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泄露事核辐射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日本核泄露的危害与核辐射的预防

日本核泄露的危害与核辐射的预防

日本核泄露的危害与核辐射的预防核泄露是指核设施发生事故或故障,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到环境中的现象。

核泄露对人类和环境都带来严重的危害,其中包括核辐射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日本核泄露的危害以及核辐射的预防措施。

一、日本核泄露的危害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过两次核爆炸的国家,分别是1945年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

此外,日本还经历了2011年福岛核事故,这次事故导致了大量的核泄露,给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1. 对人类的危害核泄露会释放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碘、放射性锶和放射性铯等。

这些放射性物质会进入人体,对人体组织和细胞产生直接的辐射作用。

长时间接触高剂量的核辐射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肺癌等。

此外,核辐射还会对生殖系统和遗传物质产生影响,增加遗传疾病的风险。

2. 对环境的危害核泄露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

放射性物质进入土壤、水体和空气中,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放射性物质会被植物吸收,进而进入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此外,核泄露还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导致长期的环境问题。

二、核辐射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核泄露带来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核辐射预防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核辐射预防方法:1. 加强核设施的安全管理核设施的安全管理是防止核泄露的关键。

核设施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和管理体系,确保设施的安全运行。

同时,应定期进行设施的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问题。

2. 提高核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标准核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标准应该符合最新的科学技术要求,确保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应该加强对核设施的监督和审查,确保设施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3. 加强核设施的应急准备核设施应该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事故的应对措施、人员疏散和救援等。

同时,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

4. 加强核辐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核辐射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及时监测和预警核泄露事件。

日本核辐射影响

日本核辐射影响

日本核辐射影响
日本核事故对辐射影响的主要方面包括以下几点:
1. 环境:核辐射导致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散布到环境当中,包括土壤、水源和空气中。

这会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源也威胁到附近居民的健康。

2. 健康:辐射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

辐射可以引起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导致遗传突变、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

长时间的低剂量辐射可能导致慢性病和长期的健康影响,如白血病、甲状腺癌等。

3. 精神健康:核事故对个人和社区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长期的担忧和不确定性会增加压力,引起抑郁、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

4. 经济:核事故造成的辐射泄漏可能导致一片地区的经济凋敝。

农业、渔业和旅游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被污染的产品和景点会失去市场,这对当地经济和居民的生计造成了重大打击。

总体而言,日本核事故对辐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虽然一些具体影响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控制,但其他影响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并对环境、健康和经济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因此,核能问题需要严格的监管和安全措施来最大程度地减少这种影响。

日本 核辐射 地区

日本 核辐射 地区

日本核辐射地区
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日本建立了核辐射地区的评估和划分标准,将辐射水平较高的地区划定为核辐射地区。

根据日本政府的划定,福岛核事故导致的核辐射地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区域:
1. 封锁区:离核电站较近的区域,处于核辐射风险最高的地带,居民被迫撤离,并严禁进入。

2. 居住困难地区:辐射水平较高,但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宜居状态的区域,居民被建议暂时不要居住,并限制进入。

3. 疏散指示解除準備区域:辐射水平较高,但在较长时间内有望恢复宜居状态的区域,居民被建议暂时不要居住,并限制进入。

4. 常时疏散地区:辐射水平略高于基准值,但在短时间内无需撤离的区域,居民可以居住,但应注意辐射防护。

5. 特定监测区域:辐射水平略高于基准值,但未达到疏散或居住限制的程度,居民可以正常居住,但应定期接受辐射检测。

以上划分标准和地区划分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日本政府也在积极进行辐射治理和恢复工作,以确保核辐射地区的安全和可居住性。

日本核污染元素

日本核污染元素

日本核污染元素
日本核污染元素指的是在福岛核事故中释放出来的放射性元素。

福岛核事故于2011年发生,由于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
发生严重泄漏,释放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

福岛核事故主要释放出来的核污染元素包括铯、碘、锶等。

这些元素通过空气、水和土壤传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铯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核污染元素,具有长半衰期和长时间的持久性,对人体的肌肉组织特别敏感。

碘含有放射性碘-131,可
被人体吸收并引起甲状腺疾病。

锶也是一个重要的核污染元素,容易被人体吸收并积聚在骨骼中,可能导致骨骼疾病和癌症。

为了减少核污染元素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紧急措施,包括限制土壤、食物和水源的使用,清理受污染的区域,并对受辐射的人群进行监测和健康管理。

此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放射性废料处理和核电站的安全加固工作。

然而,福岛核事故对日本和全球的影响仍在持续。

虽然很多地区已经恢复了正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但仍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

同时,核污染元素的长期影响和潜在风险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监测和研究。

正确认识核辐射

正确认识核辐射

正确认识核辐射最近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和多座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给日本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特别是核污染问题已引起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核恐慌,我国也有不少人对此心存敬畏,谈核色变。

对此,我们应该客观、正确的看待核污染、科学理解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等。

目前,日本核电站造成的核污染是指因为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所致,主要导致局部环境的污染。

空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内容,指空气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气溶胶(一种微小颗粒、尘埃),它可以随风漂移污染他地。

据气象部门报道,近期日本核泄漏区大部时间段内近地面为偏北风,高空大气主要以偏西气流为主。

受其影响,核泄漏污染物在大气中主要向日本以东北太平洋区域扩散,不会对我国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具有完善的核污染监测系统,据国家核安全局报道,截至今日我国辐射环境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核泄漏事件影响。

这次核污染至空气中可以测得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放射性碘-131和铯-137,它们是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在核裂变中产生。

这两种放射性核素如果进入人体,在剂量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前者影响甲状腺功能,后者影响造血功能及神经系统。

由于碘有挥发性,故空气污染主要是碘-131。

有报道,日本灾区在一定范围内发放碘片,这是预防放射性碘-131污染的一种措施。

目的是用稳定的碘(碘片)封闭甲状腺组织,减少放射性碘进入。

这好比一个小房间只能容纳10人,进了10人后占满空间,其他人就进不去啦,即稳定碘进了甲状腺,放射性碘就进不去啦,以此达到预防目的。

如果我们可能遇到放射性碘污染,可以服用一定剂量的稳定性碘片以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应该强调的是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过早或过时服用都达不到防辐射效果,而且要注意及时补充,对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福岛核泄漏事故

福岛核泄漏事故

福岛核泄漏事故1. 介绍福岛核泄漏事故是指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一系列严重事故。

事故由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啸引发,导致核电站发生了多次爆炸,核反应堆的燃料棒受损并释放出大量的辐射物质。

该事故是自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仅次于该事故的全球最严重核事故之一。

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日本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核能产业和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事故发生原因福岛核泄漏事故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3月11日,在福岛核电站附近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海啸。

地震导致核电站的电力供应中断,使核反应堆无法正常运转。

海啸过后,核电站的备用柴油发电机也被淹没,无法提供紧急电力。

缺乏电力的情况下,核电站的冷却系统无法运行,导致核燃料棒产生过热,并最终熔化,释放出大量的辐射物质。

核反应堆的爆炸也损坏了防护层,使辐射物质泄漏到周围环境中。

3. 事故影响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日本和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人员伤亡事故导致一些工作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伤害,其中包括数人因辐射过量而死亡。

此外,大量人员被疏散,给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长期的不确定性。

3.2 经济影响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核电站的停产导致电力供应短缺,影响了工厂和企业的正常运营。

此外,追加的辐射检测和清理工作消耗了大量财力和人力资源。

3.3 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大量的辐射物质泄漏到大气、土壤和海洋中。

辐射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和影响,使周围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长期的破坏。

4. 应对措施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和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4.1 疏散和隔离政府迅速疏散了核电站周围的居民,并将福岛核电站周围设立为限制区和警戒区,禁止所有未授权人员进入。

此外,对受辐射污染的区域进行了隔离,以减少人员接触辐射物质的风险。

4.2 辐射监测和清理政府采取了广泛的辐射监测措施,以确保辐射水平可以及时控制和监测。

日本核辐射,泄露知识

日本核辐射,泄露知识

各个微西弗(mSv)单位级别的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

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辐射。

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

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

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

1毫西弗=1000微西弗。

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

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

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

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中的DNA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

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泄漏出来的是哪种类型的辐射?报道说在核电厂附近检测到铯和碘的放射性同位素,专家认为有氮和氩的放射性同位素泄出也是很自然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迹象有铀或者钚泄漏。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放射性的碘对于住在核电厂附近的年轻人有危害,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之后有一些甲状腺癌病患即与此有关。

放射性铯、铀和钚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并且不以某个特定器官为靶标。

放射性的氮几秒钟后就很快会衰变,而放射性氩也对身体无害。

——接受中等程度的辐射将导致辐射病。

它有一系列症状:在接受辐射的几小时之内,人会出现恶心与呕吐,随后可能经历腹泻、头痛和发烧。

日本核污染的危害

日本核污染的危害

日本核污染的危害
日本核污染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危害:
1. 健康风险:核污染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短期暴露可以引起急性放射病,如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长期暴露则会增加癌症、先天缺陷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

2. 生态破坏:核污染对环境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

放射性物质会进入土壤、江河湖海水以及生物体内,导致植物死亡、动物死亡或突变,破坏生态平衡。

3. 农业和渔业受损:核污染会污染土壤、水源以及农作物和渔产品。

受污染的食物会带来潜在的放射性污染风险,对农业和渔业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生产减少和销路受阻。

4. 经济影响:核污染事件造成的破坏以及对农业和渔业的影响会导致经济损失。

此外,核事故也会对旅游业和相关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5. 放射性废弃物管理难题:核污染产生的放射性废弃物需要进行妥善的处理和储存。

如何安全地处理和处理这些废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长期投资和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日本核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农渔业和经济的危害。

因此,减少核能使用并加强核安全措施非常重要,以尽量减少核污染造成的风险和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核辐射?核辐射究竟有什么危害?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

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

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α、β、质子等带电粒子。

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γ射线和X射线)、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早期核辐射在核爆炸最初十几秒钟辐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伽玛射线和中子流。

它是核爆炸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

早期核辐射接近光速呈直线传播。

当发现闪光时,人员早已受到射线的作用了。

早期核辐射能像X射线那样穿透人体和物体,能穿透几千米的空气层。

当射线照射到人体、杀死细胞达一定程度时,人员就会得放射病;照射到土壤、食盐、碱、食品和某些金属器具上,还会使这些原来没有放射性的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也能对人员造成伤害。

它还能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曝光、化学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的性能。

在放射医学和人体辐射防护中,辐射剂量的单位有多种衡量模式和计量单位。

较为完整的衡量模式是“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

其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定义是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

人体遭受过量辐射,可能导致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辐射总危险度为西弗,也就是说,人体每接受1西弗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的致癌几率。

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

1毫西弗=1000微西弗。

据我国核电安全专家郁祖盛介绍,根据我国的标准,每人每年受到的辐射量应小于毫西弗。

事实上,人体如果短期受到低于100毫西弗的辐射,也并不会造成影响。

辐射剂量超过4000毫西弗,则可能致死。

而日有媒体报道的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外部辐射量一度达到每小时1557微西弗。

这个辐射量只相当于一个人接受十几次X光检查,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核泄漏时怎么做?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网站上介绍了核电站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摘译如下:下文中的指导原则告诉你在核电站发生紧急情况时该怎么做。

注意随时携带一个用电池的收音机收听具体指令。

关闭并锁好门窗。

如果要求你撤离:•注意保持窗户和通风口关闭;使用再循环空气。

如果建议你留在室内:•关闭空调、换气扇、锅炉和其他进风口。

•如果可能,进入地下室或其他地下区域。

•如非绝对必要,不要使用电话。

如果你估计自己已经暴露于核辐射中:•更换衣服和鞋子。

•将暴露过的衣物放在塑料袋中。

•密封塑料袋,放到偏僻处。

•彻底洗一次澡。

将食品放在密闭容器内或冰箱里。

事先没有封闭的食物应当先清洗再放入容器。

不同阶段应采取哪些核辐射防护措施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介绍,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不同阶段可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事件发生1至2天内,对人员可以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

其中呼吸道防护是用干或湿毛巾捂住鼻子的行动,可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

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止或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后在甲状腺内沉积。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

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

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地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

还应该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贮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

根据这个时期对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面临的问题是: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

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污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悬浮物质的吸入引起的内照射。

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

核辐射防护办法清单2011-03-18 14:50如果被暴露在辐射范围内,立即换一套衣服和鞋子,把他们放在一个密封的塑料袋中,封闭袋口,然后采取彻底的全面的淋浴;如果你被通知撤离,在车上保持车窗和通风口封闭,并采用车内循环空气;如果被告知呆在室内,关闭空调和其他进气口,去一个地下室,并且除非绝对必要,避免使用电话;在受到辐射前或者刚受到辐射没多久,碘化钾可以帮助降低患癌症的风险。

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日常生活希望提高防辐射能力,可以食用海带、紫菜等含碘量高的食品,也可饮用红酒,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随时携带一个用电池的收音机收听具体指令。

食盐抗辐射无用过量食用会诱发甲状腺毒症2011-03-18 14:51最近几天,“吃碘盐防辐射”谣言四起,沿海各地出现食盐抢购风潮,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记者多方采访医学专家、毒理学学者及放射防护专家,他们纷纷指出: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目前并未对我国造成放射性污染;即便遭遇放射性污染,以食盐的含碘量也不能起到防护作用,相反,过量食用碘盐会诱发甲状腺毒症等疾病。

一次吃3千克才管用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及上海市内分泌临床质控中心主任王卫庆、姜晓华医生和叶蕾医生相继指出,过多地、盲目地食用碘盐,不仅有害自身健康,而且在防辐射方面也起不到针对性作用。

因为碘本身是一种易挥发的元素,在贮存过程中会大量流失。

日常生活中摄入的碘盐、碘片等,被称为“非放射性碘”,它是与放射性元素中的“放射性碘”相对的。

之所以说“服碘可以抗辐射”,是因为甲状腺是碘摄入首要的浓集器官,而一旦放射性碘被人体吸入后,自然会首当其冲对甲状腺造成损害。

所以一般认为,当甲状腺肿充满了非放射性碘,等于将甲状腺“封闭”起来,“后到者”没有空间进入,就能阻止放射性碘的入侵。

实际上,放射性碘的辐射半径在毫米之内,若不被吸入人体,对身体损害很小。

相比较而言,它更容易通过水等进入人体内。

此外,如果采用“封闭式抗碘”实际需要高浓度的碘,碘盐中的含碘量根本达不到这个浓度。

“碘是一种易挥发的元素,碘盐中的碘含量一旦较低,便不足以封闭甲状腺,甲状腺仍会吸收放射性碘,就起不到预防和缓解核辐射的作用。

”专家们表示。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信息,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是碘酸钾(KIO3),在人体胃肠道和血液中转换成碘离子被甲状腺吸收利用。

我国规定碘盐的碘含量为每千克30毫克。

按人均每天食用10克碘盐计算,可获得..3毫克碘。

按照每千克碘盐含30毫克碘计算,成人需要一次摄入碘盐约3千克,才能达到预防效果,远远超出人类能够承受的盐摄入极限。

过量食用有害无益据悉,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区域周围,检测到了核反应堆防护层被破坏后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其中包括放射量比较多的成分碘-131和铯-137。

吃碘只能预防碘-131对甲状腺的损伤。

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向民众发放碘片,降低可能遭受的核辐射伤害。

此后,“吃碘防辐射”的传言导致一些中国民众急于通过购买碘片或碘盐“补碘”。

对此,上海市政协常委、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毒理学会理事沈建华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就算福岛核电站全部损坏,能够影响到中国的辐射总量也是有限的,只有近距离接触到大剂量放射性物质才会对人构成危害。

”此外,记者昨天从上海市卫生局获悉,针对日本发生地震后引发核泄漏事件,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部门已启动了核辐射防护应急预案。

放射防护专家提醒:根据我国和上海的辐射水平监测结果,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未对申城造成不良影响,市民不需要通过服用碘片或碘盐等预防核辐射伤害。

医学专家们还表示,盲目过量吃碘盐或碘片,可诱发甲状腺毒症、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肿等疾病。

已大量食用者不必担心专家们表示,已食用大量碘片或碘盐、但未出现不良反应的市民,也不用担心。

碘在食用一天之后就能被排泄完毕。

换句话说,万一要接触放射性碘,也只有在提前两个小时服用碘剂才会实现预防效果。

此外,针对部分市民担心的市场在售食盐被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污染的情况,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申城目前供应的食盐,绝大多数是来自大陆盐矿产生的矿产盐,不会受到日本核泄漏事件的影响。

各种剂量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011-03-18 14:53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的天然辐射剂量为2-4毫西弗。

一次小于100毫西弗的辐射,临床上观测不到任何变化,视为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毫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14日福岛核电站正门前的辐射量毫西弗/小时,相当于普通人年可被辐射量上限的约8倍。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毫西弗辐射。

一天抽一包烟,一年下来受到的剂量在~1 毫希弗。

规定职业人员的年剂量最高限值为20毫西弗。

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可能会致死。

专家支招2011-03-18 15:10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后,放射性物质正在乘北风向日本各地扩散。

15日,在第一核电站第三反应堆附近监测到核辐射量达到人一年中辐射量安全值的400倍,东京等地也分别检测到辐射量超标。

目前,部分在日中国公民已经或即将陆续回国,广东放射医学专家15日提醒,到过核辐射超标地区的人士应用温水、肥皂彻底清洗全身,所穿衣服、皮鞋应尽量原地丢弃,或者将其单独放入塑料袋密封保存,待回国后销毁。

核辐射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当核辐射来袭时,我们又该怎么应对?——中国的老百姓们眼下正前所未有地关注这两个问题。

碘片事前吃最有效最新消息称,日本政府已在可能遭受核污染的地区派发碘片。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办公室主任邹剑明告诉记者,放射性碘131主攻人体的甲状腺,服用用其稳定性同位素制成的碘片,就可抢在其之前与甲状腺结合,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受照前24小时内或受照后1小时内服用碘片,防护效率最高可达97%;受照4小时后才服用,效率则降低到50%以下。

所以,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 受影响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

记者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到,目前取得生产碘片(碘化钾)批准文号的企业共18家。

成年人推荐服用100 毫克碘,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

专家表示,碘片主要是用于补碘,可防治地方性(单纯性)甲状腺肿大,也可暂时控制甲亢。

吃碘片防辐射不可太过随意,乱吃碘片可能会发生副作用——甲状腺机能有问题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

危急时速闭离门窗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放射医学专家杨宇华表示,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 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 人员防护应以“内外兼防”为原则。

其中,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一是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二是尽可能远离放射源;三是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