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丝虫病

合集下载

慢性淋巴丝虫病患者自我照料方法

慢性淋巴丝虫病患者自我照料方法

慢性淋巴丝虫病患者自我照料方法慢性淋巴丝虫病主要是由于感染丝虫后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结炎症造成淋巴系统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慢性体征,包括淋巴水肿、象皮肿、乳糜尿和阴囊鞘膜积液等。

现在淋巴丝虫病虽然消除,但慢性丝虫病患者却遗留下来,这些患者期待治疗,盼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淋巴水肿是由于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结炎症造成淋巴通路不同程度的阻塞,致使淋巴液回流受阻形成淋巴管曲张,曲张的淋巴管破裂,则淋巴液进入周围组织,引起相关肢体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刺激皮肤纤维组织增生、脂肪硬化、筋膜增厚及整个患肢变粗,逐渐形成象皮肿。

马来丝虫病引起的下肢淋巴水肿/象皮肿很少超过膝部。

班氏丝虫病引起的下肢淋巴水肿/象皮肿常波及全腿,形成巨大淋巴水肿/象皮肿,甚至致残。

慢性丝虫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目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取社区关怀和照料的方法进行家庭护理和自我照料,以减轻疾病的痛苦,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其基本方法为卫生清洗、防止和消除侵入性伤口、锻炼、抬高患肢和穿合适的鞋等 5个步骤,其方法简单易行,不需特殊设备。

1、淋巴水肿/象皮肿患者的自我照料方法(1)卫生清洗:用室温的清洁水和臭肥皂自上而下清洗患肢,清除污垢和细菌,目的是防止细菌感染,减少急性期发作。

在皱褶深处,要用纱布进行反复擦洗,对侵入性伤口要仔细清洗,坚持每天清洗1次以上,除清洗患肢外,健肢也要清洗。

洗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

注意:①清洗用水不充宜用热水;②在清洗过程中避免损伤皮肤(如用力揉擦或指甲损伤皮肤);③清洗后用洁净的毛巾轻轻蘸干、吸干或风干,保持患肢干燥。

溶液(1000mg/L)局部浸、敷,有脚(2)皮肤破损的处理:可以使用KMNO4气者也用1‰新洁而灭泡脚。

凡用水清洗后,应检查趾间和皮肤皱褶有无破损,若真菌感染(皮肤的颜色通常呈白色或粉红色,无渗出液)引起的破损,可涂抹达克宁软膏;若细菌感染(常无渗出液,其渗出液可无色透明或粘稠并带有颜色)引起的破损,可涂抹红梅素软膏。

丝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丝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丝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丝虫成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或其他组织所致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早期病变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

传染源为早期病人与带虫者。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有蚊季节曾在流行区旅居史。

2.临床表现根据病程分为两期。

(1)急性期:畏寒、发热、肌肉酸痛,呈周期性发作。

同时伴有表浅和(或)深部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睾丸及附睾炎;肺部可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征,表现为发热、咳嗽或哮喘等。

(2)慢性期:多为淋巴系统增生、阻塞、反复感染引起。

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间歇性发作的乳糜尿;淋巴性水肿;象皮肿等。

象皮肿以下肢多见。

3.实验室检查血检微丝坳:厚片法,在夜间10时至次日凌晨2时采耳垂血3滴,涂成长方形血膜,染色镜检。

亦可采用薄膜过滤法镜检。

病变淋巴结或皮下淋巴管活检可找到成虫。

【防治措施】L病原治疗乙胺嗪(海群生):短疗程法,成人L5g晚间顿服,或O.75g,2次∕d,连服2d。

中疗程法,成人服3g,2次∕d,连服5〜7d。

间歇疗程法,成人O.5g∕d,每周1次,连服7周。

吠喃咯酮:20mg∕(kg∙d),3次/d口服,连用7d为1个疗程。

左旋咪嗖:成人8mg∕(kg∙d),儿童4mg∕(kg∙d),2次/d口服,连服3d,可另加乙胺嗪2mg∕(kg∙d)o4.对症治疗急性淋巴管、淋巴结、精索、附睾、睾丸炎等患者,卧床休息,局部抬高。

鞘膜积液,可行鞘膜翻转术。

淋巴肿及象皮肿:轻者可抬高患肢,着弹性袜套或用绷带包扎,重者手术治疗。

阴囊淋巴肿用提睾带。

5.预防流行区普查普治,食用含乙胺嗪食盐(50Og食盐加药L5g,拌匀)。

食用6个月,可取得一定疗效。

丝虫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丝虫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丝虫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丝虫病是指丝虫寄生在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

我国只有班克鲁夫丝虫(班氏)和马来布鲁丝虫(马来丝虫)。

本病由吸血昆虫传播。

丝虫病的症状体征因丝虫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诊断主要靠在血液或皮肤组织内检出微丝蚴。

预防方法为消灭传染媒介,加强个人防护,治疗患者及感染者,全民服药以消灭传染源。

病因丝虫属线虫纲,丝虫目,盖头虫科。

体细长如丝。

丝虫病流行于亚洲、非洲及大洋洲,在中国仅见班氏丝虫病及马来丝虫病。

我国流行区为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传染源为血中含微丝蚴的早期患者及无症状的带虫者(微丝蚴血症者)。

传播媒介为4属30余种蚊如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

人是惟一的终寄主,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一、急性丝虫病1、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

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

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

2、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班氏丝虫,如果成虫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中,可引丝虫病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

3、丝虫热周期性打寒战,高热,持续2天至1周消退。

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症状才渐渐显露。

二、慢性丝虫病慢性期阻塞性病变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包括淋巴水肿和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除上述病变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行区并不少见。

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

三、隐性丝虫病临床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热。

07广西慢性丝虫病调查方案

07广西慢性丝虫病调查方案

六、质量控制
(一)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慢性丝虫病调查 工作的领导, 工作的领导,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督导本辖区内 开展慢性丝虫病患者调查工作情况, 开展慢性丝虫病患者调查工作情况,要做到有计 有检查,有落实。 划,有检查,有落实。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有专人负责管理、 (二)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有专人负责管理、 协调慢性丝虫病患者调查工作, 协调慢性丝虫病患者调查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的 组织开展质量检查, 组织开展质量检查,审核汇总慢性丝虫病患者调 查数据,并于每年1月底前将慢性丝虫病患者统计 查数据,并于每年1 表逐级汇总上报。
个案调查。根据线索调查结果, (二) 个案调查。根据线索调查结果,对现存的每
例患者进行个案调查。 例患者进行个案调查。
资料收集汇总。及时做好资料的收集、 (三) 资料收集汇总。及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
理、归档,并逐级汇总上报 。 归档,
广西慢性丝虫病患者线索调查登记表
编号 : 一.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
姓名: 住址: 市 联系电话: 性别: 县(市、区) 龄: 乡(镇) 岁 村 职业: 自然村(组)
二.主要线索: 主要线索:
1.症状体征: 2.病史: 调查单位: 调查人: 联系电话:
注:本表一式两份,一份送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 份留乡镇卫生院留底。
五、组织实施
主要由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实施。 控制机构实施。 (一) 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
各市、 各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慢性丝虫病患者 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安排 落实所需工作经费,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落实所需工作经费,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传染病》_第五节 丝虫病_中医世家

《传染病》_第五节 丝虫病_中医世家

《传染病》_第五节丝虫病_中医世家第五节丝虫病丝虫病(filariasis)在我国是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

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

我国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古籍中记载“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或一月发,半月数月一发”。

民间流传的“流火”、“大脚风”等,说明该病在我国流行已久。

病原学世界上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我国仅有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流行。

斑氏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相似,细长如线,乳白色,表面光滑,雌雄异体。

斑氏雄虫身长 28.2~42mm,马来雄虫身长20~28mm,两种雌虫身长约为雄虫一倍。

雌雄成虫常相互缠绕,寄生于淋巴管及淋巴结内。

寿命可长达12年或更久。

雌虫胎生幼虫,成丝状活动,称微丝蚴。

斑氏微丝蚴长约280μm,宽约7μm;马来微丝蚴较斑氏短细。

微丝螺从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后,白天多藏匿于肺的微血管内,夜间进入周围血液循环,具有明显的夜周期性。

通常马来微丝蚴为晚8时至次晨4时,斑氏微丝蚴为夜晚10时至次晨2时。

微丝蚴周期性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几种解释:①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肺部微血管扩张,微丝蚴大量从肺进入周围血液;②肺和周围血液中氧分压的变化可改变微丝蚴的周期性。

夜间给患者吸入O2,提高血的氧分压,则周围血中微丝蚴数量减少;③与微丝蚴体内的自发萤光颗粒有关。

凡微丝蚴体内含有萤光颗粒多的,其夜现周期性明显,反之则不明显。

微丝蚴在人体内可存活数月~2年以上。

斑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别,两者区别见表及图。

表斑氏及马来微丝蚴鉴别要点种别斑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大小(染色后)244~296×5.3~7.0微米177~230×5~6微米体态柔和,弯曲自然,无小弯较硬,大弯之外虫体可有小弯曲头端空隙较短,长度与宽度约相等或略长较长,长度较宽度约长1~2倍体核圆形或椭圆形,各自分开,排列整齐不规则,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核与核聚集排泄孔较小,排泄细胞在排泄孔旁较大,排泄细胞距排泄孔较远G细胞G1较小,与G2距离远G1较大,与G2距离较近肛孔小,常不显著较大,显著尾部渐渐尖细,无尾核有2个尾核,前后排列,有尾核处较膨大斑氏和马来丝虫生活史分为二个阶段:一个阶段在蚊虫(中间宿主)体内;另一阶段在人(终宿主)体内。

丝虫病是什么病?

丝虫病是什么病?

丝虫病是什么病?简介丝虫病,又称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是一种寄生虫病,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

丝虫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是一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影响淋巴系统,引起淋巴管阻塞,导致慢性淋巴水肿和组织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因丝虫病是由三种丝虫引起的,分别是:布氏丝虫(Brugia malayi)、色阿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林德里东非秦丝虫(Loa loa)。

这三种丝虫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成虫在人体淋巴系统中繁殖,产生幼虫。

蚊虫叮咬感染丝虫病的患者后,幼虫进入蚊虫体内,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下一个宿主,形成传播循环。

临床表现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因患者个体差异、感染病菌种类和感染时间长短等因素而不同。

一般来说,感染丝虫病的患者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的表现。

无症状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是指患者在感染后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

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丝虫病。

积聚性水肿期在感染丝虫病一段时间后,患者会逐渐出现积聚性水肿。

积聚性水肿以下肢为主,也可累及睾丸、乳房、阴茎等部位。

水肿可能会在白天减轻,在夜晚加重,这是因为淋巴引流的时间和活动引起的。

水肿期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症状,如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硬化等。

乳汁淋巴瘤期少数女性患者在乳腺淋巴阻塞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乳汁淋巴瘤。

乳汁淋巴瘤是指乳房淋巴排泄不畅,导致乳房肿胀、乳汁分泌增多,并伴有其他乳房疾病的表现。

瘤样纤维化期长期不治疗或治疗不及时的丝虫病患者,会进入瘤样纤维化期。

这个阶段患者的淋巴组织会出现不可逆的纤维化,导致永久性淋巴水肿和皮肤萎缩变形。

诊断丝虫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身体,观察和触诊患者的水肿部位,检查淋巴结是否肿大、硬化等。

血液检查丝虫病的诊断还可以通过血液检查。

具体包括:墨汁涂片法、糖胺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和血清学检测。

丝虫病演示课件

丝虫病演示课件
风险。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 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情
感支持和家庭关爱。
05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国内外研究现状
病原学研究
丝虫病的病原体为丝虫,国内外学者在丝虫的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丝虫 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流行病学研究
通过对丝虫病流行地区的调查和研究,揭示了丝虫病的流 行规律和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依据。
鉴别诊断
淋巴结炎
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结 炎症,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
,但无微丝蚴存在。
淋巴管炎
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 淋巴管炎症,表现为红线状皮疹 、疼痛和发热,与丝虫病的淋巴 管炎相似,但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其他寄生虫病
如疟疾、血吸虫病等,也可引起 类似丝虫病的症状,但通过流行 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来自丝虫病 流行区,有无蚊虫叮咬史 。
临床表现
丝虫病可引起淋巴系统炎 症和阻塞,表现为淋巴管 炎、淋巴结炎、象皮肿等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或淋巴液检查, 发现微丝蚴即可确诊。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夜间采血检查微丝蚴,阳性率较 高。
淋巴液检查
在病变淋巴结或淋巴管内穿刺抽取 淋巴液,查见微丝蚴即可确诊。
新的手段和途径。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 对丝虫病等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推动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可进行鉴别。
03
治疗与预防策略
药物治疗
海群生(又名乙胺嗪)
01
为首选药物,对微丝蚴有杀灭作用,对成虫有短暂抑制作用。

丝虫病

丝虫病

检查
• 2.免疫诊断可用作辅助诊断。 • ⑴皮内试验:不能用作确诊病人的依据,可用 于流行病学调查。 • ⑵检测抗体:试验方法很多,目前以丝虫成虫 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成虫 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及马来丝虫成 虫或微丝蚴的可溶性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 ⑶检测抗原:近年来国内制备抗丝虫抗原的单 克隆抗体进行ELISA双抗体法和斑点ELISA法分别 检测班氏和马来丝虫循环抗原的实验研究已获初 步进展。
临床表现(急性期2、3)
• 2、丝虫热 • 周期性打寒战,高热,持续2天至1周消退。 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 症状才渐渐显露,出现腹痛者,多数是因为腹膜 后淋巴结炎所致。 • 3、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 • 常见于斑氏丝虫病。患者自觉由腹股沟向下 蔓延的阴囊疼痛,可向大腿内侧放射。睾丸及附 睾肿大,阴囊红肿压痛,一侧或二侧精索可摸及1 个或数个结节性肿块,有压痛,炎症消退后缩小 变硬。可伴有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致病
• 丝虫病的病变在淋巴管和淋巴结,由成虫的机械刺激或死 后虫体分解产物的化学刺激,引起一系列反应性病变。 • (1)急性期表现为渗出性炎症,淋巴结充血、淋巴管 壁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淋巴管和淋 巴结内逐渐出现增生性肉芽肿反应,肉芽中心为变性的成 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和上皮样细胞围绕, 并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形成类结核结节。 • (2)慢性期突出表现为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虫体钙化, 淋巴结变硬,淋巴管纤维化,形成闭塞性淋巴管内膜炎。 淋巴管的阻塞可致远端淋巴管内压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 和破裂,淋巴液郁滞,淋巴管内蛋白成分增加。阻塞位于 皮下,淋巴液不断刺激组织,使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皮下 组织增厚、变粗、皱褶,变硬形成象皮肿。阻塞位于深部 淋巴系统,则出现阴囊象皮肿、淋巴腹水、乳糜腹泻、乳 糜尿等。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引起继发感染使象皮 肿加重及恶化,甚至形成溃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虫性下肢象皮肿图片
班氏丝虫病下肢象皮肿
班氏丝虫病 下肢象皮 疣状物) 肿(疣状物)
班氏丝虫病下肢象皮肿 踝部及足趾背部明显疣状物、 踝部及足趾背部明显疣状物、色素沉着
马来丝虫病下肢象皮肿
(二)病因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床分类
肢体淋巴水肿可分为: 肢体淋巴水肿可分为: 1. 原发性淋巴水肿 2. 继发性淋巴水肿两大类
2 鉴别诊断
丝虫性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淋巴水肿、 丝虫性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淋巴水肿、 象皮肿 的鉴别。 的鉴别。 淋巴水肿主要与内科肾性水肿、心脏性水肿、 淋巴水肿主要与内科肾性水肿、心脏性水肿、 血浆蛋白低引起水肿相区别。 血浆蛋白低引起水肿相区别 。这些水肿都伴有明 显的内科方面临床症状,有助于区别, 显的内科方面临床症状 , 有助于区别 ,有时应注 意于胫前粘液水肿和粘液性水肿相区别。 意于胫前粘液水肿和粘液性水肿相区别。
(2) 先天性淋巴管过度发育 (congenital ) lymphatic hyperplasis): :
此类水肿往往在5—10岁时确诊,仔细询问病史, 往往是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轻度水肿。 水肿累及整个下肢(或双下肢),很少继发感染。 先天性淋巴水肿是最严重类型,主要发生于女性 患者。
(3) 获得性早发性淋巴水肿(lymphedema ) 获得性早发性淋巴水肿 praecox)和迟发性淋巴水肿(lymphedema tarda)
下肢静脉曲张所 致的水肿
11.其他原因引起的阴囊象皮肿 其他原因引起的阴囊象皮肿
由局部淋巴管反复发作损害所致, 由局部淋巴管反复发作损害所致,每次发 作炎症、水肿及纤维变使皮肤增厚, 作炎症、水肿及纤维变使皮肤增厚,阴茎及阴 囊壁组织丧失弹性及收缩力而扩张增厚, 囊壁组织丧失弹性及收缩力而扩张增厚,炎症 多发作后,阴茎及阴囊逐渐肿大, 多发作后,阴茎及阴囊逐渐肿大,阴囊下部皮 肤增厚及粗糙最为显著,阴囊可继续增大, 肤增厚及粗糙最为显著,阴囊可继续增大,呈 球状,严重者下垂,有时成为巨大畸形肿块, 球状,严重者下垂,有时成为巨大畸形肿块, 重达数公斤。 重达数公斤。 根据流行区、病史、 根据流行区、病史、体征及些中微丝蚴不 难诊断, 难诊断,应注意与硬性象皮肿或败血症性象皮 肿相鉴别。 肿相鉴别。
马来丝虫病典型下肢象皮肿( 马来丝虫病典型下肢象皮肿(图)
(2) 非感染性淋巴水肿
病因: 病因: 手术、创伤 手术、 放射治疗 肿瘤侵犯 内科疾病 药物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
(1)病史 病史 (2)体征体查 体征体查 (3)区分特征: 区分特征: 区分特征 ①压陷性水肿与非压陷水肿 炎症特征: ②炎症与非炎症水肿 炎症特征: 红、肿、痛、 潮红、妁热、疼痛、压痛) 压(潮红、妁热、疼痛、压痛)
7. 细菌感染性象皮肿:足趾有感染病灶或外伤史, 细菌感染性象皮肿:足趾有感染病灶或外伤史, 有下肢向心性淋巴管炎。 有下肢向心性淋巴管炎。 8.症状性象皮肿:如结核、霉菌感染、肿瘤以及 症状性象皮肿: 症状性象皮肿 如结核、霉菌感染、 淋巴结摘除术后,均有相应病史和症状。 淋巴结摘除术后,均有相应病史和症状。 9.先天性象皮肿:在新生儿有明显下肢粗肿可立 先天性象皮肿: 先天性象皮肿 即被发现,肿大程度不显著者常被忽略, 即被发现,肿大程度不显著者常被忽略,有些 在青春期发育迅速时,肢体粗大才引起注意。 在青春期发育迅速时,肢体粗大才引起注意。 10.家族性象皮肿:在一家中发现一个以上的非丝 家族性象皮肿: 家族性象皮肿 虫性象皮肿病人。 虫性象皮肿病人。
1.原发性淋巴水肿(Primory Lymphedema) 原发性淋巴水肿( 原发性淋巴水肿 ) (1)先天性淋巴水肿(Congenital Lymphedema): ) ):
在出生时即发病。如果有家族遗传史,称Milroy 氏病(Milroy’s Disease)。 占原发性淋巴水肿发病总数的10%—25%,女性是 男性的2倍。 其中上肢的发病率约占1/4。四肢、外生殖器、肠 道和肺部都可累及,并伴有其他的先天性异常。 此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导致滞留的病理机制 还有待阐明。
(4)问诊要点 问诊要点 水肿出现时间、急缓、部位( ① 水肿出现时间、急缓、部位(开 始部位及蔓延情况)全身性或局部性, 始部位及蔓延情况)全身性或局部性, 是否对称性,是否凹陷性, 是否对称性,是否凹陷性,与体位变化 及活动关系。 及活动关系。 有无心、 ② 有无心、肾、肝、内分泌及过敏 性疾病病史其相关症状。 性疾病病史其相关症状。 水肿与药物、饮食、 ③ 水肿与药物、饮食、月经及妊娠 的关系。 的关系。
12.急性淋巴管 淋巴结炎临床 急性淋巴管/淋巴结炎临床 急性淋巴管 丝虫病引发的淋巴管、淋巴结炎的特点: 丝虫病引发的淋巴管、淋巴结炎的特点: 畏寒及局部淋巴结不适等先兆症状, 畏寒及局部淋巴结不适等先兆症状,随后淋 巴结肿大, 巴结肿大,淋巴管炎和患肢远端毛细淋巴管炎 丹毒样皮炎),局部剧痛。 ),局部剧痛 (丹毒样皮炎),局部剧痛。 全身症状:畏寒、发热(体温 ~ ℃ 全身症状:畏寒、发热(体温39~40℃)、 剧烈头痛,病程3—7天。 剧烈头痛,病程 天
4.慢性复发性丹毒(Chronic Recurrent 慢性复发性丹毒( 慢性复发性丹毒 Erysipelas)
反复发作引起淋巴水肿,往往发生于一侧小腿, 反复发作引起淋巴水肿,往往发生于一侧小腿, 水肿开始常局限于足背及踝部,逐渐向上蔓延, 水肿开始常局限于足背及踝部 , 逐渐向上蔓延 , 波及 小腿,甚至大部分下肢。水肿处先发亮,光滑有指压 小腿, 甚至大部分下肢。 水肿处先发亮, 性凹陷,随之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增生,肥厚, 性凹陷 , 随之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增生 , 肥厚 , 成非 之凹性肿胀。皮肤表面粗糙,硬如象皮, 之凹性肿胀 。 皮肤表面粗糙 , 硬如象皮 , 还可见疣状 增生,角化过度,甚至裂开,溃疡等, 增生 , 角化过度 , 甚至裂开 , 溃疡等 , 称象皮病或象 皮腿。 皮腿。
感染性淋巴水肿 (1) 感染性淋巴水肿
①丝虫病感染引发的肢体淋巴水肿:典型的临床症状,反复 典型的临床症状, 典型的临床症状 发作的丝虫热,往往有不适的前兆, 发作的丝虫热,往往有不适的前兆,随着出现急性淋巴管 炎及肢体水肿。 炎及肢体水肿。由于感染(细菌感染)的反复发作,淋巴 管堵塞,组织水肿和纤维化日渐加重,可形成象皮肿。 ② 皮肤淋巴淋巴管、淋巴结炎:反复发作的皮肤淋巴管、淋 巴结感染(又称但丹毒 丹毒),是导致淋巴管系统病变形成继 丹毒 发性肢体淋巴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产生创伤、静脉栓 塞、静脉曲张性溃疡、组装趾间糜烂(足癣),以及其他 部位的细菌感染。此外,骨折后的肢体肿胀及各种静脉手 术、妇科手术也是淋巴管炎易发因素。
慢性淋巴丝虫病
GXCDC XU Hongbo 2009.8
不能 忘记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种病!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种病!
注:以上图片来源于《中国丝虫病画册》 以上图片来源于《中国丝虫病画册》
2006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告 2006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告
中国消除了丝虫病!
注:以上图片来源于《中国丝虫病画册》 以上图片来源于《中国丝虫病画册》
5. 胫前粘液水肿 胫前粘液水肿(pretibial myxedma) 特征:小腿硬性肿张斑块稍隆起,表面结节, 特征:小腿硬性肿张斑块稍隆起,表面结节,呈 桔皮样。 桔皮样。 全身症状: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 全身症状: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 化验检查: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基础代谢率高, 化验检查: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基础代谢率高,131 碘吸收率高。 碘吸收率高。 病理特点:真皮中部有大量粘蛋白沉积。 病理特点:真皮中部有大量粘蛋白沉积。 病因: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特点是凸眼性)有 病因: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特点是凸眼性) 关。 6. 粘液水肿性苔癣 特征:苔癣样丘疹、皮肤增厚变硬。 特征:苔癣样丘疹、皮肤增厚变硬。 化验检查:血沉加快,蛋白尿。 化验检查:血沉加快,蛋白尿。 病理特点:真皮有粘蛋白胶原族分离。 病理特点:真皮有粘蛋白胶原族分离。 病因:不明。 病因:不明。
主要内容
一、淋巴水肿、 象皮肿 淋巴水肿、 二、鞘膜积液 三、乳糜尿
一、淋巴水肿、象皮肿 淋巴水肿、
(一)定义
淋巴水肿(lyphedema)是由于先天性淋巴管发育障碍 淋巴水肿 是由于先天性淋巴管发育障碍 或继发性原因至使淋巴液回流受阻所引起的肢体浅表层 软组织内体液聚积。并使皮肤增厚,皮下组织增生, 软组织内体液聚积。并使皮肤增厚,皮下组织增生,形 成象皮肿。 成象皮肿。 象皮肿是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重要的临床表现。 象皮肿是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重要的临床表现 。 班氏丝虫病——好发部位依次为肢体、外生殖器、 好发部位依次为肢体、外生殖器、 班氏丝虫病 好发部位依次为肢体 股部和乳房,常波及全腿,形成巨型象皮肿。 股部和乳房,常波及全腿,形成巨型象皮肿。 马来丝虫病——仅有肢体象皮肿,很少超过膝部。 仅有肢体象皮肿,很少超过膝部。 马来丝虫病 仅有肢体象皮肿
淋巴液肿/象皮肿分期方法 淋巴液肿 象皮肿分期方法
根据Dreyer将淋巴液肿按临床表现分为Ⅰ~Ⅶ期 将淋巴液肿按临床表现分为Ⅰ 根据 将淋巴液肿按临床表现分为 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可消退, Ⅰ期: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可消退,极少发生 急性细菌感染或有难闻的气味。 急性细菌感染或有难闻的气味。 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 Ⅱ期: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偶然有 急性细菌感染、侵入性伤口或有轻度臭味。 急性细菌感染、侵入性伤口或有轻度臭味。 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 Ⅲ期: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肿胀的 皮肤表面有1个或多个皮肤皱褶 个或多个皮肤皱褶, 皮肤表面有 个或多个皮肤皱褶,偶然有急性细 菌感染, 菌感染,脚趾或手指间常有侵入性伤口和明显的 臭味。 臭味。
占原发性水肿病例总数的80%。 早发性主要为女性患者,发病年龄在20-30岁;迟发 性则在35岁以后发病。 单侧水肿占70%,最初表现在足部和踝部水肿,数 月或数年水肿发展至整个小腿,但很少蔓延到大腿, 病情发展缓慢。 数年后30%的患者对侧肢体也开始发病。很少出现 淋巴管炎和淋巴管周围组织发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