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间故事 (2000字)
民间故事:神农尝百草

【导语】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们⼝头流传的⼀种以奇异的语⾔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与⼈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泛⽽⼜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下⾯是⽆忧考分享的民间故事:神农尝百草。
欢迎阅读参考! 神农尝百草 远古之时,⼈们对疾病不知道该如何治疗。
当时天下瘟疫流⾏,死了很多⼈。
神祗神农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开始進⼭遍尝百草。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道:“神农⽒作蜡祭,以赭鞭鞭草⽊,尝百草,始有医药”。
据说当神农在深⼭遇到茂盛的草⽊时,就⽤神鞭抽打,直到打出津液;然后他再亲⼝尝⼀尝,便可知道其性味。
四川民间⼀直有这样的传说,说神农尝百草,尝到⼀种断肠草,因此死掉。
其传说在《淮南⼦·修务训》也可以找到佐证,书中记述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遇七⼗毒”。
《⿊暗传》中亦明确写道:“神农尝草遇毒药,腹中疼痛不安宁,急速尝服解毒药,识破七⼗⼆毒神。
要害神农有道君,神农判出众姓名,七⼗⼆七逃了⽣,三⼗六种还阳草,神农采回救黎民,毒神逃進深⼭林。
⾄今良药平地⼴,毒药平地果然稀……”。
可以想见,当时的神农⽒为了寻找到可以⾷⽤的⾷物和草药,以進⾏⼈⼯种植,冒着中毒的危险,尝了⽆数种花草果实。
因为神农⽒是⽔晶肚⼦,所以可以看到药是如何起作⽤的,所以才能迅速化解药毒。
最终神农⽒终于找出了那些可以吃和不可以吃的物种,以及哪些物种可以作为药物。
其中上等药⼀百⼆⼗种,可以养⽣,⾷之延年益寿;中等药⼀百⼆⼗种,可以养性,⾷之补虚助⽓;下等药⼀百⼆⼗五种,可以治病。
神农⽒来到⼈世间为中国⼈建⽴起了相当完整的医药基础,后世⼏千年来中药的发展,事实上,都是建⽴在神农本草的基础上。
因此,神农⽒还被尊为中国的医药之祖,民间称之为“药王菩萨”。
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 伏羲教⼈捞鱼的传说 伏羲兄妹来到⼈间以后,世间⼀天⽐⼀天热闹起来了。
可是,那时候的⼈跟我们现在的⼈⼤不相同。
那时候的⼈由于到处都是森林,空地极少,因此⽆法种庄稼,⾷物主要是靠打猎及摘取树上的果⼦。
经典中国民间故事精选阅读

【导语】在中华传统⽂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的地位。
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化。
下⾯是分享的经典中国民间故事精选阅读。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中国民间故事精选阅读 从前有⼀个猎⼈,名叫海⼒布。
他热⼼帮助别⼈,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家,⾃⼰只留下很少的⼀份。
⼤家都⾮常敬重他。
有⼀天,海⼒布到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空中有喊救命的声⾳。
他抬头⼀看,⼀只⽼鹰抓着⼀条⼩⽩蛇正从头上飞过。
他急忙搭箭开⼸,对准⽼鹰射去。
⽼鹰受了伤,丢下⼩⽩蛇逃了。
海⼒布对⼩⽩蛇说:“可怜的⼩东西,快回家去吧!”⼩⽩蛇说:“敬爱的猎⼈,您是我的救命恩⼈,我要报答您。
我是龙王的⼥⼉,您跟我去,我爸爸⼀定会重重地酬谢您。
我爸爸的宝库⾥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
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的那颗宝⽯。
嘴⾥含着那颗宝⽯,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
”海⼒布想,珍宝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个猎⼈来说,那太好了。
他问⼩⽩蛇:“真有这样⼀颗宝⽯吗?”⼩⽩蛇说:“真的。
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知道。
如果对别⼈说了,您就会变成⼀块僵硬的⽯头。
” 海⼒布点点头,跟着⼩⽩蛇到了龙宫。
⽼龙王⼗分感激海⼒布,要重重地酬谢他。
⽼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
海⼒布什么珍宝也不要,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含着的那颗宝⽯给我吧。
”龙王低头想了⼀会⼉,就把嘴⾥含的宝⽯吐出来,送给了海⼒布。
海⼒布临⾛的时候,⼩⽩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说。
如果说了,就会马上变成⽯头,永远不能复活了!”海⼒布谢过⼩⽩蛇,就回家了。
海⼒布有了这颗宝⽯,打猎⽅便极了。
他把宝⽯含在嘴⾥,就能听懂野禽野兽(shòu)说的话。
哪座⼭上有什么动物,他全知道。
从此以后,他每次打猎回来,分给⼤家的猎物更多了。
古代民间故事精选(5篇)

古代民间故事精选(5篇)1.古代民间故事杜康,有人说他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
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
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里潮湿,粮食全霉坏了。
黄帝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
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
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
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
树干里边已空了。
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时,也许就不会霉坏了。
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
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
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
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是睡大觉。
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
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
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醒来逃走了。
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
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
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都躺倒在地上了。
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上舔什么。
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
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
经典的民间神话故事范文10篇

经典的民间神话故事10篇经典的民间神话故事范文10篇神话故事从古人的角度解释了一些当时人们不了解的自然现象,同时以神的生活反映了处在高层地位的贵族的生活。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经典的民间神话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神话故事相关推荐↓↓↓经典的民间神话故事1岱山岛有一块岸礁,弯弯曲曲伸向大海,远远看去,活像一条石龙,当地渔民都叫它“石青龙”,据说这是被海龙王镇在这里的青龙的遗骸。
很久以前,青龙在东海龙宫里当侍卫将军,这位青龙将军对上有令则行,对下有求必应。
有时还变作者渔翁,到岸上察看民情。
若是岛上田地龟裂,百姓受灾,便偷偷吸来东海水,化作雨露,解救民间乾旱之苦。
因此,当地百姓都很敬重他。
有一次,玉皇大帝下旨,要在东海水晶宫挑选一名得力将领到天庭任职。
海龙王忍痛割爱,把自己最得意的青龙将军送上去。
青龙动身那天,海龙王一直送到海面,并对青龙说道:“我特地推选将军荣升,望你到了天庭后,不要忘了东海龙宫这个出生之地!”青龙再三拜谢而去。
青龙上天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灵霄宝殿的值殿将军。
头几年,青龙像在东海龙宫一样,对上下左右应付自如,日子倒也过得不错。
后来,他认识了皇母娘娘身边的一位宫女白虎星,平时常有接触,天长日久,双方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一见面总是含情脉脉地眉来眼去。
但天庭法规森严,无法在一起倾诉衷情,日子一长,他俩越来越感到天庭的不zi由。
有一天,青龙星和白虎星在后宫服侍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时,又一次见面了。
这一回,他俩见四下无人,便壮着胆搭了腔。
两人真是情投意合,约定在王母娘娘寿筵之夜,众天神赴蟠桃盛会之际,一同私奔凡间,永结伴侣。
好不容易等到这天,他俩偷偷溜出西天瑶池,急匆匆奔到南天门。
正在高兴之际,不料从灵霄殿传来阵阵钟鼓声,南天门砰的一声关上了,四大金刚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玉皇大帝得知他俩双双思凡,偷偷私奔,气得胡须都翘起来,即令值日功曹将青龙、白虎押来审问。
青龙星和白虎星情深意笃,到了这般光景,什么也不怕了,当着玉帝的面,直说出双方相爱,愿受天规惩罚,只求恩准他俩结为夫妇。
中国民间长篇传说故事2000字【四篇】

【导语】民间故事是民间⽂学中的重要门类之⼀。
从⼴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形式的⼝头⽂学作品。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民间长篇传说故事2000字【四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国民间长篇传说故事2000字 ⿎楼⼭座落于江西省彭泽县境內的长江之阴。
上接青冥之蓝天,下临绿⽔之波澜。
⼭峰兀⽴,怪⽯嶙峋。
⼭坡苍杉翠⽵,杨梅弥猴。
⼭下流⽔潺潺,游鱼戏⽯。
旖旎的风光引得游⼈络绎不绝。
⾃从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步步开发,⽇益繁华,⿎楼⼭陪伴着历代⽣活在这⾥的⼈民,共同承受着风霜⾬雪的折磨,共同享受春风阳光的沐浴,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兴衰,历史的推进,⿎楼⼭留下了许多鲜为⼈知的美丽的传说。
⿎楼⼭有个古⽼的名字叫古龙⼭。
相传上古时代,这⾥本⽆⼭丘,⼀坦平原,当时久旱不⾬,河湖⼲涸,⾚地千⾥。
百姓背井离乡。
有⼀天东海龙王⼤太⼦飞经此地上空,见此惨状,⽬不忍睹,顿⽣仁爱之⼼,兴风布⾬,普降⽢霖,拯救了亿万⽣灵。
⼈⼈欢呼,个个感恩。
但不知有冤家⼩⼈报告天廷,⽟帝怒其触犯天律,责令龙王⼤太⼦即刻去现场双规,永不赦免。
可怜太⼦为了黎民苍⽣⽽受到严厉惩处,向谁申诉?只得⽼⽼实实蛰伏现场,不敢动弹。
千百万年后,化为⼀座⽯⼭。
远远看去⼭脊隆起,所以当地⼈名⽈:古龙⼭。
古龙⼭连绵起伏,逶迤⼗余公⾥。
⼭下是七⾥洪⼭⾕,⼭⾕中有⼀条公路。
每逢⾬季,⼭⾕⾥洪⽔铺天盖地咆哮奔腾,古龙⼭在在洪⽔中缓缓浮动,⽔⽯相搏,声若惊雷,⽓势万钧,恰似蛟龙出海,威武雄壮。
在七⾥洪⼭⾕北隘⼝处,古龙⼭有⼀处⽯坡凸向⼭下⽔⾯,⼈们叫龙咀头。
龙咀头下临深潭,⽔⾯平静却深⽆底。
曾有当地⼀村民潜⼊⽔中摸鱼,意外发现⽔中⼭体有⼀洞⼝,便顺洞⽽⼊,不久即看到⼀座⾦碧辉煌的龙王宫殿,琼楼仙阁,亭台⽔榭。
内积奇珍异宝,满⽬玲琅,眼花瞭乱。
⼜见龙⼦龙⼥轻歌曼舞,乐声悦⽿。
村民惊恐出洞,语之村⼈,村⼈皆惊叹万分,当即前往寻求,结果不见洞⼝,只隐约传来钟乐声,听得⼼旷神怡,乐⽽忘返。
精彩民间短故事阅读(10篇)

【导语】在中华传统⽂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的地位。
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化。
下⾯是分享的精彩民间短故事阅读(10篇)。
欢迎阅读参考!1.精彩民间短故事阅读 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
这座三孔⽯拱⼤桥,据说是皇家⼯程,规模很⼤,征调的能⼯巧将很多,征⽤的民⼯就更多啦。
建桥的时候⼯地上很热闹,象个⼩集市。
⼀天,从外地来了个⽩头发的⽯匠⽼头,给河北涯⼀家打⽯碓窝⼉。
他⼀连打了好⼏天,歇着的时候,就到⼯地上转悠转悠,看⼈家雕刻⽔兽、⽯狮⼦和桥栏⽯柱。
⾼了兴还跟⽯⼯门扯上⼏句,就连那⼯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句。
⼤伙都说这个⽼头迂魔,狗咬耗⼦--多管闲事。
⽼⽯匠把⽯碓窝⼦打成了,他跟主家说:“你有这么多⽯料,我再给你打个⽯墩,坐着舂粮⾷多⽅便。
”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墩时,⽼⽯匠别捉多细⼼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问他:“⼀个⽯礅⼦,费这么⼤的劲⼉⼲什么?”⽼⽯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活。
⽯礅打成的这天,正赶上⼤桥⽯拱圈要合龙门。
不知因为什么,垒到最后,正好缺⼀⼩块⽯头碰不上茬⼉。
当时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拱圈不马上合好龙门,⼀场⼤⾬,⼏个⽉的⼯就⽩搭啦!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们和掌管⼯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象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伙犯难为的时候,这个⽼⽯匠⼜遛了来。
他看了看缺⼝,对⼯程⼈员说:“我那⾥有⼀个⽯礅,你们看看放到这⼉合适不。
”⽯⼯们听了,马上跟⽼⽯匠把⽯礅搬了来,往中间⼀放,竟⼀丝⼀毫不差,扣得严严实实。
⼤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兴。
当想起去找⽼⽯匠道谢时,可哪⾥还有⽼⼈的影⼦!光看见碓窝⼦跟前,有⼀张⼤红字条上写: 施⼯马⼤哈,桥拱出误差。
鲁班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看了字条,⼈们才知道那个⽯匠⽼头是鲁班暗地⾥帮助皇家⼯程。
官员们按鲁班吩咐,赏给打⽯碓窝⼉的那家⼆⼗两银⼦。
2.精彩民间短故事阅读 北宋年间,有⼀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限,苏东坡携书童前来泰⼭游玩,两⼈⾛⾛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
民间故事缩写作文

民间故事缩写作文民间故事缩写作文(精选33篇)民间故事缩写作文篇1大家好,现在你们抬头能看到我吗?我是牛郎,我是织女的丈夫,我正在鹊桥上呢!我马上要和织女相会了,我曾经失去了她,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是一段很长的故事。
很久以前,我刚出生爹娘就死了,我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但他们对我一点都不好,我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一起睡在牛棚里。
于是大家都叫我"牛郎"。
不久,我长大了,哥哥嫂子给了我这头老牛和一辆车就分了家,于是,我就带着老牛来到山里建了一座草房子,整天在山里打柴种地过日子。
一天晚上,我忽然听见一声"牛郎",原来是老牛在叫我,老牛说:"明天你翻过这座山,穿过一片树林,前面有个湖,会有一些女子在湖里洗澡。
你捡起粉色的衣裳,那衣裳的主人便是你未来的妻子"。
这天,我听老牛的话来到湖边,果然有一些女子在洗澡,于是,我捡起粉色纱衣,便有女子来向我要衣服,我结识了织女,便与她结了婚。
我们幸福地过起了日子,还生了一儿一女。
一天老牛要死了,它说把它的皮留着,有急事时,就披上它的皮。
不久,王母派了好些天兵天将到人间察访,他们到了我的家里,抢走了织女,我披上了牛皮,挑着一儿一女,便追了上去。
我快追上的时候,王母便用玉簪一划,前面出现了一条天河,我怎么也飞不过去了。
于是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是最后王母拗不过织女,还是让我们每年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会。
这就是我的故事,谢谢大家,我现在去见织女了。
民间故事缩写作文篇2从前,有个年轻人,独自种着几亩田生活。
一天,年轻人从田里捡回一个大田螺,看它漂亮就养在灶边水缸里。
第二天晚上,他耕作回来,发现饭菜都已做好,屋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次日早上,又见满桌丰盛的早饭,却找不出一个人影,一连几天都是如此。
年轻人以为是隔壁老太太为他做的,但最终发现不是。
第四天耕种时,他特意提早回家了,发现一个姑娘在做饭。
姑娘一看见他,便逃进了水缸里。
最简单民间故事是什么

最简单民间故事是什么最简单民间故事是什么(精选篇1)有关吕布传奇性的出生和神话般的成长,在五原县有很多流传。
相传东汉章帝年间北匈奴进犯南匈奴及汉朝领地时,吕布祖父吕浩(时任宪部越骑校尉)奉命留守边塞。
吕浩携妻儿率部驻扎五原郡地,定址北河(黄河旧道现乌加河)南岸五原县塔尔湖五分桥东,大兴土木,建城筑堡(今城圪卜就是由此而得名),开荒农耕,并逐步发展畜牧业,纺织业,冶炼治陶业等,固守边关。
吕布祖父去世后,其父吕良继任,娶妻黄氏,系五原郡补红湾(今五原县城西补红村)人,是一大户富豪财主之女。
黄氏聪明贤惠,知书达礼,善染织(后成为染织作坊主事)。
黄氏生有四女,苦于无子。
一日,随夫到白马寺庙(今五原县锦旗东五里处,由于黄河淘堤已毁于河底)拜佛求子。
归来当晚,黄氏得一梦,梦见有一猛虎扑身而来,黄氏见状急唤丈夫赶打,老虎却温顺地卧于身旁。
不日黄氏身感有孕,怀孕12个月未见生产,百感焦虑。
后来,黄氏移至染织作坊,突然屋外人声大嘈。
众人纷纷出外观之,但见西北上空彩虹映现,光彩夺目,此景奇异。
随之五原山地崩裂,地动山摇。
黄氏欲生,身感不适,腹中疼痛难忍,盆骨闷胀,羊水外溢,寸步难行,随卧于布匹之上,不久产生一男婴。
男婴出世更为奇事,但见脐带自断,双目有神,两拳紧握,站立面前,黄氏惊奇,急擦去污物抱于怀中。
后说与丈夫,吕良心中大快:“吾儿神也。
”因出生布上,故起名吕布。
吕布从小随母习文作画,聪慧好学,一点就通,过目不忘,他生性好斗,力大过人,喜舞枪弄棒,身高体重超出常人,同龄孩童都不敢和他玩耍,视而远之,唯有同女孩在一起温顺体贴,判若两人。
吕布却总喜欢和大人们在一起,问这问那模仿学习。
从五岁起常随牧马人野外放马,并喜爱马,只要一见马精神十足,兴奋的不得了。
他骑在马上手舞足蹈,手持一根木棍酷似一名勇士,那时他能持棍刺击野鸡野兔。
七岁时,单独骑马追击野狐山鹿,从无空手而归,经常将重于他几倍的小马驹抱起玩耍,有时举过头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
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特征】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民间故事类别】神话传说神话传说[1]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
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
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名的人物。
传奇故事传奇故事[2]的来历大体上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姓所关注的人物。
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
生活故事生活故事[3]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
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其中有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才子佳人故事在古代,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4]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
在一些下层的文人中跟是流传着许许多多这类故事。
公案故事公案故事[5]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大的关联,老百姓无不盼着有为名说话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
到了现代,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流传极广。
【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什么】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首先,幻想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通过无线的幻想与想象,编造故事,在简单的故事中,却透露出最直接深刻而容易理解的寓意。
其次,民间幻想故事的主要题材内容主要是一些“很穷”与“很富”的人,例如:穷小子、王公贵族,以及后母之类的。
第三,主要的体裁包括家庭、青年与老人、国君与官僚等,在相互之间的关系发展,矛盾的发生、发展与消亡之间,透露作者想要表达的寓意。
第四,幻想故事的题目一般都直接显示出故事的主人公,而且故事情节一般不会过于复杂,一般都是一些很容易被接受与理解的大众故事,而且故事里面的人物一般都比较极端,好的就永远都不会变坏而且绝对的单纯,坏的从容貌到骨子里都在坏,大多数作者甚至不给人家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读出民间故事的特点——《牛郎织女》教学谈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课文就是例子”,就是告诉我们学生学语文是学课文的语言,课文的表达形式。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感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语文,也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
《牛郎织女》这是一篇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它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首。
作为民间故事它的特点有哪些,应该如何展开我们的教学呢?我想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这个故事的产生原因。
这个故事为我们讲述的是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善良勤劳的放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得到了天上织女为妻,男耕女织,夫妻恩爱,生活美满,后来被王母发现棒打鸳鸯,一年只能在七月七日在喜鹊的帮助下相见一次。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故事不仅离奇而且虚假,可是照样百代流传。
这是为什么么呢?这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关。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儒家顺应这种潮流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占统治地位,这种文化特别容易产生“小农意识”——自给自足。
只需要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理想生活就很容易实现。
牛郎织女之所以经久不衰,口耳相传于民间乐坊,也就是因为它宣扬的就是去追寻这种理想的生活——善良勤劳娶妻生子。
只不过,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一幕罢了,它只能存在于故事传说之中,成为了统治阶级麻痹农民的一种思想上的武器。
或许,也有不少人发现了这种美丽的错误,于是,封建恶势力(现实的力量)的代言人王母娘娘打碎了这个美梦。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就是一出典型的悲剧了,古希腊崇尚悲剧,可是我们中国人不喜欢,我们喜欢大团圆。
于是一年允许牛郎织女见上一面,在无尽的黑暗中,留给我们一线光明。
虽然现实是苦的,可是我们还有希望、还有梦想,还有追求。
理想的语文学习是高效的,它也需要我们追寻。
准确把握本文问题特点进行教材解读才能保证学习的高效。
本文属于民间故事,它的特点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语言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艺术感染力强。
教学时一定抓住这几个方面的特点进行重点教学。
具体分析如下:一、把握故事情节。
上面我们已经简单的介绍了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从故事发生的时间线索来看,有这样一个特点:一波三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之所以能够吸引人,首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情节出人意料。
一开始文章就告诉我们“很久很久以前”牛郎是孤儿,哥嫂都虐待他,只有一头牛和他亲近,这里的“牛”比人还要好。
这是第一个出乎意料。
接着“一天晚上”,老牛竟然说话了,而且告诉他的是如何去讨老婆,这是第二个出乎意料。
第三个出乎意料是“第二天黄昏”,牛郎真的得到了一个老婆,而且还是天上的织女。
最出乎意料的是织女同意嫁给牛郎的时间极短,而且原因竟然是“心眼儿好,又能吃苦”。
——可见中国历来不缺少梦想家。
第四个出乎意料的是三年后的“一天”,老牛在他们生活的最幸福的时刻死了,但是死得并不彻底,还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王母的出现能算作第五个出乎意料,“暴跳如雷”“闯进”“狠狠一推”“拽着”寥寥几语就勾勒出一个让人恨之入骨的反面人物。
敢爱敢恨,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特点。
第六个出乎意料是牛郎竟然飞了起来,老牛在前面的伏笔这里显露了出来。
第七个出乎意料发生在牛郎即将追上织女的刹那,王母的玉簪划出了一道天河。
牛郎织女化成了两个星座。
最后一个出乎意料是鹊桥的搭建,让故事多少有了一个大家尚可以接受的比较圆满的结局。
其实这正是因为他是民间文学的原因,老百姓可不希望小两口生离死别望眼欲穿啊,于是口耳相传,就渐渐变成了大团圆结局了。
二、感受人物形象文中主要人物一共出现了四个:牛郎、织女、老牛、王母。
正面的是前三个,反面的是王母。
次要人物有哥嫂还有牛郎的儿女。
中国的传说故事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好人出奇的好,坏人特别的坏。
文中坏人的代表是王母娘娘,好人的代表是前三个人物。
这样阅读起来比较痛快,但是很容易造成我们思想的僵化,非此即彼,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朋友就是敌人。
其实现实世界远没有故事传说中所描绘的简单。
牛郎:自耕农民的代表,具有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德。
善良,勤劳,爱家庭爱妻子爱孩子。
织女:家庭主妇的代表,美丽聪明,心灵手巧,善良勤劳,渴望自由。
老牛:身上有父母的影子,睿智慈祥,无私奉献。
王母:是有封建等级观念的家长、族长的代表,飞扬跋扈,唯我独尊,冷酷无情。
感受他们的形象可以从文章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着眼,好好品读,是能够读出人物的这些特点的。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除了知道正面和反面人物之外,还要知道他们还有主次之分,从故事情节和题目来分析,主要人物无疑是牛郎织女两个人,那么次要人物出现的目的是什么?这个要好好思考一下。
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塑造主要人物。
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衬托”,当然还可以细分一下,老牛属于正衬,王母属于反衬。
作为一种写作的手段,学习一下,也是有益处的。
三、体味语言风格文章改编自叶圣陶的《牛郎织女》,叶老是公认的语言大师。
叶圣陶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味,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语言平实、纯正,真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这一点和民间文学的语言特点一脉相通。
全文没有一处拗口的文字,文通字顺,朴实自然。
自己的女儿二年级的时候就能基本上读完全文,基本理解大意,可见民间文学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口语化的语言,一定要让孩子多读多感悟。
比如,老牛所说的关于如何寻找织女的一段话,就很有趣味。
有些近似于顶针修辞格的雏形。
读起来感觉会更有趣味,更有活力。
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的特点。
《一千零一夜》是著名的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有243个故事。
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在中国却有一个独特的称呼:《天方夜谭》。
“天方”是中国古代对阿拉伯的称呼,仅凭这名字,就足以把人带到神秘的异域世界中。
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负盛名,拥有最多读者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同时,它以民间文学的朴素身份却能跻身于世界古典名著之列,也堪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本书其实并不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它是中近东地区广大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收集、提炼和加工而成的,是这个地区广大阿拉伯人民、波斯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很早就在阿拉伯地区的民间口头流传,约在公元八九世纪之交出现了早期的手抄本,到12世纪,埃及人首先使用了《一千零一夜》的书名,但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才基本定型。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经产生,便广为流传。
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就传到了欧洲。
书中的故事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波斯和印度;2、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时期流行的故事;3、埃及麦马立克王朝(1250-1517年)统治时期流传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旧译《天方夜谭》)是中古阿拉伯文学中《赫左尔·艾夫萨乃》的古代波斯故事集(即《一千个故事》),其故事源于印度,最初是梵文,后译成波斯文,然后再译成阿拉伯文,同时加进一些阿拉伯故事;第二部分源于伊拉克的阿巴斯王朝,特别是哈伦·拉希德统治时期的故事;第三部分是有关埃及马姆鲁克王朝的故事。
其核心是第一部分。
有的故事也讲到中国。
据阿拉伯原文版统计,全书共有大故事134个,每个大故事又包括若干小故事,组成一个庞大的故事群,总计264个故事。
《一千零一夜》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从口头创作到编订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早在公元6世纪,印度、波斯等地的民间故事就流传到伊拉克、叙利亚一带。
大约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出现手写本。
又经过几百年的搜集、整理、加工、补充,大约到16世纪才最后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