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上岗证复习_第5章

合集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知识点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P12、环境的基本特性:P2(1)整体性与区域性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区域性:指的是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

具体来说就是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2)变动性和稳定性变动性: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或两者共同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中。

稳定性: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的特性,也就是说,环境结构与状态在自然状态的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调节功能使这些变化逐渐消失,环境结构和状态得以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3)资源性与价值性资源性: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要求环境有相应的付出,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投入,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这就是环境的资源性。

价值性:环境具有资源性,当然就具有价值性。

3、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P54、环境影响的分类:P5(1)按影响的来源分类: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直接影响及间接影响: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对人类社会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而由这种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则为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指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2)按影响效果分类: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不利影响是指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影响。

反之,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消极的阻碍或破坏作用的影响,则为不利影响。

环评师复习资料

环评师复习资料

环评师复习资料环评师复习资料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环评师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职业。

环评师的主要工作是对各类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建议。

为了胜任这一职业,环评师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环评师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环评师考试。

一、环评法律法规环评法律法规是环评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环评的基本原则、程序和要求,对环评师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环评师需要熟悉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理解其背后的环境保护理念,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环评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知识。

环境科学研究的是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了解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环评师更好地评估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建议。

三、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环评师需要熟悉各类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生态风险评价等。

定性评价是根据环境质量目标和环境影响因素的特征,对环境影响进行描述和评价。

定量评价是通过分析环境影响因素的数量和质量,对环境影响进行量化和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是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风险程度。

环评师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并进行准确的评估。

四、环境保护技术环评师需要了解各类环境保护技术。

环境保护技术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水污染治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等。

环评师需要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便在评价工程项目时提出有效的环境保护建议。

五、环境监测与评估环评师需要具备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技能。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以了解环境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

环评师需要了解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能够准确地进行环境监测。

环境评估是对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环境质量评估、生态风险评估等。

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考试章节复习题

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考试章节复习题

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考试章节复习题上岗证考试章节复习题(根据195-214期真题整理而来)1.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填空题:1、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核后,颁发资格证书,按照资格证书规定的()和(),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负责。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为()和()两类,专项规划又分为()规划和()规划。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4、环境影响评价按照时段分为()、()、()。

5、环境质量标准中:水环境分为()类,声环境分为()类,大气环境分为()类。

6、环境影响评价()、()由有资质的相关单位编制。

7、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要求凡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环境保护验收)的单位,应配备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8、按照评价对象分,环评类型可分为()和()。

不定项选择1、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应当在取得资质资格证书后()年内向登记管理办公室申请登记。

A.1 B、2 C、3 D、42、环境评价工程师可以从事的业务有?()A建设项目EIA B环境影响后评价C 技术评估D规划环境影响评价E 环境保护验收F 跟踪评价3、属于环境敏感目标的有:()A人工鱼场B:植物园C自然保护区D重要湿地E城市中的绿地简答题1、环境质量标准2、环境敏感区的定义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任务。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5、用框图表示我国环境标准体系6、环境标准的地位和作用2.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填空题:1、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国家鼓励()、()、()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不定项选择1.规划环境评价中要求有公众参与()。

A环境影响报告书B环境影响报告表C篇章或说明D环境影响登记表简答题1、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2、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的内容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4、建设项目的二本帐,三本帐各是什么?3.工程分析与污染源调查填空题:1、燃煤烟尘排放量根据()、()、()来计算燃烧产生的烟尘量。

环评上岗证考试重点复习材料

环评上岗证考试重点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1.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环境影响的类别:●按影响的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按影响性质:可恢复影响(如油轮泄油事件)、不可恢复影响(如风景区改变为工业区)●按时间:短期影响、长期影响●按空间:区域、国家、全球2.环境影响评价(EIA):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到目前为止,我国只作前两项评价。

(1)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预测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估(2)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作出识别和评估●对各种替代方案、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及时为决策提供有效信息(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四大功能●判断功能:已有客体的价值判断●预测功能:将形成客体的价值判断●选择功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导向功能(4)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指导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环境管理●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环评制度●瑞典(1970年)、新西兰(1973年)、加拿大(1973年)、澳大利亚(1974年)、马来西亚(1974年)、德国(1976年)、菲律宾(1979年)、印度(1978年)、泰国(1979年)、中国(1979年)(10位)●至今,已在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环评制度4.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甲级证书●乙级证书●环评人员持证上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培训证书二、环境影响评价目的、原则及程序1.评价目的: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2.评价原则: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3.工作程序: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环评等级、编制评价大纲●正式工作阶段:工程分析、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报告书编制阶段4.管理程序(1)环境影响分类筛选●重大影响: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以往尚未有过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有限影响:环境影响报告表●极小影响:环境影响登记表(2) 评价大纲的审查(3) 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4)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5.环境影响评价大纲●总则:项目由来、编制依据、环保目标、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建设项目概况●拟建项目地区环境简况●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内容●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经费概算6.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工程内容及规模、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简况●环境质量状况:主要环境问题、主要环保目标●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标准●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主要污染工序●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水、土、气、生物●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营运期●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结论与建议7.环境影响报告书●总则:编制目的、依据、采用标准、环保目标●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项目性质、规模,职工人数,主要原料,物料平衡,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工艺流程,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1.国外环评发展历程●1969年,美国率先建立环评制度●1970年,世界银行设立环境与健康事务办公室●197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加拿大联合召开了第一次环境影响评价会议●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1994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环境影响评价部长级会议●自然环评→社会环评;污染环评→生态环评;累积环评→影响后评估;工程项目环评→区域开发环评→战略环评2.中国环评发展历程●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3年,“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协作组成立――开始环评研究●1977年,中科院召开“区域环境学”讨论会――大中城市环评●1979年,在南京中国环境质量评价委员会学术会上提出了“环境质量评价参考提纲”●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确立了环评制度3.中国环评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1)规范建设阶段(1979~1989年):法律规范、部门行政规章,1986年国家环保局颁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2)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1998年)●1989年12月26日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发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6年,开始实施“一票否决”制●1992年,开始对环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全国甲级证书单位264个,乙级证书单位455个,评价人员11000人●1993年,国家环保局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3) 提高阶段(1999~至今)●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草稿)》首次提出了战略环境评价四、中国环评制度的特点1.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主2.具有法律强制性3.纳入基本建设程序4.分类管理: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5.实行评价资格审核认定制五、中国环评制度的法规体系1.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2.行政法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3.部门行政规章4.地方法规第二章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一、污染源调查1.调查内容(1) 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企业和项目概况●工艺调查●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情况●生产布局调查●管理调查●污染物治理调查●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污染危害调查●发展规划调查(2) 生活污染源调查内容生活污染源:指住宅、学校、医院、商业及其他公共设施主要污染物:污水、粪便、垃圾、污泥、废气等●城市居民人口调查●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调查●民用燃料调查●城市垃圾及处置方法调查(3) 农业污染源调查●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农业废弃物调查●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2.调查程序与方法(1) 程序A. 准备阶段●明确调查目的●制定调查计划●做好调查准备:组织准备、资料收集、分析准备、工具准备●搞好调查试点:普查试点、详查试点B. 调查阶段●生产管理调查●污染物治理调查●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规律●污染物危害调查●生产发展调查C. 总结阶段●数据处理●建立档案●评价●文字报告●污染源分布图(2) 方法点面结合●详查:重点污染源调查●普查:对区域内所有的污染源进行调查(3) 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A. 物料衡算法如果物料的流失量全部由烟囱排放或由排水排放,则污染物排放量(或称源强)就等于物料流失量。

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勘察设计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一、高等数学1.1 空间解析几何向量代数直线平面柱面旋转曲面二次曲面空间曲线1.2 微分学极限连续导数微分偏导数全微分导数与微分的应用1.3 积分学不定积分定积分广义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平面曲线积分积分应用1.4 无穷级数数项级数幂级数泰勒级数傅里叶级数1.5 常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方程一阶线性方程可降阶方程常系数线性方程1.6 概率与数理统计随机事件与概率古典概型一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和数字特征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一元回归分析1.7 向量分析1.8 线性代数行列式矩阵n维向量线性方程组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二次型二、普通物理2.1 热学气体状态参量平衡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压力和温度的统计解释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理想气体内能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功热量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的应用气体的摩尔热容循环过程热机效率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熵2.2 波动学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简谐波表达式波的能量驻波声速超声波次声波多普勒效应2.3 光学相干光的获得杨氏双缝干涉光程薄膜干涉迈克尔干涉仪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单缝衍射光学仪器分辨本领x射线衍射自然光和偏振光布儒斯特定律马吕斯定律双折射现象偏振光的干涉人工双折射及应用三、普通化学3.1 物质结构与物质状态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原子、离子的电子结构式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离子键特征共价键特征及类型分子结构式杂化轨道及分子空间构型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分子间力与氢键分压定律及计算液体蒸气压沸点汽化热晶体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3.2 溶液溶液的浓度及计算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及计算渗透压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电离常数及计算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水的离子积及pH值盐类水解平衡及溶液的酸碱性多相离子平衡溶度积常数溶解度计算3.3 周期表周期表结构周期族原子结构与周期表关系元素性质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3.4 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及计算反应热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常数与反应级数活化能及催化剂化学平衡特征及平衡常数表达式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计算压力熵与化学反应方向判断3.5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写法及配平原电池组成及符号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标准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及电极电势的应用电解与金属腐蚀3.6 有机化学有机物特点、分类及命名官能团及分子结构式有机物的重要化学反应:加成取代消去氧化加聚与缩聚典型有机物的分子式、性质及用途:甲烷乙炔苯甲苯乙醇酚乙醛乙酸乙酯乙胺苯胺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酸酯类工程塑料(ABS) 橡胶尼龙66四、理论力学4.1 静力学平衡刚体力约束静力学公理受力分析力对点之矩力对轴之矩力偶理论力系的简化主矢主矩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统(含平面静定桁架)的平衡滑动摩擦摩擦角自锁考虑滑动摩擦时物体系统的平衡重心4.2 运动学点的运动方程轨迹速度和加速度刚体的平动刚体的定轴转动转动方程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刚体内任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4.3 动力学动力学基本定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的条件质心质心运动定理质心运动守恒的条件动量矩动量矩定理动量矩守恒的条件刚体的定轴转动微分方程转动惯量回转半径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功动能势能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惯性力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达朗伯原理单自由度系统线性振动的微分方程振动周期频率和振幅约束自由度广义坐标虚位移理想约束虚位移原理五、材料力学5.1 轴力和轴力图拉、压杆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强度条件虎克定律和位移计算应变能计算5.2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剪切虎克定律切(剪)应力互等定理5.3 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圆轴扭转切(剪)应力及强度条件扭转角计算及刚度条件扭转应变能计算5.4 静矩和形心惯性矩和惯性积平行移轴公式形心主惯性矩5.5 梁的内力方程切(剪)力图和弯矩图分布载荷、剪力、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正应力强度条件切(剪)应力强度条件梁的合理截面弯曲中心概念求梁变形的积分法叠加法和卡氏第二定理5.6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数值解法和图解法一点应力状态的主应力和最大切(剪)应力广义虎克定律四个常用的强度理论5.7 斜弯曲偏心压缩(或拉伸) 拉—弯或压—弯组合扭—弯组合5.8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公式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临界应力总图和经验公式压杆的稳定校核六、流体力学6.1 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6.2 流体静力学流体静压强重力作用下静水压强的分布规律总压力的计算6.3 流体动力学基础以流场为对象描述流动流体运动的总流分析恒定总流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6.4 流动阻力和水头损失实际流体的两种流态—层流和紊流圆管中层流运动、紊流运动的特征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边界层附面层基本概念和绕流阻力6.5 孔口、管嘴出流有压管道恒定流6.6 明渠恒定均匀流6.7 渗流定律井和集水廊道6.8 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6.9 流体运动参数(流速、流量、压强)的测量七、计算机应用技术7.1 计算机应用技术硬件的组成及功能软件的组成及功能数制转换7.2 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知识、系统启动有关目录、文件、磁盘及其它操作网络功能注:以Windows 98为基础7.3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程序结构与基本规定数据变量数组指针赋值语句输入输出的语句转移语句条件语句选择语句循环语句函数子程序(或称过程) 顺序文件随机文件注:鉴于目前情况,暂采用FORTRAN语言八、电工电子技术8.1 电场与磁场库仑定律高斯定理环路定律电磁感应定律8.2 直流电路电路基本元件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8.3 正弦交流电路正弦量三要素有效值复阻抗单相和三相电路计算功率及功率因数串联与并联谐振安全用电常识8.4 RC和RL电路暂态过程三要素分析法8.5 变压器与电动机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和阻抗变换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常用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8.6 二极管及整流、滤波、稳压电路8.7 三极管及单管放大电路8.8 运算放大器理想运放组成的比例加、减和积分运算电路8.9 门电路和触发器基本门电路RS、D、JK触发器九、工程经济9.1 现金流量构成与资金等值计算现金流量投资资产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经营成本销售收入利润工程项目投资涉及的主要税种资金等值计算的常用公式及应用复利系数表的用法9.2 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和参数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净年值费用现值费用年值差额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基准折现率备选方案的类型寿命相等方案与寿命不等方案的比选9.3 不确定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敏感因素9.4 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工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目标与工作内容赢利能力分析资金筹措的主要方式资金成本债务偿还的主要方式基础财务报表全投资经济效果与自有资金经济效果全投资现金流量表与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财务效果计算偿债能力分析改扩建和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特点(相对新建项目)9.5 价值工程价值工程的内容与实施步骤功能分析十、工程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10.1 流体动力学恒定流动与非恒定流动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实际流体的运动方程式柏努利方程式及其使用条件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总压线和全压线10.2 流体阻力层流与紊流、雷诺数流动阻力分类层流和紊流沿程阻力系数的计算局部阻力产生的原因和计算方法减少局部阻力的措施10.3 管道计算孔口(或管嘴)的变水头出流简单管路的计算串联管路的计算并联管路的计算10.4 明渠均匀流和非均匀流明渠均匀流的计算公式明渠水力最优断面和允许流速明渠均匀流水力计算的基本问题断面单位能量临界水深缓流、急流、临界流及其判别准则明渠恒定非均匀渐变流基本微分方程10.5 紊流射流与紊流扩散紊流射流的基本特征圆断面射流平面射流10.6 气体动力学基础压力波传播和音速概念可压缩流体一元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渐缩喷管与拉伐管的特点实际喷管的性能10.7 相似原理和模型实验方法流动相似相似准则方程和因次分析法流体力学模型研究方法实验数据处理方法10.8 泵与风机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泵与风机的基本方程泵与风机的特性曲线管路系统特性曲线管路系统中泵与风机的工作点离心式泵或风机的工况调节离心式泵或风机的选择气蚀安装要求十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11.1 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的分类、命名、特点病毒的特点、分类和繁殖过程病毒的去除细菌的形态、细胞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繁殖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的分类、结构和生理功能11.2 微生物生理酶的催化特性影响酶活力的因素营养类型的划分呼吸类型微生物的生长曲线11.3 微生物生态土壤微生物生态空气微生物生态水体微生物生态水体自净过程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11.4 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磷循环11.5 污染物质的生物处理好氧活性污泥好氧生物膜厌氧消化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十二、环境监测与分析12.1 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监测方法的选择监测项目的确定监测点的设置采样与样品保存分析测试误差和监测结果表述质量控制方法12.2 水和废水监测与分析重点污染因子(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磷酸盐、石油类、挥发酚、重金属等)的监测与分析方法原理12.3 大气和废气监测与分析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监测颗粒物的测定固定污染源监测12.4 固体废弃物监测与分析固体废弃物有害特性监测生活垃圾特性分析12.5 噪声监测与测量声源测量和声环境噪声测量十三、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13.1 环境与生态评价环境与环境系统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环境背景值环境目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与生态破环环境质量指数13.2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管理环境影响识别和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与影响评价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和审批原则13.3 环境与生态规划环境规划原则和规划方法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功能区划环境预测内容、预测方法环境规划的制定的程序我国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及八项制度十四、污染防治技术14.1 水污染防治技术水质指标水体与水体自净水环境容量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生物化学处理方法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方法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14.2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气象要素、大气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方法烟气抬升高度与烟囱高度计算燃烧与大气污染颗粒污染物防治方法气态污染物防治方法14.3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固体废弃物产生与管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固体废物预处理技术固体废物生物处理固体废物热处理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14.4 物理污染防治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振动防治技术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十五、职业法规15.1 环境与基本建设相关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15.2 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物控制标准15.3 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勘察设计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分科题量、时间、分数分配说明上午段:高等数学24题流体力学12题普通物理12题计算机应用技术10题普通化学12题电工电子技术12题理论力学13题工程经济10题材料力学15题合计120题,每题1分。

环境影响评价师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师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师复习资料环境影响评价师复习资料环境影响评价师是负责对各类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人员。

他们的工作是评估项目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师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下面将介绍一些复习资料,帮助考生备考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

1.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中,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考生需要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其中的内容和要求。

此外,还需要掌握各地区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标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准确判断和应对各种情况。

2.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影响评价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这包括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地质学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环境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机理,掌握环境污染的种类、来源和治理方法,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内容。

此外,还需要了解环境监测和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以便能够准确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3. 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环境影响评价师在工作中需要与各类工程项目打交道,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各个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此外,还需要了解各类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便能够准确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4. 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经验除了理论知识外,考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可以通过参与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或实习来积累经验。

通过实践,考生可以了解项目实施的具体流程和要求,熟悉各类评价方法和技术,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5. 备考辅导资料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使用一些备考辅导资料来提高复习效果。

这些资料包括考试大纲、历年真题、参考书籍等。

考试大纲可以帮助考生了解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知识考点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知识考点总结)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1.环境:以人为主体,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开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2.环境?环境保护法?,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根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4.环境的根本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5.环境质量:是指环境优劣的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开展适宜度的量化表达。

6.环境容量:对一个地区,一定的环境要素,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强布局结构条件下,为达环境目标值,所允许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7.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8.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对规划和建设工程实施后可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按时间顺序:⑴环境质量评价、⑵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估、⑶环境影响后评估。

按评价对象:规划、区域、建设工程环评。

按评价目的要求:单要素、多要素环评。

按环境要素:大气、水、声、生态和固体废物。

10.环境影响后评价:就是对建设工程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

1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要求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12.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⑴可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及规定应采取的行动,⑵可为建设工程的工程设计提出环保要求和建议,⑶可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对建设工程实施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小结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小结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小结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第一节:基本概念环境问题是指自然变化或是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环境问题基本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以人类社会为外部世界的全体。

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指: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者是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外围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界,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以及野生动植物等,又包括经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街道、水库、园林等。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类社会的效应。

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环境对人的反作用。

环境影响的分类:根据影响的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

根据影响效果分类: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根据影响程度分为:可恢复影响和不可恢复影响、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暂时影响和连续影响、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规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或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根本目的在于鼓励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使人类的活动更具环境相容性。

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的分层体系四层体系:政策、计划、规划和项目。

(P6:图1-1)三层体系:政策、规划及计划、项目战略环境评价(SEA)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PEIA)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1.保证开发活动选址与布局的合理性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4.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进程5.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是法律关于在进行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和开发活动时,应当事先对该活动可能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制定防止或减少环境损坏的措施,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报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后再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各项规定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基础知识培训复习资料_第5章2010年6月12日(1)地表水: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水域,如河流、湖泊、水库等。

(2)水污染源:凡对水环境质量可以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的来源统称为水污染源。

(按产生和进入环境的方式分:点源、非点源;按污染性质分: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热效应)(3)我国常用水环境质量标准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 《地下水质量标准》;3. 《渔业水质标准》;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5. 《生活饮用水源水质标准》;6. 《海水水质标准》。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

➢分类依据: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划分为五类(P130)(5)《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适用范围: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记忆:适用于地下水作为淡水利用的情况,不适用于地下水作为矿物资源利用的情况)➢分类依据: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类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P130)➢监测频率:设立监测点定期监测,每年不得少于二次(丰水期、枯水期)➢评价方法:1. 单项组分评价;2. 综合评价➢单项组分评价的原则:1. 按标准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2. 不同类比的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标准内容:按照污水的去向,分年限规定了69种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

➢适用范围:1. 现有单位水污染的排放管理;2.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4. 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记忆:涉及到达标排放的都适用)➢标准分级:1. (3-2=1)排入GB3838 III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和GB3097 II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一级标准;2. (5-3=2)排入GB3838 IV、V类水域和排入GB3097 III 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二级标准;3. (有管有厂执行三级标准)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三级标准;4. (有管无厂按1和2的规定)排入未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必须根据排水系统出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分别执行1和2的规定;5. (最严要求)GB3838中I、II类水域和III类水域中划定的保护区,GB3097中的一类海域,禁止新建排污口,现有排污口按水体功能要求,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以保证受纳水体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

➢污染物分类于控制方式(不允许稀释后排放):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要求,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标;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放单位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标。

(7)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排放标准的区别1. 水环境质量标准先执行综合性标准,再执行行业标准2. 污水排放标准先执行行业标准,再执行综合性标准(8)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展开见P132)1. 明确环境质量目标;2. 界定污染源强;3. 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4. 优化污染源控制方案;5. 得出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结论(9)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1. 明确工程项目性质;2. 划分评价工作等级;3.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 建设项目水污染源分析;5. 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 提出控制水污染的方案和保护水环境的措施。

(10)确定评价等级判据的原则1. 判据能反映项目所在地的水环境特征(受纳水体的规模和水质要求);2. 判据能体现项目水污染源的排放特征(排放量,污水水质特征);3. 判据容易获取、形式简单。

(11)评价等级划分依据(两类四条,两类与判据依据对应,详细规定见P135)1.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2. 建设项目污水水质复杂程度;3. 受纳水体规模;4. 水环境质量要求(12)评价等级划分原则1. 污水排放量大,水质越复杂,评价等级越高;(从污染源排放特征出发)2. 水域规模小,水质要求严,评价等级越高。

(从水域水环境特征出发)(13)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调查的内容:1. 环境水文条件;2. 水污染源;3. 水环境质量➢调查的方法:(以资料收集为主,现场实测为辅)1. 搜集资料法;2. 现场实测法;3. 遥感遥测法。

➢调查的范围:1. 应包括项目排污可能达标的范围,并考虑评价级别要求,评价等级越高,评价范围越大;2. 拟定调查范围附近有敏感水域时,调查范围应适当扩大至敏感水域边界。

➢调查的时间:(1,2,3对应3,2,1)1. 一级评价——丰、平、枯三期调查,至少平、枯两期;2. 二级评价——平、枯二期调查,至少枯一期;3. 三级评价——枯一期调查;4. 特殊情况,气候异常,水库放水、冰封期、面源污染(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14)水文调查与测量➢调查原则:1. 一般在枯水期进行调查;2. 在能准确求得水文特征值及环境水力学参数的前提下,尽量精简测定的次数和天数;3. 水文特征值满足水文状况分析和水质预测需要即可。

(枯水、精简、满足需要)➢河流水文调查特征参数(7个):河宽、水深、流速、流量、糙率、坡度、弯曲系数(1.3)。

➢调查方法:1. 收集资料法;2. 现场实测法;3. 判读地形图。

(14)水污染源调查——点源➢调查原则:1. 搜集资料为主,实地调查为辅;2. 根据评价等级及其现有污染源与建设项目的关系决定调查繁简。

➢调查内容:1. 排放特征(位置、方向、形式);2. 排放数据(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放速度、变化等);3. 用排水状况(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排水总量等);4. 废水处理状况(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等)(15)水污染源调查——非点源➢调查原则:搜集资料,不实测➢调查内容:1. 概况(堆放位置、面积、形式、遮盖、保洁等);2. 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汇集、漫流、直排、处理后排、单排、共排等);3. 排放数据(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放季节、排放时期等);4. 其他非点污染源(初期雨水污染物等)(16)水环境质量调查➢调查原则:搜集资料为主,实地调查为辅➢调查因子:1. 常规水质因子(pH,DO,COD,BOD,凯氏氮,非离子氨,酚、氰化物、As、Hg、Cr6+、TP、水温);2. 特征水质因子;3. 其他方面因子(水生生物,底质)(17)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评价原则:文字分析与描述辅以数字表达(两种:单项水质参数评价;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评价依据: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 相关法规及当地的环保要求➢评价因子:1. 工程废水排放的主要特征污染物;2. 对纳污水体污染影响危害大的水质因子;3. 国家和地方水质管理要求严格控制的水污染因子。

➢参数确定:1. 极值法;2. 均值法;3. 内梅罗指数法。

(P145计算公式掌握)➢评价方法:单项水质参数评价——将各个污染因子单独进行评价,利用统计得出各自的达标率或超标率、超标倍数、统计代表值等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水体的程度,清晰判断出主要污染因子、主要污染时段和水体的主要污染区域,能较完整的提供监测水域的时空变化。

(P145-P146的计算公式掌握)(18)水体自净➢概念: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没有人工净化措施的情况下,它的浓度随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的特性即称为水体的自净特性。

从机制方面可将水体自净分为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三类,它们往往是同时发生而又相互影响的。

(强调记住)➢物理自净:紊动扩散作用(浓度梯度),移流作用(水流推动),离散作用(流速不均)➢化学自净:氧化还原反应➢生物自净:水中微生物食饵、水中微生物氧化分解(19)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预测原则:1. 对于已确定的评价项目,根据导则及当地环保要求进行水环境预测,并加以考虑叠加性水环境影响;2. 对于季节性河流,根据当地环保部分所定水体功能,结合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特性进行预测;3. 对于预测水域存在敏感区时应简要分析;4. 采用通用易达的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预测范围:与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相同或略小➢预测点位:1. 在预测范围外但有可能受到影响的重要用水点;2. 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点;3. 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点;4. 河流混合过程段(当需要预测该段水质时加密预测点);5. 最大亏氧点(拟预测水中溶解氧时);6. 超标水域(确定超标水域范围)。

【1. 与现状监测点位吻合;2. 所有水质敏感点都要预测】➢预测时期:施工期(满足3个条件:1. 地面水水质要求高,III类以上;2. 可能进入水体的堆积物多或土方量大;3. 施工期长,1年以上)、运营期(正常排放,非正常排放)、服务期满(水土流失、废渣、废矿污染物)➢预测时段:自净能力最小、一般、最大三个时段,对应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特殊情况下如冰封期、面源污染严重的丰水期可视为自净能力最小时段。

一、二级预测自净能力最小、一般两个时段;三级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二级有个特例,评价时间较短时)。

➢预测水质参数筛选:1. 数目既要能说明问题又不能过多;2. 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的数目。

(污染物排序指标ISE计算公式,要求掌握,P151)➢河流简化:1. 河流可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2. 水文特征或水质急剧变化的河段需分段预测;3. 三级评价无视江心洲、浅滩;4. 人工控制河流根据水流情况视为水库或河流,分段预测。

➢污染源简化:1. 排放形式简化(点源,面源);2. 排放规律简化(连续恒定排放,非连续恒定排放)(P153简化规则:分排入河流、湖库、海湾的情况视排放口间距进行合并或分开考虑+当成面源的两种情形)➢充分混合段: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以认为均匀分布,满足此条件的河段称为充分混合段。

使用数学模式:一维模式、零维模式(一般);大、中河流一、二级评价且排污口下游3~5km 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重要的环保目标时,采取二维模式(特殊)。

➢混合过程段:排放口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

(混合过程段计算公式P154)使用数学模式:弗-罗模式(大中河流、B/H≥20简化为矩形河流,预测水质断面至排污口距离x≥3km)➢超标水域:在排放口下游制定一个限定区域,使污染物进行初始稀释,在此区域内可以超过水质标准,这个区域称为超标水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