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和转喻的区别分析

合集下载

浅议转喻和隐喻的区别和联系

浅议转喻和隐喻的区别和联系

物 ,单独表达 这一事物 时 ,就成为 隐喻 。例 如 , “ 轿车 甲虫般地前行 这个 隐喻就假定 ,我们 不知道轿 车怎么 经验 .都是无意 识的结果 。但 是它们之 间也是很好 区分 的 ,转喻 同一域 的映射 ,主要 侧重于 事物 的代替 关系 。 运 动 ,但我们 的确知道 甲虫匆匆穿过 地面 的行进 模样 。 而 隐喻主要是两 个平行域 的映射 ,侧 重于事物 的描 述 。 这 个隐喻就是 借助于此二 者之 间的相似点 ,把 甲虫 的特 征变换成 了轿 车的特征 。隐喻是 由始发域来认识 目标域 , 只有进一步 了解 了二者 的区别和联 系 ,才能更好 地将其 但 始发域和 目标 域属于不 同的概念域 ,如 :S h e i s a t i g e r . 分别 运用 到语 言中。 根 据生活 经验 ,我们 知道 t i g e r( 老虎 )具有 凶猛 、富有 文献综述 野性 等特 点 , 由此来认知 s h e 具有老虎这样 的性格 , “ t i g e r ” [ 1 ] Ba r c e l o n a , A. ( e d s O . Me t a p h o r a n d Me t o n y my ( 老虎)始发 域属 于 a n i ma l ( 动物 )范畴 ,目标域 “ s h e ” a t t h e Cr o s s r o a d s — ACo g n i t i v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 C] . ( 女人 )属于 ma r l( 人 )这 一范畴 ,这 两个范 畴之 间是
隐喻是 区别于转喻 的另一种语用表 达方式 ,又称 暗 接触或邻近关 系。
五 结语
转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说过的部分可以代表整体 , 反过来整体也可以代表部分,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之相关概念剖析转喻(Metonymy)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

转喻是认知的一个基本特征,人们利用某事物熟知的或容易感知的方面来代替该事物整体或其他方面。

一般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不是无限的认知数据库,对事物认识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事物用一个准确的术语或专有的解释去描述,而是通过大脑的创造性,把自己已有的认识与面临的新的认识对象结合起来,加以对照,找出公共的特性,用旧有的思想去解释、认识眼前的新事物,这种用一事物去指称另一相关的事物就叫做转喻.凸显原则: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凸显原则,而转喻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这一凸显原则。

一个事物、一件事情往往都是复杂的,具有很多属性,而人在认识的过程中最容易被该物最突出的、明显的、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留下深刻印象的属性所吸引,即凸显性。

立足于这一突出的特性,我们就会以其为参照点,在该领域内(或同一认知模式里)激发另一成分。

同时也可以说,,转喻是一个思维过程和投射过程,是一种描述事物的修辞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思维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只是这一过程是前一事物对照引出后一事物,从原有的经验结构、认知思维到语言表达的结果。

关联原则:转喻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其实质上是一种联想认知,遵循关联原则,也就是要理解转喻就必须依靠语用推理。

例如:He is fond of the bottle。

他喜欢喝酒。

用bottle装酒的瓶子,表示wine酒,二者之间有相关联性,用容器代表了所装的物体。

这种例子是相当多的,如:head头代指动物的数量,刀剑代指战争等等。

这种关联性往往能帮助我们表述认识的更多的事物,但人的认识又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就会有从A→B→C的关联渐递过程。

隐喻和转喻的区分_研究现状和分歧_张辉

隐喻和转喻的区分_研究现状和分歧_张辉

2009年2月第25卷第1期外国语文Fo 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 eb.,2009V o.l25N o.1隐喻和转喻的区分:研究现状和分歧张辉杨波(南京国际关系学院5外语研究6编辑部,江苏南京210039)提要:转喻研究似乎一直处于隐喻的阴影中,居次要地位。

从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及一般特征入手,以动词短语、熟语、通感形容词等为例,从二者的功能、产生的基础、映现发生的范围、映现的方向、形式差异、映现与突显、推理的假设性和判定的主观性等方面探讨区分二者的若干标准以及存在的分歧和问题,并强调转喻在人类认知模式中的基础性地位,并揭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基本的认识模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区分。

关键词:隐喻;转喻;区分标准;熟语;映现中图分类号:H31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9)01-0081-08D isti ncti on Bet w een M etaphor and M etony m y:Status quo and D isagree m entsZ H AN G H ui YAN G BoAbstrac t:It seem s t hat m etonymy has al ways been i n t he shadow o f me taphor and cons i de red seconda ry t o the latte r.Be-g i nni ng w it h t he ir defi n iti ons and genera l attri butes,and on the basi s o f ana l yses of verb-phrases,i d i om s,synaest hetic ad-jecti ves,etc.,th i s paper discusses t he ir d i sti ngu i sh i ng crite ria,the d i sag ree m ents and proble m s t hereof through the i r func-ti ons,founda ti ons,m app i ng categor i es and d irec tions,forma l d ifferences,m appi ng and high ligh ti ng,re ferenc i ng hypo the t-i ca l ness,and sub jecti v ity of i dentificati on.The a i m o f this paper is to e mphas i ze t he fundam enta l sta t us o fm etonymy and to furt her exp l o re t he nature o f and d isti nction bet ween m etaphor and m etonymy as t w o bas i c cogn iti ve m ode l s.K ey word s:m etapho r;m e t ony m y;d i sti ngu ishi ng cr iter i a;i dio m;m app i ng引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往往是厚此薄彼。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 Ruiz de Mendoza(2000)也分析了从隐喻 到转喻的连续体,区分了两类隐喻:隐喻 是否为认知域提供结构;也区分了两类转 喻:源域是靶域的一个次域(source-intarget)以及靶域是源域的一个次域 (target-in-source)。
• 他提出从隐喻到转喻的连续体:多重对应 隐喻→单一对应隐喻→述谓用法的转喻→ 指称转喻。
• 在通感形容词例子中,判定不同感官域是否为独立的 域涉及认知域的层次性问题。在具体的层次上,他们 相互独立,映射发生在域间;但在总的感官体验的层 次上,不同的感官都是其次域,故映射发生在域内。
3. 关于其区分标准的再思考
• Haser(2005:30)的观点值得借鉴:借助母域或其它 类似概念作为区分隐喻和转喻的标准是存在问题的。
1.隐喻和转喻的基本关系和连续体
e.g. “UP”和“MORE”的概念可以说明“字面义-转喻-隐 喻连续体”的四个阶段:
UP 分离
MORE
UP︱MORE
隐喻 MORE IS UP 完全隐喻 UP FOR MORE
合并
UP+MORE
UP
部分隐喻 UP FOR UP+MORE 字面义
1.隐喻和转喻的基本关系和连续体
E.g. loud music/ loud color (吵人的音乐/花哨的颜色) Taylor(1995:139)认为该例子中听觉域的属性被映射到了视觉域,
这显然是隐喻。 Barcelona(2000a)作了更深入的分析,指出隐喻映射发生在具体的
听觉域“deviant sounds” 和具体的视觉域“deviant colors”之 间。色彩认知域有内在的标准,人们从不同的维度来识解色彩, 有时会看到一些打破标准的色彩。 “deviant sounds” 被理解为 “attention-getting deviant sounds”; “deviant colors”被理解 为“attention-getting deviant colors”。

隐喻转喻-专业文档!

隐喻转喻-专业文档!

隐喻转喻摘要:本文以隐喻和转喻作为研究重点,从横组合与纵聚合的区别切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同与不同。

并把这两组对照落实到文学文本的欣赏和作家的研究上。

隐喻;转喻;横组合;纵聚合;文学一.隐喻和转喻1.隐喻:隐喻是什么?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

亚里士多德作为隐喻研究的先驱,认为人类语言中布满了隐喻,它是一种以非凡方式用在非凡场合的非凡语义偏离现象,起装饰或是调味品的作用。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古希腊一直持续到现在,学界至今对隐喻还没有一致定论。

修辞学家说,隐喻是辞格,是修饰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认为,隐喻是范畴错位;哲学家说,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是隐喻性的,;认知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对隐喻定义的界定非常复杂,涉及到隐喻本质的方方面面,但也因此隐喻有了非凡的吸引力。

隐喻研究是当今语言学界的热点。

隐喻是我们熟悉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有四个特点:新奇性、一致性、不对称性和具体性。

现代隐喻理论把隐喻被定义为不同高级经验领域里两个概念的映射(Lakoff&Turner1989)。

即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靶域,或者说靶域的概念可以通过源域来理解。

从源域到靶域的结构映射在三个不同概念层次上进行:本体映射,结构映射,逻辑知识映射。

(1)a.Weareatacrossroadsinourlife.b.You’reoffthetrackc.Thereisnowaybackd.Ourrelationshipisadead-endstreete.Wemayhavetogoourseparateways.f.Shegaveherlifeanewdirection.(转引自Feyaerts2000)本组的六个句子构成了“lifeisajourney”这样一个概念隐喻,旅行的过程与生活的不同方面相映射,将life变成一条road(从生命开始到结束,也就是从上路到旅程结束)。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隐喻转喻的对比分析

隐喻转喻的对比分析

【 关键词 】 隐喻 、 、 比 转喻 对
的, 我们是 以隐喻和转喻来理解和体验世界的。
1 隐喻 转喻 的相 同 点 、


隐喻简 述
L kf和 Jh sn对 隐喻的定 义是“ ao o no 从一个认 知域投射到 另一个认知域” 。这个投射 的过程 以事 物问相 似性 的联 想为 心理基础。人们总是遵循 “ 近取诸 身 , 远取 诸物 ” 的原则 来表 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 } 1 。所 以, 隐喻可 以说是 利 用一 种具 体 的、 人们熟知 的概念 , 去表达 另一 种新 的、 象 的概 念。例 抽 如, 空间对 于人们来说是 具体可感 的 , 而时 间则是抽 象 的、 不 易感知 的, 于是 , 借空 间 的语言 表达 形式 来 描述 时 间 , , 便 如 “ 时间很短 ” “ 、上个月” 。总之 , 隐喻 是两个 不 同认 知域 之间 的投射 , 是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 目标域 , 而达 到重新认 识 目 从 标 域 特 征 的 目的 。
隐喻 转 喻 的对 比分 析
104 哈 尔滨理工大 学外 国语 学院 500 邹春玲 宋 洋
【 摘
要 】 统的隐喻 学研 究把 隐喻 当作一种修辞手段 , 传 然而现代 隐喻 学研 究更把 它看作一种认 知现 象。隐喻和转喻经成为
我们认识周 围世界所必不可少的工具 。隐喻与转喻 的区别使得语 言学研 究者更强调 的是 两者之 间的区别而不是 相互联 系, 本文 试 图通过一 系列的理论框架来探 索隐喻 与转喻 的 内在 关系, 旨在更好的探寻语言 内部的关 系
范畴的语义延伸。由于两个事物在特征 、 属性等方 面存在着某 个或某一些相 似之处 , 人们便会 由某一 事物联 想 到另一事

论隐喻和转喻的语用差异

论隐喻和转喻的语用差异

论隐喻和转喻的语用差异黄 欣【摘 要】转喻和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常见的两种认知方式。

两者联系紧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的研究已经触及到隐喻,但对转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没有孤立研究转喻,而是将隐喻和转喻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有利于加深对这两种认知机制的辨析,同时有利于增强对认知方式的理解。

【关键词】转喻 隐喻 认知机制一、隐喻和转喻的定义隐喻和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手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文献,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Poetica)里就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并未深入研究下去。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后,学术界才将目光投向隐喻和转喻,将其视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但隐喻和转喻被作为一种概念现象,是由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中提出的。

转喻被认为主要用于间接指称,例如:新闻中常用the White house 借代American government,从指代关系上来说,转喻所表示的是一个实体与另一实体之间的“代表”关系。

Lakoff(1987)后来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理面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ICM是表征交际者概念及语义知识的认知结构,ICM可分为4种类型:意象图式、命题模型、隐喻模型及转喻模型。

其中转喻模型是产生类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的基础。

例如,在英语中常用hand,face,head,leg等身体部位来指代person,这就是典型的转喻,以部分指代整体。

Lakoff把隐喻看成是发生在两个不同认知域(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则是发生在同一概念域内部的突显。

传统修辞学把转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而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转喻看成是概念层面上的“邻近”。

转喻常被看作是一种替代现象。

Croft也持类似观点,Croft利用域凸显来阐释概念转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A)The pretty face just went out. 那个漂亮脸蛋儿刚刚出去。 (1B)The pretty doll just went out. 那个漂亮女子刚刚出去。 (2A)Gina is divine voice. 吉娜是个好嗓子。 (2B)Gina is a nightingale. 吉娜的声音像夜莺一样动听。
2.隐喻和转喻区分上存在的分歧
一般标准: (1)从功能上讲,隐喻通常用于描写,而转喻通常用 于指称; (2)就映射成为可能的基础而言,隐喻是基于相似性, 而转喻是基于邻近性; (3)就映射发生的范围而言,隐喻的源域和靶域分别 属于不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域(母域),而转喻的源 域和靶域属于同一认知域; (4)就映射的方向而言,通常,隐喻映射往往是单向 的,而转喻映射则是可逆的。
3. 关于其区分标准的再思考
• 根据标准二,隐喻基于相似性,转喻基于邻近性。 • 在上述关于通感形容词的例子中,隐喻解释是 “像…感官特征那样的…感官特征”;当把它看作 转喻或二者相互作用时,则是以因-果关系、具体-抽 象关系等来解释源域和靶域的关系。 • 在基本隐喻类例子中,相似性不明显,但源域和靶 域间的因果关系过其他密切联系,即邻近性却很明 显。可见,这一标准也存在问题。
2.隐喻和转喻区分上存在的分歧
• 因此,Barcelona认为这样的隐喻含有转喻理据, 对于“loud color”的转喻理据,其解释如下:
从特定的角度(感觉产生的效果)来对一个特定的经验域进行范 畴化很明显是一个转喻性的过程。在该例子中,一个隐含的基本转 喻将色彩和声音按照它们产生的效果进行范畴化,或者说是向特定 的感官刺激( “deviant sounds”和“deviant colors” )构成的整 体认知域投射该认知域所包括的次认知域(刺激产生的具体效果 “attraction of involuntary attention”)
• 涉及两个不同的范畴或认知域,更确切的说,源域 和靶域所在的更高级的范畴是不同的。 • 隐喻包含认知域之间的映射。 • 映射的基础是该特征为源域和靶域所共享,即它们 具有相似性。(束定芳,2004) • 映射一般由源域向靶域进行,具有单向性。
转喻的基本特征
转喻 • 概念转喻的认知研究始于Lakoff和Johnson(1980).他 们指出,概念转喻来源于两个具体事物之间的经验关系 (如PART FOR WHOLE),或来源于一具体事物与某 隐喻概念化的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如THE PLACE FOR THE EVENT)。 • Croft(1993)用认知域矩阵(domain matrix) 来定义转 喻,即:转喻涉及一个认知域矩阵中的一个主要认知域 (primary domain)和一个次要认知域(secondary domain), 而转喻的功能就是使字面义中的次要认知域变 成主要认知域。
3. 关于其区分标准的再思考
• 根据标准一,隐喻通常用于描写,而转喻通常用于 指称。李国南(2001:163)指出,隐喻在于“喻”, 转喻在于“代”,前者描述,后者指称。然而通过 前面的实例分析得知,很多情况下,它会既是隐喻 又是转喻,并且二者可能相互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所以,功能标准不能成为区分标准。
实例分析 下面两例表明隐喻和转喻既可用于指称,如(1),又可 用于述谓,如(2),其中A是转喻,B是隐喻:
隐喻 • 其最早的定义于Aristotle(1932,Fyfe译)的 《诗学》: 隐喻是一个新奇的应用,要么从属(genus) 到种(species)的应用,要么是从种到属的 应用,或者是通过类比从 一个种到另一个种 或其他的应用。
隐喻的基本特征
• 语义冲突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隐喻的突出 特点之一。(束定芳,2002)
转喻的基本特征
• 邻近性是转喻产生的基础,也是转喻的重要特征。 Panther和Thornburg(2003:283)概括如下五点: • 域内映射; • 以实体间的偶然性(contingent)关系为基础; • 源域和靶域间的连接在原则上讲是可取消的; • 凸显靶概念,但源概念总的来说是可及的; • 源概念可能与靶概念完全分离,发展成后转喻。(后转 喻:是指由于源概念可能在语言常规化过程中消失或变 得隐含,因而人们已经不能识别转喻,而只认识靶概 念。)
隐喻中的转喻
• 从图中的A域到B域, 是典型的隐喻行为, 我们用箭头 表征, 然而如果没有其中的X和X‘ 参与, 这种隐喻行为 就可能以失败告终, 因为隐喻中的源域A不可能全部整 体映射到目标域B, 只能是其中的某个局部的选择性映 射, 以突显某个认知概念, 最终达到有效交际目的, 而 这个部分X和X’ 正是转喻所依存的。 • 否则, 就不是隐喻行为, 而是复制或模仿。(刘国辉: 2009)
Ⅱ.转喻 Metonymy
Ding Wenjuan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分 • 1.隐喻和转喻的基本特征 • 2.隐喻和转喻区分上存在的分歧 • 3. 关于其区分标准的再思考 二、联系 • 1.隐喻和转喻的基本关系和连续体 • 2.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模式 三、总结
1.隐喻和转喻的基本特征
2.隐喻和转喻区分上存在的分歧
• 但是,我们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上述的区分 标准是绝对的嘛?是否还有其它的区分标准? 是否必须考虑每一条区分标准?隐喻和转喻可 否共存在同一表达之中?
实例分析:通感形容词 一般认为通感形容词都是隐喻性的。
E.g. loud music/ loud color (吵人的音乐/花哨的颜色) Taylor(1995:139)认为该例子中听觉域的属性被映射到了视觉域, 这显然是隐喻。 Barcelona(2000a)作了更深入的分析,指出隐喻映射发生在具体的 听觉域“deviant sounds” 和具体的视觉域“deviant colors”之 间。色彩认知域有内在的标准,人们从不同的维度来识解色彩, 有时会看到一些打破标准的色彩。 “deviant sounds” 被理解为 “attention-getting deviant sounds”; “deviant colors”被理解 为“attention-getting deviant colo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