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眼斜位

合集下载

斜视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斜视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角膜中央后方13mm 赤道后1.3mm
2、转动轴
Y轴
Z轴
X轴
3、眼肌的运动
第一二三眼位
外直肌(Lateral Rectus Muscle,LR)
• 走行:起始于总腱环,沿眶外侧壁水平 向前行走,于肌止点后15mm处穿过眼球 筋膜 ,止于角膜缘后6.9mm
• 肌长40.6mm、肌腱长8.8mm、肌腱宽 9.2mm,接触弧12mm
平面与视轴有一定的角度,鼻侧靠前颞侧靠后
附着线中心略偏于眼球垂直子午线的鼻侧
因肌肉
• 第二眼位
眼球外转23°时,肌平面与视轴相平行, 仅有上转,内转和内旋作用消失(外 转时上转垂直作用最大)
眼球内转67°时,肌平面与视轴垂直, 眼球仅有内旋和内转作用,上转作用 则消失
上直肌解剖与临床意义
• 与提上睑肌和上斜肌间的筋膜联系 较复杂,影响上斜肌和提上睑肌功能。 影响睑裂的变化。
• 内直肌后徙量一般不超过5-6mm, 超量会影响内收功能和辐辏功能 (巩膜接触弧较短)
• 内直肌截除量不超过8mm,影响睑 裂与外转功能 (较强、厚,肌腱较短)
上直肌(Superio Rectus Muscle,SR)
• 走行:起始于总腱环,在眼球与提上睑肌间向 前、向上、向外走行,于肌止点后15mm处穿 过眼球筋膜,止于眼球垂直子午线上方角膜缘 后7.7mm
• 手术量(后徙或截除)一般不超过 5mm
下直肌(Inferior Rectus Muscle,IR)
• 走行:起始于总腱环,沿眶下壁向前、向下、 向外走行,于肌止点后15mm处穿过眼球筋膜, 止于眼球垂直子午线上方角膜缘后6.6mm
• 实际上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环,而是两个 凹面相对的半弧形韧带。

斜视检查

斜视检查

Hess屏检查
检查目的:眼球运动功能状态的定性、 定量检查 检查方法:利用红绿互补的原理,患者 戴一红绿眼镜注视眼前棋盘格状黑色幕 布,黑色幕布中央每距15 o设红色注视 目标,共9个结点,代表九个诊断眼位方 向
IO M R SO
SR L R IR
结果判断:在图形上较原标
志向内收,表示肌肉功能
不足,向外扩张,功能亢进 整个图形面积缩小表示麻痹眼


重合点
同视机画片经机臂的反光镜反射于目镜上(目镜一 般为+6.5-7.00D)光线近乎平行状态 ,故应为视远的 斜视角,但病人的心理作用,常常有调节的存在
同视机诊断眼位检查
检查目的:判断麻痹肌、过强肌;斜视度
定性、定量
检查方法:在第一眼位及各个诊断眼位
上斜度变化,将水平、垂直、旋转斜度
清楚显示出来
Maddox杆法

检查目的:自觉斜视度的定量检查, 具备双眼单视功能 结果判断:水平放置马氏杆出现竖向 光线,可判断水平斜度;垂直放置出 现横向光线,可判断垂直斜度

斜视的定量检查
1.角膜映光法
150 300 450
2.三棱镜加角膜映光法(Krimsky test)
不能注视
婴幼儿
注视眼
斜视眼
三棱镜加遮盖试验
90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0
5.双Maddox杆试验 测量旋转偏斜
外 旋
Bagolini线状镜


检查目的:线状镜可检查视网膜对应情 况,可利用线状镜某些特性做旋转斜度 的定性检查 检查方法:在暗室中,眼前放置线状镜 分别注视灯光,并观察光线条的角度变 化
结果判断
内旋斜视:上下对顶角可变为锐角,水平对顶角 为钝角 外旋斜视:上下对顶角可变为钝角,水平对顶角 为锐角

四种基本眼位的检查方法

四种基本眼位的检查方法
(3)同视机角膜映光法:让病人注视镜筒内的视标,注视眼注视镜筒内的视标,另一只眼如果发生偏斜,则调整同时机的镜筒位置,使偏斜眼角膜映光点的位置也移到瞳孔中央,这时候,刻度盘上指针所指的度数就是偏斜的度数。
(4)视野弓角膜映光法:像检查周边视野一样,让病人坐好,下颏放在下颏架上,头部顶住弧形架,一只眼注视视野计中央的圆孔,把点光源放在视野弓的上缘,照在病人的角膜上,逐渐移动光源的位置,使偏斜眼的角膜映光点逐渐移到瞳孔中央部位。这时候,点光源在视野弓上的位置就是偏斜眼的斜视度。
虽然我们常常用点光源做视标为儿童检查眼位,实际上最理想的是调节视标。用调节视标替代点光源视标,可以发现调节因素对眼位的影响,这样对诊断和调整眼镜度数都有重要意义。
当验过第一眼以后,你就确定了病人的主要问题,例如右眼处于内斜视斜位。然后第二步就应该确定病人是否能够交替注视,通过遮盖左眼即注视眼,偏斜眼右眼则被迫外转以便注视目标。如果病人能够用右眼维持注视眼位,甚至左眼打开遮盖以后仍然能用右眼注视,这时你就可以得出结论,病人患交替性内斜视,两只眼的视力基本相等。如果病人不能用右眼维持注视眼位,说明病人不能交替注视,右眼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弱视。
如果注视眼前马氏杆柱镜的方向保持水平不变,仅仅旋转麻痹眼前的马氏杆,这时候马氏杆的旋转方向即是旋转斜视的方向。
4.双视标检查法 这种检查方法适合麻痹性斜视,在为病人检查斜视角时,先查第一斜视角,再查第二斜视角。这类检查法要求病人必须具备正常视网膜对应。
双视标检查法是指病人两只眼分别注视各自的视标,而且是用各自的中心凹注视视标。这样,在各个诊断眼位上检查到的是主观斜视角,也是客观斜视角,因为二者相同。
这种类型的检查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Lancaster屏、Hess屏和同视机。
(1)Lancaster屏:病人戴红绿眼镜,红绿色镜片可以左右交替检查仪器包括:一个红色条状光投影仪、一个绿色条状光投影仪和一个屏幕。由黑线把屏幕等分为边长7cm的小方格,检查距离是2m,在这个距离上每一个所对视角是2o。检查时病人的头部保持稳定。根据常规,开始检查时右眼戴红色镜片,检查者用投影仪向上投射红色光条,让病人用自己的投影仪向屏上投射绿色条光,并要求病人主观上把两条光重合在一起。记录两色光条的相对片,再重复检查一遍,得出两眼分别注视时的眼位。这种检查分离了两只眼,仅仅能够用于正常视网膜对应病人。

斜视角检查

斜视角检查

第二部分检查法第一章斜视角检查第一节角膜映光法一、应用范围特别适用于单眼注视功能障碍而不能交替注视,或眼球运动受限的患者及不配合检查的婴幼儿。

二、检查目的判断被检者有无眼位偏斜。

三、检查依据根据光源在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判断有无眼位偏斜。

四、检查方法被检者背光而坐,检查者坐于被检者对面,手持笔试电筒与被检者视线水平,令被检者注视眼前笔试电筒光源,检查者在正前方观察光源在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判断有无眼位偏斜。

【斜视角估算】1.双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双眼正位;2.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另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缘,眼位偏斜150;3.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另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缘与角膜缘之间,眼位偏斜150~300;4.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另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角膜缘,眼位偏斜450。

Hirschberg角膜映光法反光点移位计算方法:在33cm处角膜曲面反光点移位1mm相当于70角。

【斜视性质判断】1.外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鼻侧;2.内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颞侧;3.下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上方;(一般规定某眼下斜视称另一眼上斜视)4.上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下方。

五、注意事项1.角膜映光法只能粗略地估计斜视角,在计算斜视手术量时应参考三棱镜测量的结果。

2.角膜映光法测定的斜视角包含有Kappa角,在诊断斜视与计算斜视手术量时应注意Kappa角的存在。

第二节视野计检查法一、应用范围各类斜视术前、术后斜视度的测定。

测定远距离斜视度的准确度高于Hirschberg角膜映光法。

二、检查目的测定斜视度。

三、仪器设备弧形视野计。

四、检查方法1.近距(33cm)检查:(1)被检者坐于弧形视野计前,下颌托置于视野弧中心,被检者下颌放于下颌托上,一眼注视视野弧中央的固视视标。

(2)检查者移动点光源,使其发光点位于另一眼角膜中央,此时点光源对应的视野计刻度为该眼的斜视度。

斜视角检查

斜视角检查

第二部分检查法第一章斜视角检查第一节角膜映光法一、应用范围特别适用于单眼注视功能障碍而不能交替注视,或眼球运动受限的患者及不配合检查的婴幼儿。

二、检查目的判断被检者有无眼位偏斜。

三、检查依据根据光源在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判断有无眼位偏斜。

四、检查方法被检者背光而坐,检查者坐于被检者对面,手持笔试电筒与被检者视线水平,令被检者注视眼前笔试电筒光源,检查者在正前方观察光源在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判断有无眼位偏斜。

【斜视角估算】1.双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双眼正位;2.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另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缘,眼位偏斜150;3.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另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缘与角膜缘之间,眼位偏斜150~300;4.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另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角膜缘,眼位偏斜450。

Hirschberg角膜映光法反光点移位计算方法:在33cm处角膜曲面反光点移位1mm相当于70角。

【斜视性质判断】1.外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鼻侧;2.内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颞侧;3.下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上方;(一般规定某眼下斜视称另一眼上斜视)4.上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下方。

五、注意事项1.角膜映光法只能粗略地估计斜视角,在计算斜视手术量时应参考三棱镜测量的结果。

2.角膜映光法测定的斜视角包含有Kappa角,在诊断斜视与计算斜视手术量时应注意Kappa角的存在。

第二节视野计检查法一、应用范围各类斜视术前、术后斜视度的测定。

测定远距离斜视度的准确度高于Hirschberg角膜映光法。

二、检查目的测定斜视度。

三、仪器设备弧形视野计。

四、检查方法1.近距(33cm)检查:(1)被检者坐于弧形视野计前,下颌托置于视野弧中心,被检者下颌放于下颌托上,一眼注视视野弧中央的固视视标。

(2)检查者移动点光源,使其发光点位于另一眼角膜中央,此时点光源对应的视野计刻度为该眼的斜视度。

了解儿童斜视,治疗把握时机

了解儿童斜视,治疗把握时机

了解儿童斜视,治疗把握时机斜视是儿童常见的眼病,以眼位偏斜为主,造成双眼单视功能障碍。

儿童的斜视对于孩子的眼睛其实伤害还是很大的,斜视不仅影响外观,严重的话还会对视力有一定影响。

了解儿童斜视的分类,成因,从而对于孩子的视力做尽早的治疗,也能尽量的避免其所造成的危害,广大家长们有必要对此加以重视。

1儿童斜视是什么?斜视,学名“单眼外斜”,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双眼注视不同目标时,双眼视轴在同一平面而产生的偏斜现象。

正常情况下我们用两只眼睛观察物体,能准确地看到物体。

如果双眼的视线不能同时落在同一个目标上,就会出现斜视。

儿童患斜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斜视,另一种是内斜视,从医学角度上讲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先天性内斜视:可由于胚胎时期内驱力的影响,使该位置上的巩膜发育异常造成内斜视。

2、代偿性斜视:由于两眼眼球向内、外方转动时,互相配合不协调,不能得到完全的注视而造成斜视。

3、后天性斜视:由于眼外肌萎缩或部分麻痹引起复眼外肌机能减弱而出现斜视;或者因眼眶肌肉运动障碍产生眶内肌麻痹而出现内斜;或者因眼睑提肌麻痹出现外斜;或者由于双眼屈光不正引起屈光参差(两个眼睛都落在同一个位置上)而引起斜视。

2儿童斜视的患病时期与原因儿童斜视的患病原因有多种多样,常见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其中先天性的病因占80%左右。

我们按发病年龄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介绍:1、婴幼儿期;2、学龄前期;3、儿童期。

1、婴幼儿期约90%的患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有斜视,一般为先天性远视或近视,此时期需要佩戴眼镜矫正视力。

这一时期的儿童斜视的产生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同时,也有的儿童斜视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钳使用不当造成婴儿头面部损伤或母亲生产时用力过度致胎儿颅压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而出血刚好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处从而引起眼外肌麻痹。

斜视篇

斜视篇
斜视篇
斜视的定义
是指两眼视轴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仅一眼视轴注 视目标,而另眼视轴偏向目标一侧的现象。斜视有很多种, 最常见的是眼球向内偏斜,医学上称内斜视,俗称“对 眼”、“斗鸡眼”。眼球向外偏斜,称外斜视,俗称“斜 白眼”。 当然,斜视并不仅指两眼相对位置有明显畸形的情况, 也包括斜度很小,表面不易察觉,而双眼视功能不正常的 情况,并且还包括那些根本没有斜位但双眼不正常的情况。 因此,斜视的概念应理解为两眼的相对位置和双眼视功能 两方面的异常
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眼,看近时必须将物体放得很近 才能看清,此时高度近视患者并不象正常人那样需要调节, 而双眼同时看近必须用力辐辏,这样使眼的调节和集合辐 辏发生了不协调,造成了眼睛的疲劳。为了避免疲劳,往 往自行放弃集合辐辏,久而久之集合辐辏功能越来越弱, 一只眼就会向外偏斜,发生了外斜视。外斜视的眼一般近 视程度较另一眼更重,视力更低,平时看物多用好眼,造 成斜视性弱视,双眼单视功能逐渐丧失,使外斜更加严重。
斜视合并弱视的儿童原则上先治疗弱视,后治疗斜视。 只有视力提高,手术效果才巩固。但对于大度数的斜视要 先矫正斜视,否则斜视眼不能很好地注视,弱视眼也无法 很好治疗。对于合并有眼内疾患视力无法恢复的内、外斜 视,手术宜在12岁以后进行,防止术后无双眼视控制而变 成外斜视或外斜复发。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特别是有代偿头位的儿童应在3 岁左右就手术矫正,而后天引起的麻痹性斜视则应尽力寻 找病因,配合药物治疗,经半年治疗无效者方可考虑手术。
眼镜配好后,必须坚持戴用,不可间断,除了睡觉不 可除下。否则停戴数日,睫状肌再次紧张,再戴镜又会出 现上述不适应的情况。儿童调节性内斜视一般要坚持戴用 三个月至半年才可看出效果,不能操之过急。
斜视的治疗原则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为斜视的治疗不仅仅是美容的 需要,儿童斜视会影响正常的视觉发育,从而导致严重弱 视,如不尽早治疗将终身丧失双眼单视功能,有些斜视还 会影响体形发育,因此斜视一经发现就应及早手术,我们 一般采取的手术年龄是在学龄前(5-6岁),但先天性内 斜一般在2岁以前手术。

斜视的测量

斜视的测量

斜视的测量斜视的检测有多种方法,有些较敏感,临床亦较常用。

例如,遮盖-去遮盖试验比直接观察更多用来检查斜视。

表4-4列出了一些客观检查方法,也列出了每种方法的相对敏感性。

直接观察水平显斜偏斜角大于20度可通过直接观察发现,多数病例因有美容问题而被留意。

小于10的偏斜仅用直接观察是不够的。

中等度偏斜角能否通过直接观察发现,主要根据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如kappa角、内眦赘皮。

直接观察最大的缺点是容易将假性斜视与真性斜视混淆起来,因此需要更敏感的检测方法如可用于评估kappa 角的Hischherg试验。

Kappa角Kappa角是视轴与瞳孔轴的夹角,与阿法角一样,阿法角是视轴和光轴在第一结点位置相交所形成的夹角。

阿法角不能用临床仪器测量,因此Kappa角只是个临床术语,而临床医生实际上测的是入角,它是瞳孔轴和视轴相交对着入瞳中心的角。

Kappa角(实际上是入角)大小是用注视笔灯的角膜反光点和瞳孔中心间的距离(用毫米而不是棱镜度(△)或米)来表示的(图4-1)。

正常kappa角测量值是从正(向鼻侧)0.25到正0.50mm。

不管kappa角的测量是大还是小,甚至是负值,但只要两眼kappa角相同都是正常的。

kappa角要在晕暗的房间并逐眼检查,瞩病人注视眼前约50cm的笔灯,检查者注视眼在笔灯后面。

观察和评估角膜反光点相对于瞳孔中心的位置。

例如,偏鼻侧1mm就表示为这个眼kappa角为+1mm,用同样方法再检查另外一只眼。

发现两只眼kappa角不等的原因有:(1)大的偏心注视(2)瞳孔偏心(瞳孔异位)(3)黄斑异位。

Hirschberg试验19世纪后期,Julius Hirschberg介绍了一种快速而实用的斜视角测量方法。

多年来,虽然其解释几经变化但这方法还是延续了下来。

Hirschberg试验是把一个小光源如笔灯照到病人的两眼上,瞩病人注视灯光,检查者从灯后观察病人的双眼,检查者的优势眼放在灯的正后方(最好离光源小于10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眼位(眼隐斜视)问题由《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作者黄炳南先生撰写在广大验光员学习屈光检查后,让更多的验光人员了解视觉,我们必须对眼位这个概念了解清楚,要知道它到底是表达什么意义,作用是什么?眼位的定义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隐斜视,没有一个人有绝对的正眼位,当隐斜视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当融像贮备代偿不足时,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视觉问题出现。

这些视觉问题就是可以通过对眼位的测试,得到可靠的依据,再对眼睛视觉进行矫正。

测试方法与处理方法,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比值的分析》.再次让我们看一下英文是怎样表示眼位:“Distance lateral phoria”:我们常以“远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

Phoria表示为隐斜视,但出现显斜视时,英文是用“heterotropia或strabismus”来表示的。

“Near lateral phoria”:我们常以“近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

当我们在测试眼位(水平性隐斜视)时,就是破坏两眼的融像,通常我们分离融像的方法有四种:红绿分离法、偏光分离法、棱镜分离法、成像不同分离法(马氏杆法就是)。

每种方法各有优点与缺点,也就是说,各种方法测试出来的数据有小偏差,但远眼位(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测试时,偏差的数据更小,近眼位(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时,偏差的数据略大些。

(以后有机会可以写出各种方法测试的优缺点文章)一、正位眼与隐斜视没有隐斜视的两眼我们称为“正位眼”,又称正位视。

在融像机能大部分或完全消失的情况下,眼球仍能维持其功能性原在位,无偏斜趋势的状态。

如两眼注视一物体时,遮盖其中一眼,而两眼视线仍能准确的投向该物体,且不出现分离现象。

但实际上绝对正位眼是不存在的。

每一人都有隐斜视存在。

只是每人的隐斜视程度、情况不一样而已。

隐斜视,就是隐性的斜视,我们用眼看上去,是看不出有斜视,它是用眼睛的聚散功能(融合力)作为一种补偿,而不表现出来的一种看不出的、潜在性的眼位偏斜。

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 比值的分析》。

二、融像贮备当双眼注视一个物体时,大脑控制两眼眼肌运动使视线同时落在一个点上,两眼视线起集合或开散作用,使双眼单视。

两眼同时感知物体,使双眼视网膜融像为一个,这个过程融像反射,为了维持双眼单视作用,由视中枢神经发出的运动性冲动指令,经Perlia(佩利阿)核传导至双眼的内外直肌,使之协调运动,从而维持一个清晰的融像。

大脑控制两眼眼肌运动的能力,并能产生双眼单视,这个控制眼肌的范围,就是融像贮备,也就是聚散功能,又称为集合贮备。

双眼单视融像力分为运动性融像和感觉性融像。

融像贮备是运动性融像,并不是感觉性融像(感觉性融像的眼睛并不会运动,与近感性集合有别)。

融像贮备就是为了让双眼有立体视觉,良好的双眼单视功能,使双眼立体视更好的建立在“帕努姆氏(Panum’s)”空间内。

隐斜视的融像力代偿不足时,就会引起症状(视疲劳等),如不得到处理或是治疗的话,就会造成双眼视觉系统的状态恶化。

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比值的分析》。

根据Morgan常值,一个正常人的眼睛的融像贮备为:视远时BI 4△±2 ~BO 10△±4;视近40cm时BI 13△±5 ~BO 11△±7。

也就是说,正常人的正视眼能在这些值范围内看清楚物体并正常融像,有双眼单视功能。

三、眼睛集合(辐辏)聚散功能集合,即是当眼球的近点反应。

两眼同时注视一物体,当物体移近(6米以内)时,眼球借内外二直肌向内转,使两眼视线集合于一点上,方能产生双眼单视。

物体越近,眼球内转程度愈大,此种称为集合(辐辏)。

集合(辐辏)之目的在于维持两眼单视,是否出现利复视及其程度DP可式确定:DP一般不要超过±5。

(本值还没有得到证明)DP = V + VD + PE + Ph上式中VD为集合需求;PE为棱镜度数,基底向外为正值,基底向内为负值;Ph为隐斜视度,内隐斜视为正值,外隐斜视为负值;此三者总和为集合刺激,V为集合反应(多数指为近感性集合与调节性集合之和,为负值),可从0至最大集合,但为持久而舒适,须有一定量地集合贮备,其贮备足够与否,由各种测试值(即是模糊、破裂、恢复)与各种规则来确定,如Morgan常值等。

若集合反应与聚散刺激之差超过Panum’s区的融像范围则出现复像。

眼三联运动:当眼视近时,集合变大,调节增加,瞳孔缩小。

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比值的分析》。

集合分类:➢融像性集合:又称为视差性集合,为了使双眼单视。

使双眼融像所引起的集合。

此集合的动力学为“阶梯”反应,潜伏期为150msec,持续期为500msec,最大速度为每秒40度,聚合比开散稍快,持续视差性集合的平均增益为0.99。

聚散可出现不对称轨迹,如阅读时,聚散为扫视性集合。

扫视性集合可以解释在一定的距离内,为何一只眼有集合,一只眼没有集合,或是一只大的集合量,一只小的集合量,但这个集合总量一定是个固值➢调节性集合:眼进行调节时所伴随发生的集合。

➢近感性集合:将远处物体向近处移动,由于这种接近在眼前的物体,为视觉所感知,接近作用为一种冲动(信息)而引起的集合。

➢紧张性集合:为正常保持双眼视线平行的那部分集合。

紧张性集合解释:又称为“张力性集合”。

为调节性集合、融像性集合、近感性集合之外的其它残留集合的总合部分,它是由一部分内直肌的紧张,一部分由集合核,大脑等神经支配的紧张性冲动所引起,以维持“第一眼位(又称解剖学眼位、原眼位、原在位注视眼位)”后的两眼平行关系。

它也受固视反射、内耳迷路反射的影响,紧张性集合在深麻痹状态下不发生,清醒时则存在,同时变受神经反射运动的影响。

(此集合可以解释双眼生理结构眼位问题)。

是运用已过的神经支配来决定现在各此后的补充神经支配。

一般大小为约3△。

集合还有很多种分类,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如“非对称性集合、反射性集合、自主性集合、非自主性集合、比较集合、静态性集合”等,以后的文章有提到“静态性集合”(static convergence),它是指在无调节下所出现的集合。

融像性集合与融像贮备(集合贮备)两者的意义不同。

融像性集合是指正常的眼睛在没有外界的干涉下,要两眼单视所使用的集合量;融像贮备是指在人为的干涉下,眼睛要两眼单视所要使用的集合量的范围,这也是为了适应某些生理或病理的需要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单独活动范围。

四、远眼位(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远眼位(Distance lateral phoria)实体上是“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

我们常用的测试方法有马氏杆测试法、偏光分离法、V on Graefe方法来测试出远眼位的量。

测试方法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 比值的分析》。

所测试出来的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值的意义,所表达就是当双眼看无限远时,为了双眼单眼,纠正已偏离平行的两眼视线。

此时纠正的集合值就是为远眼位。

“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的值就是等于融像性集合,此时近感性集合为零、调节性集合为零,紧张性集合也不包括在内。

根据Morgan常值,正常两眼的远眼位“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的值为:外隐斜(BI 1△±2)根据Morgan常值,正常眼睛视远时的融像贮备为:BI 4△±2 ~BO 10△±4。

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在正视的眼睛前面加负球镜片,使眼睛使用调节力,在调节力增大并能维持双眼清晰的情况下,眼睛都可以维持双眼单视功能,就是这个融像贮备起的作用。

大家再做一种实验,就是在正视的眼睛前加上负球镜度后,再测试融像贮备值一定有所改变,所改变的值多少就是加上负球镜后眼睛利用融像贮备的值多少。

这现象可以解释有视远时,正常眼睛调节,为了双眼单视,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不出现内聚运动。

当负球镜加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双眼单视就会被破坏,一般加大到-6.00DS 以上时,双眼单视就会有问题。

视远聚散功能测试中的破裂值在Morgan常值是BO 19△±8。

所以加大到-6.00DS时,也是接近聚散功能中破裂状态。

五、近眼位(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近眼位(Near lateral phoria)实体上是“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

我们常用的测试方法有马氏杆测试法,V on Graefe方法来测试出近眼位的量。

测试方法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比值的分析》。

所测试出来的“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值的意义,所表达就是当眼睛视近时,为了双眼单视,双眼视线必须对准一个点上,纠正偏离对准线的两眼视线。

此时纠正的集合值就是为近眼位。

“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的值就是等于融像性集合,不包括近感性集合、调节性集合。

在固定的近距离内,近感性集合是一个固值、调节性集合是一个固值,眼睛在近感性集合与调节性集合作用下,还差多少集合才能双眼单视,这个差就是“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值。

根据Morgan常值,正常两眼的近眼位“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的值为:外隐斜(BI 3△±5)根据Morgan常值,正常眼睛视近时的融像贮备为:视近40cm时BI 13△±5 ~BO 11△±7。

我们可以做个视近40cm时的实验,在正视的眼睛前面加正球镜片,使眼睛放松调节力,在调节力减少并能维持双眼清晰的情况下,眼睛都可以维持双眼单视功能,就是这个融像贮备起的作用。

当眼睛放松到一定的程度,只能把近视标移近眼睛才能看清楚。

大家再做一种实验,就是在正视的眼睛前加上正球镜度后,再测试融像贮备值一定有所改变,所改变的值多少就是加上正球镜后眼睛利用融像贮备的值多少。

这现象可以解释有视近时,正常眼睛极少或无需要调节,为了双眼单视,可以出现内聚运动。

这种运动也称为“静态性集合”。

瞳距越大,所要求的视近集合量就越大。

但它们的相差量并不是很大,如PD=60mm,看40cm时,要14.1△;PD=67mm,看40cm时,要15.7△。

瞳距相差7mm时,集合要求量相差也只是1.6△。

在正常人的近融像贮备值内所占有的比例不高。

PD=64mm正视、正常的眼睛在视近40cm时,眼睛从平行视线到会聚一点,眼睛的集合总量为15△,它包括近感性集合、调节性集合,融像性集合。

这个视近集合总量不可以也叫做“近眼位”,如从中文的涵义上来看,近眼位就等于视近时集合总量是合理的,但实际“近眼位”在绝多数情况下所表示的是“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Near lateral phor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