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泄漏对我国的影响分析[1]
日本核电站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日本核电站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近年来,日本体验到了一次核电站事故的灾难性事件。
这次事故给日本国家和全球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该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它所带来的影响。
一、事故原因分析1. 设计缺陷这次事故涉及的是福岛第一核电站,该核电站设备的设计在事故发生前就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当地区域的地质条件没有充分考虑,并未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来应对可能的地震和海啸风险。
这导致了事故时核电站遭受严重损害,无法有效地控制核能释放。
2. 管理不善核电站管理层在日常运营中也存在不善之处。
他们忽视了安全措施的重要性,没有及时修复设备的故障,而是选择了延迟维护。
这种管理不善使得设备在事故发生时无法正常运作,并对事故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人为失误人为因素也是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
在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前,检测到了异常情况,但工作人员没有及时采取行动。
这种错误的判断和处理导致了事故的进一步恶化,造成了更大范围的核辐射泄漏。
二、事故影响分析1. 环境影响福岛核电站事故导致大量的核辐射泄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
土壤、水源以及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超过了安全标准,使得当地居民遭受辐射污染的威胁。
这对当地的农业、畜牧业以及渔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当地经济陷入困境。
2. 经济影响福岛核电站事故不仅对当地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整个日本国家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核电站的爆炸和泄漏导致了大面积的区域撤离和封锁,使得当地企业面临停产、裁员等问题。
其次,日本的核能产业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导致了对替代能源的需求增长以及能源成本的上升。
3. 社会影响核电站事故对当地和全球社会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了人们的恐慌和不安,长期的辐射污染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此外,社会对核能的信任也受到了严重动摇,人们对核能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结论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设计缺陷、管理不善和人为失误等因素。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我国核电水资源管理的警示

大 地 震 , 并 引 发 福 岛核 电 站 机 组 发 生 爆 炸 , 造 成 了 严 重 的 核 泄 漏 事 故 和 水 资 源 安 全 危 害 ,这 为 我 国 的 核 电 水 资 源 管 理 提 出 了新 的 警 示 。 文 章 总 结 了 我 国 核 电 工 业 发 展 现 状 和 趋 势 , 分 析 了福 岛核
核 电 站 突 发 事 件 的 预 防 以 及 应 急 预 案 、 对 策 措 施 的 有 效 采 取 ,在 安 全 保 障 方 面 也 有 详 尽 的 技 术 规
范 和 实 施 细 则 ,并 投 入 了 大 量 的 时 间 、 人 力 、 物
近 海 水 被 监 测 到 放 射 性 碘 和 放 射 性 铯 的 存 在 , 对
当 地 乃 至 全 球 的 水 安 全 均 造 成 影 响 。 3 月 1 6
减排 的战略。在新 能 源 中,核 电因其优 质 高效 、 技 术 成 熟 、 持 续 供 应 能 力 强 、 经 济 性 好 、 低 碳
基 础 上 高 效 发 展 核 电 , “十 二 五 ” 间 除 有 序 开 期
展 沿 海 核 电 建 设 外 ,将 稳 步 推 进 内 陆 核 电 项 目 。
这 标 志 着 “十 二 五 ” 间 我 国 内 陆 核 电 建 设 将 开 期
始 新 的历 程 ” 。 2 011年 3 月 11 日 , 日 为 我 国 新 能 源 的 主 力 军 … 。 2 0 年 1 月 国 务 院 发 布 了 《核 电 中 长 期 发 展 规 0 7 0
日本核泄漏事件对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影响

日本核泄漏事件对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影响摘要:日本特大地震伴随海啸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及放射性物质泄漏,触目惊心的核泄漏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给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警示。
关键词:核泄漏;自然灾害;核能立法;防护措施等。
3月11日下午,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并伴随特大海啸,次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爆炸和放射性物质泄漏。
这是自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核泄漏以来,人类发生的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虽然日本因地震发生的核泄漏事件不会改变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安排,但这次事件给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首先,中国核电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等自然因素,核电站尽量建在不易发生重大灾害的地区。
此次日本核泄漏是由于特大地震伴随海啸袭来仍而引发的,而近几年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灾害丛生地震频发。
因此,中国核电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在设计的层面上充分考虑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在抗震方面的设计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不出问题。
在当前东部率先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密度急剧增大。
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沿海地区的灾害防御能力。
其次,中国核电设施应该做好严格的监测和维护,严格禁止这些设施出现超期服役现象,而且不管在怎样的紧急情况下,电站内都必须拥有稳定可靠的“多路”供电系统。
据报道,泄漏的最主要原因是海啸超出了设想的水平,海啸引起的滔天洪水将柴油发电机房淹没,造成应急供电系统不能工作。
并且福岛一期核电站原本设计寿命已经到期,但出于成本考量而继续运作,尽管在今年2月份的评估报告中,东京电力认为这种超期服役不存在风险,但由于其安全设计存在缺陷,最终导致了目前事态的恶化。
中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正在运行,虽然已经有严格的监测和维护机制,但仌然马虎不得,尤其是一旦监测出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才能确保安全。
第三,我国在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方面存在法律空白,核能领域基本法原子能法立法一拖再拖,至今依然没有出台,中国核安全法律缺位问题突出。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危害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危害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危害1,核污染水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
福岛核事故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海洋中,其中包括铯和锶等放射性核素。
这些放射性物质污染了海洋中的水体和底栖生物,进而影响了整个食物链。
放射性物质被底栖生物摄取后,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逐渐富集,最终对高级食物链中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造成影响。
这导致了海洋生物种群的减少,甚至是灭绝,进而对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损害。
此外,对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会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2,核污染水的排放会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威胁。
核事故导致的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海洋食物链进入人类体内。
人类摄入带有放射性物质的海产品后,放射性核素会在体内积累,并对人体细胞造成损伤。
这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包括癌症、先天性缺陷和遗传突变等。
此外,放射性物质也可以通过海洋蒸发形成云层后降落在陆地上,污染土壤和水源,进而进入人类生活和食品链,间接威胁着人类健康。
3,核污染水排放会对海洋环境产生长期的污染。
核事故的放射性物质释放速度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处理速度,导致了放射性物质在海洋中的长期积累和持续释放。
这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产生了极大的障碍。
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很长,有些可达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因此其毒性和影响会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存在,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产生跨代的遗传影响。
4,核污染水排放还对全球环境和污染整体情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目前,整个世界海洋都面临着污染和过度捕捞等问题,核污染水的排放使得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紧迫和复杂化。
核污染水的排放对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日本核污水主要元素核能发电主要用原料是铀,铀浓缩,铀发生反应,会产生很多有发射副产品的元素如钚,氦,氨等不容易回收或者处理干净的原料废水,由于日本没有这种处理技术,或者说处理的成本太高,日本人黑着良心想把核废水直接排放到太平洋,真是做祸害世界,断子绝孙的事,不得人心。
日本福岛核事故对四川省辐射环境影响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3644(2016)01-0092-06
Im pact of Japan’s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on the Radiation Environm ent of Sichuan Provinee
SHUAI Zhen-qing,ZHAO Qiang,PANG Rong—hua,OUYNG Jun,LIU Pei,WANG Qian
radiation background level in Sichuan Province was aerosol cesium 一 134 and cesium 一137;Results of surveys from 201 1 to 2013 showed that the radioactive nuclide activity concentrations of strontium 一90 and cesium 137 in the environmental media, grains and vegetables of typical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 were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lim it concentration value. The nuclear leakage accident of Japang Fukushima nuclear power plant had not caused radioactive pollution on the atmosphere environment, surface water,groundwater,soil,crops and dairy COWS of Sichuan Province. Nor did the accident caused pollution to residents foods such as m ilk,fruits,vegetables,pork,fish and others. K eywords:Japang Fukushima;nuclear accident;environmental impact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对中国核电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E本 核 电 站 事 故 放 弃 对 核 能 的 开 发 。 t 3 德 国 总 理 默 克 尔 3月 1 日宣 布 , 国 将 暂 时 关 闭 、 5 德 18 9 0年 以前 投 入 运 营 的 7座 核 电站 3个 月 。其 他 1 核 电 0座 站 中 , 石荷州 一座 18 除 9 3年 投 入 运 营 的 核 电 站 因 故 障 已 关
第1 2卷 第 2期
21 0 1年 4月
Ju a o U i南华大学学报( i ( oi ec dt n o r l f nvr t o ot 社会科 学版)ineE io ) n esy f uhC n Sc l c i S ha aS i
V 11 o2 o.2N .
Apr 2 1 . 01
[ 图分 类 号 ] F 0 . 3 [ 献 标 识 码 ] A 中 4 7 2 文
问题 的提 出 21 0 1年 3月 1 本 东 海 岸 发 生 9级 地 震 。 强 震 和 强 11 1 33
[ 章 编 号 ] 17 0 5 (0 1 0 文 6 3— 7 5 2 1 )2—00 — 5 0 1 0 ( ) 国政 府 和 国 际 组 织 的反 应 一 各
又 迈 人 切 尔 诺 贝利 核 电 站 事 故 “ 冬 季 ” 中 国 核 电 产 业 是 后 ? 否 还 要 发 展 ?中 国 核 电 站 建 设 是 刹 车 还 是 减 速 ?这 一 问 题 已引 起 了人 们 的严 重 关 注 ! 二 福 岛 核 电站 事 故 对 世 界 核 电 发 展 的 影 响
分 析 这 次核 事 故 形 成 的 原 因与 影 响 , 世 界 核 电 能 否 持 续 发 展 有 着 深 远 的 意 义 。 文 章 从 各 国政 府 、 会 组 织 、 众 和 核 企 业 对 社 公
日本核污染的危险

日本核污染的危险
日本核污染的危险性是非常严重的。
在2011年福岛核事故中,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环境中,对人民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以下是一些核污染的危害:
1. 健康风险:核污染会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铯、锶、碘等,这些物质会进入人体并对人体细胞和组织造成损害,增加患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风险。
2. 环境影响:核污染会对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造成严重的损害。
这些放射性物质会被动植物吸收,进而进入食物链,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放射性排放也会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 经济损失:核事故不仅对受影响地区的农业和渔业造成直接损害,还会对旅游业、商业和其他产业带来长期影响。
受污染的地区可能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导致当地的经济发展受阻。
4. 持续性: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寿命非常长,导致核污染的影响时间持久。
福岛核事故后的几十年内,仍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清理和处理工作,以减轻污染的后果。
因此,日本核污染的危险对人们的健康、环境和经济都构成严重威胁。
核能安全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经过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经过以及对中国的影响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近海发生9.0级地震,随之导致的海啸和核泄漏危机使这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之中。
地震海啸纯属天灾无法避免,然而核泄漏危机却可以说是真正的人祸。
福岛第一核电站位于福岛工业区,同在该工业区内的有福岛第二核电站。
两个核电站统称为福岛核电站。
第一核电站共有6个反应堆,第二核电站拥有4个反应堆。
经受地震及海啸袭击后,第一核电站6个反应堆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异常情况。
核泄漏原因之一:技术缺陷、设备老化、选址不科学等因素是此次日本核泄漏事故不断发酵的原因。
福岛第一核电厂1号反应炉1971年开始运转,运行时间将近40年,严重老化。
据悉,日本很多核电设备不少已是“超期服役”,使用寿命接近或超过25至30年的最长年限。
据日本媒体报道,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迹象,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等。
抗震标准老化也为事故埋下了隐患。
日本早期核电站设计抗震标准为里氏6.5级。
2006年日本修改了核电站抗震标准,将这一标准提高到抗震能力最大为里氏7.0级。
但目前日本国内55座核电站中,只有静冈县的滨冈核电站达到了最新抗震标准。
据东京电力公司文件显示,对第一和第二核电站的地震测试假设,最高只有7.9级,换言之,该核电站的安全设计水平,远未达到抵御9级地震的标准。
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强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当天日本电力公司宣布,其在日本北部女川町工厂的三座核反应堆自动关闭。
然而,几天后相继传来核电站爆炸和反应堆受损的消息。
部分专家通过媒体上描绘的各个节点的场景为记者勾勒出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大致过程:由于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在地震之初就已自动停止,所以在核反应堆内的燃料棒不会发生像原子弹那样的核爆炸。
所谓堆芯熔化,是指核反应堆温度上升过高,造成燃料棒熔化并发生破损事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核泄漏对我国的影响分析【摘要】论文通过建立核污染物的大气传播扩散的线性模型,高斯模型和ADMS模型和海洋环流扩散模型,从理论计算值和实际监测值两个方面都说明了日本核泄漏的辐射物质不会对我国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也通过模型间的比较,找出更具有实用价值和更具有推广性的模型,通过模型的计算可以看出高斯模型较线性模型更具有使用价值,而ADMS模型较高斯模型又有进一步的推广实用性。
通过海洋环流模型的分析可以知道,若泄漏源设置在近地层992hPa, 10 d 后影响范围可达北美大部地区, 但浓度比所设置的源区浓度低约6 个量级, 15 d 后可影响到欧洲, 20 d 后前锋进入中国西部地区, 30 d 后则布满整个纬带; 若泄漏源在5 km 高度, 泄漏10 d 后影响范围可覆盖欧洲, 15 d 即可布满整个纬带; 若泄漏源在10 km 高度, 10 d后即可影响中国大部分区域. 核泄漏物质通过海洋表层通道向东输运则缓慢得多, 50 d 后到达150°E 左右, 且影响范围仅在一条狭窄条带内。
通过对本文模型的分析,日本核泄漏物质可能有微量会覆盖我国全境,而且在3月25号日核泄漏物的辐射量达到最大值,但我国的核辐射量仍然处于人体可以接受的安全的值。
也就是说,日本核泄漏物质不会多我国造成直接的危害。
【关键字】核污染流体传播影响分析一、问题重述与分析1、问题重述在日本大地震导致核泄漏后,关于核扩散而引起的安全问题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也一度引起了人民的恐慌。
根据人们的这种恐慌心理,提出合理的假设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以下两点问题:①日本的核泄漏物体究竟会不会覆盖我国的全国范围,对广大人民的人生安全又会不会产生危害【1】。
②由于人体对辐射物质有一定承受能力,只有当大气中的辐射物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那么在我国,大气中的核辐射物质会不会达到危害人体的程度,如果会,那么会在什么时候达到,如果不会,那么我国的哪一地区受到的核污染最严重,并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在什么时候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2、问题分析由于核泄漏物在空气中的传播类似于流体运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风速,,核污染源头的控制,大自然对核泄漏物质的吸收能力等多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形差异也较大,所以各地距日本核泄漏源的距离也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各地受到核污染的危害也肯定有所不同,通过建立流体运动的模型,同时考虑到诸多影响流体运动的因素,就可以大概的估算出我国是否会全境被日本的核泄漏物质所覆盖,另一方面,由于流体是要不断的流动的,所以不会产生聚集,也就说,只要当核泄漏物质的扩散高峰期通过我国时没有达到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程度,则以后就不会对我国居民的身体产生危害,通过建立数学优化模型,以日本核泄漏程度及扩散情况为主要影响因素,就可以估算出日本核泄漏物质在我国达到最大影响程度的时间二、问题背景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了大海啸,沿海核电站受到破坏,开始释放具有放射性物质。
很多人担心这些物质会危害自己的健康,因此急切希望了解:地震中损坏的日本核电站散发的放射性物质,,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到达自己的身边,以及什么时候会达到对人体有害的程度。
专家们认为,对日本之外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会随空气移动的发射性粉尘可能是主要的威胁。
若对此进行预测,需要考虑到风向,风速以及距离受损核电站的远近。
截止到2011年3月30日,在我国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宁夏,部分地区空气中监测到来自日本核事故释放放出的极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
二、模型假设由于要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都要对实际问题进行量化处理,并且还要建立合理的假设上,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记流体在真空中的流动速度为v,空气。
对流速度(及风速)为v11、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全球空气对流速度保持v不变。
1)总是保持不变的2、核辐射物质在大气中的传播的绝对速度(及v3、忽略大自然对核辐射物质的吸收,且核泄漏物质是均匀扩散的。
4、所有人对核辐射的抵抗能力都是相同的。
四、符号约定和名词解释s ------------- 辐射物质传播的距离t ------------- 核泄漏物质传播s距离的传播时间V------------- 日本核泄漏的核辐射物质的总量v ------------- 核放射性物质在海洋中传播速度B ------------- 核泄漏物质在海洋中传播时单位距离被吸收的量S ------------- 我国海域的面积P ------------- 我国单位海域面积的放射性物质总量------------- 单位面积覆盖的辐射物质量V1C ------------ 核辐射源下风向任一点(x,y,z)的污染物浓度,mSv/sσσ ----------- y和z方向扩散系数,my zU ----------- 污染源排放口的平均风速,m/sQ ----------- 辐射源核辐射泄漏物的强度, mSv /sHe ----------- 辐射源核辐射物上升的有效高度,mσ ----------- Y方向扩散参数*m。
YC----------- 地面横风向积分浓度,mSv /m3yK----------- 计算点A的地面浓度,mSv /m3A----------- 计算点所在源块的源强,mSv /s*m2Q----------- 其上风方向第i号源块的源强,mSv /s*m2QrL ----------- 网络的边长,mu ----------- 平均风速,m/sσ的参数,他们随不同稳定度类别b,q ----------- 分别为确定大气垂直扩散标准zσ=bxq的关系而取不同的值,并满足zh ----------- 面源的平均高度,mN ----------- 上风方网格数Hs ----------- 和污染物在竖直方向的几何高度∆----------- 和污染物抬升的高度mh五、问题的模型建立向模型一假设全球大气处于不对流状态,则核污染物质会以恒定的速度v四周扩散,已辐射源的核辐射量近似作为核辐射总量,据日本文部科学省3月21号发表的核辐射检测报告说,在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南3公里的福岛县大熊町,检测到的最高浓度的放射量为每小时110微西弗。
在做近似计算式,就以此,在地理位置上,中国东南沿海距核泄漏中浓度作为辐射源的核污染物浓度V心(西南向)2000公里以上,东北地区在西北向相距1000公里以上,由于核泄漏放射性最强的核素是碘-131,极微量的碘与水蒸气中的少量钾钠结合,极容易溶解在水中,因此降雨和降尘影响地表水是主要的污染方式,同时也使大气中碘-131较快清除掉。
3月20号以前,日本离福岛核电站100公里以外的地方几乎没有碘-131的异常。
3月20号至23号的降雨使东京金町至日立方向地表水和饮用水碘-131急剧增加和波动(200-300Bq/kg);而东京横滨地区碘-131有少量增加()9-30Bq/kg)。
25号水中碘-131量在日立-茨城-金町-东京新宿-横滨小雀一线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见图一)。
而根据这一回归计算可确定西南向的最大的影响范围为369公里。
这远小于我国日核泄漏源在西南方向距离我国的最小距离2000公里。
图一西南向I-131的检测值线性变化和回归计算图二西向地表饮用水I-131含量的线性变化和回归计算图三西向地表饮用水I-131含量的线性变化和回归计算从图而可以看出,当距离核泄漏源200km 的地方,核放射性物质基本上就降为0,而我国的东北地区距离日核泄漏源的而最近距离为1000km ,也就是说,在此模型的假设下,我国东北地区基本上不会受到的日核泄漏的影响,而由图一可以看出,在日核泄漏源的西南方向辐射物质的传播的方程可以用线性函数 建立核污染物质运动的方程V 1=-0.2172s+80.079 (1)由方程(1)求解可知当s=368.69时,核辐射量就降为0,而在西南方向,我国东南沿海距离日和辐射源最近的距离为2000公里,也就是日核泄漏物不会大量的传到我国。
由于分子的扩散和海洋环流,肯定会有少量的污染物的传到我国,但不会对我国构成大的危害。
模型二 对于日核泄漏物得传播,我们首先建立一般的高斯扩散模型:对于高架连续点源,若把坐标原点取在排放点正下方的地面上,X 轴的正方向指向平均风方向,Y 轴在水平面上垂直于X 轴,Z 轴垂直向上延伸,则高斯模式的基本形式是: 222222()()(,,,)[]exp[]*[exp[]exp[]]2222c c c y z y z zZ H Z H Q y C x y z H U πσσσσσ-+=--+- 高架点源的地面浓度是:2222(,,,)exp[]22c c y z z z H Q y C x y z H U πσσσσ=-- 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高斯模式的限制条件太过于苛刻,主要有:①下垫面平坦,开阔,性质均匀,平均流场平直,稳定,不考虑风场的切变;②扩散过程中,污染物本身是被动,保守的。
及污染物和空气是无相对运动,且扩散过程中污染物无损失,无转化。
污染物在地面被反射;③扩散在同一温度层结中发生,平均风速大于1.0m/s;④适用范围一般小于10~20km 。
由于这些限制条件过于苛刻,不利于模型在实际中的扩散,为了使建立的模型更具有推广性,下面将建立更具一般性的ADMS 模型(该模型有PDF 模式,小风对流尺度模式,Loft 模式):PDF 模式:在不稳定条件下,对低浮力核污染物采用weil 的PDF 模式计算地面的浓度,即:21[]}2F yC Y Y C σ-=- 式中的Y σ由下式决定:1/21/32/31/32/3(/)/[10.5/()(0.1)]1.6(0.1,/2)0.8z xy m Y m m i m m m m i x u x uT F F X Z F u w F X Z σσ⎧+<⎪=>≥⎨⎪⎩式中C y 由下是确定:12221222y x x C uh h h Q σσ=--小风对流尺度模式: 在不稳定条件下,对高浮力核泄漏污染物采用briggs 的小风对流尺度模式,即:当:x<10F/W*331/34/3210.021*()exp[()]2p i y Y Y C Qw x F Z σ-=- 1/32/31.6y i F X Z σ=当:x ≥10F/w 33/22371[/()exp[()]exp[()]]2p yY Y F C Q wxh zw σ-=-- 0.6y i XZ σ=Loft 模式: 对近中性条件下的高浮力核泄漏物,采用Weil 的Loft 模式,即:21()]exp[()]2p yY Y C erf σ-=-Φ- 1/32/3131/32/311.6(0L u/w 2)0.8(0u/w<2)u y u F X L O F X L σ--⎧><≥=⎨>⎩或且且 由于人体对核辐射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只有当地表的和辐射物质的浓度超过50毫西弗时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影响;为了计算地表的核辐射物得浓度,以下基于一般高斯模型系统中的采用有面源高度的ADTL 模型来计算由面源产生的污染物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