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丝虫病

丝虫病

• 感染丝虫后有半数不出现症状而血中有微 丝蚴,成为“无症状”的感染者。
(一)早期(淋巴组织炎性病变期)
1.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发热、腹股沟和股部淋巴结肿痛,然后沿大腿内侧淋 巴管有一红线自上向下蔓延发展,即所谓“逆行性或离心 性淋巴管炎”,当炎症波及皮内毛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 出现一片弥漫性红肿、发亮,有压痛及灼热感,状似丹毒, 称“丹毒样皮炎”,俗称“流火”。一般持续2~3日。 2.丝虫热: 周期性寒战高热, 2~3日后自退。为深部淋巴管炎 和淋巴结炎所致。多见于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3.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 阴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侧,睾丸和附睾肿大压痛。 4.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蚴虫移行所引起的症状): 畏寒、发热、咳嗽及哮喘等。
(3)乳糜尿(chyluria): • 是班氏丝虫病患者的泌尿及腹部淋巴管阻 塞后所致的病变。
• 除上述病变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 行区并不少见。 • 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 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 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 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
3.隐性丝虫病 • 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临床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 乏和低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超度增多, IgE水平显著升高,胸部X线透视可见中下 肺弥漫性粟粒样阴影。
(二)晚期(淋巴阻塞性病变期)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 常在腹股沟处形成肿块,触之似海绵样包囊,中有硬 核感觉。 2.鞘膜腔积液: 阴囊增大,有下坠感而无疼痛,透光试验阳性。 3.乳糜尿: 常骤然出现,发作前可无症状。尿呈乳白色,常于高 脂肪饮食后加重。若混有血液时可呈粉红色。静置后分三 层:上层为脂肪,中层为较清的液体,下层为粉红色或红 色沉淀。 4.象皮肿: 常于感染后10年左右发生。多见于下肢。早期表 现为皮肤增厚,继而不断变粗变硬,皮肤粗糙,出现折沟、 疣状结节,下肢变粗大。局部可继发感染而形成慢性溃疡。

丝虫(中文)

丝虫(中文)
精准防控
随着基因技术的进步,精准防控将成为未来丝虫病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感染人群和风险地区的精准识别和干预,实现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防治效果。
2
药物研发
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开发新型抗丝虫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并探索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3
综合管理
未来将加强丝虫病的综合管理,整合资源,构建多部门联动的防控体系,推动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治的良好局面。
丝虫病的地理分布
热带地区
丝虫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
温暖湿润
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丝虫的传播媒介蚊虫繁殖和生存。
人口稠密
人口稠密的地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机会增加,也更容易造成丝虫病的传播。
卫生条件差
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容易滋生蚊虫,也增加了丝虫病的传播风险。
丝虫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丝虫病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药物研发、基因组学和诊断技术方面。新的药物和疫苗正在开发中,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措施。基因组学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丝虫的生物学和病理机制,为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
1
药物研发
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进展,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措施。
2
基因组学
深入了解丝虫的生物学和病理机制,为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
其他症状
其他症状包括发烧、咳嗽、腹痛、关节疼痛等,因感染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丝虫病的诊断方法
丝虫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方法。
1
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患者的居住地、生活习惯、接触史等信息。
2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水肿、淋巴结肿大等。

丝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丝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丝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丝虫成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或其他组织所致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早期病变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

传染源为早期病人与带虫者。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有蚊季节曾在流行区旅居史。

2.临床表现根据病程分为两期。

(1)急性期:畏寒、发热、肌肉酸痛,呈周期性发作。

同时伴有表浅和(或)深部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睾丸及附睾炎;肺部可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征,表现为发热、咳嗽或哮喘等。

(2)慢性期:多为淋巴系统增生、阻塞、反复感染引起。

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间歇性发作的乳糜尿;淋巴性水肿;象皮肿等。

象皮肿以下肢多见。

3.实验室检查血检微丝坳:厚片法,在夜间10时至次日凌晨2时采耳垂血3滴,涂成长方形血膜,染色镜检。

亦可采用薄膜过滤法镜检。

病变淋巴结或皮下淋巴管活检可找到成虫。

【防治措施】L病原治疗乙胺嗪(海群生):短疗程法,成人L5g晚间顿服,或O.75g,2次∕d,连服2d。

中疗程法,成人服3g,2次∕d,连服5〜7d。

间歇疗程法,成人O.5g∕d,每周1次,连服7周。

吠喃咯酮:20mg∕(kg∙d),3次/d口服,连用7d为1个疗程。

左旋咪嗖:成人8mg∕(kg∙d),儿童4mg∕(kg∙d),2次/d口服,连服3d,可另加乙胺嗪2mg∕(kg∙d)o4.对症治疗急性淋巴管、淋巴结、精索、附睾、睾丸炎等患者,卧床休息,局部抬高。

鞘膜积液,可行鞘膜翻转术。

淋巴肿及象皮肿:轻者可抬高患肢,着弹性袜套或用绷带包扎,重者手术治疗。

阴囊淋巴肿用提睾带。

5.预防流行区普查普治,食用含乙胺嗪食盐(50Og食盐加药L5g,拌匀)。

食用6个月,可取得一定疗效。

丝虫热的名词解释

丝虫热的名词解释

丝虫热的名词解释丝虫热,又称淋巴丝虫病,是由一种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感染者往往出现淋巴肿胀、局部红肿和疼痛等症状。

这种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本文将详细解释丝虫热的相关知识。

淋巴丝虫病是由丝虫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丝虫是一种细长的寄生虫,属于线虫门。

它的主要寄生于人体的淋巴系统中,包括淋巴管和淋巴结。

淋巴丝虫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当感染蚊子叮咬人体后,丝虫的幼虫会通过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

一旦在人体内寄生,丝虫将生长发育并繁殖,从而引发丝虫热。

丝虫热的症状主要有淋巴肿胀、红肿和疼痛等。

受感染的淋巴结会逐渐扩大,造成肿胀。

特别是在病程较长的情况下,淋巴肿胀可能变得非常明显,引起水肿。

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这些症状一般在晚上出现或加重,由于丝虫的生理规律,夜间室温较高,此时丝虫会比较活跃,进一步刺激淋巴系统,导致症状加剧。

淋巴丝虫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疟疾药物二甲硫菌青霉素和多喷酸钠。

这些药物可以杀死成虫和幼虫,从而减缓病情和控制病程。

此外,对于淋巴肿胀较严重的患者,还可以采用外科手术来减轻症状。

手术可以切除受感染的淋巴组织,减少淋巴液的滞留和肿胀。

预防也是控制丝虫热的重要手段之一。

预防丝虫热主要是通过控制蚊子的繁殖和叮咬。

人们应该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如常穿长袖衣物、使用防蚊液、居住在有窗纱的房间等。

此外,还应该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混凝土桶、瓶罐以及其他容器储存积水,以减少蚊子滋生的机会。

丝虫热的病例和传播情况在全球范围内是不平衡的。

疫区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

这些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比较适宜蚊子繁殖和传播。

此外,一些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疫区的分布,如贫困、饮用水不洁等。

丝虫热已经成为全球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

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以控制和消除丝虫热的传播。

淋巴丝虫病,淋巴丝虫病的症状,淋巴丝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淋巴丝虫病,淋巴丝虫病的症状,淋巴丝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淋巴丝虫病,淋巴丝虫病的症状,淋巴丝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由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引起。

其临床特征主要是急性期的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以及慢性期的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亦有不出现明显症状而仅于血内有微丝蚴者,即所谓“丝虫感染”。

这几种丝虫的微丝蚴都具有较严格的夜间出现于外周血流中的特性。

在我国丝虫病流行于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4个县、市(未包括台湾省)。

据防治前调查统计,全国有丝虫病人3099.4万,居当时世界第一位,很多患者有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等症状和体征。

经过努力防治,取得了很大成绩,截止到1994年,经考核已有864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有效控制了丝虫病的传播。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1.成虫乳白色,细长如线,两端稍尖,表面光滑,雌雄异体,但常缠结在一起。

班氏丝虫雄虫的体长为28~42 mm,宽约0.1 mm,雌虫的长度和宽度约为雄虫的1倍。

马来丝虫较短小。

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雌虫的形态与内部结构几乎完全相同,雄虫差别也甚微小,其主要区别在于班氏雄虫的肛孔两侧有乳突8~10对,肛孔后有乳突一对,肛孔至尾端间有时可见一两对乳突;马来雄虫的肛孔两侧仅有乳突四对,肛孔后有一对,而无肛孔尾端间乳突。

各种丝虫的超微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

马来与班氏丝虫成虫体壁超微结构可见角皮层、索和索间皮下层、体壁肌层等。

虫体内具有广泛的基膜系统,使所有的构造分开,并与假体腔分开。

成虫寿命估计可活10~15年。

2.微丝蚴系胎生,主要出现于外周血液,游动如蛇。

班氏微丝蚴长约280μm,宽约7μm,马来微丝蚴较班氏微丝蚴为短细。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微丝蚴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

体内有圆形的体核,头部无核部位称头端空隙。

神经环位于虫体前1/5处,其后为排泄孔、排泄细胞。

虫体后部有G,R2,R3和R4四个细胞,其后腹侧有肛孔,尾核位于尾部。

常现丝虫病科普宣传

常现丝虫病科普宣传
睡眠病原虫是另一种引起相似 病症的病原体,也是由蚊子叮 咬传播而入体
病因
黑蚊子是传播这两种病原体的主要媒介
病状
病状
在感染后4-16个月之间才会出 现病状,包括皮肤瘙痒、红肿 、淋巴结肿大等
慢性感染的患者,会出现肢体 水肿、蛋白尿等症状
病状
患者可出现重度营养不良、贫血、面部 水肿、低蛋白血症等严重症状
预防蚊子叮咬,保持环境清洁 ,及早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和控 制该疾病的关键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预防和治疗
预防和治疗
预防该病的关键在于减少蚊子 叮咬,包括使用蚊帐、驱蚊药 物等方法
为了减少蚊子的滋生,需要保 持环境清洁,排干水沟、水箱 等
预防和治疗
治疗时可采用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 法,但前虫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和 治疗的疾病,但需要足够的重 视,尤其是在高度病原常见的 地区
常现丝虫病科 普宣传
目录 介绍 病因 病状 预防和治疗 总结
介绍
介绍
常现丝虫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 疾病,其主要传播媒介为黑蚊 子
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 近年来有向温带地区扩散的趋 势
介绍
该病具有高度致残、致病性强的特点,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病因
病因
常现丝虫是该病的病原体,由 蚊子叮咬传播入体

《传染病》_第五节 丝虫病_中医世家

《传染病》_第五节 丝虫病_中医世家

《传染病》_第五节丝虫病_中医世家第五节丝虫病丝虫病(filariasis)在我国是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

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

我国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古籍中记载“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或一月发,半月数月一发”。

民间流传的“流火”、“大脚风”等,说明该病在我国流行已久。

病原学世界上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我国仅有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流行。

斑氏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相似,细长如线,乳白色,表面光滑,雌雄异体。

斑氏雄虫身长 28.2~42mm,马来雄虫身长20~28mm,两种雌虫身长约为雄虫一倍。

雌雄成虫常相互缠绕,寄生于淋巴管及淋巴结内。

寿命可长达12年或更久。

雌虫胎生幼虫,成丝状活动,称微丝蚴。

斑氏微丝蚴长约280μm,宽约7μm;马来微丝蚴较斑氏短细。

微丝螺从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后,白天多藏匿于肺的微血管内,夜间进入周围血液循环,具有明显的夜周期性。

通常马来微丝蚴为晚8时至次晨4时,斑氏微丝蚴为夜晚10时至次晨2时。

微丝蚴周期性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几种解释:①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肺部微血管扩张,微丝蚴大量从肺进入周围血液;②肺和周围血液中氧分压的变化可改变微丝蚴的周期性。

夜间给患者吸入O2,提高血的氧分压,则周围血中微丝蚴数量减少;③与微丝蚴体内的自发萤光颗粒有关。

凡微丝蚴体内含有萤光颗粒多的,其夜现周期性明显,反之则不明显。

微丝蚴在人体内可存活数月~2年以上。

斑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别,两者区别见表及图。

表斑氏及马来微丝蚴鉴别要点种别斑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大小(染色后)244~296×5.3~7.0微米177~230×5~6微米体态柔和,弯曲自然,无小弯较硬,大弯之外虫体可有小弯曲头端空隙较短,长度与宽度约相等或略长较长,长度较宽度约长1~2倍体核圆形或椭圆形,各自分开,排列整齐不规则,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核与核聚集排泄孔较小,排泄细胞在排泄孔旁较大,排泄细胞距排泄孔较远G细胞G1较小,与G2距离远G1较大,与G2距离较近肛孔小,常不显著较大,显著尾部渐渐尖细,无尾核有2个尾核,前后排列,有尾核处较膨大斑氏和马来丝虫生活史分为二个阶段:一个阶段在蚊虫(中间宿主)体内;另一阶段在人(终宿主)体内。

丝虫病诊断标准

丝虫病诊断标准

丝虫病诊断标准
丝虫病是由寄生虫丝虫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叮咬传播的感染媒介——淋巴丝虫(伊蚊)传播给人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丝虫病的诊断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临床症状:病人出现皮肤红斑、淋巴结肿大、乳房肿大、乳腺痛等症状,可能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疼痛等全身不适。

2. 血液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丝虫抗原,可以确认丝虫病的诊断。

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液镜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3. 图像学检查:可以通过超声、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观察淋巴结、乳房等部位的肿大情况,并进一步诊断。

4. 身份鉴定:对于疑似病例,可以通过丝虫病相关的淋巴结活检或皮肤针刺试验来确认。

需要注意的是,丝虫病的诊断应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准确诊断。

因此,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丝虫病,应及时就医并由专业医生进行确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虫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丝虫病是指丝虫寄生在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

我国只有班克鲁夫丝虫(班氏)和马来布鲁丝虫(马来丝虫)。

本病由吸血昆虫传播。

丝虫病的症状体征因丝虫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诊断主要靠在血液或皮肤组织内检出微丝蚴。

预防方法为消灭传染媒介,加强个人防护,治疗患者及感染者,全民服药以消灭传染源。

病因
丝虫属线虫纲,丝虫目,盖头虫科。

体细长如丝。

丝虫病流行于亚洲、非洲及大洋洲,在中国仅见班氏丝虫病及马来丝虫病。

我国流行区为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传染源为血中含微丝蚴的早期患者及无症状的带虫者(微丝蚴血症者)。

传播媒介为4属30余种蚊如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

人是惟一的终寄主,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一、急性丝虫病
1、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

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

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

2、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班氏丝虫,如果成虫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中,可引丝虫病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

3、丝虫热周期性打寒战,高热,持续2天至1周消退。

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症状才渐渐显露。

二、慢性丝虫病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包括淋巴水肿和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除上述病变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行区并不少见。

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

三、隐性丝虫病
临床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