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阅读笔记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笔记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笔记

语文阅读答题方法模板(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2)修辞手法的作用1。

句子本身作用2。

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 对象+特征2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整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型题知识点1、词语理解型:(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

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山东高考语文知识点笔记

山东高考语文知识点笔记

山东高考语文知识点笔记一、古代文言文知识点古代文言文是山东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好古代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取得高分至关重要。

1. 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经》这九部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书籍,被称为四书五经。

掌握其中的一些核心思想和作者的重要观点,可以在考试中给予你分数的加分项。

2. 句读:句读题是考察古代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题型。

需要理解句子的句法结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准确把握句子的意义。

3. 文言诗:重要的文言文题材之一是文言诗。

学习识别古代文言诗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对于解答与古代文学相关的考题有很大帮助。

二、现代文学常识现代文学常识是山东高考语文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对于理解现代文学作品和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1. 文学流派与作家:学习各种文学流派的典型作品和代表作家,包括新文化运动、鲁迅先生以及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们。

2. 文学理论: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意识流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3. 文学评价标准:学习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如情感表达、人物形象刻画、情节结构等,可以帮助你写出更好的作文和阅读理解。

三、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是语言运用的重要技巧,掌握好这些技巧可以使你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提升文章的艺术性。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隐喻,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夸张是一种夸大事实的修辞手法,可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 对偶:对偶是一种在语言结构上进行平行对比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鲜明和对比突出。

4. 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同一种修辞结构,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四、作文技巧和方法作文是山东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对于高分至关重要。

语文读书笔记高中(通用5篇)

语文读书笔记高中(通用5篇)

语文读书笔记高中(通用5篇)语文读书笔记高中篇1题目:《红楼梦》读书笔记【概述】《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贾宝玉及其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衰败和人性的复杂。

【经典摘录】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被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打动。

以下是我觉得值得摘录的几句台词:“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贾宝玉“女人是水做的,你今儿个糟踏了,像什么话呢?”——林黛玉“既为夫妻,则应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贾宝玉【个人感想】《红楼梦》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让我深受启发。

我尤其被贾宝玉的复杂性格所吸引,他既是一个被封建束缚困扰的青年,又是一个对爱情充满向往的少年。

林黛玉的柔弱和坚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一方面,我也对书中反映出的封建社会的腐朽感到痛心。

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对女性的压迫,以及社会阶级的矛盾。

尽管如此,我仍然被书中人物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的人性光辉在那个冷酷的社会中显得格外耀眼。

【对比与参照】与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让我感到震撼。

它不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缺陷。

我深感《红楼梦》是我阅读过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结论与评分】总的来说,《红楼梦》是一部值得我深思和学习的作品。

在我心中,它无疑是一部五星小说。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部作品,不仅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更因为从中学到的东西。

语文读书笔记高中篇2《红楼梦》读书笔记《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封建王朝,通过对许多人物的描绘,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家族衰落的历史进程。

在故事中,我最为关注的是作者对于人物的描绘和塑造。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轨迹,通过他们的言行和互动,展现了一个复杂的封建社会。

其中一个引人入胜的人物是贾宝玉,他是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热情的青年。

语文高考知识点笔记人教版

语文高考知识点笔记人教版

语文高考知识点笔记人教版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我们语文高考备考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在这一本教材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学鉴赏的方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整理一些语文高考的知识点笔记。

在语文高考中,阅读理解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我们理解阅读文本的重要素材。

阅读理解主要包括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等。

在解答这些题目时,我们要注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从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出发,进行逻辑推理和细节把握。

在诗歌鉴赏方面,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些经典的古代和现代的诗歌作品。

我们要对这些诗歌进行细致的品味和理解。

在读懂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诗歌的体裁、题材、表达手法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要注意对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辨析和分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这些都是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散文是语文高考中另一个重要的考点。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散文篇目丰富多样,有纪实性的、议论性的、抒情性的等。

在理解散文时,我们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同时也要注意描写细节和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

阅读散文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还要深入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内涵。

人教版语文教材还收录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这些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语文高考中的重要题材。

我们要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读和理解,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等方面。

同时,还要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分析作品的结构、形象描写和语言运用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

语文高考中,作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在写作文时,我们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话题,掌握好文章的整体结构,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也要注重文章的逻辑思维和条理性,让文章的论证和观点更加清晰明了。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笔记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笔记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笔记一、古文阅读1. 古文基础知识在进行古文阅读时,首先要掌握古文的基本特点和语言特点,了解古文中常见的密语成分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复等。

2. 古文阅读技巧(1)抓住首尾:读古文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首句和尾句,这些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注意上下文:古文的语言常常很简练,对文中的词句进行仔细辨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3)把握重心:重要的句子和词句常常反复出现,掌握这些重点可以帮助理解整篇文章。

(4)联系时代背景:了解古文所处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古文内容和意义非常重要。

二、现代文阅读1.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现代文阅读中,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两种常见的文体,要能够区分和理解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文言文使用的是古代的文语,结构严谨,修辞华丽,需要熟悉古文词汇和常用的句式;而白话文则更接近现代口语,使用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更容易理解。

2.现代文阅读技巧(1)理清主题:通过阅读首段和结尾段,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2)抓关键词: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这些词语通常是作者的论述重点,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

(3)分析结构:把文章分解成段落,分析和总结每个段落的主题和论述方式,帮助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4)推理推断: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推测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诗歌鉴赏1. 诗歌的常见表现形式了解诗歌的常见形式,如五言、七言、律诗等,同时了解不同形式的韵律特点和结构要求。

2. 诗歌鉴赏技巧(1)理解诗歌的意象:诗歌中常常使用寓意深远的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于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非常重要。

(2)品味诗歌的音韵:诗歌是以声音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通过品味诗歌的音韵,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意图。

(3)把握诗歌的节奏:诗歌的节奏感是由韵律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构成的,通过把握诗歌的节奏,能够更好地欣赏诗歌的美感。

(4)结合背景了解诗歌:诗歌和诗人的背景常常有紧密的联系,理解诗人的思想观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课堂笔记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课堂笔记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解论述类文本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这类文章涉及面广,包括学术论文、政论文、时评、书评等等,所论多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

高考选材往往反映比较新或比较陌生的知识,它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从表达方式看,都是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一定的见解和主张,具有观点鲜明、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色。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所谓“重要概念”是指一般论述类文章中能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对人们认识过程中感知的事物的本质特点加以概括归纳的词语。

具体是指:①能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概念;②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③表现文章主旨的概念等。

所谓“文中”,是就所提供的阅读文本本身的特定语境而言,一般指的“概念”是在文中的临时意义,离开了具体语境,这一概念的意义也许就不复存在了。

方法突破(一)寻找文中有效区间1.首先,明确筛选区间,进而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有对概念的解释;接着,筛选、提取出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词句,并组合成“最准确”的解释。

2.锁定答题区间极为重要。

一般而言,凡是该概念出现的地方,都可能是要点所在,尤其是该概念最先出现的地方,往往信息量比较大。

(二)从四个“入手”理解句意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高考设置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含丰富意味的语句。

一般情况下,这些语句都有凸显其含义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

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针对结构复杂而含义较难理解的句子,我们先分析其结构,将句子划分为若干层次,逐层理解其含义,然后辨析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作者的意图。

如果各层次间属于并列关系,则可以综合其内容,形成答题要点。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

上海高考语文复习笔记-完整版

上海高考语文复习笔记-完整版

现代文阅读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一章基础知识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5.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第二章语境义理解一、指代义联系上下文查找答案二、语境义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答题步骤:1、借助该词的基本义;2、分析该词在句中的搭配成分或修饰成分;3、联系上下文的感情色彩(褒贬中);4、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义、借代义、比拟义、讳饰义、反语义)5、理解词语的象征意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答题范例: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1.内涵丰富的词语体现文章的思想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大阅读笔记
一、大阅读考题内容
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戏剧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
二、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一讲大阅读的“结构作用”题型
以小说为例(传记同样适用)
一、文本的故事结构(小说情节)
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情节的作用
(一)就文章开头而言
留下空

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使作品意味深长
的结局
三、考题问法:
“文章(传记、小说均可)以……………………(周汝昌“安安静静的离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待“作用”题型,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2. 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3. 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4. 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具体分析:
1.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 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 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第二讲大阅读的“人物性格”题型
题型:文章体现出某某怎样的性格特点……某某说传主是一个……样的人,原文是如何体现的。

一、借助“手法”表现传主/人物性格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表现人物性格或形象。

二、借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来表现传主/人物性格
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涵养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性格。

三、借助情节来展现传主/人物的性格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四、把传主/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五、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传主/人物
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

这种情感态度的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观览中获得某种启示。

总结:
一抓描写,即找到有关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借以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抓情节,即要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三抓评论语,作品有时还会借助其他人物的评述或作者的直接评价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六、物象的作用
物象即小说中引入的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有三个方面: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第三讲鉴赏文章环境
环境是指人物生存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的作用:
1. 如果场景描写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

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2. 如果场景描写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

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3. 如果场景描写置于对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4. 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来表达作品的主旨和情感。

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小说中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5. 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