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恒久的感动──听周益民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

合集下载

听语文课《去年的树》有感14

听语文课《去年的树》有感14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一课有感
多年以来,一直困惑于语文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不知道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怎么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后,深深感受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魅力课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教才能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王老师以树和鸟的深厚情谊为主线展开教学,用自己磁性的声音,用充满感情色彩的画面,引领学生在浅显的文字中穿越,在不断的书写中体悟,参透文本表达的密码的同时,读与写完美结合,让学生完成了三次练笔,第一次练笔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小鸟与树的深厚情谊,第二次填写提示语的练笔,让孩子们沉浸在文本情境中,第三次练笔是孩子情感水闸的宣泄,在浓浓的情谊中,在深深的忧伤中,王老师引领孩子实现了语言文字运用与人文熏陶的共同提升。

这样诗意的语文课堂,这样完美的读写结合,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让听课教师豁然开朗。

我想,王崧舟老师之所以能让我们看到诗意的课堂,是因为名师大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因为他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的教学特色。

我相信,适合学生的、符合教师个性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我将不断努力!。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我被深深的打动了,如此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如此深厚的感情,王老师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

同时让我对文本补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那就是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时下,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总会看到老师们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读书,也总会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同时还会看到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你想对他说什么……可以看出,语文教学越来越接近本真,呈现出勃勃生机,读写结合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得以传承。

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有较大提高,语文课堂依旧费时低效。

那问题的症结出在哪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读写结合中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

要想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关键是提高读写结合中“写”的有效性。

而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不失为一条曲径通幽的好路径。

何为课文的“空白点”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空白点”一词的解释为:工作没有达到的方面或部分。

而课文的“空白点”,我的理解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手法的需要而略写的内容;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含蓄表达或不写的内容。

法向我们介绍了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

在文章结尾处作者这样写到:计算机会越来越“神”。

将来的计算机究竟能神到什么程度,作者一字未说。

这一处就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就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点”。

我这样设计教学:1.出示“计算机会越来越‘神’”这句话,请学生读读课文并想一想,将来的计算机回“神”到什么程度。

2.请学生举例说说计算机的发展前景。

3.能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回家读给家长听吗?请看学生作品:有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外出旅游。

读去年的树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去年的树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去年的树心得体会(精选5篇)读去年的树篇1炎炎夏日里我读着《去年的树》,里面的一则则感人的童话故事犹如丝丝凉风吹进了我的心田。

在略带伤感而又美丽的《去年的树》里,我认识了一只忠诚于友谊的小鸟,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友谊,学会感恩。

当鸟儿如约回来却找不到树时,鸟儿是那样的焦急。

当它对着灯火唱着去年唱过的歌时,鸟儿是那样的深情。

最后它是带着内心的眷恋飞起了。

善良又惹人疼爱的《小狐狸阿权》让我明白了:人类与动物就应和睦相处,互相信任。

阿权好心地送给兵十沙丁鱼和栗子,可兵十却把它当成了“小偷”而向它开枪。

当真相大白为时已晚。

看似有点搞笑的《鹅的生日》告诉了我们一个严肃的道理:有时候刻意地改变一些习惯并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不是让黄鼠狼憋着不放屁,它也就不会晕倒了。

《跟在后面的蝴蝶》让我感受到蝴蝶和红气球的不离不弃;《一束火苗》让我看到了爱与美的传递,光明和温暖的传递;《蜗牛的悲哀》让我正视自己的难题、心事、苦恼和忧伤,明白了就应自信和乐观地生活……童话世界是多么的奇妙!它让我在趣味、诙谐、伤感、愉悦中一次次细细地咀嚼着个中的滋味,从而也领悟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

读着每一则童话,我的眼前都会不油地浮现出一幅画面。

随着我合上最后一页书,那些画面仿佛也正在慢慢地消失、渐渐地远去……但是,那些感动将永远贸在我的心中……读去年的树心得体会篇2一只鸟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和鸟儿都很幸福,去年的树。

但是,冬天到了,鸟儿要到南方去了,它们约好第二年春天还要在一起享受快乐。

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再回来的时候,树却不见了,鸟儿非常焦急。

原来,伐木人把他砍倒,做成火柴,卖掉了。

小女孩告诉它,火柴被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

鸟儿饱含深情地对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唱完以后,它又凝视了灯火一会儿,仿佛在说:“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我的朋友。

”然后带着内心的眷恋飞走了。

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友谊。

是什么让鸟儿那么执著地去找树?是什么让鸟儿不知疲倦地要搞清树的下落?那不就是鸟儿对树的一片真情吗?知音难觅,我为鸟儿与大树的生死离别而伤感,也为鸟儿对大树那真挚的友情而欣慰。

2024年《去年的树》读后感范文(三篇)

2024年《去年的树》读后感范文(三篇)

2024年《去年的树》读后感范文这个星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去年的树》,它是一篇很感人的小故事,主要讲了一只小鸟和一棵大树是好朋友。

冬天来了,小鸟要离开大树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去之前,它们有一个约定:明年小鸟回来再给大树唱歌。

可当小鸟飞回来的时候,一打听才明白,树被伐走了,做成火柴卖到一个村子里了。

鸟儿费尽周折,最后找到了朋友,虽然它已经变成了一缕光,鸟儿还是为朋友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

最终,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这个故事用了童话的方式写出了人们砍伐树木对动物的伤害,我真想告诉伐木工人,别再超多砍伐树木了,砍伐树木不但让一些动物无家可归,还让大自然的空气变得更加不好。

不是只有人有生命,花草树木也有生命。

所以,我们不能去伤害它们。

故事里的主人公——鸟儿,她信守诺言,按照去年的约定,按时赶来给树唱歌。

树朋友不见了,她能够不理树朋友,再去找新的朋友,但是她并没有,而是一向去找树朋友,因为她要信守自己的诺言。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读完了这篇故事,我想到了自己。

记得有一次,我和扣扣约好了星期五晚上去书香宝贝玩,和妈妈商量,妈妈同意了。

但是到了星期五,我和妈妈都忘了这件事,结果让扣扣等了我一晚上。

这篇课文还让我想起了三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我不能失信》,故事主要讲了宋庆龄九岁的一件事。

爸爸妈妈要去大伯家,宋庆龄也很想去,因为那儿有她喜欢的小鸭子,但是,她跟小珍约好了,这天小珍要来找她学折纸——编花篮,无论爸爸妈妈怎样劝说,她都不肯出门,最终,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自己说出来的事,就必须要去做,这样才能让你获得更多的友谊。

所以,让我们来珍惜此刻的友情,信守跟别人许下的诺言吧!2024年《去年的树》读后感范文(二)《去年的树》是我在2024年读过的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

这本小说以一个普通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树木与人类关系的探索,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考和感慨。

去年的树反思范文(精选5篇)

去年的树反思范文(精选5篇)

去年的树反思范文(精选5篇)1.去年的树反思范文第1篇《去年的树》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写的一篇关于小鸟与大树之间纯美友谊的童话故事。

本节课通过课件向学生讲述了小鸟与大树之间的深厚情谊,重点讲述了文中的四次对话。

让学生体会四次对话中小鸟、大树、树根、小女孩的心情,重点在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四次对话,体会文中蕴含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的道理。

本节课中过于依赖课件,本应该边讲边板书的,但是课堂上由于紧张,板书书写不合时机。

课文的讲述中讲的太多,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思考的太少、说的太少,课堂上师与生的交流、互动不够完善。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重在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为了使课堂纪律好,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严厉。

对孩子的要求有点高,孩子没有达到较好效果时,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引导他们表现得好一点。

当然了,对表现好的孩子表扬也不够到位。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鼓励、多表扬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不够完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一部分与一部分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内容之间的转换有时感觉有些突兀,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多学习课程标准、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作为一个新教师,教学基本功也有待加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不断加强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练习。

2.去年的树反思范文第2篇中外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故事语言生动,情节奇异。

它按人物形象,通常见的有: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

常人体童话人物都是人,但这些人的性格、行为等特别离奇夸张,比如《皇帝的新装》。

拟人体童话,是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非人类的事物具有思想感情和人的性格行为,如《木偶奇遇记》。

超人体童话主要描写自然的人物和他们的活动。

借助超常人和自然的妖或宝来展开情节,如《神笔马良》。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内容很简单,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追寻恒久的感动──听周益民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word文档

追寻恒久的感动──听周益民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word文档

追寻恒久的感动──听周益民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最近聆听了周益民执教的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去年的树》,这是一篇关于友情的童话,字里行间洋溢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是一篇关于执着的美文,让我从中读出了“欲誓斩鲸鲵,澄清洛阳水”的坚定和刚强;这是一篇关于守诺的哲言,文中誓守诺言的鸟儿犹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荆轲坚贞不渝!童话中的鸟儿不仅感动着今天的孩子,更感动着明天的人们,让他们懂得了什么叫“友情”,什么叫“执着”,什么叫“守诺”!周老师在这堂课中要倾注的似乎不仅仅如此,而是想把鸟儿用执著的爱所传达的人类所共有的最美好、最纯洁、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融化进孩子的血液,让感动伴随他们的一生!1、“最黏的胶水”:周老师不仅是一名语文教师,更是一位诗人,他的导入就“洋洋乎盈耳哉”,充满了诗意!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最美丽的课堂是──?最黏的胶水是──?以“最”字开头,激发孩子无穷的参与热情,并缓缓滑动,直抵文本的最深处──感情!当一个孩子道出“感情”两个字时,每个学生的心为之颤动!的确,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恐怕再也没有比之更为贴切的比喻了。

周老师正是用这“最黏的胶水”,“黏”住了每一个孩子的心,将他们带进了日本童话作家新美南吉所描绘的发生在鸟与树之间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年轻的时候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

周老师巧妙地运用“猜谜”,唤醒了学生心中的爱,心中的情,使本课的教学“未成曲调先有情”。

2、“最动人的眼睛”:在教学中,周老师紧紧扣住鸟儿与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的三次对话,层层深入,引领学生不断向文本的深处进发:首先是言与意的融合。

鸟儿向哪些人打听它的朋友──树?把它打听的话找出来,体会一下,语气有什么变化?学生反复诵读,在语速的缓急中,在语调的轻重中,孩子们逐渐体会到鸟儿看不见树的着急、失望、痛苦。

《去年的树》读书笔记优秀感触

《去年的树》读书笔记优秀感触

《去年的树》读书笔记优秀感触《去年的树》读书笔记优秀感触1今天我学习了《去年的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童话,读后让我感动万分。

一只鸟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和鸟儿都很幸福。

但是,冬天到了,鸟儿要到南方去了,它们约好第二年春天还要在一起享受快乐。

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再回来的时候,树却不见了,鸟儿非常焦急。

原来,伐木人把他砍倒,做成火柴,卖掉了。

小女孩告诉它,火柴被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

鸟儿饱含深情地对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唱完以后,它又凝视了灯火一会儿,仿佛在说:“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我的朋友。

”然后带着内心的眷恋飞走了。

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友谊。

是什么让鸟儿那么执著地去找树?是什么让鸟儿不知疲倦地要搞清树的下落?那不就是鸟儿对树的一片真情吗?知音难觅,我为鸟儿与大树的生死离别而伤感,也为鸟儿对大树那真挚的友情而欣慰。

这种超越生死的友情,让我对情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友谊的可贵。

《去年的树》读书笔记优秀感触2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学了日本作家新美南洁编写的一篇童话故事——《去年的树》。

这篇童话故事主要是写:冬天来了,一只鸟儿答应一棵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树唱歌。

可是当鸟儿回来时,树不见了,她问树根,知道了是伐木人把树砍到,拉走了;她问大门,知道了树被做成火柴,卖掉了。

最后,鸟儿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树,为树唱起了歌,实现了她的诺言。

这篇童话很感人。

鸟儿一旦许下诺言,就要不惜一切去履行诺言,十分诚信。

我们也要像这只鸟儿学习,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去做,绝不能反悔。

无论这件事有多么的困难,既然已经答应别人,就要把这件事做好。

我们都要学习这只鸟儿信守诺言,珍惜友谊的精神。

《去年的树》读书笔记优秀感触3今天我读了《去年的树》,心里既伤心又感动。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有一棵大树和一只小鸟是一对好朋友。

冬天来了,小鸟要飞到南方,它们就约定明年春天小鸟再唱歌给树听。

2024年去年的树读后感(集合15篇)

2024年去年的树读后感(集合15篇)

去年的树读后感(集合15篇)去年的树读后感1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这是做朋友的基本道理。

《去年的树》这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一只鸟儿在寻找它的树朋友时所经历的事情,我为他们真挚的友情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动人的故事吧!一只鸟和一棵树是好朋友,当寒冬来临时,鸟儿要飞往南方,它向树许下诺言,明年春天还来给树唱歌。

当春天来临时,鸟儿飞了回来,却发现树不见了,鸟儿向树根、大门、小姑娘打听树的消息。

最后,鸟儿才知道树在煤油灯里,鸟儿对着煤油灯,唱起去年的歌,鸟儿遵守了它的诺言。

虽然树被砍掉变成了火柴,火柴又被用来点火,树已经没有了,它却为人类留下了燃烧的火苗。

虽然树在煤油灯里,但鸟儿还是要给它唱歌。

鸟儿相信,只要用真情,用友情去唱歌,尽管树在别的地方,但它依然能够听见,这就是朋友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从小妈妈就教育我要诚实守信,每次我和朋友有约定的时候,妈妈总是提醒我不但要按时到达,而且最好提前一点,信守诺言这是最起码的做人准。

如果你交到一个好朋友,并向他许下诺言,但你要是不去完成,总说空话,那就不会交到任何一个好朋友,这也正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道理。

去年的树读后感2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去年的树》,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小鸟和一棵树是好朋友。

树特别喜欢听小鸟唱歌,冬天,鸟儿飞走了,它们约定明年春天鸟儿还来给树唱歌。

春天到了,鸟儿又来给树唱歌了,而树不在了。

鸟儿询问了树根、门先生、小姑娘费劲周折终于找到了用树做的火朵点燃的灯火,他就给灯火唱了去年给树唱的歌,唱完了歌,鸟儿看了一会就飞走了。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学习和认识到,做人同样也要像鸟儿那样守信用,同时也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

我在守信用上做的就不好。

有一次我借同学的一元钱买橡皮,说好了第二天就把钱还给她的,可是我第二天竟然忘记给妈妈说钱的事,一直到一个星期后才还。

不管怎么样,我都失信了。

以后我要争取做一个守信用的人!妈妈也经常给我说的八个字,其中的二个字就是诚信,妈妈说诚信就是做人要诚实和有信用,以后等我长大了对我会很受用的!我是个喜欢交朋友的女孩,可是我常常不知道怎样去和朋友们相处,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和朋友们有了分歧,不懂得怎样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恒久的感动──听周益民老师执教《去
年的树》有感
最近聆听了周益民执教的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去年的树》,这是一篇关于友情的童话,字里行间洋溢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是一篇关于执着的美文,让我从中读出了“欲誓斩鲸鲵,澄清洛阳水”的坚定和刚强;这是一篇关于守诺的哲言,文中誓守诺言的鸟儿犹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荆轲坚贞不渝!童话中的鸟儿不仅感动着今天的孩子,更感动着明天的人们,让他们懂得了什么叫“友情”,什么叫“执着”,什么叫“守诺”!周老师在这堂课中要倾注的似乎不仅仅如此,而是想把鸟儿用执著的爱所传达的人类所共有的最美好、最纯洁、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融化进孩子的血液,让感动伴随他们的一生!
1、“最黏的胶水”:
周老师不仅是一名语文教师,更是一位诗人,他的导入就“洋洋乎盈耳哉”,充满了诗意!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最美丽的课堂是──?最黏的胶水是──?以“最”字开头,激发孩子无穷的参与热情,并缓缓滑动,直抵文本的最深处──感情!当一个孩子道出“感情”两个字时,每个学生的心为之颤动!的确,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恐怕再也没有比之更为贴切的比喻了。

周老师正是用这“最黏的胶水”,“黏”
住了每一个孩子的心,将他们带进了日本童话作家新美南吉所描绘的发生在鸟与树之间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年轻的时候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

周老师巧妙地运用“猜谜”,唤醒了学生心中的爱,心中的情,使本课的教学“未成曲调先有情”。

2、“最动人的眼睛”:
在教学中,周老师紧紧扣住鸟儿与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的三次对话,层层深入,引领学生不断向文本的深处进发:
首先是言与意的融合。

鸟儿向哪些人打听它的朋友──树?把它打听的话找出来,体会一下,语气有什么变化?学生反复诵读,在语速的缓急中,在语调的轻重中,孩子们逐渐体会到鸟儿看不见树的着急、失望、痛苦。

在孩子声情并茂的朗读体验中,周老师引导着孩子的情感不断突破,逐渐深入到鸟儿的内心:鸟儿一路追寻着树,一路思念着树,此刻在鸟儿心中,一定默念着一句话,呼唤着一个名字,选用“哪怕……也”、“只要……就”、“不管……都”,说说鸟儿此时的心声。

在“言”和“意”的互动中,孩子渐渐感受到鸟儿对友情的执着,对诺言的诚信,对朋友的忠贞。

其次是人与文的融合。

如果我们就是那个树根,如果我们就是那个门先生,如果我们就是那个小女孩,只要你静静地看着鸟,一定看到了一双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文中
找找看!默读和沉思了片刻,孩子们看到了一双双晶莹的眼睛──湿润的,绝望的,忧伤的,痛苦的,哭泣的……这是孩子与文本进行的一次心灵的对话,对话中,孩子已经成为文中的一分子,鸟已经成为自己心灵可以直接触摸的对象,孩子已经在文中找到了诗意的栖居。

王崧舟老师说过:“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周老师正是靠着一双“眼睛”,将文本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也正是靠着这一双眼睛,深入到文本的灵魂深处。

接着是情与智的融合。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时你又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呢?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
会儿,就飞走了,接着又转过头来,这时你又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在遥远的地方,鸟儿有一双怎样的眼睛?如果说,周老师在前面的教学中追求的是一种感动,那么这时的教学则是希望把这种感动延及内心,转化为一种理性、智慧的精神,成为一种永久的感动。

在教学中,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动人情景,在这种情境中,我们读出的是温暖,读出的是坚定,读出的是依恋,读出的是永恒。

此情此景,像一盏不灭的明灯,永远萦绕在孩子的灵魂深处,扑之不灭,挥之不去,成为伴随孩子一生成长的一块厚重底色。

让明天的人们有情有义,让明天的人们一诺
千金,让明天的人们忠贞不渝,可能是周老师这堂课追求的最大的目标。

在每一个层次中,周老师始终将“读”贯穿其间,同桌互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师生轮读,一次读得比一次深入,一次读得比一次投入,一次读得比一次感动。

今天周老师让孩子读懂的是“一双眼睛”,多少年后,我们的孩子就会拥有这样一双动人的眼睛。

3、“最幸福的树”:
在鸟儿“眼睛”的感悟和体验中,周老师没有忘记文中另一个重要角色──树。

尽管它在鸟的急切、悲伤、绝望的眼神中,不断地变化身份:木材,火柴,灯火,不断地走向毁灭,可是周老师让学生感受到的树,不是一棵让人伤痛欲绝的树,而是一棵世界上最幸福的树。

因为它拥有了守望。

鸟儿唱的还是那首歌,旋律还是那个旋律,可是什么不一样了?但不管怎样,有一种东西没有变,永远是一样的?在学生的交流中,周老师深情地说:“鸟和树的友情没有变,有人说,这就是永恒;有人说,这就是天长地久。

”周老师不断加大情感的“砝码”,将学生的心灵不断引向顿悟,引向智慧。

此刻,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鸟儿的悲伤,更是树的幸福,因为鸟儿无比忠实的守望,让树在不断毁灭中获得了永久的生命。

周老师趁热打铁: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另外一双眼睛,体会体会?树和鸟儿正用眼神
交流着什么,请为他们设计一段对话。

如果前面是情感的生成、蓄积,直至激情涌动,那么此时则是打开情感闸门后一泻千里的奔放,去年的树在孩子的情感创造中,在鸟儿的一往情深的守望中复活了,获得新的生命。

这就是文本的“二度”创造,而始作俑者则是周老师对文本的忠实守望,则是学生对文本所产生的独特体认。

因为它获得了永恒。

学完课文,周老师巧妙地带领学生走出了课文,走向更加灵动的精神世界。

请大家思考:去年的树,是一棵怎样的树?你真的相信世界上有这样的树和鸟吗?
在学生的沉默和深思中,周老师抛出了两则阅读材料:一是关于作者新美南吉的,只活了三十岁,可是他的作品却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犹如化成灰烬的火柴,留下的火还在灯中跳跃,点着光明;一是母亲写给女儿的信:我在想,也许我们母女就是新美南吉故事里的那只小鸟和那棵树,也许你是那只小鸟,我是那棵将生命放在最后一根火柴里的树,即使只有最后的一点火光,也会等到你飞来的歌声。

周老师没有告诉孩子什么,可是孩子的心灵却被点亮了,他们一下子为童话中的“鸟”和“树”在生活中找到了“物化”的对象,譬如作家和经典的作品是“一棵树”,它幻化成的荧荧火光横贯几十年,几个世纪,不断地照亮和温暖着明天的人们,永远不灭;譬如平凡生活的母与子,母亲是一棵树,“我”就是那只鸟,用不断走向枯萎的一生在等待着孩子飞来的袅袅歌声。

新美南
吉笔下的“树”尽管不再是“去年的树”,可是却在周老师的呼唤和感召下,在孩子心中已生根发芽,一片葱绿;尽管鸟儿已经飞走,但是周老师却把它优美的歌声深深地“刻录”进孩子的记忆,以期在他们一生中久久回放,成为生命中的经典!在周老师的语文课堂上,他擅长用世界上“最黏的胶水”,融合孩子的思想、情感、智慧、体验、想象,让孩子涵泳其中,激情彭湃;在与孩子目光的对视与交融中,周老师用自己“最动人的眼睛”,唤醒孩子的发现,点燃孩子的思想,激发孩子的活力,让每个孩子的小眼变得晶晶闪亮;在周老师殷切的眼神中,孩子成了世界上一棵棵“最幸福的树”,他们感受到了思想的茁壮,他们体味到精神的葱郁。

倾听周老师的课堂,这是一种诗意的经历;在周老师的课堂上成长,这是一种诗化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