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三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阅读附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阅读附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汉朝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秋兴八首(其三)杜甫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秋兴八首其二阅读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杜甫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秋兴八首其二阅读答案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原文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汉朝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题目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15.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答案14.BE(B项诗人是在江楼中坐看青翠山峰。
E项本诗描绘景物是暖色调,与(其一)的冷色调不同。
B项2分,E项3分)15.(共6分)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
(2分)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
作者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事与愿违不得为国出力的苦闷与愤慨。
尾联,借多已瞎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
(4分)。
秋兴八首(3)赏析-翻译-原文

秋兴八首(3)赏析|翻译|原文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
《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
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
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
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
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
在《秋兴》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
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
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
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
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
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
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摘要:
一、引言
二、秋兴八首其三原文
三、秋兴八首其三注音
四、秋兴八首其三翻译
五、总结
正文:
【引言】
秋兴八首其三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经典古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韵味。
本篇文章将提供秋兴八首其三的原文、注音和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秋兴八首其三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
峨眉山(émáo shān)月半轮秋,影入平羌(píng qiāng)江水流。
夜发(yè fā)清溪(qīng xī)向三峡(sān xiá),思君(sī jūn)不见(bù jiàn)下渝州(xià yú zhōu)。
【秋兴八首其三翻译】
高高的峨眉山上映照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流动。
夜晚乘船出发,沿着清澈的溪流驶向三峡,思念着远方的你,却无法在渝州相见。
【总结】
秋兴八首其三通过描绘美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本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原文、注音和翻译。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全诗】《秋兴八首·其三》.[唐].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①山郭:山城,指夔州。
翠微:指青翠的山色。
②信宿:一宿为宿,再宿为信宿,这里指长期在水上生活的渔人。
泛泛:即天天行船之意。
③匡衡:西汉人,元帝时因上疏议论政事提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刘向:西汉宣帝时受命传授《五经》,后任命为典校内府五经秘书。
功名簿、心事违:这里反衬自己因上疏救房琯遭贬斥,自己出身于世代儒家却不如匡衡、刘向。
④同学少年:指自己同辈人。
不贱:有了地位。
当时富豪人家都居于此。
轻肥:轻裘肥马,官宦富贵人家生活。
【译文】千户人家的山城在晨曦里多么宁静,每天江楼都拥坐着山气的青翠。
度过两夜的渔人还在江上泛舟飘泊,清秋时节的燕子仍旧翩翩地飞。
像匡衡那样抗疏直言却失去了功名,似刘向传经给后人可事与愿违。
少年时的同学多是纨袴子弟,在五陵地区他们自是裘轻马肥。
【鉴赏】第三首通过夔州的朝景写诗人对身世遭遇的感慨,首联起句,直承前首结句,暗示一夜已过,另一天的清晨又到,诗就从眼前的朝景写起。
千家山郭,秋气清明,江色宁静,朝晖万千。
照理,清晖愉人,诗人应感到高兴才是,然而,光阴迅速,宏愿屡空,诗人身在江楼,面对青山,暮也坐,朝也坐,实在有点心烦意乱。
颔联继续写枯坐江楼所见到的景象:昨晚系舟江上、寄宿苇丛的渔人,一清早又轻舟泛水、携家啸歌、逍遥自在了,而自己仍羁旅江滨,坐困江楼,实在是大大不如,羡慕之余,不免有点妒恨了;清秋燕子,不解人意,故在眼前,上下翻飞,搅得诗人心烦意乱,恼恨不堪。
“还”字“故”字,下得极好,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复杂的情怀。
前人曾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上两联,诗人通过乐景来反衬自己烦闷的心情,更增强了烦闷的程度,是运用得非常成功的。
秋兴八首杜甫加音乐朗读版(其三)

杜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 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 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 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 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 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 寞、抑郁的。
秋兴八首·其四 杜甫 〔唐代〕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秋兴八首·其五 作者:杜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感谢聆听
学,今已日益显贵,而一个“自”字,写出了曾经的同学只 顾着自己骑马乘车衣轻裘,无心诗人更无心家国。我想诗人 在嘲讽、埋怨那些尸位素餐的同学时,内心深处还是少不了 羡慕之情的。和同学的比较,再一次刺痛了忧国忧民的诗人。
七、写作手法:
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 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秋兴八首其七全文: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秋兴八首·其八 作者: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概述《秋兴八首其三》
2.注音原文及翻译
3.诗歌赏析
4.结论
正文
【概述《秋兴八首其三》】
《秋兴八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诗歌,主要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这组诗歌共八首,其中第三首尤为著名,被称为《秋兴三》。
该诗以秋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注音原文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三:
玉露凋伤枫树林,江蓠⑴萧瑟⑵海风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⑴江蓠:即江离,一种水生植物。
⑵萧瑟:风吹草木发出的声音。
⑶海风:指海上的季风。
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思念家乡,希望家书能够通过北归的大雁送到家乡。
【诗歌赏析】
《秋兴八首其三》以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枫树、江蓠等自然景观,展现了秋天的美丽。
同时,诗人通过“玉露凋伤”的描绘,表现出秋天的萧瑟,暗喻自己内心的忧患意识。
诗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江面宽阔、船帆高悬的景象,展现了秋天的壮观。
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寓意着新旧更迭,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最后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北归的大雁,诗人将自己的思念传递给家乡的亲人,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结论】
《秋兴八首其三》是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秋兴八首(其三)阅读附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阅读附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汉朝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15.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幺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译文】像匡衡那样抗疏直言却失去了功名,似刘 向传经给后人可事与愿违。
❖ 尾联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 【注释】(1)同学少年,谓小时同学之辈。(2) 五陵,汉时长安附近有五座汉代帝王陵墓,即长陵、 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 (3)轻肥,即轻裘肥 马。 语本《论诗上四句写景,下四句感怀。情景交融,意脉 顺畅。所写之景正切合了篇名《秋兴》之意。在整 组诗中,它是前三首写秋景的最后一篇,面对夔府 秋景,诗人心念长安的心情却步步紧逼。其为下一 首转而描写长安埋下伏笔。
谢谢!
秋兴八首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
一 题解
《秋兴八首》是代宗大历元年(七六六)秋杜甫 流寓夔州时所作。此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 索,抒写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于凄清 哀怨之中,具有沉雄博丽的意境。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 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 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 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
二 注释 、译文
❖ 首联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 【注释】(1)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 ❖ (2)千家,指人烟稀少。(3)朝晖,秋晨朝霞的
❖ 王嗣奭注:“渔舟之泛,燕子之飞,此人情物情之各 适,而以愁人观之,反觉可厌。曰‘还’曰‘故’, 厌之也。”(《杜臆》卷八)
❖ 【译文】度过两夜的渔人还在江上泛舟飘泊,清秋时 节的燕子仍旧翩翩地飞舞。
❖ 颈联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 【注释】(1)匡衡,汉元帝时,官博士给事中, 曾上疏论政治得失,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事见 《汉书·匡衡传》
❖ 【译文】少年时的同学多是纨袴子弟,在五陵地区 他们自是裘轻马肥。
三 历代名人评点
❖ 1、“此诗因公坐江楼,见秋景而自伤命薄,不如 长安少年也。”(《杜律演义》 元 张性)
❖ 2、“第三章正申《秋兴》名篇之意,古人所谓文 之心也。”(《杜诗钱注》 清 钱谦益)
❖ 3、“三章申明望京华之故,主意在五、六经出, 文章家原题法也。又,前二首故园京华已提出,尚 未明言其所以,至是说出事与愿违衷曲来,是吾所 谓望之故,钱氏所谓文之心也。”(《读杜心解》 清 浦起龙)
美景。(4)江楼,临江之楼。(5)翠微,缥青的 山色。坐翠微,环楼都是山,好像置身山色之中。
❖ 【译文】千户人家的山城在晨曦里是多么宁静,每 日江楼都环绕在山气的青翠之中。
❖ 颔联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 【注释】(1)信宿,隔宿,即天天如此。(2)故, 还,依旧。 “还泛泛”、“故飞飞”和上句“日日” 相承,即天天所见如此,令人生厌。
❖ 4、“公在江楼,暮亦坐,朝亦坐。前章言暮,此 章言朝,承上言光阴迅速,而日坐江楼,对江楼翠 微,良可叹也!故渔舟之泛,燕子之飞,此人情、 物情之各适,而以愁人观之,反觉可厌。曰“还” 曰“故”,厌之也。因自发心事:欲效忠于朝,如 匡衡之抗疏,则功名分薄,谓为拾遗而直言被斥也; 承贻谋于家,如刘向之传经,而心事相违。且追论 当初,同学少年往往有去而为尊官者,只是轻裘肥 马,食一时之光荣,而忘社稷之长计,其误国可胜 道哉!故有下章。(《杜臆》 明 王嗣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