.篮球碰到篮板改变运动方向
D.百米短跑运动员加速冲过终点
第十五页,共十五页。
第十一页,共十五页。
4.弹簧测力计的种类
握力计
实验室里的各种弹簧测力计
第十二页,共十五页。
拉力计
第十三页,共十五页。
(2019 通辽)如图为撑杆跳运动员跃过横杆前的一个情景,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人对杆的力改变了杆的形状
B.杆对人没有力的作用
C.杆发生了塑性形变
D.人在上升时,如果所受外力全部消失,将处于静止状态
第十页,共十五页。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①.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并在水平方向上调零。 ②.用手拉挂钩,使指针指到0.1 N、0.5 N,感受一下 0.1 N、0.5 N的力有多大。 ③.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匀速前进,读出
拉力的大小。
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匀速前进
第四页,共十五页。
5.几种常见的弹力
F拉
F支
F推
(1)变弯的跳板 能把运动员弹 起来
(2)拉长的弹簧 对手有向下的 拉力
(3)压缩的弹簧 对手有向上的 推力
(1)被压弯跳板发生弹性形变,给运动员一个向上的支持力F支。 (2)拉长的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对手有向下的拉力F拉。 (3)压缩的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对手有向上的推力F推。
新教科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物理 7.3弹力 弹簧测力计 教学课件
科 目:物理 适用版本:新教科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 弹簧测力计》知识全解

《弹力弹簧测力计》知识全解
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
利用生活经验和实验,说明弹性和塑
性的不同。
2.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并能通过实
验进行验证。
4.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本节重点是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难点是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仔细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把握好注意事项,然后通过实验反复测量达到熟练的程度。
主要出题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题。
1.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的规律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即加在弹簧上的力不能太大,拉力大到一定值以后,弹簧的伸长就不再与拉力成正比,甚至无法恢复原状。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就是弹簧测力计允许测量力的最大刻度值。
2.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值是指弹簧测力计上最小一格代表的力的大小值,也叫分度。
有同学会把最小刻度值误认为是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小数值,认为是零,这是不正确的。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3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课件

辨析:下图中哪些物体间的作用力属于弹力? 可见,压力、推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思考:产生弹力需要什么条件? (1)直接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 弹簧不能完全复原。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 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
3. 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匀 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
其他弹簧测力计
实验室中的弹簧测力 计形式较多,有条形盒测 力计、平板测力计、圆筒 测力计等。
弹 簧 测 力 计 的 分 类
握力计
拉力计
随堂练习
1.(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C ) A.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B.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C.支持力、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D.坐在凳子上的人,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人的 形变而产生的弹力
1.原理:在弹性 限度内,弹簧受到的 拉力越大,弹簧的伸 长量就越长。
2.构造:主要由 刻度盘、弹簧、指针、 指针 挂钩等组成。
挂钩
弹簧 刻度盘
使用方法:
(1)使用前:观察量程、分度值、指 针是否指零。轻轻拉动测力计挂钩确保测 力计的弹簧、挂钩、指针都不与外壳摩擦。
(2)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受力方向沿 弹簧的轴线方向。
(3)读数: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与指 针相平。
认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 度值。
右侧弹簧测力计的
量 程: 5 N
;
分度值: 0.2 N ;
测量值: 1.4 N 。
弹 簧 测 力 计 的 使 用 方 法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并在水 平方向上调零。
2.用手拉挂钩,使指针指到0.1 N、0.5 N,感 受一下0.1 N、0.5 N的力有多大。
3 弹力 弹簧测力计 PPT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

●原理说法二: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初二物理
◇测力前:
先将测力计在受力方向上调零,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
◇测力时:
让测力计弹簧伸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指针最后
所指刻度就是所测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注意事项
初二物理
◇测力前: 看清测力计的量程,选择合适的量程。
2、弹力是接触力,物体不接触不会产生弹力。
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相互接触但没有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间一定不会产生弹力。
4、生活中的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都属于弹力。
测量力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
初二物理
平板测力计
条形盒测力计
圆筒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初二物理
●原理说法一: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测力时:
不要测量比量程大的力,一旦超过了允许测量的最大力, 就可能会损坏测力计。
实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初二物理
实验步骤: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并在水平方向调零。
2、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匀速前进, 读出拉力的大小。
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初二物理
结 论: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课堂小结
初二物理
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时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1.两个物体直接接触;2.相互挤压并发生
弹性形变总是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 拉力 推力 压力 支持力
谢谢
初二物理
§7.3 弹力 弹簧测力计
形变
弹性形变
初二物理
非弹性形变 (塑性形变)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七章 第三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

三、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你能举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吗?二、弹力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a、钢尺压弯反弹;b、拉伸或压缩弹簧。
小结: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撤消外力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形变。
3、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三、测力计及其使用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a、观察:量程与分度值b、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c、测量:不能超过量程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d、读数:数值+单位四、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五、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形变包括形变和塑性形变,弹力是指。
2、诸如力、力都是因为物体形变而产生的,这个力我们叫。
3、实验室里常用的测力计是,它是根据在一定的范围内,拉力越大,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它主要是由、、组成。
4、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方法是:(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的力。
(2)观察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的和。
(3)要检查指针是否在刻度处,若不在,应。
(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一致;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3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

教案: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3弹力弹簧测力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章第3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弹力的概念: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恢复力。
2.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来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 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能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3.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力的示意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感受弹力的存在。
2. 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恢复力。
3. 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来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
4. 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5.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7.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力的示意图。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力的示意图,并标注力的大小和方向。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力的示意图,并标注力的大小和方向。
2. 题目: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答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包括: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确保被测力不超过量程;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如果不在零刻度线上,需要进行调零;要确保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避免因摩擦而影响测量结果。
教科版物理八下《弹力弹簧测力计》优质课件

教科版物理八下《弹力弹簧测力计》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力和运动》中,深入探讨弹力以及弹簧测力计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涉及教材4.1节“弹力”和4.2节“弹簧测力计原理和使用”。
我们将详细学习弹力定义、产生条件以及影响因素;同时,探究弹簧测力计结构、原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弹力概念,掌握弹力产生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2. 解弹簧测力计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并学会正确使用。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弹力产生条件及其与形变程度关系,弹簧测力计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弹力概念,弹簧测力计正确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筋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物体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筋)形变和弹力产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弹力概念和产生条件。
2. 讲解弹力定义、产生条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例题讲解加深理解。
4. 演示弹簧测力计正确使用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弹力:定义、产生条件、影响因素。
2. 弹簧测力计: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弹力定义及其产生条件。
(2)弹簧测力计工作原理是什?如何正确使用?(3)一个弹簧测力计量程是05N,若悬挂一个质量为0.5kg物体,测力计示数是多少?2. 答案:(1)弹力是物体因形变而产生力,产生条件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2)弹簧测力计工作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弹簧伸长量与受到拉力成正比。
正确使用方法:检查量程和分度值,确保指针归零,避免过度振动和冲击。
(3)示数为4.9N(计算公式:F=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取9.8m/s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分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新知
其他形式的测力计
课堂小结
一 、弹力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二、 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口诀: (1)看量程、看分度、要校零; (2)一顺拉、不摩擦、不猛拉; (3)正对看、记数值、带单位。
探究新知
例.在图中所示的四种情况下,请判断 球和接触面a之间是否有弹力。(各接触面 光滑)
探究新知
解析
在图中所示的四种情况下,要判断球和接触面a之间 是否有弹力(各接触面光滑),可以先假设把接触面a去掉, 即假设球和接触面a之间没有弹力作用则A中的球将向左 摆动;C图中的球将向左滚动;其余各图中的球仍将保持 原来的状态.因此,A、C两图中的球和接触面a有弹力作 用,其余各图中的球和接触面a没有弹力作用.
探究新知
(4)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① 把文具袋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
。
② 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拖动桌面上的
文具袋,测量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
力F2=
。
(5)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几点
Hale Waihona Puke 操作要求。使用时注意:看、调、测、读四个环节。
探究新知
使用弹簧测力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课导入
用力作用在橡皮筋、弹簧、气球、橡皮泥上,物体有什么变化? 松手后,结果有何不同?
探究新知
知识点 1 弹力
1.弹性:受力时发生 形变,不受力时,又恢 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这种形变称弹性形变
2.塑性:形变后不能 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 质。
这种形变称塑性形变
探究新知
撑竿跳的竿子是用玻璃钢 做的,玻璃钢有什么性质?
探究新知 3.结构
指针
吊环 弹簧
挂钩
探究新知
4.认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 分度值。
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右侧弹簧测力计的
量 程: 5 N
;
分度值: 0.2 N
;
测量值: 1.4 N
。
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文具袋 2.实验步骤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并认清它的每个 小格表示多少牛。 (2)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 上,如果不在,应该把指针调节到零刻度线上。 (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并分别使指针 指到1 N、3 N、5 N的位置,感受1 N、3 N、5 N 的力。
探究新知
弹力有无的判断
1.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进行判断, 如果具备弹力产生的“两个条件”,则接 触面之间存在弹力。
2.运用“假设法”进行判断 假设该处没有弹力。要判断物体在
某一接触处是否受到弹力,可以假设与该 物体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即假设该处不 存在弹力,看该物体是否仍保持原来的状 态,从而确定该处有无弹力。
物理八年级下册 (JK)
第七章 力
3. 弹力 弹簧测力计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产生哪些效果?
1.对物体施加力时,会使物体发生形变。
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 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 静止、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
探究新知
取出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 再用较大的力拉,发生较大形变。观察后一种 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
总结: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 度,撤去力后物体也不能恢复的原来形状。
探究新知
活动: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橡皮筋),分析拉力大小与弹簧 (橡皮筋)伸长程度的关系。
如果用橡皮泥做的竿子会 怎么样? 回忆压弹簧、拉橡皮筋时手的感受。
3.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叫做弹力。
探究新知
活动: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粉笔头弹出去吗?
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 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 生弹力。生活中经常遇 到对支持面的压力、物 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 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 力。
结论:外力越大,弹簧(橡皮筋)伸长量就越长。
探究新知
知识点 1 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弹簧测力计
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 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 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温馨提示: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使用弹簧时不 能超过这个弹性限度,否则弹簧损坏,不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