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最大公因数课件(共15张PPT)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最大公因数课件(共15张PPT)
整块:不能切割
整块正方形地砖正好铺满?
3
分析与解答
答:可以选择边长是1分米、2分米、4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4分米。
分析与解答
整正方形地砖正好铺满?
分析与解答
整块正方形地砖正好铺满?
16÷( 地砖边长)=整数块
正方形地砖的边长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也就是16和12的公因数。
整分米数:正方形的边长是整数
铺满:不能有缝隙
整块:不能被切割
16 和 12 分别除以1、2、4,都符合要求。
用公因数的知识来解决
回顾与反思
怎样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
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数学问题
有一张长方形纸,长70cm,宽50cm。如果要剪成若干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几厘米?
答:每根小棒最长有4厘米。
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最大公因数(第2课时)
什么是最大公因数?怎么求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有什么用?
小亮家储藏室的长方形地面长16dm,宽12dm。如果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储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必须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阅读与理解
整分米数:正方形的边长是整数
铺满:不能有缝隙
12的因数:1,2,3,4,6,12
16和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以选边长是1dm,2dm,4dm的地砖,边长最大是4dm。
12÷( 地砖边长)=整数块
分析与解答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新插图)1 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 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新插图)1 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 教学课件

说一说找公倍数的方法。
1.先找两个数各自的倍数。 2.再找公倍数。 3.找出最小的公倍数。
试一试 求出6和8的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
6,12,18, 24,30,36, 42,4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和8公有的倍
数有24,48,…
8,16,24, 32,40,48,
最小公倍数是24。 …
6的倍数
8的倍数
6的倍数
试着用集合图表示4、6的公倍数。
4的倍数
6的倍数
4,8,16,
20,28,32, 12,24,36, 6,18,30,
40,…

42,…
4和6的公倍数。 4和6的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的有公没倍有数最的大个数是有限 的还 公是倍无数限?的?
因为因两为个一数个的数公的倍倍数数的的个个数数是是无无限 的,限所的以,没所有以最两大个的数公的倍公数倍,数只的有 最小个的数公也倍是数无。限的。
方法2:用分解质因数法。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最小公倍数及其求法
做个小游戏 请学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并报出自己的学号。 请学号是6的倍数的同学起立并报出自己的学号。
你发现了什么?
把刚才的数据记录下来,你能解释刚才的现象吗?
4的倍数: 4 8 12 16 20 24 … 6的倍数: 6 12 18 24 … 12、24是4和6共的同公的倍倍数数。。
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 时,较小数就是这两 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判断:1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8。 ( × )
16和48的所有公因数有 1,2,4,8,16,所以最大公 因数是16。
写出下列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1
3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利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利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

短除法短除法求最大约数,先用这几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有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所得的积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求24、48、60的最大公约数。

(24、48、60)=2×3×2=12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先用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去除每一个数,再用部分数的公约数去除,并把不能整除的数移下来,一直除到所有的商中每两个数都是互质的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所得的积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如,求12、15、18的最小公倍数。

(12、15、18)=3×2×2×5×3=180无论是短除法,还是分解质因数法,在质因数较大时,都会觉得困难。

这时就需要用新的方法。

举例说明编辑例如:求12与18的最大公因数。

以下如有约数出现则为因数短除法例题12的因数有:1、2、3、4、6、12。

18的因数有:1、2、3、6、9、18。

12与18的公因数有:1、2、3、6。

12与18的最大公因数是6。

这种方法对求两个以上数的最大公因数数,特别是数目较大的数,显然是不方便的。

于是又采用了给每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2=2×2×318=2×3×312与18都可以分成几种形式不同的乘积,但分成质因数连乘积就只有以上一种,而且不能再分解了。

所分出的质因数无疑都能整除原数,因此这些质因数也都是原数的因数。

从分解的结果看,12与18都有公因数2和3,而它们的乘积2×3=6,就是12与18的最大公因数。

采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也是采用短除的形式,只不过是分别短除,然后再找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如果把这两个数合在一起短除,则更容易找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从短除中不难看出,12与18都有公约数2和3,它们的乘积2×3=6就是12与18的最大公约数。

与前边分别分解质因数相比较,可以发现:不仅结果相同,而且短除法竖式左边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共质因数,而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共质因数的连乘积。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章《最大公因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章《最大公因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章《最大公因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章《最大公因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小数、整数的相关知识后,进一步探究数学概念的内容。

本章通过引入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求两个或多个整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有了初步了解。

但是,对于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和应用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或多个整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途径,自主探究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两个或多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课件和教学卡片,呈现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练习题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利用PPT课件,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和总结,让学生再次强化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大公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总结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章《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章《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章《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章《最大公因数》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最大公因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涉及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对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内容,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理解和掌握。

本章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和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和发现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而让学生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两个人分物品,要求每个人分到的物品数量相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个人分到的物品的最大公因数。

从而引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人教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大公因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找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情况?”比如,当你们需要将两块不同长度的木板拼接在一起时,就需要找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来简化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大公因数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大公因数的基本概念。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的最大因数,它在简化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两个数12和18,我们可以通过列举法或短除法找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并解释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最大公因数》核心素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能力:
1.数学抽象: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的数对中抽象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
2.逻辑推理:培养学生通过列举法、短除法等方法找出最大公因数,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3.数学建模:让学生学会运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探讨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具体内容包括: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定义;
2.掌握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包括列举法和短除法;
3.应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简化比、解决等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困难。首先,对于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尽管我通过举例进行了解释,但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再次强调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尝试用更多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典型例题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典型例题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节课主要复习最小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重点掌握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利用其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一、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首先判断这几个数是何种关系。

(1)互质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1。

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2)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

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3)既不是互质数关系又不是倍数关系:用短除法来求。

二、解决实际问题在例1中贝贝用一块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纸板裁成若干个边长是整分米数的小正方形,裁完后凑巧没有剩余,小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多少?可以裁成多少块?把长方形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形而且没有剩余,转化成数学问题就是利用因数和倍数关系来解决。

说明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大正方形边长的因数。

求边长最大是多少,就是求6和4的最大公因数。

我们可以判断这道题中的2个数,可以用短除法来求。

即:最大公因数是2。

裁成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2厘米。

在典型例题2中明明用一些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纸板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至少是多少?要用多少块小长方形纸板?(已知每份数,求总数,应用公倍数知识。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在20分米至30分米之间,你知道是多少吗?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就可以说明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小正方形边长的倍数。

求大正方形边长至少是多少厘米就是求6和4的最小公倍数。

即:6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大正方形的边长至少是12厘米。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在20——30之间,那么它的边长还可以是24厘米。

即:12、24厘米。

在培优训练中阳光幼儿园买回49块水果糖和29块奶糖,赵老师把两种糖分别平衡分给小班的每位小朋友,结果水果糖多出4块,奶糖少了1块。

小班最多有多少位小朋友?从培优训练1中我们可以通过转化法把这道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因数和倍数关系。

从题中我们可以知道水果糖-4块,奶糖+1块就凑巧能平衡分给小朋友们,也就是说45块水果糖和30块奶糖凑巧是小朋友人数的倍数,求最多有多少个小朋友就是求45和30的最大公因数。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教案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教案授课人:步文新教学目标1.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学案、前置研究部分的练习(每人一张)教学基本过程(一)复习导入1.提问: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师:将之前准备好的前置研究部分练习发给大家,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在小组中交流汇报(在除法算式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写出8和12 的所有因数。

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学生独立练习,然后交流检查(师板书例1)师提问: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相互说一说。

方法一:用除数:8÷1=8,8÷2=4,8÷8=1。

方法二:用乘法:1×8=8,2×4=8。

因此,8的因数有1,2,4,8。

8的倍数有1,2,3,4,6,12。

(二)探究新知1.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1)出示例1 。

(2)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

在8的因数中,12的因数中找出公有因数的问题的答案。

(指出: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其中,4是最大公因数。

)2.巩固小练习(1)完成教材61页做一做第1,2题。

(填在书上)(2)完成教材63页练习十五第1题。

(填在书上)3.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师:出示例2。

怎样求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l)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

(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

方法一:先分别写出18 和27 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先找出18 的因数:①,2 ,③,6 ,⑨,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和12公有的因 数有1,2,4。
1,2,3,
4,6,12
8的因数
12的因数
返回
8的因数
12的因数
8
1,2,4
3,6,12
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其中,4是最大的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返回
2 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2,3,
6,9,18
18和27公有的因 数有1,3,9, 其中9最大。
3×3=9
所以,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9。
返回
课堂练习
填空题。
18和12的公因数有( 1,2,3,6 ),最大的公因数是( 6 )。 100和25的公因数有( 1,5,25 ),最大的公因数是( 25 )。
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 时,较小数就是这两 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返回
求下列各数的最大公因数。
12和36
1,3,9,
27
18的因数
27的因数
返回
18的因数
27的因数
2,6,18
1,3,9
27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9。
返回
18=2×3×3
27=3×3
因此,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3×3=9。
返回
3
18
27
……同时除以公因数3
……同时除以公因数3
3 6 2
9 3
……除到两数的商只有公因数1为止
2 12 36 18
9和10
23
23和46
23 46 1 2 23和46的最大 公因数是23。
11和17
6
6
1 3 2×6=12 12和36的最大 公因数是12。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返回
写出下列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1 10 3 1 4
返回
判断:16和48 的最大公因数是8。 ( × )
人教版
数学
五年级
下册
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
情境导入
1.请学号是8的因数的同学起立并报出自己 的学号。请学号是12的因数的同学起立 并报出自己的学号。 2.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返回
探究新知
1 8和12公有的因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大因数
是多少?
返回
先分别找到8和12的 因数。
1,2,4, 8
16和48的所有公因数有 1,2,4,8,16,所以最大 公因数是16。
返回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填在括号里。 5和15( 5 ) 15和16( 1 ) 4和8( 4 ) 48和24( 24 ) 6和8( 2 ) 22和33( 11 )
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 较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 的最大公因数。
返回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作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作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返回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集合法 列举法
短除法
分解质 因数法
返回
课后作业
课本: 第61页做一做
返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