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优质课教案获奖 (3)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一等奖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一等奖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一等奖《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⑴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⑵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⑴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

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北京的春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本文学习,掌握和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包括各种习俗的名称、时间、特点等;同时,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理解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提高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圈画关键语句、品析重点词句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本课学习,感受到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通过对老北京春节的介绍,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和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包括各种习俗的名称、时间、特点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春节的喜庆气氛,同时理解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春节的情景,接着展示老北京春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介绍作者老舍,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正式引入新课。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后,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如“本文主要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哪些习俗?这些习俗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等,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圈画关键语句、品析重点词句。

读完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作者在描述春节习俗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老舍的《过年》和梁实秋的《过年》,以点带面来讲授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

4. 朗读比赛,体会情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比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情感,感受到春节的喜庆气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一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1.了解单元导语。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

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

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

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

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

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

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

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六年级《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六年级《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1、六年级《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六年级《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这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会场景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各地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文内容,开展以下阅读实践:1.默读课文两遍,诵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2.识记字词,给生字和多音字注音,并在文中圈出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搜集有关作者老舍和有关春节的资料。

4.理清的写作顺序。

5.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书上。

一、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1.组织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习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篇一一、激趣导入:师:上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首歌,快来看看吧!(播放:小拜年)师:歌曲听完了,我看到同学们都被带回了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谁能说说都看到了,听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交流。

师: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族风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板书: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师: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那老师就先检查一下大家生字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师:谁能来读读?(指生读)齐读。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师: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就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节。

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老师请你们认真地朗读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每一个同学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非常高兴。

师:不少同学已经读好了。

师:行,都差不多了,咱们来交流交流。

师: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交流。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热闹、喜庆、忙乱、团圆)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师:下面老师请你们默读,请快速地浏览,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做上标记。

开始。

师:古人说:一目十行。

看看咱们班的同学们是不是掌握了这种本领。

师:一会儿功夫,咱们同学已经画完了。

都画好了吗?行,咱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

师: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生交流,教师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师:过完十五,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北京的春节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北京的春节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北京的春节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北京的春节》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春节的由来。

2. 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和传统文化。

3. 探讨春节的意义。

三、课前准备
1. 熟悉春节相关资料并准备课件。

2. 准备录音机、磁带或影片带等实物或虚拟教材。

四、教学步骤
1. 冰山教学
(1)引入话题:抛出一句话,问学生什么节日?然后让学生回答。

(2)熟悉话题:介绍春节的由来,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春节知识。

(3)拓展话题:分别介绍北京的春节习俗和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习俗的内涵。

2. 与课本内容相结合
(1)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和文字进一步介绍北京的春节习俗和传统文化。

(2)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实际加以讨论。

3. 中间反思
(1)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春节知识,并进行反思交流。

(2)老师与学生一起思考,探讨春节的本质意义。

4. 小结总结
(1)让学生总结春节的本质意义,并用文字或图片作小结。

(2)分组讨论,总结春节习俗和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春节的温馨气氛。

2. 教学中融入传统和现代,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融合,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新春的喜悦。

3. 教学时应多设法运用游戏、影片和实物教材,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春节的文化内涵。

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一等奖3篇

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一等奖3篇

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8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生:喜欢)那你们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吗?(生举手自由答)我们是这样过春节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么过春节的呢?(生:想)好,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

(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师指导学习。

重点指导“榛、掺、浒”和多音字“正”的读音。

4、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悬灯结彩:挂灯笼结彩带。

形容喜庆景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腊月的初旬开始,正月十九结束)2、快速读课文,提取信息,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课件先出示空表)主要习俗时间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初一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元旦出门拜年、在家待客、逛庙会正月十五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3、学生交流填表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答案。

(若有不同意见,相互讨论)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5、通过表格,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正月十五)6、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学生喜闻乐见。

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过春节的欢喜心情。

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情分析:过春节学生也是喜闻乐见,最喜欢不过了。

只是要了解各地的风俗不同。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腊月、初旬、翡翠、杂拌儿、走马灯、零七碎八、万象更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都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来上课。

和家人聊聊自己家乡怎么过春节?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过新年》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1.今天同学们都穿着新衣服,好漂亮,老师拿出相机照下这漂亮的一幕。

2.请你们说说我们家乡怎么过春节的,好吗?(学生纷纷回答:农历十二月初十开始买年货。

二十四送灶神,家家吃汤团,团团圆圆;二十九白天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晚上贴年画、祭天神,这天晚上每人吃长寿面:大年三十一家人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小孩子可以玩游戏,大人欢聚看春晚;正月初一上坟,不拜年;初二开始按照辈分走亲访友;十五晚上迎龙灯,拔龙须,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等。

)3.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播放动漫老北京的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说说你的感受。

(糖瓜粘我们没有吃过,磨豆腐、蒸馒头我们也不做。

二十九晚上我奶奶会蒸好几笼糖糕。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让我们跟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去那过过春节好吗?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前后同学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圆圈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本文有较多的场面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句子、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真切的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导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关键:】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1、了解单元导语。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

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⑴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⑵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

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

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

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

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

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

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

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

(“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⑵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分清详略,练习朗读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⑴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⑵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⑴自由练读。

⑵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

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六、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交流重点如: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⑴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⑵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⑴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⑵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⑴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⑵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⑴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⑵谈谈自己的体会: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⑶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七、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热闹喜庆团圆祥和八、效果分析:《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课文主要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等春节习俗。

文章语言简洁而生动,结构清晰完整,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具体写了哪些节日的活动?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一、从单元导语入手,使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

这一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所以,在设计中,我的导语从单元主题开始,帮助学生建立单元总体框架,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

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这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

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达到教与学的提升。

我娴熟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1.我在指导朗读中还有很多不足,这个同学还没有达到我所要求的目的,应继续找学生起来朗读,或者问“谁能比他读得更好?”用这种方式来问学生,会更激发他们的朗读情绪。

2.初一这一部分在讲解时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并没有感受到和除夕的截然不同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应继续学习探讨。

3.正月十五这一部分,整体上来讲出示太多的图片,而脱离了课本,也使得这三部分都像是在详讲,体现不出来详与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

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