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说脑电图
脑电图简介

脑电图简介脑电图是由头皮下引导出的大脑皮层持续节律性自发位的变化所记录的图形,是一种借助电子放大技术,将神经元的自发生物电活动放大100E倍,并将脉冲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而记录到的脑电活动,是反映脑功能动态活动的方法,以研究大脑功能有无障碍,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并具无创性。
适应症:凡能引起脑电生理改变的疾病都可做脑电图检查。
①病变的诊断:癫痫、脑外伤、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病(缺血性的,出血性的)、颅内感染、老年性痴呆。
②疾病的鉴别:癫痫与精神病(癔病),脑电图(有变化B),脑电图(无变化)。
精神病:器质性(有改变),功能性(无改变)。
对昏迷病人原因的鉴别。
对真盲和假盲(睁闭眼试验波的a波抑制明显)的鉴别。
大脑发育判断。
治疗的观察。
③睡眠研究。
④判断脑死亡的指标。
适应症:主要用于各种癫痫、脑外伤、脑炎、脑肿瘤、颅内出血、脑梗塞精神病、痴呆症、智力障碍、视觉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
注意事项:①.严禁任何金属物品或汤水进入机内,以免造成短路甚至火灾。
②.仪器使用时,严禁拔插任何硬件及期连线,所有对硬件故障的排除都必须在断电情况下进行。
③.仪器使用时,严禁在仪器通风口、散热处罩任何物体。
④.严禁在短时间内反复开、关主机电源。
⑤.严禁自行拆换硬件,严禁拷贝和复制系统软件,因机器硬、软件均加密,凡自行拆换硬件、拷贝和复制软件所造成的损坏机器,丢失文件和数据,后果用户自负。
⑥.严禁拷贝其它软件或游戏到计算机中,防止计算机病毒,做到专机专用,所有软件使用前必须保证无病毒(新盘)。
收费标准:30元每人次。
脑电图机原理

脑电图机原理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是一种测量人类
大脑电活动的方法。
脑电图机利用电极贴附在头皮上来记录大脑内的电信号,然后通过放大和滤波,将收集到的电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脑电图形。
脑电图机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将电极通过导电胶粘贴到头皮上相应的位置。
这些电极会捕捉到大脑中神经元的电活动。
当神经元存活并进行通信时,会产生微弱的电流,这些电流可以传播到头皮,并被电极所接收。
接下来,脑电图机会将电极接收到的微弱电流放大,以便更好地记录和分析。
放大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滤波处理以去除非相关的干扰信号,例如心电图和肌电图等。
最后,放大和滤波处理后的电信号会通过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传送到脑电图机的计算系统或计算机上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显示。
这些数字信号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形化方式来展示,例如时域图、频域图或者事件相关电位图等。
总的来说,脑电图机利用电极记录大脑内神经元的电信号,并通过放大、滤波和转换等步骤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脑电图形。
通过观察和分析脑电图,研究人员可以研究大脑活动的相关特征,如频率、振幅、相位和时域特性等,从而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人类大脑的功能和疾病。
脑电图的原理

脑电图的原理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是一种记录大脑电活动
的技术。
它通过在头皮上放置多个电极,测量脑电信号的电势差,并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图形或数字显示。
脑电图的原理基于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
当神经元兴奋传导时,会在细胞膜上产生短暂的电流,这些电流通过周围组织传播,最终到达头皮。
这些电流的聚集形成了可以被电极捕捉到的微弱电势差。
脑电图通过将不同电极之间的电势差放大并记录下来,来呈现大脑的电活动模式。
在实际操作中,脑电图通常使用多个电极,这些电极按照国际10-20系统的标准位置放置在头皮上。
这些电极会测量相对于
特定参考电极的电势差。
电势差的幅度和频率可以反映出大脑中不同脑区的活动情况。
脑电图记录的电势差通常以波形图的形式展示。
常见的波形包括α波、β波、θ波和δ波等。
这些不同频率的波形反映出大
脑处于不同的活跃状态,如放松、专注、入睡等。
脑电图在临床和科研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上,脑电图可以用于诊断癫痫、睡眠障碍等疾病。
在科研领域,脑电图可以用于研究大脑的功能连接、认知过程、情绪状态等。
总之,脑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脑电信号的电势差来展示大脑电活动的技术。
它通过测量不同脑区的电势差,来呈现大脑的电活动模式,从而对大脑的功能状态进行分析和研究。
脑电图概述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局灶性慢波: 局灶性脑实质功能障碍所致, 见于 局灶性癫痫\脑脓肿\局灶性硬膜下&硬膜外血肿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三相波: 一般为中至高波幅\频率1.3~2.6Hz的 负-正-负或正-负-正波
非快速眼动期 (NREM)
1期(困倦期): 节律消失, 被低波幅慢波 取代, 顶部可出现短暂高波幅双侧对称 的负相波(“V”波) 2期(浅睡期): 出现睡眠纺锤波(12~14Hz) 3\4期(深睡期): 广泛分布的高波幅慢波
快速眼动期 (REM): 出现低电压\混合频率电活动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主要见于肝性脑病&其他中毒代谢性脑病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癫痫样放电 ➢ 棘波 ➢ 尖波 ➢ 棘慢波综合 ➢ 多棘波 ➢ 尖慢波综合 ➢ 多棘慢波综合
正性棘波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放电的不同类型通常提示不同的癫痫综合征 ◙ 失神小发作: 高波幅双侧同步对称3次/s重复出
2. 正常脑电图 成人EEG
在清醒\安静&闭眼放松状态下EEG基本节律是 节律, 主要分布在枕部&顶部
活动主要分布在额叶&颞叶 部分正常人在半球前部可见少量波 清醒状态几乎无波, 入睡可出现
儿童EEG
以慢波为主, 14~18岁时接近于成人
一、脑电图(EEG)
2. 正常脑电图
睡眠EEG: 根据眼球运动可分为两期
三分钟带你认识脑电图

三分钟带你认识脑电图
基本脑电图的波形
在正常情况下,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有α波、β波、θ波、δ波4种
α波:频率为8~13Hz,波幅为20~100LV,在成年人清醒、安静、闭眼时出现,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
即消失转而出现β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a-block)。
此时被试者再安静闭眼,则α波又重现。
β波:频率为14~30Hz,波幅为5~20uV,当受试者睁眼视物或接受其他刺激时出现,是大脑皮层处于紧张激动状态的标志。
θ波:频率为4~7Hz,波幅为100~150uV,在成人困倦时可以出现。
在幼儿时期,脑电波频率比成人慢,常见到θ波,青春期开始时才出现成人型心波。
δ波:频率为0.5~3Hz,波幅为20~200uV。
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几乎没有δ波,但在睡眠期间、极度疲劳或麻醉时可出现。
在婴儿时期,脑电频率比幼儿更慢,常可见到δ波。
一般认为,高振幅的慢波(θ波或δ波)可能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脑电波随大脑皮层活动状态的不同而变化。
当有许多皮层
癫痛或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等)的患者可出现异常的高频高幅脑电波,或在高频高幅波后跟随一个慢波的综合波形。
临床上可根据脑电波的改变特征,帮助诊断癫痛或探索肿瘤所在的部位。
脑电波的形成机制
脑电波是由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后形成的。
锥体细胞在皮层排列整齐,其顶树突相互平行并垂直于皮层表面,因此其同步电活动易总和而形成强大电场,从而改变皮层表面电位。
大量皮层神经元的同步电活动可能与丘脑非特异投射核的同步化EPSP和IPSP交替出现有关。
脑电图名词解释

脑电图名词解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一种可以记录和检测人脑电活动的技术。
它通过将电极放置在人的头皮上,并测量出脑部神经元的电活动信号,从而得到脑电图。
1. 脑电图图像:脑电图记录的结果可以表达为一张图像,通常以时间为横坐标,电压为纵坐标。
图像上的波形表示了脑部神经元的电活动。
2. 脑电活动:脑电图记录的是脑部神经元的电活动情况。
这些电活动可以分为不同的频率带,包括δ(0.5-4Hz)、θ(4-7Hz)、α(8-13Hz)、β(14-30Hz)和γ(30Hz以上)等。
3. 脑电律:脑电图上的波动律动称为脑电律,它们反映了脑部神经元网络的活动模式。
例如,α律代表放松状态下的脑电活动,β律代表警觉状态下的脑电活动。
4. 异常脑电图:异常脑电图指的是脑电图中存在异常的波形或律动,可能是由于脑部损伤、疾病或功能异常导致的。
常见的异常包括癫痫发作、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5. 脑电波形:脑电图中的波形反映了脑电活动的特点。
常见的脑电波形包括:δ波(慢波,低频且高振幅)、α波(α节律,频率较低,振幅较小)、β波(β节律,频率较高,振幅较大)等。
6. 脑电节律:脑电节律是指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出现的特定波动。
不同频率的脑电节律对应不同的脑部活动状态。
例如,α节律表明放松和静息状态,β节律表明警觉和活跃状态。
7. 脑电发放:脑电发放是指脑电图中出现的特定活动信号,常见的包括:施放发放(sharp wave)、神经元发放(spike)、断流发放(break 等等。
8. 脑电频率:脑电图可以分为不同的频率带,每个频率带反映了一种特定的脑电活动。
脑电频率的计算通常采用傅立叶变换法,将时域的电信号转换为频域的能量谱。
9. 脑电异常激活:脑电图可以反映脑部异常激活的情况。
例如,在癫痫发作时,脑电图中会出现大幅度的高频放电,这是脑部神经元异常大量放电的表现。
10. 脑电系统:脑电图记录通常需要使用专门的脑电系统,包括脑电放大器、电极帽、电极盒等设备。
脑电图简述分析

脑电图检查法【原理】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生理活动的基础,因而可以反映其功能变化及病理变化。
脑电图是目前最敏感的监测脑功能的指标。
通过放置于头皮的电极,通过导联选择器、放大器、记录器将微伏(u v)级的电位放大并描记于纸上。
脑电图的电位变化来自皮层大锥体细胞垂直树突的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而脑电位的节律则由丘脑内板系统通过上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调节。
近年来,又发展了定量脑电图、深部电极脑电图、磁带记录脑电图监测、闭路电视脑电图和录像监测等技术,提高了脑电图的临床价值,扩展了脑电图的应用范围。
【方法】一、常规脑电图★在清洁去脂后的头皮上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19个电极(双侧前额、额、中央、顶、枕、前颞、中颞、后颞以及额中、中央中、顶中)。
组成两种基本导联:参考导联--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常用耳垂)相连进入放大器,波幅、波形失真少;双极导联--一对记录电极相连进入放大器,定位准确。
★至少记录20—30分钟:包括闭目安静状态、睁眼3秒钟、闪光刺激、过度换气3分钟的记录。
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特殊电极:鼻咽电极或蝶骨电极。
★分析波幅、频率、波形、位相、各种波出现方式及部位,以及各个电极间的相关性、对称性和同步性。
二、定量脑电图利用计算机将脑电信号经快速付立叶转换(FFT),将脑电位的时间函数转变为频率函数,以功率谱的形式表现,即各频段的能量值。
定时连续作FFT,绘成压缩谱阵,用于长时间监测。
在FFT的基础上经过内插值计算及成像技术可以绘出等电位功率分布图(BEAM),经过统计学Z检验或T检验可绘出显著性概率图(SPM),与药物浓度监测结合成为药定量脑电图。
三、脑电图监测(一)记录监测:将8道或16道脑电信号记录于随身携带的记录仪上。
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而后可以重复分析。
优点在于自然活动下长时间记录,但在脑电图有变化时观察不到当时病人行为或病情的变化是缺点。
(二)闭路电视脑电图和录像监测:在一个荧光屏上同时显视8道或16道脑电图和病人的录像。
脑电图(EEG)检测

脑电图(EEG)检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是一种用来检测脑电活动的技术,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并记录脑部神经元的电活动,可以获取大脑的电信号。
脑电图检测是一项重要的神经科学研究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医学研究以及脑机接口等领域。
一、脑电图检测原理脑电图检测基于神经元的电活动。
脑部神经细胞之间的电流流动产生的微弱电位变化可以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测量到。
脑电图检测通常通过放置多个电极以记录大脑各个区域的电活动,并将这些电活动显示在一张脑电图上。
脑电图的信号可以分解为不同频率的谱带,例如阿尔法波、贝塔波、theta波和delta波等,这些波段反映了大脑在不同状态下的电活动。
二、脑电图检测应用1. 临床诊断:脑电图检测在癫痫、睡眠障碍、脑死亡和脑损伤等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癫痫发作时,脑电图会显示出异常的电活动模式,有助于诊断和监测病情。
2. 医学研究:脑电图检测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如研究大脑认知功能、情绪调节、意识状态等。
通过对不同任务下的脑电图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脑部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大脑的功能机制。
3. 脑机接口:脑电图检测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被用于开发脑机接口系统。
脑机接口系统可以将脑电图信号转化为控制指令,实现与外部设备的交互。
这项技术对于残疾人士的康复和辅助生活有着巨大的潜力。
三、脑电图检测的优势和限制脑电图检测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非侵入性:脑电图检测只需在头皮上放置电极,无需手术侵入,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2. 高时序分辨率:脑电图可以记录脑电活动的时间变化,具有较高的时序分辨率,能够捕捉到短暂的脑电活动。
然而,脑电图检测也存在一些限制:1. 空间分辨率较低:脑电图在记录大脑活动时的空间分辨率较低,无法提供详细的脑部结构信息。
2. 信号受干扰:脑电图信号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和肌肉运动的影响,可能降低信号的清晰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说说脑电图(上篇)强调一下,本文开头讲的原理、导联组合、脑电极性以及电场等,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枯燥无味又晦涩难懂。
但这正是脑电图的理论基础,不搞懂这些,就无法真正看懂脑电图,就不能忽悠别人而只能被别人忽悠。
基本原理要说脑电图,首先得简单了解脑电图的原理。
脑电图根据电极放置于颅内或颅外,可分为头皮电极脑电图、颅内电极脑电图。
这里讲的是大家经常接触到的头皮电极脑电图。
脑电图跟心电图、肌电图一样,是利用仪器来记录电活动。
头皮电极脑电图是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电活动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
脑电信号经过放大器(因为脑电信号非常微弱,为mv 或uv 级别,而且得经过颅骨和头皮的衰减,所以需要经过数百万倍的放大才能显示出来)、滤波器(减少干扰)最后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形。
敏感性与走纸速度先吐槽一下:本来以为敏感性与走纸速度很容易说明白,等到写的时候突然发现不知道如何说清楚,大家可结合以往的心电图知识来理解。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心电图。
要注意的是,平时大家都知道心电图两条纵线间(1 mm)表示0.04s,那是因为走纸速度为25 mm/s。
也就是说每过1s 心电图纸走了25 mm。
同样的,当标准电压1mv = 10 mm 时,两条横线间(1 mm)表示0.1mv。
脑电图也是同样的道理。
脑电图一般采用的走纸速度为(走纸速度对应的是横轴)30 mm/s,也就是说30 mm = 1s。
而脑电图的敏感性(纵轴)单位为uv/mm,敏感性一般采用的是10uv/mm,也就是说1 mm = 10uv。
一般心电图横向纵向都有格子,而且走纸速度以及敏感性都是按照固定标准来的。
反正横轴 1 小格就是0.04s,纵轴 1 小格就是0.1mv。
但是脑电图一般都是没画格子的,走纸速度和敏感性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但是大家也别急,正规的脑电图右下角都会有个标尺(类似地图上的比例尺),标尺就是为了说明其走纸速度及敏感性。
文字太多,把大家都绕晕了。
还是看图吧。
也有的是这样表示的:无论如何,总归会通过标尺告诉你横轴多长是1s,纵轴多长是多少uv。
电极放置位置现在头皮电极脑电图常规使用的是国际10-20 系统。
10-20 系统包括19 个记录电极和 2 个参考电极。
首先在头皮表面确定两条线,一条为鼻根至枕外粗隆的前后连线为100%,另一条为双耳前凹之间的左右连线为100%。
两者在头顶的交点为Cz 电极的位置。
从鼻根向后10% 处为FPz(额极中线),从FPz 向后每20% 为一个电极的位置,依次为Fz(额中线)、Cz (中央中线)、Pz(顶中线)及Oz(枕中线)。
Oz 与枕外粗隆的间距为10%。
双耳前凹连线距左耳前凹10% 处为T3(左中颞)电极位置,以后向右每20% 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C3(左中央)、Cz、C4(右中央)和T4(右中颞)。
T4 距右耳前凹间距为10%。
从FPz 通过T3 至Oz 的连线为左颞连线,从FPz 向左10% 为FP1(左额极),从FP1 每向后每20% 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F7(左前颞)、T3(左中颞)、T5(左后颞)及O1(左枕),其中T3 为此线与双耳前凹连线的交点,O1 距Oz 为10%。
右颞连线与此相对应,从前向后依次为FP2(右颞极)、F8(右前颞)、T4(右中颞)、T6(右后颞)、O2(右枕)。
从FP1 至O1 和从FP2 至O2 各做一连线,为左、右矢状旁连线,从FP1 和FP2 向后每20% 为一个电极位点,左侧一次为F3(左额)、C3(左中央)、P3(左顶)和O1(左枕),右侧依次为F4(右额)、C4(右中央)、P4(右顶)和O2(右枕)。
在10-20 系统中,FPz 和Oz 不包括19 个记录点内。
这么一大段文字大家都看晕了,没关系,有图有真相,大家还是看图吧。
采用这个系统有什么好处呢?第一,电极位置的排列与头颅的大小和形状成比例,就是无论你是头大头小或者头颅头型变异,放置的位置都有可比性,因为它是根据自身头部的百分比放置的;第二,与解剖部位基本吻合,但前颞例外,F7 和F8 分别位于双侧额下回的后方,并不是真正的前颞区(见下图)。
有了图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了,但是问题又来了,记不住啊。
一堆字母跟数字,那些数字似乎还很混乱(有的是1、2,有的是3、4,有的是5、6)。
我开始学习这些导联时,也不知道吐槽了多少遍。
但没关系,跟大家说说命名规则,就很容易记了。
英文字母表示的是对应脑叶的英文缩写,大家应该好记。
关于数字,奇数代表的是左边,偶数代表的是右边。
数字不是连续的,那是因为设计者在设计时为了增加电极数目(如有必要)而预留了位置代码。
大家再看看刚才那两个图:除了起点位置的距离是10% 之外,其余都是20%(这也是10-20 名字的由来)。
如果在这些20% 中再增加电极,也就是所有距离都是10%,那就变成下面这样子:看见没有,所有数字(数字的顺序是横向的)都是连续的了(注意这个图的黑底白字,T7、T8 就是T3、T4,P7、P8 就是T5、T6。
为啥在这里改了,那是美国脑电图协会建议修改的,为啥这样修改,在这里就不说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看相关文献:American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Society(原著),秦兵(译).美国临床脑电图学指南(5)标准电极位置命名指南.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1, 20(6):377-378.上面这个图太复杂,那看个简单的:同一冠状线(横向)数字由中间向两边递增。
同一矢状线(纵向)两个电极中点新增的电极名称就是前后两个电极名称联用。
依然记不住怎么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去你们医院的脑电图室帮忙贴电极,贴十几次或者几十次你们就记住了!简单说说脑电图(下篇)脑电信号的极性脑电图通道显示的是两个输入端的电位差值。
按照规定,这两个输入端标记为G1、G2。
按照规定,定义一个通道为首先输入到G1 然后再输入到G2。
例如,C3-T3 通道,就是G1 为C3 电极,G2 为T3 电极。
按照定义,负相电位波峰向上,正相电位波峰向下(似乎跟常识相反,肌电图也是如此)。
G1 端输入的是负相电位,G2 端为零电位,G1 与G2 的电位差为负相,波形向上。
G1 端输入的是正相电位,G2 端为零电位,G1 与G2 的电位差为正相,波形向下。
相反,G1 端为零电位,G2 端输入的是正相电位,G1 与G2 的电位差为负相,波形向上(复习一下数学知识,G1 为0,G2 为正数,G1 减去G2,差为负数)。
G1 端为零电位,G2 端输入的是负相电位,G1 与G2 的电位差为正相,波形向下(G1 为0,G2 为负数,G1 减去G2,差为正数)。
这里千万不能晕,看不懂多看几遍就懂了。
上面都是经过简化的,现实情况下,可能G1 与G2 都有电位,他们之间的电位差就是形成的图形。
详细的可参见下图:参考电极及导联组合前面说了脑电图通道显示的是两个输入端(G1-G2)的电位差值。
理论上来说,我们希望选取的参考电极(G2 端)为零电位(没有任何脑电或其他生物电活动),那么脑电图上的图形就直接反映了我们所要记录的脑电信号(G1 端)。
如下面这个图:但是现实情况下,人体表面几乎没有零电位的部位,所以我们只能选取受各种生物电场影响较小且较少运动的部位作为参考电极的位置。
现在常用的是耳极参考电极和平均参考电极。
1. 耳极参考电极耳极参考电极采用左右耳垂作为G2 端,分别标记为A1、A2。
对于左侧大脑半球,分别以Fp1、F3……作为G1 端,A1(左耳垂)为G2 端,对于右侧大脑半球,分别以Fp2、F4……作为G1 端,A2(右耳垂)为G2 端。
就形成了Fp1-A1、F3-A1……Fp2-A2、F3-A2……各导联组合形成的耳极参考电极的脑电图。
但是这种接法的缺点是容易受到邻近部位脑电活动的干扰而造成耳极参考电极活化(G2 端不为零电位),如果头部运动影响耳垂,也同样会造成耳极参考电极活化。
如下图,A2 活化(A2 活化是因为T4 异常放电传给A2。
为啥会传给A2?因为T4 很靠近A2,大家回顾电极放置位置那个图)。
A2 带的是负相电位,而Fp2、C4、O2 不带电(电位为零,简化来说,其实不准确),就形成了下面这个图形。
难以理解的话回顾下面这个图。
以Fp2-A2 为例,FP1 为G1,A2 为G2,Fp1 为零电位(一直线),A2 为负相电位(负相波峰向上,带电是因为电极活化),Fp2-A2(G1-G2)就形成了波峰向下的图形。
C4-A2、O2-A2 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T4-A2 为啥没波形?因为T4 与A2 靠得很近,A2 的电位是由T4 传递活化,T4 与A2 电位大致相等,电位差为零。
如下图。
2. 平均参考电极平均参考电极是将头皮的每个记录电极分别串联一个电阻,再并联,经过这种处理,头皮各点的电位被削弱并平均,电位接近于零。
也就是平均参考电极(缩写为AV,看到这个词千万别乱想)作为G2 端。
但是如果某一个头皮记录电极有非常高的电位,上述处理无法将其完全消除,平均参考电极带了电位(参考电极活化),形成的脑电图形也会受到影响,跟耳极参考电极活化是一样的道理。
3. 导联组合上面提到的两种导联方法都属于单极导联,就是将头皮电极的某一点(G1)分别与一个参考电极(G2)相连接。
这种接法的缺点也说了,所以还有别的接法,叫双极导联。
双极导联是将两个记录电极分别作为G1、G2 端所形成的脑电图形。
下面这种接法叫双极纵联,就是将各个头皮记录电极从前向后头接尾、尾接头分别作为G1、G2 端(Fp1-F3、F3-C3,……Fp1-F7、F7-T3)。
类似的还有双极横联。
双极导联可以避免参考电极活化引起的图形失真的影响,而且在局灶性放电时,可以形成特殊的脑电图形——位相倒置。
大家看下面这个图,C4 带负电,而其他电极不带电。
在C4-P4 通道上,C4 为G1 端,P4 为G2 端,C4-P4 波峰向上(负电向上);而在F4-C4 通道上,恰恰相反,F4 为G1 端,C4 为G2 端,F4-C4 波峰向下(正电向下,F4 为零电位,C4 为负电,F4 减去C4,0 减去一个负数,得出一个正数)。
因此在头接尾、尾接头的双极导联中,便形成了这种「针锋相对」的位相倒置图形。
这种图形有利于异常放电的定位。
注意的是,位相倒置的定位必须是这种头接尾、尾接头的双极导联才成立(为什么?就是由于前面分析的其形成的原理)。
大家再来看看前面说到的耳极(A2)活化的图形:前面说A2 活化因为T4 的电位传给A2,怎么验证呢?看双极纵联就知道了。
Fp2-T4、T4-O2 形成了位相倒置(这个图的排序个人觉得不是特别好,更好的是Fp1-T3、T3-01、Fp4-T4、T4-O2,这样位相倒置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