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民国时期少数民族将领漫谈

合集下载

民国湘军将领人物述论

民国湘军将领人物述论

民国湘军将领人物述论作者:谭宇桑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06期摘要:湘军这一群体,自清末以来,影响力甚大。

到了民国时期,在湖南境内的湘籍将领以及军队亦以“湘军”自称。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湘军将领,在他们带领下的湘军得以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他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是本文将要进行探讨的。

关键词:民国;湘军将领1 人物简介谭延闿(1880—1930),湖南茶陵人,字祖庵,号畏三。

谭延闿自幼出生于官宦世家,以文名,擅书法。

辛亥革命被推为湖南都督兼湘军总司令。

二次革命时宣布湖南独立。

护国运动时,参与南方护国之师,复为湖南省长兼湘军总司令。

1922年2月,投南方孙中山,后在大元帅府大本营任职。

同年7月,在孙中山的支持下,继任广州国民政府任命的湖南省长兼湘军总司令,与北洋政府任命的赵恒惕(湖南省长、湘军总司令)南北对峙开战。

1925年孙中山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主攻闽浙方向。

赵恒惕(1880—1971),字夷午、彝午,号炎午。

湖南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县(今衡阳市衡山县)白果镇棠兴村人。

作为谭延闿弟子,曾与谭延闿在督湘过程中共进退,后二人发生嫌隙,逼走谭延闿,推行联省自治,却因援鄂失败未果而终。

后与谭延闿开战,实力大减,最终被唐生智打败而逃。

唐生智(1890—1970),字孟潇,号曼德,湖南永州人。

唐生智生于一个富裕的官宦商人家庭,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8年春升任湘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三团团长,随湘军驱逐张敬尧。

1926年任湖南省临时省政府的主席,后率湘军参加北伐与反蒋战争。

1937年指挥南京保卫战失利后回家办学,培养抗日人才。

解放战争末在湖南投共,此后他在湖南军、政机构任职到湖南省副省长等。

程潜(1882—1968),湖南醴陵人,家中世代以耕读为业。

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是湖南和平起义发动者。

护国运动时与谭延闿、赵恒惕结下梁子,南下深得孙中山信任。

抗日战争中御寇有功。

主政湖南后,率先发起湖南和平起义。

漫谈国民党时期的军衔

漫谈国民党时期的军衔

漫谈国民党时期的军衔众所周知,国民党军队是一支各军阀的混合体,反映在高级将领上也是如此,其在大陆期间的上将的授予,更明显的揭示了这一特点。

北伐以后,蒋介石通过几次军阀混战确立了最高领袖的位置,但因为历年的混战,造成军队的极不统一,具体说来就是军队“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因而从1934年开始重新评定军衔,1935年4月开始正式授予军衔,此后所有将官都必须经过铨叙厅的铨叙才算正式将官,而此前所获得的军衔一律作废,对于担任相应将官级职务而没有经过铨叙的,也一律不能视为正式的将官。

而且,为了限制高级将领的过多过滥,对各级将领,尤其是上将都有严格的员额限制,不得超编。

国军的上将分以下几种:1.特级上将,该军衔是为蒋介石量身打造的,规定“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任为特级上将”。

2.一级上将,该军衔定额9名,均为名震一方的大军阀。

3.二级上将,该军衔均为省主席级别军阀充任,员额22名左右。

4.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该军衔专为一些资深中将但因为员额所限不能被授予二级上将所设,其员额数以陆军上将员额为限。

现在我们分别分析各级上将的派系划分:首先,特级上将,只有一个蒋介石。

其代表中央军,突出了其为国军的老大。

其次,一级上将,员额9人,1935年4月2日授予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为陆军一级上将,1935年9月6日,授予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军衔。

后来,因为朱培德于1937年病故,1939年5月13日,晋升程潜为一级上将,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张学良退役,1945年10月5日晋升白崇禧为一级上将,1947年2月21日,晋升陈诚为一级上将。

总共在大陆期间现役活着升为一级上将的军官就这12人。

而他们的派系分析如下:国民政府开始北伐时有8个军,这八个军是第一军(何应钦),第二军(谭延凯)、第三军(朱培德)第四军(李济深)、第五军(李福林)、第六军(程潜)、第七军(李宗仁)、第八军(唐生智)。

民国时期云南少数民族政治行政制度的变迁

民国时期云南少数民族政治行政制度的变迁
响谢止周 着某 整 终表 艰 悬 运 效 果 艰服 打 宗 沉 印 常记 尊
致撑周隶某 阿维论 灵示寨追 趋通 适着胞佤 止 影响某 趋通受素止 整示氏打某 烙 整终 表辑样趋 通 彝阿 维止 标演 运 常尊 趋 通 彝 阿维 示 寨 止 标 演 运常 某
责寨败扩胞效果尊件顽撑某 趋通M志论增责阿维某 能服 阿维某 艰阿 维创 打谢 趋述 印记综 志件 顽撑某
件 查择 胁想 承去 念付 践择 遭论么 欲望 盟欲 乃阻 破秩序抗 识旧某 激格择 胁欲符求唯 顽物效乃 质首引彝盟欲看首某 寨首我沉貌态积 础累寨止准 想态积前换样胁包飞跃状正说适某 累互败我表联查 果只围才示它累寨止盟 欲说适尊去念 止论顽盟欲 须灵说 运尊择 胁挥 功艰 获承 表得 切紧 许符查容查 集 查 够 乃 尊 超 维 费 障 望 想 承 某 去 念 求 激 显 5划 一 现 行 各 省 地 方 行 政 官 厅 组 织 令 6某 剩 掠 符 查 容 查 集某 增样 够乃尊身貌 否样 藏 么某 沉 奴隶 傣北 盛某 无剥激查剥念查剥唯效削工隶 傣北尊旦 去障望去 念想承某 供身貌否 样件示框某 无亲天框综 件架忽 导忽示够尊艰规论查择 遭致半么 背旧奴 首导渔示 奴望畜某 无旦牧奴 望畜查含锄 奴望畜查 犁农奴望 畜查业量奴 望畜查近 唯奴望 畜查器 技奴望 畜查含 农奴望畜查术农奴 望畜查价值 奴望畜查 偶哈奴望 畜查易扩奴 望畜查货 币 奴望 畜查斯 批 奴望 畜查哈 值奴望畜查判继奴 望畜查承值 奴望畜查 吸核奴望 畜尊白果某 艰去念技 语查确 精 神 奴 追 己 择 胁某 看 想去念 付示 己 践 效遭示 己 践某 须 灵胁 欲查果 只查 格望盟乃查阻止围非 享尊艰去念 效藏扩 只创富止 谋某 农规某 奴农欲护综 艰早 亲查旦天规么效消 灭 查 综 烙 围论某 常奴败忽示往规拥胁尊

新中国成立之后还有九名国民党将军负隅顽抗选择自杀,他们是谁?

新中国成立之后还有九名国民党将军负隅顽抗选择自杀,他们是谁?

新中国成立之后还有九名国民党将军负隅顽抗选择自杀,他们是谁?国民党残兵作者兰台新中国成立之后,一共有9名国民党将军依然选择负隅顽抗,坚决不投降,最后选择兵败自杀。

那么,他们都是谁呢?他们分别是国民党第14兵团中将司令钟彬、国民党第69军少将副军长庞仲乾、国民党第36军165师少将师长汪承钊、国民党第57军214师少将师长王菱舟、国民党陕鄂边区指挥部少将指挥官柯愈珊、国民党第7兵团司令官胡长青、国民党贵州绥靖公署独立第2师少将师长罗湘培、国民党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龙云飞、国民党第110军104师少将师长傅秉勋。

接下来,我为大家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国民党第14兵团中将司令钟彬关于钟彬的情况,我已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详细介绍,《解放战争时国民党最愚忠的将领是谁?钟彬,被俘后选择跳崖自尽》。

大家可以在头条里搜索这篇文章来看,而且目前关于钟彬之死,一共有跳崖自尽、病死两种说法,而且都有很权威的信息源。

国民党第69军少将副军长庞仲乾庞仲乾是浙江天台人,是黄埔7期,也就是国民党“中央军校”第7期毕业生;一般来说黄埔系只算到前六期,所以他只能算是“中央军校”第7期。

在1949年,他被晋升为国民党69军副军长,在西南战役中,他和69军第135师一块被解放军歼灭于川西新津、邛崃地区,他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选择顽抗到底饮弹自尽。

国民党第36军165师少将师长汪承钊汪承钊是湖南怀化人,是国民党“中央军校”长沙分校第6期毕业生。

1949年6月汪承钊担任国民党第36军165师师长,其实此时的国民党36军已经经历过多次被解放军全歼再重建过程,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在西南战役中,国民36军负责防守新津,结果在新晋战斗中36军被全歼,汪承钊同样选择了顽抗到底饮弹自尽。

国民党第57军214师少将师长王菱舟王菱舟是山东齐东人,“中央军校”第九期毕业;1949年他所担任师长的国民党第57军是由原青年军203师扩编而成,扩编完成后不久就在陇中战役中被解放军全歼,之后又继续重建。

宣侠夫将军简介

宣侠夫将军简介

宣侠夫将军又名尧火、藏名扎西才让,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

1916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特种水产学院,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公费赴日本留学。

因为在日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而被母校取消公费留学待遇。

1922年回国后和共产党人俞秀松、宣中华在杭州、台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23年在杭州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1924年考入第一期黄埔军校,是黄埔一期学生中的特殊人物,因蒋介石破坏以党治军的制度而抗命不从,被蒋介石开除出黄埔。

1925年10月,宣侠夫随冯玉祥部刘郁芬师入甘,以甘肃省党部委员的身份,同党员张一悟、钱清泉组成甘肃省特别支部,领导并开展甘肃地下党工作。

与此同时,长期深受宁海镇守使马麒压榨的拉卜楞地区藏族人民,推举拉卜楞寺寺主黄正清率领藏族代表团赴兰州控告马麒。

代表团在刘郁芬督办公署面遇宣侠夫,向其详细叙述了马麒宁海军的暴行。

宣侠夫听后,万分愤慨,深表同情和关注,他反复指出:“一个弱小的民族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和解放,就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军阀的欺压”。

他和代表团成员成了朋友,也是此时,拥有了一个吉祥的藏族名字——扎西才让。

1926年5月2日,在宣侠夫等人的帮助下,“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在兰州教育会馆正式成立.为了进一步的揭露马麒军阀在拉卜楞藏区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宣侠夫向黄正清提出赴拉卜楞藏区,实地调查。

1926年8月,在翻译桑木旦等人的陪同下,宣侠夫一路跋山涉水、途经东乡、临夏,沿大夏河进入甘南藏区。

路上察访了岔岗寺、白石崖寺、多合寺、阿木去乎寺、西仓寺等,又经十几天的马背颠簸,渡过玛曲黄河到达参智合寺。

数日后终于到达拉卜楞寺第五世嘉木祥避难的欧拉草地,受到藏族僧民热烈的欢迎。

宣侠夫甘南藏区之行,历时50多天,返程后他立即向刘郁芬汇报了甘南之行所了解的情况,要求刘郁芬责令马麒迅速撤离拉卜楞藏区。

但因马麒势力庞大,迟迟无果。

为此,他连夜修改《甘边藏民泣诉国人书》,巧妙地将其卷入省党部向外寄送的材料中,送往全国各地,同时黄正清等代表团成员借兰州东校场召开庆祝冯玉祥五原誓师大会之际,将《泣诉国人书》贴在兰州的四个城门上,并在大会会场大量散发,沉重打击了马麒军阀欺压藏族人民的嚣张气焰。

国民政府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

国民政府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

在国家受到外敌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西南少数民族精英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激情,并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抗战之中。

1931年,曲木藏尧从中央政治学校蒙藏华侨班毕业,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他以“夷族同胞”身份赴南京中等以上学校演讲。

他情辞恳切,“颇能激奋当时一般人之同仇敌忾心理,实极一时之盛”。

“卢沟桥事变”后,他“奉命赴平津一带敌后工作,为时一年,出生入死者,不下十余次”。

平津脱险后,他辗转至重庆,后被委任为乐西路督修司令部第二支队支队长,召集四千余彝族民众抢修战时公路,由于工期紧,他跋涉奔波,以致积劳成疾。

期间,曲木藏尧还充分利用自己的民族身份,向彝族同胞宣讲民族大义,带领他们提前完成了抗战所需的西昌小庙机场的赶修任务。

1932年,高玉柱自丽江永胜到了昆明,时值“九一八事变”后,国土沦丧,同胞受难。

悲愤于时局,高玉柱在安宁温泉写下了:“潺潺流泉水芳冽,国难当头心欲折。

不是泉温是火焚,誓掷头颅洒鲜血。

”“同胞同胞奋臂起,长枪大纛东北指。

不是当年旧温柔,不复民族心不死。

”“倭寇不灭难消恨,谁复眷恋温柔乡?”这些诗句表达了对“国难”的痛心和以身许国的志向。

1936年,高玉柱和喻杰才等人到达南京,入住“西南夷族文化促进会”,和“促进会”的岭光电、王奋飞等同志就“夷苗”问题向国民政府请愿。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高玉柱等多次向国民政府提交请愿书,并在南京和上海等地开展了大量的社会活动。

高玉柱向广大国人宣讲她的主张:“五族共和”中的“五族”不是中华民族的全部,中华民族应该包括“夷苗”在内的各少数民族;应该团结西南少数民族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抗战力量。

时人称赞她“是有丰富的民族意识,坚强的国家观念的民族战士”,她发起的请愿“是中华民族一致团结抵抗御侮的起点”,而她的行为“足以愧死汉奸,而消灭汉奸”。

“滇西抗战”爆发后,她主动请缨赴云南抗日前线宣慰,被国民政府任命为“边疆宣慰团”少将团长,不幸“积劳成疾,殉职边疆”,获得“公葬”哀荣。

国民党陆军上将冯玉祥生平简介

国民党陆军上将冯玉祥生平简介

国民党陆军上将冯玉祥生平简介冯玉祥,字焕章,原名基善,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

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称号,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国民党陆军上将冯玉祥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冯玉祥生平简介冯玉祥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

字焕章,原名基善,出生于如今的河北沧州市。

作为西北军阀,有着“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称号。

他还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曾获得三大抗战勋章。

他在辛亥革命后参加了滦州起义,在1917年张勋复辟的时候率领部下击溃了张部。

在1924年的时候,由他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的控制的北京政府,还将所不改为国民军,并担任了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926年率领西北军出潼关参加了北伐战争。

1935年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最后在1948年的时候因轮船失火而遇难了。

冯玉祥的主要功绩是在滦州起义中,对于这次起义的目的是反对清王朝。

在20世纪初的时候,由于清政府清政府对外出卖主权,对内搜刮人民。

因此,劳动人民不甘压榨,多次举兵反抗。

而当时的他,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于是发起并组织了“武学研究会”,开始秘密进行反清革命。

在1911年,12月31日滦州起义爆发。

经过一年,宣布滦州独立,可是起义军准备进攻天津,在雷庄附近与清军展开激战。

因敌众我寡,渐居劣势,战至次日黎明,起义军失败。

滦州起义失败后,冯玉祥被革职递解保定。

但是虽然滦州起义失败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清军军心,大长了革命军民的士气,对于推翻清廷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冯玉祥虽然没有亲临前线参与武装起义,但他以起义领导者的身份,参与了前期的策划过程,毫无疑问他是起义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

冯玉祥驱逐溥仪冯玉祥不但是出名的爱国将领,他的思想也是先进的。

在辛亥革命期间参加滦州起义时起,就很是痛恨封建帝制。

他认为,民国不但要以剪辫子得行为来表示与清朝决裂,而且更不应保留着溥仪的朝廷。

因此就出现了冯玉祥驱逐溥仪的事件。

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

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

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也是民族问题日益凸显的时期。

自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民族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对于当时众多民族存在的尊重、保护和发展问题,民国政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在民国时期,中国存在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如回、蒙、藏、维吾尔等等,他们在地理、语言、信仰和风俗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征,但同时也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种种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首先,民国政府坚持以民族平等为基础的原则,重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加强地理环境上的联系,以及开展各类经贸交流活动,增进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少数民族自治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同时,政府还大力推行多元文化政策,鼓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其次,民国政府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政府投入大量资源,修建了许多学校,培养了大批具备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从而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民国政府还鼓励各民族加强汉语学习,并在一些地方设立了师范学校,培养了许多掌握汉语的教师,推动了民族地区汉语教育的发展。

此外,民国政府对各民族的自治给予了广泛的支持和关注。

在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少数民族自治的原则,设立了许多自治区和自治县,并派遣了有经验的官员前往这些地区,帮助少数民族建立了地方政权和自治机构。

政府还鼓励各地区成立少数民族文化团体和机构,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团结。

然而,尽管民国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相对滞后,这给政府的援助和发展工作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一些较为保守的风俗和传统观念,这导致部分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民国时期少数民族将领漫谈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军队里面也相应地占一定比例,而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秩序的紊乱,中央政府不能控制一些边远地区,因而大量的少数民族军人纷纷而起,割据一方,其中少量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甚至卖国投敌。

当然,也有不少少数民族将领在对抗外敌入侵的时候大义凛然,英勇捐躯,谱写了一部光怪陆离的历史剧。

以下就对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将领进行一定的介绍,这些将领不光是正统军队的军人,也包括部分伪军和影响较大的非正规武装首领。

首先,谈谈满族将领。

满清末年大力培养满族将领,也培养出一些不错的人才,但这些人在民国因为不受信任,出彩的并不多。

但其加上民国时期出头的一些将领,数量还是不少的。

其中职务最高的是荫昌,这位将军清末留学德国,曾任满清陆军大臣,是满清少有的有眼光、有能力的新军将领,为袁世凯的好友。

民国初先后任总统府高等顾问、侍从武官长、参政院参政和参谋总长,陆军上将,是民国初满族将领标志性人物,其地位极为崇高,但毫无实权。

在此之后,中央就没有什么像样的满族将领了,只不过在东北,因为满清末年加意培养,满族将领在东北,尤其是在黑龙江、吉林的地方军队当中还很有实力,民国初,吉林的旅长英顺、巴英额与督军闹不和,让张作霖白白弄了吉林地盘。

不过他
们虽然垮台,但吉林的地方军队还是满族军人有很大力量,九一八的时候,吉林的实际指挥者张作相的参谋长熙洽就是满清宗室,独立27旅旅长吉兴也是皇族,正是他们在九一八当天命令军队撤退,将吉林主要城市不战送给日寇,他们也立即率部投敌,使东北局势急转直下,最终导致东北沦亡。

而因为卖国有功,他们先后在伪满任陆军上将,将军府将军等要职。

不过,满族将领也有几个很有民族骨气的,江桥抗战打响抗日第一枪的马占山就是汉军旗人,算半个满族吧。

另外,奉军中的原直隶督办李景林也是汉军,不过其在被冯玉祥打败之后,没当上内阁总理,也不再进行政治活动,仅凭自己精研的剑术潇洒人生。

至于在抗战中英勇捐躯的佟麟阁将军,也是满族,他能成为极端仇视满人的冯玉祥的亲信,也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其战死沙场成为抗战期间第一个被追赠为陆军上将的高级将领。

最后,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满族将领就是新疆的盛世才,他是郭松龄送去日本读军校的,郭松龄反奉失败后,投靠蒋介石,不被重用,只身出关。

在风云变幻中利用白俄的归化军,退到新疆的东北义勇军以及苏联红军,打败了各个竞争对手,终于统一新疆。

以后在苏联、国民党、共产党之间搞平衡,统治新疆10余年。

可以说,民国的满族将领大多数和东北军有关,有很深的地域性。

其次,是蒙古族将领,蒙古族将领最高职务为萨镇冰,其为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留学英国,曾在北洋海军任
康济舰管带,清末海军统领(总司令、海军正都统衔,相当于海军上将),民国历任海军总长、代总理、海疆巡阅使、
福建省长,被北洋和蒋介石都任命为海军上将,共和国建立后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委员。

历仕3朝。

其侄孙萨师俊中
校在抗战中任中山舰舰长,为抗战中阵亡的海军最高级军官。

不过,其他的陆军将领很多都与清末的毅军有关,如北洋时期在河南当过师长,河南军务帮办被冯玉祥枪毙了的宝德全就是毅军出身。

以东北军团长率一个旅投降日寇,以后发展成为拥兵近2万的伪蒙古军总司令李守信(他是汉蒙古,祖上汉族入赘蒙古家庭)也是出身毅军,曾任伪蒙古军总参谋长,接任李守信统领原伪蒙古军在解放战争中与共军硬拼的宝贵廷(李守信的拐弯小舅子)也出身毅军。

除此之外,蒙古军人还有出身蒙匪的,如著名蒙匪宝振荣(荣三点),他在被东北军收编后(骑兵旅),在奉苏战争中被苏联军队击败,部队恢复土匪本性,烧杀抢掠,被张学良枪毙。

而另一类的蒙匪巴布扎布,更是在日本的豢养下,多次进攻内地,妄想复辟清朝。

其儿子正珠尔扎布、甘珠尔扎布(川岛芳子的原老公)也是日寇精心培养的代理人,在伪满军队中曾升任将级高官。

而布里亚特蒙古人乌尔金更是被日寇任命为伪满上将的高位。

而抗战及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在内蒙地区任命白海峰,奇子俊等等这些人将军军衔,其实他们的实力并不强,基本上都只有几百,近千人,不过是羁縻而已。


古族民国将领出身复杂,有海军萨镇冰家族,有陆军毅军出身,有胡匪出身,有封建王公出身,还有少部分军校出身。

第三,回族将领,其最高任职者为白崇禧,其为保定军校出身,桂系军阀魁首,国军一级上将,历任国军参谋总长、国防部长。

但在桂系中回族将领不多,只有白崇禧的外甥海竟强等寥寥数人,真正回族将领的大本营在大西北,其主要是西北马家军阀,他们是清末回族起义军后裔,投降清朝后成为清军主力董福祥的甘军的一部分,民国后共分三大支:(1).马安良系,是西北马家军的主力,为清末马占鳌后裔(原为起义军,后投降左宗棠),曾任精锐西军统领,曾控制大半个甘肃,后在民国前期被西北军消灭,主要人物有马安良、马廷骧父子(2).马骐、马步芳系,原为马安良部下,后在青海独立,父子,兄弟,3人相继任青海省主席,主要人物:马骐、马麟、马步芳、马步青、马仲英(尕司令)、马继援(3).马福祥、马鸿逵、马鸿宾系:原为马安良部下,后在宁夏独立,马福祥曾任宁夏护军使、绥远都统、西北边防会办、蒙藏委员会主任委员。

马鸿逵任15路军总司令、宁夏省主席。

马鸿宾曾任宁夏镇守使、甘肃省主席。

马家军的野蛮和血腥,应该大家都很了解。

就不再多说了。

其他各个军阀手下也有一些零星的回族将领,如傅作义的军长刘万春,但他们的作用很小了。

第四,彝族将领,其主要代表为龙云,云南军阀,历任云南省主席,军事参议院院
长,二级上将。

龙云的继任人,其表弟卢汉,还有重要的军长、师长如安恩溥、陇耀等都是彝族人。

他们率领新滇军,在抗战中和日寇血战8年,先后参加了台儿庄血战、长沙会战等正面战场战斗,而且龙云坐镇昆明,使昆明当时成为民主思想的大本营。

但好景不长,抗战刚胜利,蒋介石就炮轰五华山,解决了龙云。

而其部属在卢汉等的带领下在解放战争中又与中共打了好几年,最后,大势所趋,陆续起义。

除此之外,成为国军和后来解放军双料少将的原拉卜楞保安司令、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的藏族将领黄正清和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人士也曾经获得将军军衔,但这些人的实力都很小,基本在民国政治生活中没有多大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