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为学》阅读及答案

《为学》阅读及答案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字词。
(1)贫者语于富者曰语:__________(2)越明年明年:__________2.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蜀之鄙/有二僧B、子/何恃而往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⑴告诉,对……说⑵第二年2.C点拨:C句节奏应划分为: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3.(1)多年来我想雇一条船顺流而下,尚且(还)没能做到。
(2)人立志,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4.答案要点:为学的条件是“志”与“为”,做学问要立志更要努力行动;行事不一定要等待客观条件的成熟;聪敏不可依靠,昏庸也并非不可改变。
点拨:答出某一点并就某一点来谈即可。
为学阅读答案

一)阅读《为学》,回答下列各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解释多义词( 6 分)自南海还()蜀之鄙有二僧()西蜀之去南海()望桓侯而还走()肉食者鄙()去国怀乡()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欲之南海B .其一贫,其一富C .以告富者子墨子九距之其真无马邪必以分人10、翻译下列句子。
( 4 分)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____ 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 的道理。
(4分)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2分)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参考答案:8、(6 分,每空 1 分)回来掉转(回转)边境目光短浅距离离开9、( 2 分)C10、(6 分,买、犹、顾、哉各占 1 分,句意各占1分)译文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
② 人们确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11、(4 分,每空2分)蜀鄙二僧(去南海)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意思对即可)12、(2 分,每错1处扣分,扣完本题分为止)吾资之聪/倍人也/ 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文言文《劝学》《为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率,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学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疾:劲疾B.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C.卒于鲁也传之卒:死亡D.越明年明年:第二年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青,取之于蓝蜀之鄙,有二僧B.�以为轮以告富者C.水为之,而寒于水贫者语于富者曰D.吾尝终日而思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
《为学一首示子侄出》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题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出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有删改)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屏弃而不用屏:同“摒”,排除B.贫者语于富者曰语:告诉C.西蜀之去南海去: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鄙:浅陋4、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5、作者以蜀鄙二僧的故事阐明了什么观点?对我们“为学”有怎样的启发?(4分)答案:3A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4A (军:驻军)5D (D项皆为连词,表顺承,可译为“于是,就”。
A项前“以”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后“以”为介词,可译为“因为”。
B项前“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C项前“乃”为副词,可译为“就”;后“乃”为副词,可译为“竟然”)。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4-7小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清]彭端淑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②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①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
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清代名臣、《四库全书》总篡官纪昀,为解元时即得彭端淑提携,后成为清代学术界权威。
②买舟:租船。
4.下列对划线句子的划分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B.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C.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D.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5.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为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一)阅读《为学》,回答下列各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解释多义词(6分)自南海还()蜀之鄙有二僧()西蜀之去南海()望桓侯而还走()肉食者鄙()去国怀乡()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欲之南海B. 其一贫,其一富C. 以告富者子墨子九距之其真无马邪必以分人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分)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2分)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参考答案:8、(6分,每空1分)回来掉转(回转)边境目光短浅距离离开9、(2分)C10、(6分,“买”、“犹”、“顾”、“哉”各占1分,句意各占1分)译文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
②人们确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11、(4分,每空2分)蜀鄙二僧(去南海)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意思对即可)12、(2分,每错1处扣0.5分,扣完本题分为止)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01《为学》精练及参考答案

《为学》练习一、常识1.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_朝________,本文原题为。
2.出自本文的成语是,现在人们常借以说明的道理。
二、解词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2.蜀之鄙.有二僧鄙:3.贫者语.于富者曰语:4.子何恃.而往恃: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买舟: 6.越.明年越:7.以.告富者以: 10.之: 为之.8.西蜀之去.南海去:吾欲之.南海9.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蜀之.鄙有二僧西蜀之.去南海三、翻译1.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四、理解1.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2.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_ ___ ___ _,勉励人们。
3.从穷和尚到南海的结果来看,一个人要完成一件事,一是要有 ,二是要有。
4.本文引用的故事,意在阐述的道理。
5.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7.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8.“鄙”暗示了,“一瓶一钵足矣”中“一”和“足”说明了,体现了。
9.第一部分(①):以两个_________句式,引起人们的思考;通过_________两方面作答,揭示了“________”、“_______”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第二部分(②—⑥):记叙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主要通过两个和尚的对话,反映他们不同的所为。
富和尚的两句“子何恃而往”,前一句是_______,后一句是_______,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穷和尚的“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三部分(⑦):由上述故事引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文言文翻译及答案】人买履信度,无自信也。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
(定语后置)4.先:首先,事先。
6.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7.置:放,搁在。
(动词)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
(代词)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前往。
(动词)13.操:拿、携带。
(动词)14.已:已经。
(时间副词)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革履。
(名词)17.乃:于是(就)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
(动词)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于是。
26.曰:说。
):副词。
宁可,宁愿。
28.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相信自己。
30.以:用。
31.吾:我。
32.市罢:集市散了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魏武将见匈奴使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驰遣杀使于途。
方的国度,于是派崔季珪代替自己,自己则拿着刀站在坐椅边。
等到接见完毕,人追杀了这个使者。
[2]以:认为。
[3]形:外貌。
[4]雄:称雄,这里意为慑服。
[5]崔季珪:崔琰,字季珪。
传说他相貌清朗而威重。
代:代替,这里指崔季珪代替曹操。
捉刀:握着刀。
[6]床:古代一种坐具,即“榻”,不是卧具。
[7]毕:结束。
[8]雅望:儒雅的风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为学》,回答下列各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解释多义词(6分)自南海还()蜀之鄙有二僧()西蜀之去南海()望桓侯而还走()肉食者鄙()去国怀乡()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欲之南海B. 其一贫,其一富C. 以告富者子墨子九距之其真无马邪必以分人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分)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2分)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参考答案:8、(6分,每空1分)回来掉转(回转)边境目光短浅距离离开9、(2分)C10、(6分,“买”、“犹”、“顾”、“哉”各占1分,句意各占1分)译文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
②人们确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11、(4分,每空2分)蜀鄙二僧(去南海)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意思对即可)12、(2分,每错1处扣0.5分,扣完本题分为止)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