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讲第10课 谈中国诗 教学资料 人教新课标必修5
10谈中国诗-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营口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佟小雪一、导语(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沉淀的结晶,也是人类寄宿情感的温暖的港湾。
中国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就像文化花园中的玫瑰一样,美丽芬芳又洋溢着浪漫的气息,点缀众多才子百味的生活。
那么,中国的诗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来听听钱钟书先生的理论。
二、文学常识简介(学生主体,幻灯片补充)1、作者简介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作出了卓越成绩。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学贯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主要著作:散文集:《写在人生边》长篇小说:《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次奥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比较上阐发、辨析。
)《七缀集》等。
2、写作背景(参见书下注释)三、研讨课文内容1、梳理文章脉络文章一共8段,分为4层。
一层:(1段)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二层:(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规律。
二层:(3---7段)中国诗的特点。
三层:(8段)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
2、就中国诗的特点之一,结合你的阅读敬仰,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主体)四、探究本文的写作风格(师生举例)1、先破后立2、语言幽默(比喻的运用)3、深入浅出五、情感教育学习并传承传统文化,学习钱钟书先生的治学态度,好学谦虚。
六、作业(幻灯片)原创一首诗。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预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

【预】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一、认识作者姓名钱钟书号槐聚年代现代(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籍贯江苏无锡生平简介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
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
其妻杨绛为翻译家、作家,女儿钱瑗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
主要作品《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作品风格钱钟书喜以智者的眼光去洞察人类的种种劣根性,善用象徵等现代主义文学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常用精辟字句带出尖刻文意,寓意深刻,文笔简洁且一针见血,这种特殊的写作风格在他的著作《人兽鬼》及《围城》尤为明显。
他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
二、文本知识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钱钟书先生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确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钟书的著作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练第10课 谈中国诗 教学资料 人教新课标必修5

【练】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一、课内巩固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A.精髓.(suǐ)轩冕.(miǎn)锱铢..必较(zī zhū)牛羊咻.咻(xiū)B.亵.渎(xiè)谛.听(dì)一蹴.而至(cù)混沌.含融(dùn)C.敷.衍(fū)窸.窣(xī)得鱼忘筌.(quán)眉眼颦蹙..(píng cù)D.付梓.(zǐ)寒砧.(zhēn)喋.喋不休(dié)酩酊..大醉(mǐng dǐng)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羡妒斟酌婉蜓曲折卓有成效B.援例尺牍光采夺目顽固凶残C.叫嚣蕴藉长途拔涉杀一敬百D.游离门栓矫揉造作残羹冷炙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郭先生_________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2)惊起了宿鸟,打破了_________,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3)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_________。
A.照例沉寂含蓄B.援例岑寂蕴藉C.照例岑寂含蓄D.援例沉寂蕴藉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成功者在设定想要达到的每一个目标时,总是要先找出设定这些目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C.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D.幸福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5.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内容上与中国诗无 甚差异且作风暗合
引用多首中外诗歌
精读.精彩语段赏读
1、思考:“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 本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 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外国诗的地方, 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用居高望远的观 点看待中国诗,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 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中国诗特点
外国诗特点
引例或修辞
早熟;抒情诗发达.没有史 先有叙事诗,再有戏 “印象派”的类
诗.缺乏变化,逐渐腐化。 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比,
篇幅短小
篇幅长
闪电空战中、楼二阁寸的象比牙喻比喻
富于暗示性
尖刻短截
多处引用中外诗歌和诗论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情感厚重、诗调沉重 比喻,对照的修辞
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精读.精彩语段赏读
3、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 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 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 是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句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 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 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周密的逻辑性, 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 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 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流毒无穷地 聪明”,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 评、抵制,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自主理清课文行文脉络、概括中国诗的特点,把握全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比较、归纳、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对中国诗歌的浓厚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全文大意。
教学难点:对文中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这些都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
同学们,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如:《山居秋暝》《登高》《天净沙秋思》等)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明确:语言的形象、凝练、结构跳跃,具有深深的画面感等。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了解中国诗的特点,那么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测: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
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意味深长,引人入胜)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3.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诵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请大家先研究一下题目,如果把“谈”换成“论”即“论中国诗”,会有什么不同呢?【明确】“谈”更平和、随性、随意,印象多一些“论”更严肃、庄重、正规,理论性更强一些那么,我们这是用了一种什么方法在研究问题呢?【明确】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我们似乎更容易搞清楚很多问题,弄清楚事物的本质特点。
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中国诗了,如果让你给一群外国朋友讲讲中国诗的特点,让外国朋友对中国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准备怎么讲、讲些什么呢?学生低语交流,可指名2—3名学生试讲,大家点评。
假如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当然,我肯定没他有才),你们是美国人。
那我来给你们讲中国诗,你们最想了解中国诗的什么呢?【明确】中国诗有何特点?与外国诗作比较,有何异同?下面我们来学习钱钟书的文艺评论《谈中国诗》,看看文化大家是怎么谈论中国诗的?请大家拿起笔,快速通读全文。
二、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结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 人教新课标必修5

【结】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本文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
2.多变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作者除了大量引用中国诗,还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一方面使文章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法:文章中将陶渊明、李白、格雷和歌德的诗歌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喻证法: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得淋漓尽致。
比喻论证使所论述的道理浅显透彻,形象易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例证法: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亭山》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
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能够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二、素材挖掘国学大师:钱钟书钱钟书:国学大师,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教学目的]1.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设想]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文学首先是诗歌,由《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预读课文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三、重点解析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主题归纳(教师讲解)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
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特点有三: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
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
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3.领悟重点(学生归纳)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提示: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
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
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
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深入探究)4.鉴赏本文艺术手法(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提示: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
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
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
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
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
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要仔细揣摩。
(2)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提示: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①比喻的谜底钱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指出:“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
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
对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
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②博喻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
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
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
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
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③曲喻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
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
”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
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
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
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
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④一喻多意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
“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
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
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兹不赘述。
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
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
”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
(明心按:“环是妾之心”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
云峰之解不妥。
)“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
⑤分喻“分喻”是“多边”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
“分”就是“部分”的意思,以彼喻此,二者部“分”不同,非全体浑同。
换句话说,“分”就是“边”的意思,如我们用“雪山”比“大象”,只取其“鲜洁”这一点相似,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我们用“满月”喻面貌,仅择其“圆润”这一“分”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