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芦”的故事

合集下载

糖葫芦和小猫的童话故事

糖葫芦和小猫的童话故事

糖葫芦和小猫的童话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村庄,村子里住着一位老奶奶。

每年的冬天,老奶奶都会在她的
房间里制作美味的糖葫芦,然后把它们挂在门口的树枝上。

有一天,一只小猫经过这个村子,它闻到了糖葫芦的香味。

小猫跟着香味来到
老奶奶的房子前,它看到了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糖葫芦。

小猫非常喜欢糖葫芦,它想要尝尝这种美味的食物。

然而,小猫太矮了,够不
到树上的糖葫芦。

正当小猫失望地准备离开时,它看见了一根掉落在地上的绳子。

小猫聪明地想
到一个办法,它抓住绳子的一端,然后用力往上爬。

终于,小猫够到了树上的糖葫芦。

小猫高兴地把糖葫芦一个个地吃了起来,它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吃完后,感到非常饱并决定在这个村子里待一段时间。

从那天起,小猫和老奶奶成为了朋友。

每天,小猫会陪着老奶奶制作糖葫芦,
并帮助她挂在树上。

村子里的人们非常喜欢这只可爱的小猫,他们经常来到老奶奶的房子前观看小猫和老奶奶的表演。

小猫和老奶奶在一起过着快乐的日子,他们分享着糖葫芦的甜蜜和友谊的温暖。

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勇敢地面对,并相信自己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友谊和互助也是人生中重要的价值。

案例“糖葫芦”的故事

案例“糖葫芦”的故事

案例“糖葫芦”的故事在平时的学习中循序渐进地创设一些挫折训练的机会,逐步增强孩子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成功。

案例:在一次手工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为娃娃摄制“糖葫芦”。

每一位孩子都得到了我的泥工材料专注地搓着、团着,这时有几个孩子偷偷地在一旁讲四个着悄悄话,为鼓励孩子就说:“谁做的又快又好,我就奖励他一个五角星。

”韫娴从一开始就是那么地认真,她小心地从大块泥中分出一小块在泥工板上团,不一会儿韫娴团好了几个“糖葫芦”,现在要将几个“糖葫芦”连接好,串在小棍上,她的小脸露出了笑著,离成功仅是咫尺之遥,韫娴更加小心地拼插着,到了最后一个连接处,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因为用力过猛小刀断了,“糖葫芦”也滚了一地,韫娴顿时皱起了暗暗,再看看,有的“糖葫芦”已被踩坏了,要串好就必须从头再来了,如这样就不可能拿第一了,她再也暗自了,大声的叫了起来:“教师,我的棍子断了,怎么办?”“再拿个鞭子试试吧,别的小朋友能做好的事你也能行的。

”我用同情的目光鼓励她,勇气可韫娴不能了再继续做下去的勇气,她一直哭泣着,任凭我怎样劝他,她的嘴里一直喊:“我不要做了,我要妈妈。

”最后,韫娴拿着我做好“糖葫芦”的安静了下来。

分析:韫陈庚小朋友是小班幼儿,聪明活泼,性格开朗。

在班级中算是一个各方面发展都的孩子,因此在集体面前经常受到教师表彰,孩子们研读更是以她作为学习的高尚,渐渐地韫娴有了一种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做任何事时她总是认为自己是做的最好的,同时在心里埋下了脆弱的种子。

另外,她在家中也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的小宝贝,百般呵护、宠爱有佳,当韫娴有什么要求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她,听惯了赞扬声的韫娴,显得即自尊又脆弱,做任何事时如没有达到市场预期的目的,她就会发脾气,直至在家长的帮助下满意后才应允。

熟不知,顾全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怎能等同于溺爱迁就得小家庭呢?要知道人在生活与工作过程中,漫长的人生之路,无论你怎样设计、安排,失败与挫折总是伴随苦难着你的以内。

幼儿园草莓糖葫芦课程故事

幼儿园草莓糖葫芦课程故事

幼儿园草莓糖葫芦课程故事
1. 嘿,今天幼儿园里可热闹啦!老师说要带我们做草莓糖葫芦呢!小朋友们都兴奋得不行,叽叽喳喳地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这不就是像我们要去进行一场超级有趣的冒险吗?老师把草莓洗得干干净净的,那红彤彤的草莓,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红宝石呀!
2. 然后呀,我们开始串草莓啦,小手都忙个不停。

我串得可认真啦,就像在给自己串一串最最漂亮的项链一样。

旁边的小朋友一边串还一边哼着小曲儿呢,大家都特别开心,这感觉真棒呀!
3. 熬糖浆的时候可神奇啦!那白白的糖慢慢就变成了金黄色,还咕嘟咕嘟地冒泡泡,好像在对我们说:“快来把我变成糖葫芦呀!”这不是跟变魔术一样吗?
4. 接着呢,我们就把串好的草莓放进糖浆里滚一滚,哇哦,瞬间就裹上了一层亮晶晶的外衣。

有个小伙伴说:“这糖葫芦就像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哈哈,太形象啦!
5. 等糖葫芦晾凉的时候,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那小眼神,别提多期待了。

就好像在等着拆开一个超级大惊喜的礼物一样。

6. 终于做好啦,咬一口,甜甜的,脆脆的。

我们都吃得嘴巴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花猫。

你说,这是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呀?
7. 做草莓糖葫芦的过程中,我们互相帮忙,一起分享快乐。

这不就是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嘛!
8. 老师看着我们吃得那么开心,也笑得合不拢嘴。

这一堂课,真的让我们学到了好多呀!
9. 我觉得幼儿园的草莓糖葫芦课程故事真的太精彩啦!让我们体验到了动手的乐趣,还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真希望这样的课程多一些呀!。

冰糖葫芦的故事 幼儿

冰糖葫芦的故事 幼儿

冰糖葫芦的故事幼儿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对“过年”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过年”的美食。

当提到“糖葫芦”时,孩子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一个孩子说:“我吃过草莓糖葫芦,甜甜的,很好吃。

”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我也吃过,是妈妈给我买的。

”还有的孩子说:“我还吃过香蕉糖葫芦。


孩子们的对话中充满了对糖葫芦的喜爱和好奇。

于是,老师开始向孩子们介绍糖葫芦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老师告诉孩子们,糖葫芦是由许多不同的水果串在一起的,外面裹上一层糖衣,看起来非常漂亮。

而且,糖葫芦的寓意是“团圆”,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圆圈,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回家要告诉爸爸妈妈,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吃糖葫芦,因为它是“团圆”的象征。

老师还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关于糖葫芦的故事。

故事中,一个卖糖葫芦的人告诉孩子们,糖葫芦不仅好吃,还有美好的寓意。

他告诉孩子们:“过年的时候,吃一个糖葫芦,就可以得到一年的好运气。


孩子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更加喜欢糖葫芦了。

他们纷纷表示,以后过年一定要吃糖葫芦,还要把好运气带回家。

这个故事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糖葫芦的制作过程和寓意,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对话,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温馨的家庭氛围。

相信在孩子们的心中,糖葫芦已经成为了他们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霜降民间故事糖葫芦的传说

霜降民间故事糖葫芦的传说

霜降民间故事糖葫芦的传说在秋季的时候,随着天气的转凉,人们可以感受到一股寒意逐渐地袭上心头。

而当这股寒意变得更加明显时,我们就迎来了秋季的第十三个节气——霜降。

霜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阳历公历的十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它标志着秋季即将过去,冬季的脚步渐渐靠近。

据说,在霜降这一天发生的民间故事中,糖葫芦的传说是一个颇受欢迎的故事。

糖葫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小吃,它由酸甜可口的葡萄串沾满了糖浆而制成。

它的外观多呈椭圆形,看起来鲜艳诱人。

糖葫芦的制作历史悠久,有着不少的传说与故事。

相传在古代的一个寒冷的霜降节气的冬天,有一个叫李大嘴的赶车人在雪地里苦苦等待买卖。

寒风凛冽,李大嘴的手冻得通红。

正当他快要放弃等待的时候,他忽然听到了一个声音。

“哎呀,我太冷了,能不能用你的口袋暖暖手呢?”一个微弱的声音从李大嘴身边传来。

李大嘴抬头一看,发现自己的面前站着一个瘦弱的老人,老人的身体被寒风冻得瑟瑟发抖。

李大嘴心生怜悯,二话不说,立即将自己的手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老人顿时感受到了温暖,他泪流满面地朝李大嘴感激地致谢。

老人告诉李大嘴,他是个仙人,为了测试人间的温暖,特地降临到人间。

李大嘴的善良和乐于助人让老人十分感动,于是老人决定赐给李大嘴一种独特的酿葡萄的方法,并传授给他一个制作葡萄糖葫芦的秘方。

通过老人的指导,李大嘴学会了酿葡萄,并将这个方法传授给了周围的人们。

从此以后,每逢霜降节气过后的冬天,李大嘴和他的村民们便用这种方法制作出酸甜可口的糖葫芦,分发给过往的行人。

听闻李大嘴和他的村民们制作的糖葫芦色香味俱佳,很快便引起了其他乡民的兴趣。

很多人纷纷学习并改进了这种方法,将糖葫芦的制作技艺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了一种民间传统小吃。

如今,在冬天的街头巷尾,人们仍然可以看到糖葫芦摊位的身影。

不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大家都对这种美味的小吃爱不释手。

有人说,吃糖葫芦可以祛寒暖身,据说还能驱邪保平安。

每年的霜降节气过后的冬天,人们从糖葫芦中品味着李大嘴的善良和他与仙人的那次邂逅,也品味着民间传统的美好与情感。

冰糖葫芦的传说故事

冰糖葫芦的传说故事

冰糖葫芦的传说故事冰糖葫芦,酸甜适口,老少皆宜,它不仅好吃,而且还十分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只只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煞是诱人。

早些年在北京春节的庙会上,还时常看到串得长长的糖葫芦,最顶上贴着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来个山楂果,被红红的果实压弯了的竹签子,拿在手中一颤一颤的,更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提起冰糖葫芦的来历,还得说说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宋光宗,名赵惇(公元1147——1200年),是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儿子。

公元11对年,孝宗立他为皇太子,任临安府尹。

公元1187年10月受孝宗内禅而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绍熙”。

赵惇长期生活于深宫,不达世务。

即位时,他43岁,却已满头白发了。

臣下献上何首乌,说服后能使头发转黑,但他不肯服用,说:“我头发已白,可叫天下人知道我是老成的。

”即位后,他为李皇后所左右,罢免周必大、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起用留正为宰相,朝政为主和派所操纵。

赵惇和大上皇孝宗的关系长期不和,孝宗死后,他不去服丧,致使丧礼无法进行,满朝大为骚动。

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和知阁门事韩化胄上奏,建议太皇太后下诏令赵惇退位,传位于其子赵扩,由赵扩主持孝宗丧礼。

太皇太后同意赵惇禅位,称太上皇,闲居寿康宫。

他每回忆在位时的事情,总要自言自语地咒骂,有时还会痛哭。

公元1200年春,皇帝赵扩从郊外祭礼回来,鼓乐之声传入深宫。

赵惇问是什么事,左右回答说是街上百姓在奏乐游戏。

赵悼大怒道:“你们这些奴才也如此欺骗我!”一拳击去,因收制不住而跌倒在地,从此不起,8月辛卯日,病死于;阳安寿康宫。

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那是绍熙年间,赵惇最宠爱的黄贵妃有病了。

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

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

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

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

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

关于糖葫芦的来历的小故事

关于糖葫芦的来历的小故事

糖葫芦最早出现在南宋。

相传光宗皇帝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她面黄肌瘦,食欲不振。

御医们都束手无策。

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

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

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

”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结果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

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

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糖葫芦的故事

糖葫芦的故事

糖葫芦的故事
小刺猬与小松鼠、小白兔一起在草地上玩,他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好开心呀!一会儿,他们又在草地上玩翻跟斗,小刺猬倒竖蜻蜓,竖了好长时间,小松鼠、小白兔齐声叫好。

小刺猬翻过身来,碰了小松鼠一下,小松鼠叫起来:“哇,好痛呀!”小松鼠被小刺猬刺得哭了起来。

小白兔赶紧走过来,碰到了小刺猬,也被他身上的刺扎痛了,哭了起来。

他俩边哭边说:“小刺猬真坏,用刺扎我们,不和你玩了。

小刺猬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要扎你们的呀!”小松鼠和小白兔不理睬小刺猬。

小刺猬难过极了,赶紧往家里跑去。

一会儿,他又回来了,欢欢喜喜地对小伙伴们说:“我背来了糖葫芦,向你们赔礼道歉啦!”小松鼠、小白兔看到小刺猬的刺上扎满了糖葫芦,抹干了眼泪,伸手摘下糖葫芦,你一颗我一颗地吃了起来。


白兔说:“小刺猬真的不是故意刺我们,可别怪他啦!”
小松鼠说:“对,我们一起玩吧?”小刺猬说:“吃完糖葫芦再玩!”糖葫芦真好吃呀,小松鼠从小刺猬背上摘下一颗最大的糖葫芦,塞到小刺猬嘴巴里,小刺猬说:“真甜!”他们一会儿就把糖葫芦吃光了。

三个小伙伴又在一起玩了,欢声笑语在空中荡漾......
------------
其实小刺猬身上的刺是受生存环境影响,慢慢进化而成的。

刺猬身上的刺不仅可收集果子,而且还是一种极好的防卫武器。

当它受到别的动物侵袭时,它就会形成一个全副武装的刺球,使来犯者扫兴而去。

小朋友们,你们都记住了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葫芦”的故事
案例:在一次手工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为娃娃制作“糖葫芦”。

每一位孩子都得到了我发给的泥工材料专注地搓着、团着,这时有几个孩子偷偷地在一旁讲着悄悄话,为鼓励孩子就说:“谁做的又快又好,我就奖励他一个五角星。

”韫娴从一开始就是那么地认真,她小心地从大块泥中分出一小块在泥工板上团,不一会儿韫娴团好了几个“糖葫芦”,现在要将几个“糖葫芦”连接好,串在小棍上,她的小脸露出了微笑,离成功仅是一步之遥,韫娴更加小心地拼插着,到了最后一个连接处,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因为用力过猛棍子断了,“糖葫芦”也滚了一地,韫娴顿时皱起了眉头,再看看,有的“糖葫芦”已被踩坏了,要串好就必须从头再来了,如这样就不可能拿第一了,她再也按捺不住了,大声的叫了起来:“教师,我的棍子断了,怎么办?”“再拿个棍子试试吧,别的小朋友能做好的事你也能行的。

”我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她,可韫娴没有了再继续做下去的勇气,她一直哭泣着,任凭我怎样劝他,她的嘴里一直喊:“我不要做了,我要妈妈。

”最后,韫娴拿着我做好“糖葫芦”的安静了下来。

分析:韫娴小朋友是小班幼儿,聪明活泼,性格开朗。

在班级中算是一个各方面发展都较好的孩子,因此在集体面前经常受到教师表扬,孩子们更是以她作为学习的榜样,渐
渐地韫娴有了一种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做任何事时她总是认为自己是做的最好的,同时在心里埋下了脆弱的种子。

另外,她在家中也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的小宝贝,百般呵护、宠爱有佳,当韫娴有什么要求时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她,听惯了赞扬声的韫娴,变得即自尊又脆弱,做任何事时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她就会发脾气,直至在家长的帮助下满意后才罢休。

熟不知,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怎能等同于溺爱迁就得小家庭呢?要知道人在生活与工作过程中,漫长的人生之路,无论你怎样设计、安排,失败与挫折总是伴随着你的左右。

在上次手工活动中,韫娴的作品被教师贴在了教室的墙壁上,所以,同样制作“糖葫芦”的这次手工活动中,韫娴得到赞扬的愿望更加强烈了,然而,事与愿违。

因此此次活动成了韫娴日积月累无法面对挫折心态的导火线,同时也给我敲响了警钟,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我觉得可以采取的教育策略是:
一、耐心教育、冷静引导。

《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当孩子哭泣时,一定要保持耐心,既不能责骂、训斥,也不能妥协、顺从,最好的方法就是冷处理。

教师可以暂时不予理睬,冷眼旁观,让孩子尽情地宣泄心中的不快,待她发现哭并不能解决问题时,哭
声渐渐地停止时,这时就应抓住事机,引导她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她体会到只有自己不断努力去做才能达到最终的成功的道理。

二、榜样熏陶、激发动力。

可以利用琅琅上口的儿歌、声情并茂的故事、向孩子介绍张海迪、海伦·凯勒以及保尔的故事
,他们用那种不屈的精神和坚苦卓绝的意志,克服无数多常人无法理解的困难,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成功者。

让她意识到自己所碰到的困难微乎其微,只要有信心就不怕任何的困难。

三、家园配合、步调一致。

家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如《纲要》所说“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我想利用家访等形式与孩子的家长交流孩子所存在地问题,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如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当认为孩子确实是需要的,那么就要给孩子提出,要想得到这个东西,就必须要自己付出。

让孩子知道只有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东西,才会最珍惜。

四、挫折训练、保持愉快。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孩子拥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除了给予孩子的爱以
外,还应该有适当的惩罚手段,不能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惯(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挫折训练),注意锻炼孩子经受考验、经历失败、总结教训、克服困难的能力。

在家园配合的前提下,还要鼓励孩子学习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

可以经常交给她一些完成有一定困难的任务,给予她充分的信任,即使做坏了或者造成一定损失,我们都应该鼓励她,积极帮助她找出问题所在,再重新开始。

告诉孩子:你一定能成!教师家长的信任,孩子的自信,就一定能够完成教师家长交给的任务。

在坚持不懈地适当地挫折训练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讲出每天,每件事的感受,对于积极的情感给予赞扬,对于消极的东西给予疏导。

保持终日的好心情有助于孩子迎接不同的挑战。

案例反思:案例所呈现出的现象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比比皆是,教师常认为这是孩子独有的天真,可爱,不以为然,有的教师姑且迁就顺其发展,而有的教师则态度生硬严厉批评,未曾从孩子的角度感受思考,可想而知多少幼小的心灵被摧残。

案例中,我显然做到了第一步,去关注了这个孩子,只有接近和融入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的声音,才能触摸孩子的心灵。

但是我如能早些察觉如韫娴这样的孩子,主动同她进行心灵的碰撞,也许这时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我们未能预料的,在孩子眼里认为教师是他们到底成功彼岸的扶梯。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使我们认识到与成年人完全
不同的心理生活内容。

”我们看到孩子眼里的那个童话世界了吗?也许,不管是游戏还是教学,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种种表现,我们所做的不都是为了孩子吗?倾听孩子的声音才会发现孩子问题;倾听孩子的声音才会更理解孩子的心理。

因此,教师应将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地位置上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使孩子人生起始的每一步都与我们紧紧相连,走得那么美好。

通过案例不难看出韫娴所表现的情绪有着它的必然性,“教师反复劝说无济于事”
教师的妥协也反应了教师在平时忽视了对孩子如何面对挫的教育,以及折挫练习的缺乏毅然显露出来了。

日本人曾说:“非常羡慕中国的孩子,他们享受了世界上最好的待遇。

”可这种“最好的待遇”的结果是:孩子的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和适应能力太差,跌倒了就无法爬起来。

其实一个人的意志力坚强与否,承受挫折的能力强与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影响。

我们希望孩子摔跤时不哭,更希望他在生活的考验面前微笑。

如果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帮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他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打击到来时独自承受。

所以,作为教师应克制“想帮他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个了解挫折的机会。

在平时的游戏学习中循序渐进地创设一些挫折训练的机会,逐渐增强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成功。

《“糖葫芦”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