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北京的春节》优质公开课教案(8)

《北京的春节》优质公开课教案(8)

《北京的春节》优质公开课教案(8)14.《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蒜瓣翡翠、万象更新、零七八碎、灯火通宵。

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研究课文表达顺序,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写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难点研究课文表达顺序,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写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时间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了一首童谣,谁能说说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事?XXX:过年,北京的春节。

师:对,这首童谣讲的是北京的春节,这节课老师带领你们去研究北京的春节,想去吗?生:想师:上面请伸出你们的小手,随着老师一同书写课题(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二、初读课文1、朗读课文,看看按照老北京的端方,他们的春节哪些中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第二,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标点也别放过。

2、识记生字词(课件出示生词)腊月初旬蒜瓣饺子翡翠榛子栗子风筝逛庙会走马灯杂拌儿展览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灯火通宵张灯结彩3、师:同砚们读的非常好!咱们来交流交流,你觉得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热闹、喜庆)4、师:老师让你们再读一遍课文,但是这一遍和第一遍不一样,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看看咱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把它的时间早出来,如果你觉得那一段写得比较详细,也可以在旁边做上记号。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5、师:同砚们说的非常好,一会儿工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师:对!当前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分也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方法。

三、品读体味,感触感染年味师:在这么多的好日子里,作者详写了哪些日子?你找到了吗?(生: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学生分队:(XXX、XXX、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师:北京的春节在XXX先生笔下成了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那这其中哪一部分给你和XXX先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一)深入地读一读“腊八”局部,勾画出本人印象最深和认为写得好的中央,结合本人过年的感触感染,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初中语文《北京的春节》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北京的春节》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北京的春节》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对北京的喜爱之情。

(3)培养欣赏民俗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民俗的热爱。

(2)培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北京的喜爱之情,培养欣赏民俗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北京的课文,题目是《北京的春节》。

请大家猜一猜,作者为什么选择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来描写北京呢?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交流感受。

3.课堂讨论(1)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北京特色的民俗活动?(2)这些民俗活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作者为什么对北京的春节如此喜爱?4.精讲课文(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5.实践活动a.你最喜欢的春节习俗是什么?b.你认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独特之处?c.如何传承和发扬春节的民俗文化?(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春节的作文。

2.搜集有关春节的民俗资料,与同学分享。

五、课后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何?如何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3.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同学们,你们在朗读课文时,有没有发现哪些语句特别吸引你们?能否分享一下?”“你觉得这些语句好在哪里?是词语用得好,还是句子结构特别巧妙?”2.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提问:“谁来说一说,课文中提到的庙会、放鞭炮、吃团圆饭这些活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在描述这些活动时,用了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春节的喜庆和热闹?”二、教学难点补充“同学们,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自己家乡的春节,你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是怀念、自豪还是其他的什么?”“作者在描述北京的春节时,用了‘故乡的习俗’‘童年的记忆’等词语,这些词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节吗?当然知道!那你们知道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北京的春节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北京的春节有多么吸引人。

语文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语文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语文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语文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篇1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北京的春节》优质公开课教案 (10)

《北京的春节》优质公开课教案 (10)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本文有较多的场面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句子、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真切的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导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关键:】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1、了解单元导语。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

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⑴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⑵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

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

北京的春节教案(公开课版本)

北京的春节教案(公开课版本)

北京的春节教案(公开课版本)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研究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北京春节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春节的兴趣。

2.让学生分享自己过春节的经历,了解不同地方的春节俗。

二、新课讲解1.教师讲解本课的生字,并让学生跟读。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和热闹气氛。

3.教师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

三、课堂练1.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生字,并写出拼音和意思。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总结1.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节日的氛围和民俗文化。

2.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背诵本课的生字和课文。

2.搜集关于春节的资料,了解不同地方的春节俗。

第二课时主要目标要求】:1.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学生能够比较阅读,体会不同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复1.学生朗读上节课的课文,复生字和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春节俗资料。

二、新课讲解1.教师让学生比较阅读两篇不同的文章,体会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

2.教师讲解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课堂练1.学生分小组讨论,比较阅读两篇不同的文章,并找出它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

2.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表达练。

四、课堂总结1.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表达练成果,并进行点评。

2.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搜集更多关于春节的资料,了解不同地方的春节俗。

2.写一篇关于自己过春节的文章,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一)学生汇报春节来历和相关诗歌童谣资料。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师:让我们一起齐读一下这首北京春节童谣。

北京的春节 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 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北京的春节(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写了老北京人如何过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

本文作者——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习惯。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简洁,耐人寻味,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

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教学目标】1.会写“醋、饺、摊"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热情、风筝、”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并能划分课文层次。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自主识字,初步感知内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结合关键语句,了解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北京春节"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单元主题1.人文主题:民风民俗2.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3.习作要求: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单元的主题、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

二、学习活动学习任务一:知识链接,情境激趣1.知识链接。

春节是指农历新年。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春节才结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北京的春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北京春节的“时间轴",回顾北京春节的一段经历,理解作者根据写作意图分清详略主次。

2.体味孩子过节的“三个味”,链接自己的过节体验,寻找春节中属于自己的“三个味"。

3.比较不同地域的“春节情”,在习俗的同与异中,感受和延续情感的相连和文化的传承。

教学重点借助北京春节的“时间轴",回顾北京春节的一段经历,理解作者根据写作意图分清详略主次。

教学难点体味孩子过节的“三个味”,链接自己的过节体验,寻找春节中属于自己的“三个味"。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制作北京春节的“时间轴”学习任务二:寻找孩子过节的“三个味"(一)学习活动1:准备过年,孩子过节的“三个味”北京的春节是一段很长的经历,在这样一段经历中,大人们很忙碌,忙着给孩子们做新衣、忙着做年菜、贴对联、贴年画,对孩子们而言,春节是最快乐的一段经历,你看,从腊八起,准备过年,孩子们在做什么呢?出示: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1.读出年味儿的事件提示:指名读一读,圈一圈,孩子们在腊八节这一天都做了那些事?要点: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用三个字来说就是买买买,或者吃吃吃,或者玩玩玩等。

2.读出乐味儿的心情提示:老舍所写的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还是比较贫穷的,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大人们才能让小孩去买这些东西,读读看,孩子们难得买这些东西,会有什么感觉呢?要点:也用三个字来说,那就是乐乐乐。

3.读出京味儿的语言提示:这里的语言有什么特别之处?要点:儿化音,是京味儿的语言一大特点。

语文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通用5篇)

语文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通用5篇)

语文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通用5篇)语文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通用5篇)语文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学生喜闻乐见。

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过春节的欢喜心情。

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情分析:过春节学生也是喜闻乐见,最喜欢不过了。

只是要了解各地的风俗不同。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腊月、初旬、翡翠、杂拌儿、走马灯、零七碎八、万象更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都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来上课。

和家人聊聊自己家乡怎么过春节?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过新年》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1、今天同学们都穿着新衣服,好漂亮,老师拿出相机照下这漂亮的一幕。

2、请你们说说我们家乡怎么过春节的,好吗?(学生纷纷回答:农历十二月初十开始买年货。

二十四送灶神,家家吃汤团,团团圆圆;二十九白天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晚上贴年画、祭天神,这天晚上每人吃长寿面:大年三十一家人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小孩子可以玩游戏,大人欢聚看春晚;正月初一上坟,不拜年;初二开始按照辈分走亲访友;十五晚上迎龙灯,拔龙须,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等。

)3、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播放动漫老北京的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说说你的感受。

(糖瓜粘我们没有吃过,磨豆腐、蒸馒头我们也不做。

二十九晚上我奶奶会蒸好几笼糖糕。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让我们跟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去那过过春节好吗?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前后同学互读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南塘大街小学六(2)班黄文娟
1.会写“醋、榛”等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初旬、展览、饺子、翡翠、
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学生准备:
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填写《学评》13 页关于时间、风俗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听童谣,导入新课
1.学生回忆自己家乡过春节的情景。

我们刚过完春节,说一说春节期间的哪个习俗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团圆的节日。

2.童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京的春节又是怎样的呢?播放童谣《过了腊八就是年》;进入新课。

3、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思考: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不懂的地方。

(1)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字词检测
出示生字:旬熬蒜醋饺翡拌栗筝鞭麦寺逛
出示词语:
轻声:饺子榛子栗子风筝规矩掺和
儿化音:杂拌儿玩意儿零七八碎儿
多音字:正月间断分外掺和娴熟万象更新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起止时间,持续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腊月初旬到正月十九,持
续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汇报。

(1)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圈出来;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2)以除夕为时间点把整个春节划分为两个时间段。

(3)小组交流预习时填写的表格:腊八到除夕这段时间里的风俗习惯。

(4) 小组汇报。

四、品味语言,了解传统文化
1.选择除夕片段深入阅读,勾画自己印象深刻的词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

2.学生交流。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感受除夕的热闹。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感受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总分的段落格式。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把这种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北京的春节是一个热闹喜庆、祥和团圆的节日,这些不仅在除夕这一天表现出来,老舍笔下还写到了好几个日子,而且在写作手法上也非常巧妙,今天就留着这个关子,课后好好读一读书,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感受北京的春节,感受老舍先生细腻的描写。

六、板书设计
6 北京的春节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时间顺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